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结构语义关系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义论文,因果论文,结构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因果结构是现实中的因果关系在语言中的表达形式。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是一种演绎推理,是纯理论上的推导关系:条件必然蕴含着结论。演绎推理不考虑时间因素,与现实不发生联系,不需要任何现实做支撑。而现实中的因果关系都是具体的,是特定的原因引起特定的结果,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逻辑推理关系具有继承性:如果AB,BC,则可以推导出AC。而现实中的因果关系不具有继承性:如果A→B,B→C,则不能得出C→A。现实中的因果关系是在“原因现象”和“结果现象”都已发生之后,方可称之为因果关系。所以,原因现象也称之为“原因事实”,结果现象称为“结果事实”。这两个“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都是已然的,而且原因与结果之间有严格的时间顺序,发生在先的则为“因”,发生在后的则为“果”,二者不能颠倒。
现实中的因果关系很复杂,有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等等。表达各种因果关系的语言结构单位称之为因果结构(кауэация)。在俄语中,这些不同的因果关系通过不同的前置词表达,前置词的语义结构要素对因果关系的类型、因果结构的合理性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俄语原因前置词为分析对象,以语义学、词典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建构因果结构的基本模型。
1 因果结构的构成要素
因果结构是由“原因事实”、“结果事实”和表示相应关系的前置词构成的因果关系链(кауэальнаяцепь)。我们用P表示谓词,用X表示P的语义题元,P(X)则为“结果事实”;Q是现实中存在的“事实”的名称,用Propt表示具有抽象意义的原因前置词,它与Q之间有固定组合的函数关系,构成因果结构中的抽象谓词:Propt(Q);Propt(Q)在句法上支配Q,从属于P(X),是2价语义谓词,它构成了因果结构的基本句法模型:P(X)←Propt(Q)→Q。例如:
①Иван умер от удара по голове.Лицо горит от мороэа.
从词汇—句法层次上看,由前置词联结“因”和“果”,体现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从语义层次上看,由语义谓词Propt(Q)联结“因”和“果”。语义谓词Propt(Q)的两个语义题元分别为“原因事实”Q和“结果事实”P(X),Q是主体语义题元,P(X)是客体语义题元。语义谓词Propt(Q)的“意思”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受因果结构的语义范畴制约,因果结构的范畴类别特征对Propt(Q)“意思”的词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Propt(Q)本身对Q和P有一定的语义限制,Propt(Q)对Q和P的语义属性有一定的要求。只有Q,P满足Propt(Q)相应的语义要求,才能构成相应的因果结构,表达相应的因果关系。因此,因果结构是一个范畴意义,它由一系列语义元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整体语义结构。这个语义结构可表述为:[Q的存在是事实,P(X)的发生也是事实,Q致使P(X)的发生]。所以说,在词汇一句法层,是前置词联结原因Q和结果P,并表达一定的因果关系。在语义层,起联结功能的是具有使役性质的语义谓词Propt(Q),语义谓词的性质不同,作用对象不同,因果结构的类型也不同。
1.1 因果结构的语义类别
因果结构中的“原因”Q与“结果”P(X)因受语义谓词Propt(Q)的不同“使役”作用而区分为两种不同的语义类别:语义谓词Propt(Q)直接作用于P(X),是直接因果结构,Q直接“致使”P(X)的发生,产生直接影响;Propt(Q)间接作用于P(X),是间接因果结构,Q间接“致使”P(X)的发生,产生间接影响。直接因果结构中的Q与P(X)之间没有过渡的中间环节,而间接因果结构中的Q与P(X)之间有过渡的中间环节。但是,在句法结构上中间过渡的因果联系是隐性的,没有词汇和句法表达手段。中间过渡环节是直接受役于Q的一个事实,而这个事实是致使P(X)发生的真正原因。И.Б.Левонтина认为,“语言能区分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这种一贯性的对立体现在原因前置词的语义中:ОТ,ИЭ,ПО,С,ВВИДУ表示两个现象的直接联系,而ИЗ-ЗА,ВСЛЕДСТВИЕ主要表示间接联系。这种对立甚至还体现在一些名词中:*непосредственные последствия,而непосредственные следствия”(Левонтина2004:430).
因果结构是由一些不同情景组成的因果关系链,在直接因果结构中,Q是致使P(X)发生的起始环节;在间接因果结构中,Q不是致使P(X)发生的起始环节,在语义上可表述为:[Q“间接”致使P(X)发生]=
因此,在因果关系的语义结构中,“间接”是一个操作算子(оператор),它改变了语义谓词的内部结构。在词汇化以后,“间接”这一语义元素包含在前置词的词义中,并与其它前置词构成对立。如俄语中的ИЗ-ЗА一般表示间接的因果关系,一般不说*Иван умер из-за удара по голове,因为在“ударпоголове”与“умер”的因果关系链中没有隐含的中间环节,而ИЗ-ЗА的词义结构中包含中间环节。在语义上P的语义特征与Propt(Q)的语义特征不兼容,造成语句不合格。
因果结构中“原因”Q与“结果”P(X)之间总是有某种关联,正是这种关联使Q与P(X)能够构成某种因果关系。Иорданская根据Q与P(X)之间不同的语义“相关性”(контактность),将因果结构区分为有相关性结构和无相关性结构两大类。有相关性结构内部由分为物理相关性,包括物质、物理现象、物理行为之间的关联性,和心理相关性,包括人的心理情感、意识感知与被感知对象之间的关联性。(Иорданская,Мельчук2007:512-513)这里所说的有相关性和无相关性实际上与Левонтина所说的直接和间接的因果关系是一致的。比如,*Иван умер из-за остановки сердца;*Самолёт разбился отостановки двигателя.前者不能说的原因就在于“Иван умер”与“остановка сердца”之间有物理相关性,“остановки сердца”是导致“*Иван умер”的直接原因,而ИЗ-ЗА不具有这样的功能。后者不能说的主要原因在于“самолё тразбился”与“остановка двигателя”之间没有物理相关性,“остановка двигателя”不是导致“самолёт разбился”的直接原因。语义谓词“Propt(Q)”词汇化为OT,ИЗ-ЗА还是其它什么前置词,取决于Q,P(X)之间的语义关系和一系列复杂因素。“发动机熄火”与“飞机坠毁”之间有重要的条件关系,但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物理相关性,“发动机熄火”不是致使“飞机坠毁”的直接原因,而是“坠落到某一物理客体撞击毁坏”。这是语言表达形式与我们主观认识的主要区别所在。不同学科对因果关系的认定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与现实中的因果关系在认定上有很大的区别。例如“行人张三误碰果园围墙上的高压电线被电击死亡”,按照现实的因果关系分析和法律上认定的因果关系分析则有很大的不同。果园主人“违章使用高压电线”、“行人误碰电线”、“电击”、“行人死亡”之间有一系列关系链,但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电击”,其它环节只是重要的条件。在法律上,“违章使用高压电线”与“死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应负民事法律责任。两者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形式和百科知识的定位。
Q与P(X)之间“相关性”还要受到Q与X的语义属性特征和时间等因素的制约。任何一个现实中的情景都是已发生的现象,都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因果结构中的时间关系与语义谓词Propt(Q)有着紧密的联系。语义谓词Propt(Q)中包含的“直接”、“间接”的元素反映在时间上表现为“因”与“果”的“共时/非共时”的时间关系。例如,*От Мащиных замечаний Иван постепенно изменил своё отношение к ней.От Мащиных замечаний Иван пришёл вярость.(Иорданская,Мельчук2007:513)OT一般表示直接因果关系,直接因果关系的Q与P(X)具有共时性特征,而前者中的P(X)表示渐进的结果,与Q不是共时性关系。根据语义谓词Propt(Q)包含“直接、间接”、“相关、非相关”、“共时、非共时”等语义元素及相互交叉情况,区分出下列相对立的因果结构语义类别。
(1)直接相关因果结构与间接相关因果结构
例如:Иван умер отрака.vs.Иван умер из-за рака(Иорданская,Мельчук2007:554)。前句中的P(X)“Иван умер”与Q“рак”之间有相关性,并且是直接因果关系,“Q直接致使P(X)发生”(伊万直接死于癌症);后句中的P(X)与Q之间有相关性,但是P(X)与Q之间是间接因果关系,“Q间接致使P(X)发生”:Q引发的其它事件导致P(X)发生。间接因果关系存在中间过渡环节,在因果关系链中有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可能因“рак”引发的其它并发症,也可能“рак”对另外某人产生影响而引发某一事件的发生,从而导致“Иван умер”的发生。例如:Иван умер из-за рака его единственного сына.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Q(рак)与Х(ИВан)之间都有某种物理或心理相关性。
(2)直接非相关因果结构与间接非相关因果结构
例如:Иван не дозвонидся из-за ощибки в номере телефона.vs.Иван умер из-за ощибки в номере телефона.前句中的“не дозвонидся”与“ощибка в номере телефона”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后句中的“умер”与“ощибка в номере телефона”之间是间接的因果关系:“由于Q(ощибка в номере телефона)引发某一事件,从而导致P(X)(Иван умер)发生”。相同的语义谓词(Paropt(Q)=из-за)产生不同的因果关系是由于两个句子中的P(X)与Q不同语义属性所致。
(3)直接同时因果结构vs.间接同时因果结构
例如:От Мащиных замечаний Иван прищёл в гнев.vs.Иван спит одетым из-за холода вкомнате.前句中的P(X)与Q是同时的直接因果关系,后句中的P(X)与Q是间接的同时因果关系。
(4)直接的非同时因果结构与间接的非同时因果结构
例如:Из-за зтих бесконечных унижений Иван рещил уйти с работы.vs.Клубника в этом году невкусная из-за дождивого мая.前句中的P(X)(Иван рещил уйти с работы)与Q(унижения)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后句中的P(X)(Клубника невкусная)与Q(дождливый май)是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前、后两句中的P(X)与Q都是非同时关系。
(5)直接内因因果结构与间接内因因果结构
例如:От страха Иван всё позабыл.vs.Иван отказался от похода в ресторан из-за своей жадности.(Ю.Богуславская 2004:79)两句中P(X)的X与Q都有内在的语义关系:Q是X的某种状况或某种属性。但是语义谓词Propt(Q)不同,因果关系也不同。
(6)直接外因因果结构与间接外因因果结构
例如:От дождей дорогу развезло.vs.у меня из-за тебя голова болит.两句中P(X)中的X与Q之间没有语义联系,都是外部因素导致P(X)的发生。Богуславская认为,“所谓内部原因是指人的某种内部状态、特征、情感、想法,这些内部现象是其某种行为的原因。所谓外部原因是指不取决于人的意志的某种状况”(Ю.Богуславская 2004:72)。外部原因的Q与X之间没有语义关系,内部原因的Q与X之间有某种语义关系:若Q的第1题元等同于X,或Q的第1题元等同于X的第1题元,则Q对X是内部原因,否则是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一般有:
1.2 Q,P语义属性对因果关系的影响
如前所述,Q在词汇层次是由名词表示的“原因事实”,P(X)是由谓词结构表示的“结果事实”,联结两个“事实”的语义谓词Propt(Q)在词汇层次是由原因前置词体现。根据语义谓词Propt(Q)的语义特征和相关语义元素区分出不同类型的因果结构。语义谓词Propt(Q)的属性特征在词汇化过程中对“原因事实”,“结果事实”都有重要的影响,对填充Q,P词汇单位的语义属性都有很强的语义限制。Иорданская,Мельчук认为,填充题元Q的词汇单位语义类别主要有:表示事实的物质名词,表示自然事件名词,表示人的心理状态、情感名词等等。情感类名词还可分为“自控”类情感,如:уныние,тоска,грусть,одиночество,скука等,和“失控”类情感,如:стыд,страх,восхищенйе,ярость等。某种情感一般都会促使某种行为的发生,“自控”情感一般不会导致X的失控的行为。例如:От скуки Иван стал вспоминать прошлое;“失控”情感经常会导致X做出某种不能自我控制的行为。例如:Иван взорвался от этого оскорбления.填充P结构的词汇单位语义类别主要有:事物的恒常状态或属性、自主行为或非自主行为等。(Иорданская Мельчук1996:162-211,2007:515-518)Падучева认为,“在描写一系列语言现象时,包括‘使役’动词和‘行为’动词,行为的控制参数(параметр контролируемости)具有重要作用”。(Иадучевл 1994:12)Мельчук在考察不同语言的形态变化体系时指出,有些语言中甚至还有相应的词形变化范畴表示对行为的“自控”和“失控”的对立关系。(Мельчку1998:223-227,2000:324-326)“自控”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行为,“失控”行为是指人的无意识行为。对“行为”应有更宽泛的理解,只要是“行为”,无论其方式如何,总归是“行为”,主要是考虑行为人的“意识”特征作用。有意识的行为是正常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无意识的行为是相对有意识行为而言,有意识行为的否定形式不能改变其范畴意义。
除以上讨论的语义元素以外,影响因果结构语义合理性的还有语义谓词Propt(Q)中包含的“希望/不希望”元素。例如:*Иван сумел купить билет из-за энакомства с касирщей.由于ИЗ-ЗА的语义结构中包含“不希望”语义元素,而P(X)“купить билет”对X而言是希望的结果,两种不同的语义元素自相抵触,导致句子的语义不合理。相反,БЛАГОДАРЯ的语义结构中包含有“希望”的语义元素。如果P(X)的语义表征中有X“希望”的结果,则语义谓词Propt(Q)应词汇化为БЛАГОДАРЯ:Ивансумел купить билет блатодаря энакомссву с касирщей.在因果关系的语义链中,P(X),Q,Propt(Q)之间存在相互兼容、相互抵触的复杂语义关系,这些复杂的语义关系对语义谓词Propt(Q)的词汇化都有重要的影响。
2 语义表征与词汇化
语义表征是“意思文本”语言学(Мельчук1999)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对一个语言表达式所表达的“意思”的语义分解描写。一个情景转换为一个语言表达式需经两个步骤:由概念层到语义层,即所谓的由概念表征;由语义层到语言表达层,即所谓“文本合成”(синтез текста)。由于人的主观因素作用,同一个现实情景的语义表征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例如“由于连续阴雨引起水灾”的情景可表征为:[由于连续阴雨导致江河水位上涨,江河水位上涨导致水灾]。但是,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式:Наводнение началось от непрерывных дождей;Наводнение началось из-за непрерывных Дождей.前者的Q,P(X)之间是直接因果结构,后者的Q,P(X)之间是间接因果结构。选择直接因果结构还是间接因果结构取决于说话人对现实情景分析的粗细程度,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也受具体语言词汇语义的影响。因为一个确定情景的语义表征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说话人所选择的词汇单位可能带有主观的附加的意义,现实语句的语义表征与原始语义表征可能有所不同。一个词汇单位(L)“意思”(“L”)中可能包含语义元素“”和语义元素“”,在词汇层,语义元素“”和语义元素“”可能相互兼容,也可能相互不兼容。在词汇化过程中类似的情况是词汇化为一个词汇单位还是两个词汇单位取决于词汇单位的组合兼容性(совместимость)、说话人的百科知识和文本环境。如果一个句子中词汇单位(L)同时与词汇单位()和词汇单位()在句法上发生联系,并且同时与L的“意思”(“L”)中的语义元素“”和“”兼容,则“L”可词汇化为一个词汇单位(L);如果一个句子中词汇单位L同时与词汇单位和词汇单位在句法上发生联系,并且仅与L的“意思”(“L”)中的语义元素“”或语义元素“”兼容,则“L”应词汇为2个词汇单位和。例如:*Пётр поехал на этот курорт из-за своей печени и моря,которое онтак любит.前置词ИЗ-ЗА同时与“печень”,“море”发生句法联系。但是,ИЗ-ЗА语义结构中的“”,“”不能同时与“печень”和“море”在语义上发生联系。根据Иорданская,Мелъчук的观点,这类错误现象正是前置词所包含不同的语义元素所致。因为“”,“”不能同时与两个不同的属性的“Q”兼容,可以通过重复前置词的方法割断“из-за”同时与“”,“”发生句法联系:*Пётр поехал на этот курорт из-за своей печени и из-за моря,которое он так любит.(Иорданская,Мельчук2007:521-522)根据语义兼容性规则,“из-за”应词汇化为两个独立的词汇单位:,表示原因;,表示目的。除此之外,因果关系的性质、P(X)、Q的语义属性对词汇化都有重要的影响。例如:a)От страха Иван все поэабыл.vs.b)Их бедность-от бесчисленных войн и революции.Иорданская,Мельчук认为,a)b)中的OT有两种不同的语义性质,a)中的OT表示直接相关的因果关系,而b)中的OT表示一种“起因、缘由”(первопричина,источник)(иорданская,Мельчук1996:182,2007:522)两种不同性质的因果关系是因为多义词“причина”背后两种不同的逻辑概念的作用:a)句可描述为:прична забывания Х-а-страх;причинастраха-;b)句可描述为:причина ихбедности-бесчисленные войны и революции.“причина забывания”与“причина страха”中的两个ПРИЧИНА性质不同,前者是“”,后者是有三个语义价:原始情景价(валентностьисходнои ситуации)、派生情景价(валентность проиэводной ситуации)和主体价(валентность Субъекта),主体价一般没有句法表现形式;有两个语义价:原始情景价和派生情景价,描述两个情景之间的客观联系。(Богуславская,Левонтина2004:76;Богуславская2004:877)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缘由,从逻辑上讲,一个现象引起另一个现象可无限地推导。现实中的因果关系与逻辑推理不同,一个语言表达式一般是对一个确定情景的描述,人们往往把发生在先的现象看作引出另一现象的“原因”。ПРИЧИНА只是现实中千千万万个发生在先的、引发另一现象的现象的称谓,其本身并不是指发生在先的这个现象,而是语言中指称这一现象词汇单位的一种范畴意义。
有些语义谓词Propt(Q)因自身包含不同的语义元素,往往不能同时支配两个不同语义类型的Q,其主要原因是受Q与X之间的不同语义关系限制。当Q表示X的某种属性时,Q是内部原因,Q的主体与X同指,Q的主体不能再有句法体现形式:Иван допустил ощибку по рассечнности.“рассеянность”一定表示X的特征。当Q表示非心理特征时,Q是外部原因,其主体可以与X同指,也可以是X以外的其他人:Иван сделал это по ощибке.Q(ощибка)的主体与X同指;Иван не получил денег по ощибке бухгалтера.Q(ощибка)的主体与X不同指。但是,两种不同类型的Q不能同时受一个语义谓词Propt(Q)支配,不能在一个文本中同现:*Иван сделал Это по ощибке или рассеянноссти.Иван сделал это порассеянности или глупости.根据文本同现原则,语义谓词Propt(Q)=“по”应词汇化为表示心理原因的和非心理原因的。语义谓词Propt(Q)在词汇化过程中受多种语义因素的影响,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还有语言中的一些惯用规则。例如:из страха,от страха,但от ужаса,от страсти,*из ужаса,*из страсти.至于哪些语义现象应该词汇化为一个独立的词汇单位,主要是看这个语义词的组合能力。具有广泛组合能力的语义词趋向词汇化为独立的词汇单位。例如,设语义词的意思为:без добавления молочных продуктов,在俄语中语义词只能与КОФЕ组合:。由于的组合能力弱,不能与原始词ЧЁРНЫЙ的语义表征分离而词汇化为一个独立的词汇单位,只能作为一个义项描写。
3 语义描写与词典学描写
语言知识库是集语义知识、语法知识、语用知识于一体的一种详解组合词典。继莫斯科语义学派1984年出版《现代俄语详解组合词典》(Мельчук,Жолковский1984)之后,这一描写方法在语言学、词典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并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重视。我们利用这一方法对俄语中表因果关系的典型前置词进行个案分析。
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语义谓词Propt(Q)的语义结构,还体现在P(X),Q的语义属性特征。Propt(Q)=по:P(X)+по+Q=[Q直接致使P(X)发生;Q,P(X)共时关系]。
语义限制:p—自主行为,或由自主行为引发的非自主行为;P是X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行为;Q—是X的心理属性:Иван сделал это по слабости характера;Иван проиграл эту партию порассеянности.Q—是非心理属性:Иван сделал это это по ощибке;Иван получил пятёрку по ощибке учителя.如果Q=心理属性,则;如果Q=非心理属性,则.由于“”具有很强的成语性特征,Q不能带自由说明语,而“”中的Q可以有非题元性自由说明语:по сердечной доброте,поприродной даброте.
Propt(Q)=из-за:P(X)+из-за+Q=[Q间接致使P(X)发生,并且P(X)是X或说话人不希望的行为];[Q间接致使P(X)发生,并且Q是P(X)的目的]。当P(X)对X或说话人是“不希望”的行为时,。Иорданская认为,ИЗ-ЗА一般表达间接因果关系,表达直接因果关系时,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Q与P(X)之间没有直接相关性:Иван не получил денег из-за ошибкибухгалтера;或Q与P(X)是非同时关系:Иван впал в депрессию из-за ухода жены;或P是自主行为:Иван лег одетым из-за холода в комнате.由于ИЗ-ЗА对Q的语义特征没有限制,两种不同的语义元素可以融合在一起,导致同一句子的两种不同的理解:Иван ушёл с работы только из-за Маши.(Иорданская 2007:527)Рахилина认为,“描写问题句Почуму Р?和Зачем Р?的意义时,应假设它们的语义是证同的”。(Рахилина1989:49)两种不同的理解正是由于原形语义的证同,如果两种语义元素在句中有显性的句法体现,则句义是单一的:
Propt(Q)=от:P(X)+от+Q=[Q直接致使P(X)发生,Q与X相关,并且P(X)是具体事实,与Q同时];[Q致使P(X)发生,Q是X的缘由,P(X)是事物的一般状况]。语义限制:如果Q表示某种“情感反映”,并且Q包含“失控”义素,则P是非自主行为:Propt(ужас,ярость,паника,гнев,бещенство,страх,……)=от;否则P为自主行为:Propt(обида,волнения,радосrь,горе)=от.但是,“情感反映”导致某种“失控”或“非失控”行为,与P、Q的语义属性相互影响有重要关系,有时会得到相反的结果:От волнения Иван задохнулся; От страха перед начальством чиновники отказывали в визахвсемподряд,не глядя ни на что.(Иорданская 2007:535)非自主行为“задохнуться”的特征加强了“волнение”的情感程度;“страх”表示一种“预测”的行为,P可以是自主行为。当P(X)不是一个具体事实,而表示事物的一般常态,则Q表示P(X)的“缘由、根源”:Его неудача-от неуверенности в себе=Причина неудачи-неуверенность в себе.ОТ为2价用法。因此,Q与P之间的语义关系是正确使用ОТ的重要条件。
4 结束语
在语言表达层,无论因果结构如何复杂,都只有两个现象通过语义谓词联结构成语言的基本表达模式:P(X)←Propt(Q)→Q.选取关系链上哪两个现象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也取决于表达现象的词汇的语义特征。两个现象在关系链上的不同定位需要不同的语义谓词联结。根据现象在关系链上的定位,基本表达模式区分为“直接因果结构”和“间接因果结构”两类对立形式。在词汇层,“结果现象”一般通过主谓结构表达,“原因现象”一般通过名词性成分表达,通过前置词将两个现象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三者之间具有复杂的语义关系。本文只是借鉴俄语语义学、词典学等相关理论,在俄罗斯有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俄语因果结构的语义关系作了简要的分析,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不妥之处恳请同行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