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石油安全问题的对策_石油论文

中国应对石油安全问题的对策_石油论文

中国应对石油安全问题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全问题论文,中国论文,对策论文,石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应对石油安全挑战,中国应采取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加强国际石油领域的合作,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一整套措施和相应的对策。这一整套措施和相应的对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十六个字,即“降低依赖,参与竞争,加强合作,确保安全。”

1.降低石油进口依赖

一个国家能源对外依赖的高低与一个国家经济安全成正比,即对外能源的依赖越高,该国受到能源安全的威胁也就越大,反之亦然。因此,确保中国石油安全最主要的是要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

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一是要转变能源发展战略。从以油气为主的能源发展战略转向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发展战略。这一能源发展战略的转变不是对过去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发展战略的简单重复,它是当前中国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核心内容是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供给和消费的多元化。

二是要提高石油利用效率。解读中国能源发展战略,提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应摆在首位。中国石油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按每1000美元GDP消费的石油当量(石油消费强度)来看,西欧、北美和亚洲发达国家一般为0.05—0.1。其中日本从1990年开始一直为0.05;美国2000年达到0.1,美国30年来石油消费强度下降了50%。中国2000年为0.18,相当于美国1980年的水平。因此,中国在提高石油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应该将提高石油资源利用效率作为中国石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加以实施。

三是要加快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尽管中国主力油田已经进入中后期,但还有大量探明程度较低的地区,具有继续保持石油产量稳定增长的资源潜力。尤其是西部和海上,资源潜力较大,将成为国内石油产量增长的主要地区。黄海和中国东海大陆架的石油资源达77亿吨,很可能成为继里海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石油产区。目前中国油田平均采收率约为34%,采用三次采油技术强化开采,可提高到50%以上,从而大大增加开采储量。

四是要加强石油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石油的潜在替代能源是天然气。目前世界范围内对天然气的需求增长速度已经在许多方面超过了石油。这一趋势还将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更加清洁的能源,天然气被认为是全球经济从矿物能源到非矿物能源的一种“桥梁能源”。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所占比重仅为2.8%。因此,必须加强对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天然气大型骨干输送管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天然气消费,促进天然气工业发展。大力促进洁净煤的开发利用,减少煤炭的终端消费,发展洁净煤技术,加大煤直接或间接气化或液化,提高煤炭利用效率。针对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现状,通过煤液化合成油是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的现实途径之一,走煤炭液化合成油的道路是解决能源危机最有效可行的途径。此外,要重视油砂、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强天然气水合物的基础应用研究,做好未来开发利用的技术储备。加快生物燃油的开发利用,加强以生物原料型产品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2.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

中国介入世界石油体系,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是一个必然。但是,作为一个石油消费大国,既要积极地参与全球石油资源竞争,也要向世界展示中国对世界政治经济稳定的意义。

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一是要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利用世界石油资源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通过石油贸易,从国外直接购买石油及石油产品,即“贸易油”;其二,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建立海外长期的石油生产基地,稳定地获取“份额油”。尽管贸易油是主渠道,份额油只能是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辅渠道,但是海外份额油掌握得多,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主动权就越大。中国应积极向外投资,控制石油战略储备。采取的主要投资方式有:直接参与产油国勘探开发项目的国际招标;用入股方式参与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石油项目开发;收购跨国公司已开发油田项目的股份;与国际石油垄断资本建立战略联盟、收购和投资海外资源产地以及其他投机运作方式获得差价并获得风险收益;通过融资租赁完成服务国的石油勘探开发项目,获取外汇或石油份额;通过国际补偿贸易和加工配套贸易,获取石油设备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及加工配套贸易收益,提高设备输出时的技术服务和劳务收入,以换取石油或美元;还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衍生品,去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国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如确立海外石油投资的总体战略;对企业在海外的油气投资活动予以税收政策优惠;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要为企业“走出去”营造更好的双边国际环境;国家针对中国企业海外石油直接投资项目设立投资基金,并设置政策性保险政策;进一步改变海外投资管理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尽快开展包括《石油法》在内的有关石油天然气资源海外投资开发的各种立法和修订工作。

二是要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中国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的根本意义,一方面要打破西方大国对资源控制权的垄断,另一方面要把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风险尽可能多地释放在国际市场中,并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采购价格和采购规模上取得较大的主动权和发言权。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是在国际油价体系中没有发言权,在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比重上还达不到0.1%。这是中国国内油价经常波动的最主要原因。由于亚洲地区目前没有成功的原油期货市场,原油价格不能通过期货市场公开透明的竞价机制形成。而美国和欧洲都有成功的石油期货市场,可以取得比东北亚更有利的油价。目前,中国每年的石油交易量巨大,这是争取定价权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期货市场,以远期合同交易方式降低近期价格风险;建立国际采购的协调机制,通过国内企业联手采购,争取合理的价格;打破国内市场垄断行为,加速形成统一、开放、通畅、有序的能源、原材料市场。开放石油期货市场,中国可以借此取得市场交易、交割规则的制定权,变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为积极影响者。如果中国石油期货价格成为国际油价中心之一,成为国际油价的重要参考,中国石油的交易价格也就摆脱了国际资本的控制和操纵。

3.加强国际石油领域的合作

中国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必须选择正确的战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中国与国际石油领域的合作。

加强国际石油领域的合作,一是要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合作体系。为了提高石油安全,中国必须积极而有步骤地参加国际性和地区性的经济和能源合作体系。要重视发展与石油资源富集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和多边合作;积极开展与石油消费国的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与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战略合作,更多地参加“国际能源论坛”和“能源宪章”的活动。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成员,应更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包括积极参与APEC能源部长级会议和能源论坛;参与能源领域的协调行动。东北亚的油气资源市场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应积极参与,主动协调好与俄罗斯的关系,从能源合作上具体落实两国之间所建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能源政策中最当务之急是有效地施行来源多元化策略,更好地推动东北亚能源合作,实行多边谈判;共享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中东等国的石油资源。建立起一个双边、多边、地区性或国际性石油能源合作体制,并建立相互保障、相互制约和完善的仲裁机制,达到石油开发、输送等方面合作的稳定和安全。

二是要积极开展石油外交。当今国际,石油外交在国际石油资源角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石油外交的特点是:确保既得油气利益,鼓励大公司抢占战略地区,最终以军事行动作后盾,通过军事实力来构建自己的石油帝国。日本石油外交的特点是:官商结合,灵活渗透,怀抱金条四处塞钱,以占有资源为最终目的。俄罗斯石油外交的特点是:手握油气资源左右逢源,谋建第二欧佩克。中国与国际油气资源将有相当大的利益关系,而这些利益又具有不同的和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特点,这就决定了中国油气资源的地缘战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具有明显经济倾向的外交去贯彻。今后,中国要用“双赢”的手段,以市场换资源,在中东、北非、中亚、东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外交活动强化油气资源,以有力的石油外交来提高获取国际油气资源的安全系数。

4.确保国家石油安全

确保中国石油安全除了采取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加强国际石油领域的合作外,还必须采取以下综合对策: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和预警体系。战略石油储备是石油消费国应付石油危机的最重要手段,所以西方国家都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首要战略。美、日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最早、储备量最多的国家,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是5.8亿桶,可供300天使用;日本拥有可供160多天使用的石油储备,日通产省还于1999年提出增加国家石油储备。显然,战略石油储备已超出一般商业周转库存的意义。它不仅具有保障供应、减少风险、稳定价格的作用,更着眼于石油的政治后果,力图使本国在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和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取得主动,避免受制于人。中国应建立形式多样、配置合理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安全需要,争取在2010年完成相当60天需求量的战略储备,在2015年完成相当90天需求的储备量,并建立油田储备和产能储备制度。建立安全预警应对机制,按照石油短缺达到进口量的程度建立相应的预警应对方案。

二是要构建“石油金融”体系。石油金融是指用外汇储备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建立石油仓单,利用国际期货市场到期交割的交易制度,将外汇储备转化为原油资产。通过把石油安全与金融安全联系起来考虑,把单纯的货币储备及外汇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等资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把石油期货仓单视为一种新的国际货币,参与外汇组合,建立“石油金融”体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战略。一方面,通过变换资产存在形态来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和规避金融风险、汇率风险,有效地通过国际期货市场获取了石油资源,增加了国际石油的战略储备;另一方面又规避了与跨国公司因石油资源而发生硬冲突,通过内地金融支持来大幅度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风险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三是要成立“石油基金”。石油基金即石油投资基金,是一种由政府或法人组建成立的用于石油专业投资的新型基金,其运作与共同基金相类似。它可以组成性质不同、完成的功能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的两种基金:其一是石油产业投资基金,主要目的是为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库、风险勘探、重大项目评估等提供专项基金,为国家石油安全提供重大项目的启动资金;其二是石油投资基金,由专业投资机构利用各种手段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石油期货期权市场、国际货币市场以及与石油相关的证券市场上进行石油实物、期货、债券、汇率、利率和股票等的投机操作,赚取价格波动差价,为“石油金融”操作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冯路威:《石油博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365—366页)。

四是要兴建“石油银行”。“石油银行”像商业货币银行一样为用油企业提供原油、成品油等委托保管服务。通过兴建“石油银行”,使中国石油的战略储备得到多元化、多层面的安全保障。以期缓冲未来石油的进一步上涨或波动,减少对进口石油时间上的过度依赖。建立“石油银行”充当储备供应与独立的石油缓冲组织的职能,遏制大石油公司对供应的垄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又是一个极佳的投资领域和潜在的巨大市场。同时,建立“石油银行”进行能源合作可为中国加强与亚洲国家经济合作提供良机。亚洲各国在各自加强石油储备的基础上,建立能够相互调剂余缺的亚洲储备机制,有利于亚洲国家的经济融合,为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上,第368—369页)。

五是要实现石油贸易的多元化。按照多元化原则开展石油贸易,是分散风险,确保安全的有效措施。中国处于连接从北非—海湾—中亚—西伯利亚的巨大“油库”即“石油心脏地带”和环太平洋西岸边缘的巨大需求地区即“内需求月形地带”之间,北接俄罗斯,西连中亚,南有东南亚。从石油安全角度来看,今后中国油气资源外部供应路线必须是多元的,而决不是单一的和绝对的。中国的石油贸易应采取进口来源的多元化;进口方式的多样化;进口品种的多样化和供应渠道的多元化。同时,采取来料加工和合资、合作等方式获得石油资源也可以作为中国获得稳定石油供应的重要途径。

六是要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国进口原油的五分之四是通过马六甲海峡海上运输的,但是诸如阿拉伯世界之间的纠纷,世界恐怖主义的猖獗和呈上升趋势的海盗骚扰事件等,都对中国进口原油的海上运输安全构成威胁。而一些大国一直染指并试图控制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通道,“过分依赖”马六甲海峡,对中国的石油安全不利。因此,要从新的战略全局高度,制定新的石油能源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适度发展海空军力,尽快提升中国海空军的中、远程作战能力,震慑敌对势力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威胁和破坏,预防和打击可能破坏中国石油安全的各种敌对行动,确保国家海上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维护国家利益。

(执笔人:曹新)

标签:;  ;  ;  ;  ;  ;  ;  ;  

中国应对石油安全问题的对策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