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事件中的新闻报道框架分析-以《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为例论文

校园安全事件中的新闻报道框架分析
——以《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为例

刘晓夏 施莉婷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安全逐渐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并高度重视的社会议题,这一议题不仅包含着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各方面的切身利益,还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神经。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环境的“探照灯”,对校园安全事件报道框架的建构,直接影响着受众对校园安全事件的了解、认知以及该议题下舆论场的生成与偏向。鉴于此,本文应运定量的方法,致力于探讨《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关于校园安全事件的框架建构与呈现,对比分析不同媒体在此类新闻中的报道方式。

关键词: 校园安全事件报道;框架分析;人民日报;澎湃新闻

一、研究方法

本文应用内容分析法,将2016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关于校园安全事件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通过SPSS 对已建构的类目进行编码分析,以此获得更加可靠的研究结果。

这些钱可以公积金中心作为业主的住房公积金,用于小区公共设施的维修与保养,及到光伏设备寿命后期的更新,或者也可让业主减少支付一部分物业费。

(一)样本选取的原因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二:

一是相较于电视和广播媒体,客户端和报纸内容更容易收集且方便查阅;

二是《人民日报》作为中央级传统媒体,在有关校园安全的新闻报道中掌握较高话语权,能够在事件发展的关键节点代表国家意志强化舆论引导。而“澎湃新闻”作为上海报业集团整改以后的新媒体产品代表,具备了新闻“专业化生产”和“网络化生产”的混合特征,在事件发酵过程中能够及时引发舆论,因此两者具备较强的分析价值。

(二)样本抽取

本文基于《人民日报》资源库和“澎湃新闻”客户端,以关键词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2016-2018年国内外关于校园安全事件的696 篇新闻报道做全样本分析。其中,《人民日报》以校园安全为核心内容的报道,共计159 篇;“澎湃新闻”有关校园安全事件的报道有537 篇,占比高达77.2%。

(三)研究问题

2.句子

1.《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在校园安全事件的报道中建构怎样的框架?

数据显示,《人民日报》校园安全报道主题集中在主要事件的归因和建议上。事件发生以后,如何更好的解决事件和寻找原因成为《人民日报》的报道重点。而“澎湃新闻”对于校园安全事件的报道则集中在主要事件以及先前事件的报道上,通过历史关联事件引出主要事件及结果,并给出相应建议。

试验组的包装质量、消毒质量、收回及时度、供给及时度等护理质量评分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组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四)类目建构

新闻文本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模型是坦卡特的框架列表,该研究模式设计出新闻标题、新闻图片、图片说明、新闻导语、消息来源、引语的选择、引语的强调、文章所属的系列标识、数据和图标,文章和结论11 个指标。[1]本文借鉴这一研究模型,根据校园安全事件报道的实际情况,设计主要变量为新闻来源、报道体裁、报道主体和报道基调4 个。

二、框架分析

(一)高层次框架结构分析

1.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是指新闻的事实来源和转发来源。本文将《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关于校园安全事件报道的新闻来源分为两类:一是自采,是指《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记者自采自写的新闻稿件;二是转载,是指《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转载自其他媒体的稿件。

在新闻框架中,不同的新闻来源会对新闻框架的建构产生不同的影响。《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作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新闻来源将成为其选择报道框架的重要影响因素。

“新闻自制率”是用来衡量媒体对特定事件、话题重视程度的重要指标。《人民日报》关于校园安全事件的报道样本共159 篇,自采稿件147 篇,也就是说《人民日报》对校园安全事件的新闻自制率为92.45%。《人民日报》高达90%的新闻自制率,不仅展示了《人民日报》的大报特点,同时也反映出该报对校园安全事件的重视程度。

应用飞利浦HD-11超声诊断仪,以及日本日立公司的Hitachi EUB-750超声诊断仪,设置超声探头检查频率,其中经阴道为5.0~10.0MHz,经腹部为3.5~5.0MHz。膀胱充盈后,取仰卧位,经腹部行纵横斜切面扫描检查。重点检查子宫附件及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以及内部回声,检查子宫附件及肿块之间的关系[2]。摄片,根据声像图进行诊断。并将其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5)要加强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工作。对于优质材料要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从采购到库存再到使用进行独立管理。对于普通材料要结合现场施工环境和施工设计方案结合材料的性能和保存要求进行库存、运输管理。

2.报道体裁

自DNA条形码技术提出以来,一直是分子分类学研究的热点[15]。研究表明,一段相对较短、标准且具有足够变异、易扩增的DNA片段,能够对植物进行快速、准确地鉴定。目前植物中还没有一条被广泛认可的DNA条形码。陈士林等[16]提出以ITS2序列作为鉴定药用植物标准的DNA条形码。刘安莉等[10]对贵州蜘蛛抱蛋属植物进行核基因序列ITS和ITS2的研究,发现样品序列扩增效果不理想,本研究也尝试采用该序列对蜘蛛抱蛋属植物进行分析,但只有少量样品扩增成功,物种无法进行有效的区分。因此,有关核基因序列ITS和ITS2是否适用于蜘蛛抱蛋属植物的分类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报道体裁是新闻报道内容的表现形式,新闻报道内容则体现了新闻的报道策略。本文依据现有样本,将报道体裁具体分为消息、通讯、深度报道、评论以及其他五类。

它还能带来一种泡澡所不及的附加体验——对生活多了份希望,万一我中奖了呢,这些琳琅满目的热门商品统统归我了。

小虫喝了微醉,上床睡了。玉敏睡不着,像服了咖啡因,一直兴奋着,在床上翻来覆去。玉敏想,这个月的提成能拿到五千多,快赶上两月工资了。如果每月都能有一笔这样的大单,十年就能在凌州买房了,就不用住出租房了。玉敏想到这,心里美滋滋的。玉敏又想,许沁买走的那个钻戒,的确太漂亮了,就像个夜明珠,在玉敏眼前晃悠着,那么晶亮,那么温馨。玉敏觉得许沁的眼力不错,那款钻戒雍容华贵,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惑。玉敏她们平时都不舍得用手去触摸,怕汗渍灰污把钻戒弄脏了。又想许沁那女人看上去蛮高贵的,个性沉稳,说话淡定,有板有眼的,很有些气质,估计是个有身份的人,或是个老板也未尝不可。不然怎么会出手那么阔气呢?

对《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校园安全事件报道体裁进行编码分析,笔者发现,《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均以消息类为主要报道体裁。在《人民日报》的159 篇报道中,消息类共86 篇,占比54.1%;同样,在“澎湃新闻”的537 篇报道中,消息类报道共计413 篇,占比76.9%,明显高于其他体裁所占比例。这是因为消息类是以事实描述为主的报道体裁,对于有关校园安全事件的新闻报道,双方均注重以快速的方式和简短的篇幅呈现校园安全事件信息。

3.报道主题

通过对关键词的提取发现,《人民日报》更多以国家视角表明立场,“严惩”、“防治”“督导”成为其通用用法,校园安全意识宣讲成为其主要报道主题。“澎湃新闻”则在响应政府领导的同时,融入了“阳光”、“温暖”、“梦想”等积极向上的词语,进一步体现其对校园安全的人文主义关怀。

4.报道基调

表1 报道平台及报道主题

对校园安全事件而言,正面报道主要包括对校园安全事件的整治决心和应对措施;客观报道则包括了对校园安全事件的事实描述和结果追踪;而批评报道侧重关注校园安全问题的局势和归因。

通过《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对校园安全事件报道情感基调的分析,笔者发现,两家媒体中的客观报道均占比较多,远超过正面报道和批评报道。由此可以看出,在校园安全的话题中,《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都避免对事实过分渲染和夸大,同时也避开消极用词和消极话题,尽量以客观、真实的基调为受众呈现事实真相。

(二)中层次框架结构分析

1.关键词

荷兰学者冯·戴伊克曾认为新闻报道是由约定俗成的新闻格局构造组织而形成的。这种新闻格局是由主要事件、环境、先前事件、历史、后果(事件/行为)、言语 反应、预测、评价这样一些因素构成。我国台湾学者钟蔚文也曾将新闻报道所涉事实分成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评估等环节。[3]

2.《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对于校园安全的事件的报道方式有何不同?

在教学《蜗牛的奖杯》这篇寓言时,我向学生出示了一幅“飞行比赛图”,让学生通过画面来感受,虽然画面上只有蜗牛、蜻蜓、蜜蜂、蝴蝶,但也正因为只有这简单事物使画面更具空间感,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我引导学生借画面进行联想。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激发了兴趣,提高了感悟能力,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这样,借助图画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呈现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而是透过书中的插图感受到了画中之情、画外之音。

(三)低层次框架结构分析

低层次框架结构是对新闻文本框架的研究,经常通过使用或拒绝使用某些关键词、常用语、信息源和句子来强化主题结构。

中层次结构分析主要研究新闻报道的行文结构。由于《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有关校园安全事件的报道的数量较多,于是采取通过不同阶段凸显主题的方式来考察报道的演进过程。

对新闻报道主题的选择,是媒体建构报道框架的重要方式[2]。通过对校园安全事件报道的主题进行归类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人民日报》报道主题多为校园安全意识宣讲,从大局的角度出发,注重意识引导和灾难预防;而“澎湃新闻”报道主题多为人身安全事件,从点出发,聚焦事件的呈现和追踪。《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为人民负责的态度。

笔者通过采集《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校园安全报道的研究样本,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例如《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8日发表的报道:

学校,本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然而,当种种欺凌行为不断伤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冲击社会的道德底线,人们不禁要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得暴戾?将施暴事件公之于众,有哪些利弊?到底怎样做,才能有效防治欺凌事件?

“澎湃新闻”作为网络媒体平台,发展至今拥有大量受众群,稿件自采量无法满足受众阅读需求,所以在有关校园安全的新闻来源中,多是转载报道。在此次样本统计中发现,澎湃新闻共计537篇稿件,141 篇是自采稿件,其余396 篇是转载稿件,分别占总数的26.26%和73.74%。

暴力事件频现,个人原因还是社会 原因?

由上可知,《人民日报》在涉及校园欺凌的这篇报道中,通过连续的疑问语句,在表达事实的同时,也隐性地对学校、社会、媒体与相关部门提出问题与思考。相较于《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关于校园凌霸的整篇报道更偏向直接引语的使用,表达通俗简单,直击事件本身。

三、调查结果

通过对《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 2016-2018年校园安全事件的报道分析,可以发现,虽然两家媒体在报道思路上存在差异,但两者最终呈现的报道框架都对维护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人民日报》作为国家级媒体,在校园安全事件的发声能够体现国家意志,在当下众声喧哗的舆论环境中能够引导舆论,防止舆论向情绪化、非理性化的方向发展。“澎湃新闻”作为以讯息传递为主的网络媒体,在重大校园安全事件的报道中,更加关注事件本身以及事件的处理进展,能够引发公众对校园安全事件的关注和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迅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向郊区蔓延。2014年城市建成区面积逼近5万km2,比起1981年的0.74万km2,30多年来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约5.1倍,年均增长率为3.2%(如图1)。与此同时,交通拥堵、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愈演愈烈,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城市增长应当由“外延式”转型“内涵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被提出,着重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倡导以人为本。所以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理清城市精明增长与城市蔓延发展的关系,做到“外延”与“内涵”相协调,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式(2)~式(4)中:p为流体静压力,Pa;g为重力加速度,m/s2;μf为液相黏度,Pa·s;μs为固相剪切黏度,Pa·s。

因此说,《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在建构校园安全事件的报道框架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方面,从主题和体裁框架来看,《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虽然对校园安全事件的报道均以消息为主,但《人民日报》以官方通报为主,面向全局,表达党和国家对校园安全问题的重视;《澎湃新闻》聚焦于点,将目标锁定在对事件的定性、呈现以及事后的处理和应对上。同时,《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占比高于“澎湃新闻”,体现了两者在舆论场中的不同作用,前者侧重对复杂舆论的引导,后者则通过对事件的描述来引发舆论。

另一方面,从内容框架的角度来看,《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的报道框架均侧重于事件发生后各方对事件的态度表达,以及事件本身的处理进展与结果,多以官方通报为准。官方通报经过有影响力的媒体转载,能够终止在事件调查过程中存在于互联网的谣言,缓解公众的紧张情绪。同时,相较于《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对为何会发生各类校园安全事件的深层社会原因挖掘不够深入,常停留在对事件本身的报道,而对于为什么会发生此类问题、如何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的问题,仍需要更多的探讨。

注释 :

① 引自《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8日报道:《什么让孩子变得暴戾(防治校园欺凌②)》,第20 版面。

参考文献 :

[1]苏翌暄,陈先红.中美主流媒体对“8.12天津港爆炸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以《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05):804-810.

[2]胡栓,童兵.我国党报国内暴恐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以《人民日报》近十年报道为例[J].新闻大学,2018(02):74-82+152.

[3]冯·戴伊克著,施旭,冯冰译.话语心理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标签:;  ;  ;  ;  ;  

校园安全事件中的新闻报道框架分析-以《人民日报》和“澎湃新闻”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