科学研究理念与范式下的生物教育研究_教育研究论文

科学研究理念与范式下的生物教育研究_教育研究论文

以科学研究的思路和范式进行生物学教育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生物学论文,科学研究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应对时代的迅速发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公民,许多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课程改革和新的教育实践。越来越多的教育决策者意识到,教育变革应从“决策制定模式(decision-making models)”转向“证据驱动模式(evidence-driven models)”[1],即教育研究应基于实证,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进行,这样才能为教育决策提供更为有力和可信的支持。遗憾的是,就像前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所言[2],“我国现在的教育研究,除了一小部分是实证性研究外,大部分的研究是在作文学性的文字叙事,是一种感想,或是一种实践经验的总结。”这提示教育研究者重审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式,用更为科学的研究来繁荣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

一、论文选题

1.研究应具有学术价值

在进行研究时,研究者需要思考本研究的价值体现,即研究要有一定新意,要为教学理论与实践提供引领或支持。这个新意的体现有可能是该项研究能带给读者新的认识和思考,也可能是该项研究用新的方法解决了一个旧有问题并揭示了新的答案,还可能是该项研究给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借鉴,或者是研究者设计的新型课程、实验方法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等等。总而言之,研究中新意的体现可大可小,但必须具有新意,若研究者涉及的内容是众所周知的讯息,则这样的研究对学科发展贡献不明显,体现的研究价值也较小。比如,有研究者欲就生物学课堂的ppt设计提出建议,若这些建议已在前人的文献专著中有所涉及,研究者并未打算提出独到的见解,则本研究不具有较大学术价值。

2.研究选题应小而精

研究选题中常遇到的一个误区是,认为宽泛的话题更好写,比如“漫谈科学素养”或者“科学素养之我见”,似乎研究者搜集的资料、提出的观点都能为这个话题服务,但事实上,这样宽泛的选题必然流于空谈,很难做出深入、有价值的研究工作,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因此,研究选题应该小而精,集中聚焦在更具体的方向上,特别是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一般要在2年的时间里完成一项研究内容,这就需要选择更小的点来进行研究。比如,有研究者欲对高中生物学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研究,这依旧是一个较大的选题,需要对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拆分,是教师备课的能力,还是课堂实施的能力,或是教师评价的能力等等,研究者可根据兴趣和研究条件从中选择一个特定领域的教学能力进行研究,这样才可能做出好的研究。

3.学科教学论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

学科教学论研究作为联接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的纽带,一般具有两种基本范式;问题驱动类的研究和任务驱动类的研究。基于问题驱动的研究,有非常明确的研究问题,研究者首先需要精准地来描述研究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者需要寻找证据、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现“问题—证据—结论”的逻辑一致性。比如,研究者想要了解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有哪些错误概念,就需要运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探查学生头脑中对光合作用的理解情况,根据实证研究获取的数据结果得出结论,从而回答研究问题,提出教学建议。基于任务驱动的研究,有非常明确的任务目标,研究者需要根据设计的目的意图和理念框架来创造教育产品,比如要开设一门新的校本课程或尝试一个新的实验课模块等。接下来还需要从两个方面收集实证数据来检验教育产品的质量:产品与最初设计目标是否一致;产品能不能用、好不好用。任务驱动的研究是要实现“任务—设计—产品—实效”的一致性。

二、文献工作

1.文献工作是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项好的研究根植于对你所希望研究的问题或题目所有有关文献的深入理解[3]。因此,本领域文献追踪和整理阅读工作是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基础环节,文献综述的水平展示了研究者的学术风格和学术视野,以及研究者对问题的洞察力和认识深度,也直接决定了整体研究工作的质量。事实上,文献查阅不仅是确定课题时必须要做的工作,而且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工作[4]。研究者通过全面细致的文献阅读可了解本领域过去的研究情况和现在的研究趋势,熟悉研究设计思路和方法,在前人的基础上解决新的问题。若文献工作不到位,则有可能出现研究者进行的选题其实前人早有做过,甚至用了更好的方法去做,导致研究者做出的研究成果没有新意、学术价值不大,浪费时间和精力。

2.英文文献阅读必不可少

若要学生将来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应对全球化的竞争,我们的教育研究就必须要具备全球视野,站在国际化的平台上讨论和研究教育问题。这是新时期赋予研究者的责任,同时也是一个挑战,这要求研究者熟悉国际通用的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了解国际同行的研究状况。不仅如此,高质量的英文文献还会为研究者确定研究重点、设计研究思路提供丰富的信息框架。与生物学教育相关的国际期刊有《Science Education》、《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等,这些期刊都应成为生物教育研究者时常翻阅的读物。

3.间接引用的文献应阅读原文

研究者常常会从一份文献中看到引自另一份文献的观点,并希望在自己的论文中引用那个观点。有时候研究者会直接把表述该观点的文献引用照搬过来,而没有阅读最原始的那篇被引用文献,因此并不清楚观点提出的背景情况和上下文语境。这种被许多作者一系列地逐层引用,并且每一个作者都把引用内容放在自己的语言环境中的做法,很容易扭曲或者偏离被引用内容在最原始文献中的真正含义,无意识地成为完全不合理的误用,并可能作为一个似是而非的弱论据去支持作者文章的结论[5]。研究者应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对于自己引用的文献要负责任,尽力确保传达的是原作者真实全面的信息。

三、研究设计

1.研究设计要明确理论依据和研究立场

所有科学观察都是渗透着理论(theory-laden)的[6]。也就是说,研究从一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研究者每一步的思考和决策都有背后的理论作为驱动,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的选择,还是在最后的结果讨论分析中,研究者都是站在一定立场上进行的,或称基于某些理论视角(theoretical perspective)来看问题,因此才会做出了这些选择。这也意味着研究者在研究伊始就需要明确理论依据和研究立场,并在整个研究中保持一致。

2.研究设计要考虑如何收集数据

数据的收集方法一般有两类: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一般将现实分解为可测量的变量,研究代表总体的样本以及使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材料[7]。比如,研究者想要研究中学生对不同生物学主题的兴趣,这就需要对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测量问卷,对数据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属于典型的定量研究。而定性研究则要求研究者进入事件发生的情境,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来精确捕捉研究对象的看法和观点,并使用归纳法分析所收集到的数据并进行提炼[8]。比如,研究者想要研究学生如何产生了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这就需要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鉴于这两种研究各有侧重、各有优劣,综合这两种方法的混合研究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重视[9],即定量和定性的数据收集同步进行,使得定量和定性研究之间相互补充,扬长避短,将两种研究得出的结果加以整合,从而得出充分有效和确切的结果,进一步深化和修正认识。

3.要确保研究工具可靠和有用

对于初学者来说,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容易做。定性研究更需要研究者本人对该领域深刻的见解和经验的累积,而定量研究程序相对固定、结果分析相对客观。要做出让人信服的优秀定量研究,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在于要设计出可信且有效的测量工具,否则,由此产生的数据和结论全无意义。因此,研究者要考察工具的信度和效度,确保测量工具是可靠和有用的。此外,研究者的工具设计同样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能够代表研究者在该领域内的认识和见解,能够促使研究者对于数据结果做出更有深度的分析,而不仅停留在一个简单就事论事的描述。

四、证据的呈现和分析

1.整个研究要实现内部逻辑的一致性

整个研究,从标题开始、到提出研究问题、到研究工具的设计、到研究过程的实施、到结果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等等,应该形成一条连贯一致的逻辑思维链。为此,研究者首先应该非常明确本研究关键概念的界定,并在全文中保持一致。比如,有研究者想进行有关科学探究教学的研究工作,一开始就必须确定,本研究认为“科学探究”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的教学活动能算得上本研究认可的“科学探究”,之后的研究内容就要围绕本研究一开始界定的含义主题来进行。假若研究者在后续的研究中,测量问卷却是针对考查“实验操作”的,实验结果又分析学生实验技能的性别差异,整个研究的概念主题是不断变换的,那么这就没有实现内部逻辑的一致性。

2.观点的提出要言之有据

教育研究不是谈感想、说体会,教育研究中观点的提出要有证据支持,观点与证据之间要有比较严密的逻辑关系。换句话说,研究者要不断问自己,我凭什么这么说。研究证据来自两个方面:①前人研究文献的支持,需要列出引文注释;②研究中收集到的事实数据。需要注意的是,证据不是举例说明。有些研究者喜欢将标题划分为若干个口号,每个口号下面又各举一个例子用以说明,比如,在标题“优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初探”下,第一点,课前预习提问、激发学生兴趣,举了一个预习提问的例子;第二点,课中形象讲解、发展学生能力,举了一个形象讲解的例子;以此类推。这种不是教育研究,这种形式的“论文”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支撑观点,研究者需要问自己,如何界定“优化”,如何证明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使教学效果得到“优化”?进一步针对每一个小点都有问题,如:这种课前预习提问方式真的能激发学生兴趣么,你怎么知道?

3.超越就事论事的描述和空泛的讨论

教育研究要力图揭示规律,提供教育现象的解释和预测,这意味着针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研究结论的讨论要具有一定深度和指导意义。若研究最终仅落脚在对现象就事论事的描述上、或是一些大家熟知的口号上,那么这样的研究价值不大。比如,在一项针对教材的研究中,研究者统计了生物学教材中各类插图的比例,如果研究者仅向读者呈现了这些比例数据,这是远远不够的,读者期望能看到研究者讨论揭示数据背后所代表的含义,期望在研究者这里获取对编写教材或使用教材的启示和建议等。进一步,假若研究者确实提出了一些讨论,但内容空泛,比如,教材插图的编制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等,则会使得整个研究的价值大打折扣。美国科学教育研究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NARST)旗下的科学教育权威期刊《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JRST),在审稿要求中明确指出[10]:论文结论应有数据支持,能够回应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并要讨论本研究对科学教学的重要启示。

五、论文的写作

1.论文标题为一个命题而非一个领域

部分研究者喜欢将论文标题命名为很大的一个领域,比如:新课标下的探究式实验教学。这样产生出来的问题如前所述,因为太大所以很难深入。建议研究者将论文标题缩小,直接聚焦为本研究的内容,以命题形式表述出来,比如:概念图教学策略对促进学生理解生物学概念的研究,这样读者通过阅读论文标题,就能一目了然地了解研究者的核心内容。另外,论文标题文字上要简洁、通顺、清晰、没有歧义。

2.论文中要分清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

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用以整合的信息不仅来自于本人直接获取的数据信息,还来自于其他教育研究者的工作成果,比如,前言、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部分基本上是别人的工作,研究方法有可能有别人的工作,研究数据结果应该是研究者本人的工作,在讨论部分可能也会用到别人的一些观点来帮助分析。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写清楚这些文字来自谁的观点,是自己的观点还是其他教育研究者的观点?这是至关重要的。但凡引用了别人的陈述和观点,研究者都有义务和责任标明观点的来源出处。

3.研究论文中的指代要明确清晰

研究论文中经常需要出现术语、陈述、俗语和代码等,这些内容都是研究者熟悉的,因此研究者也容易忽略对它们进行必要的解释,导致读者在理解文意时产生困难或偏差。比如,文中使用某个英文缩略语而没有列出英文全称或必要的说明,文中提到某项评测项目但未列出具体项目名称等。研究者需要尤为关注到这一点,形成清晰的写作风格,避免模拟两可、含糊不清的指代,更不要对某些内容欲言又止、闪烁其词。

早在100多年前,杜威在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写到[11]:“我们偏爱不成熟的认可和断言,嫌恶悬而不决的判断,这种偏爱和嫌恶,都是我们自然倾向于缩短试验过程的标志。我们对于表面的和目光短浅的直接应用感到满足。如果这种应用结果略能满意,我们便心满意足,以为我们的假设已经证实。就是遇着失败,我们也往往不归咎于自己材料和思想的不适当和不正确,而是归咎于自己命运不好和环境的作对……科学是人类防止这些自然倾向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恶果的工具。”时至今日,这段文字读来依旧饱含智慧和启迪,提示教育工作者要以科学研究的思路和范式来进行和审视教育研究,从而有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认识和努力。

标签:;  ;  ;  ;  

科学研究理念与范式下的生物教育研究_教育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