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语语言学习中课堂小组互动研究现状论文

我国外语语言学习中课堂小组互动研究现状

王晓燕,杨 晶*

(湖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摘 要 ]文章基于CSSCI期刊目录,以我国12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为数据源,对1990-2018年间刊发的国内课堂小组互动研究进行了统计,剖析国内课堂语言学习中小组互动研究的基本概况、研究方法、研究背景、研究对象,以及语料来源、研究焦点等,结果表明,近三十年国内课堂小组互动研究呈现萌芽、起步和发展三个阶段;近十年国内互动研究迅速上扬,实证研究数量不断增加,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同时发现,前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国内课堂小组互动研究趋势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外语语言学习;课堂小组互动;实证研究

课堂小组互动,是指发生在课堂环境下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就学习任务进行的小组讨论活动。课堂小组互动作为认知发展和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外语教学工作者的关注。[1]本文拟对近三十年(1990-2018年)我国语言学习中课堂小组互动研究现状进行文献剖析,旨在通过分析课堂小组互动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促进我国二语学习者互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本科外语课堂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数据来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从不同课堂背景(如写作课堂、口语课堂、阅读课堂等)、不同研究视阈(如互动效果、互动影响因素、互动模式、互动对象等)进行课堂小组互动的探究。[2-7]课堂小组互动研究直至21世纪初才得到国内广大研究人员和教师的重视,[8]从课堂语言学习的不同背景进行相关探究,如写作互评、[9-11]小组讨论[12-14]等。同时,国内近年来课堂互动研究视角聚焦于同伴反馈、[9-10,15]修正特征、[12,16-18]互动模式[19-21]等。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7.9%,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基于外语类核心期刊目录,以12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即《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现代外语》《外语学刊》《中国外语》《外语电化教学》《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国外外语教学》(现名《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为文献收集对象,分别以“课堂小组互动实证研究”和“课堂讨论实证研究”为关键词进行刊内搜索,共获得实证类相关论文49篇(见图1)。

图1 1990-2018年12种外语类核心期刊课堂小组互动研究发文总数情况

从图1得知,1990-2018年课堂小组互动实证研究发文总数不多,12种期刊上共计发文49篇。国内课堂小组互动实证研究在2010年后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2010-2018年,发表相关论文31篇,占论文总数的63.3%。其中,2011年发表论文数量最多,达到7篇。

感官评价是通过人体的感官(如眼睛观察、手触摸、口尝等)方法,对鱼粉产品的质量状态、产品的真实性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分析,作出质量判定,并将判定结果提供给企业采购和配方技术人员作出决策。

依此,根据发文数量将1990年以来我国课堂语言学习中的小组互动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1999年)研究萌芽阶段;第二阶段(2000-2009年)研究起步阶段;第三阶段(2010-2018年)研究发展阶段。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语言课堂对学生口语跨文化互动能力的重视,课堂小组互动作为语言习得的新型有利途径,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和师生们的关注,且通过借鉴国外研究及国内前期研究,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开展课堂小组互动的理念得到学界的关注,促进了相关研究的发展。[8]

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课堂互动实证研究多以定量或定量定性结合研究为主(占比60%),定性研究甚少(占比10%),这与国外近十几年相关研究面貌不太一致。国外相关领域定性研究占比高于国内相关研究,但相较定量研究,定量定性研究并不占优势。正如龚嵘在研究国外二语研究范式的文章中指出,TQ、MLJ、SSLA三类期刊中体现了定量研究的绝对优势现象、定量与定性研究法的势均共存。[22]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定性研究探究的是原因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定性研究对研究者要求过高,不是所有的研究人员都能符合要求;定性研究中存在一定主观性,因而研究结果有可能遭受质疑;定性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与资金且费时较长。另一方面,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下的国内课堂小组互动研究,偏重学生学习的行为实验研究范畴,关注语言教学中可量化的认知、情感因素,因此以定量研究为主。[22]不过,由于国内英语学习者与教育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单一的研究方式不能解释或回答所有的问题,不少学者进一步增强了研究范式意识与理论视角,逐渐采用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徐锦芬、寇金南[14,23]在对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模式研究及探讨任务类型对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的影响时就采用了此种研究方法。

二、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课堂小组互动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方法日趋成熟,研究焦点呈现多样化,实现了二语教学研究与二语习得研究的有机结合,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表 1 1990-2018年 12种外语类核心期刊课堂小组互动研究方法 、研究手段 、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定性研究三种。定量与定性研究为两种常见的研究范式,前者追求研究结论的科学普遍性,后者强调研究发现的局部特异性与主观建构性,对二/外语教育研究具有互补推动作用。[22]总的来说,定量研究与量相关;定性研究与质相关。本研究中定义的定量研究主要依靠教学实验来取得现实性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解释。定性研究则是通过互动事实和逻辑依据来推理,得出研究结论。定量定性研究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研究数据分析,又有语言事实解释。

对1990-2018年期间12种外语类核心期刊有关课堂小组互动研究发文数量统计如下:总发文数量为49篇,《外语与外语教学》(11篇)、《外语界》(9篇)、《外语教学》(5篇)、《现代外语》(5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篇)、《外语教学与研究》(4篇)等6个期刊发文较多,占比共计77.6%;而《外语研究》(3篇)、《外语电化教学》(2篇)、《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篇)、《中国外语》(2篇)、《外语学刊》(1篇)、国外外语教学(现名《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篇)等6个期刊发文较少,占比共计22.4%。虽然该研究领域文章发表总量不多,但该领域研究文献已开始出现于各类期刊,说明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由表3所示,近年来课堂小组互动研究背景下,口语课堂占比最大,达55.1%,写作课堂占18.4%,其他研究背景如网络小组互动等占比26.5%。这种现象的产生恰好与前文所展示的研究手段集中为会话分析及录音录像的结论保持一致。研究对象集中为大学生(共计占比79.6%),其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研究和英语专业大学生研究占比接近,分别为44.9%和34.7%。由数据可知大部分学者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14,23-24,36]及英语专业大学生[12,18,26,31]等。中小学生、留学生及硕博士生占比很少(分别为4.1%、2%和2%)。

地形地貌:川藏高速公路地形地貌对崩塌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山坡的坡度和山坡的表面构造。由于峡谷深切、岸坡陡立,自然坡度多为50°~85°,多呈凸出山咀和凹陷岩腔状,坡体相对高差最高可达上千米,风化强烈,卸荷、河流冲严重,为区内崩塌的频繁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地形地貌。

(二)语料来源

本次统计文献的语料来源分为语料库和一次性语料两种。语料库是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基础资源,也是经验主义语言研究方法的主要资源,应用于词典编纂、语言教学、传统语言研究、自然语言处理中基于统计或实例的研究等方面。[28]本研究中的语料库指的是经过多次的课堂小组互动收集来且经过分析加工过的语料,一次性语料指的是在某一特定课堂上或课后一次收集的且经过分析加工过的语料。

研究对象集中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英语专业大学生原因在于:其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数量上远超英语专业大学生,因而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研究略多于对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研究。其二,由于中小学生二外能力及语言能力相对匮乏,较难进行课堂互动,尤其是小组语言互动;同时以研究为中心任务的硕博士生受课堂规模及课时安排等多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也较难进行长期连续的跟踪研究。这也暗示了从事课堂小组互动研究的多为大学教师。[13-14]

(三)研究焦点

据1990年以来近三十年国内课堂互动实证研究领域文献显示,国内相关研究焦点多样化,主要集中为反馈、修正、交际策略、意义协商、语言水平、输入、输出、学习能力、小组互动等(见表2)。

表 2 1990-2018年 12种英语类核心期刊 课堂小组互动研究焦点

表2说明,各研究焦点中,反馈占比最高,达18.3%,其次为小组互动,占比16.3%。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外对课堂小组互动的研究开始转向重述与反馈,[32]因而国内对反馈这一热点的研究受国外研究影响颇深。如胡越竹通过问卷调查对生生互动中的同伴反馈效果进行了探究;[15]刘永厚对比分析了写作课堂教师反馈与同伴反馈对写作效果的影响。[26]课堂互动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直是国外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国外研究者已从互动的各个层面(互动模式、互动效果、互动的影响因素等)展开深入研究,而国内直到21世纪初才开始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交际能力”“小组互动”等至今仍是国内的热点。[1]意义协商和交际(互动)策略占比最低,分别只有4.1%。意义协商早期在其他背景下(如师生互动中)研究较多,如方文礼从探讨中国学生意义协商的需求源于国内缺少外语的自然环境角度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促进师生或是生生之间的协商活动。[33]课堂小组互动背景相关研究稍少,且近年来更多的与语言输入和输出研究相结合,因而纯意义协商研究日益减少,转向语言输入与输出研究,探究语言习得影响因素。于亚晶通过收集2003-2017年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共得到125篇文章,从中选取25篇作为研究对象,从期刊分布、理论指导、研究方法、研究对象、输出形式对国内英语教学中口语输出进行研究综述。[34]而交际(互动)策略属于跨专业研究焦点,更多见于其他研究领域的研究。除了以上几个焦点外,近几年还出现了网络互动交流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研究。[24,35]

(四)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由于写作课堂和口语课堂研究数量占绝对优势,本文将研究背景分为写作课堂、口语课堂及其他课堂三类。同时,依据研究文献具体情况,将研究对象按学历层次分为中小学生、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专业大学生、留学生、硕博士生及其他(指代研究对象不详的文献)。因大学生占研究对象绝大多数,故又将其下分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英语专业大学生两种。

表 3 1990-2018年 12种英语类核心期刊课堂小组互动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表

考虑到工程施工中预埋套筒与连接钢筋对位时可能出现偏位情况,因此针对该试验选取试件H400-16、H400-16-2和H400-16-4,研究其在偏移距离0 mm、2 mm、4 mm条件下的试件承载力。结果如图13所示。

国内课堂小组互动研究手段多样化,同一篇文章趋向于使用两种或多种研究手段,如常见的录音录像+会话分析,[12,23]访谈+问卷调查,[24-25]问卷调查+观察法[26-27]等。本次数据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录音录像手段(占比53.1%)和会话分析手段(占比40.8%)。因录音录像更容易收集课堂动态互动中的一手语料以便后期研究,且会话分析作为研究情境对话的常用手段更能细致的解释课堂小组互动中出现的语言及非语言现象。但由于同一篇文章常使用多个研究方法,故未能得到各种研究方法中的研究手段比例数。

由表1可知,近年来课堂小组互动语料一次性语料和语料库的研究占比不分上下,但研究萌芽阶段及发展阶段较多使用一次性语料,这些现象都源于一次性语料收集整理的便捷性,语料库相对而言耗时太久,需付出更多精力。如张翼的“it”分裂结构研究[29]是基于38位美国总统57篇就职演说而建成的13万字的总统就职演讲语料库(Corpus of American Inaugural Speeches,即AIS),历时二百八十四年(1789-2013年)。但由历年发展趋势来看,近几年语料库使用有所增加,国内目前不少学者已建成相关研究的语料库,如徐锦芬从2013年9月初持续收集语料至2014年1月中旬,共计收集到21个小组的9次录音数据。[30]林琳收集12周的语料,每周一次,每次100分钟,共计收得语料1 200分钟。[31]这些都说明国内研究人员在语料收集和整理方法上已向国际靠拢,技术日趋成熟,为课堂小组互动研究提供了更为先进有利的研究范式。

三、研究成果、不足和趋势

笔者在下文中剖析1990-2018年国内课堂小组互动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研究语料来源的数据(见表1),并进行逐一解释说明。

针对传统训练方式的不足,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培训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程伯文等人开发了林木联合采育机虚拟训练系统,用于林木采育机的仿真训练[2]。张晓曦等人开发了工程船克令吊交互仿真系统用于克令吊操作人员的实操训练,解决了传统训练方式周期长、成本高且安全风险大等问题[3]。史艳楠等人开发了矿井提升机虚拟实训装置,用于矿井提升机的操作训练[4]

1.实证研究数量日益增多。研究者们通过新的研究手段,如访谈、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课堂录音录像等来获取课堂互动一手材料,从而展示并分析课堂小组互动的特征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见,国内研究者已从原来的纯理论研究转向实证性研究、纯语言研究转向多模态研究来探索符合我国二语教学与二语习得的互动模式。

2.研究视角及焦点多样化。近年来,国内课堂小组互动研究无论是在研究视角、研究焦点、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上都开始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随着二语教学与二语习得研究的不断深入,课堂小组互动成为探讨教学法与习得法的重要途径,吸引了诸多学者的关注。

3.研究成果颇丰。课堂小组互动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已得到诸多学者的研究与证实。尤其是互动教学深入运用到大学课堂及与电化教学的结合推动了学生二语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带来了更高的学习效率。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18年全国高考总人数达到了975万人,同比去年增长35万人.全国I卷适用的地区是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山东10个省份.这10个省份的考生人数共计501.84万,占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的51.47%.在所有的高考试卷当中,全国I卷的适用范围是最广的,影响力是最大的,研究它的命题特点和素养考查情况对于提高数学测评的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现有的课堂小组互动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研究对象过于集中。国内学者多以国内大学生(分为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为研究对象,缺少对中小学生和留学生及硕博士语言课堂互动的研究。很多国外学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学习者年龄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2]未来研究可扩大对不同群体在不同背景下的语言互动研究。(2)非语言行为研究匮乏。国内课堂小组互动研究大都只关注纯语言,忽略互动中的其他因素,如停顿、沉默、微笑等非语言行为。国外非语言行为研究日趋盛行,相比而言国内非语言研究较少,尤其在二语课堂中,研究人员普遍关注语言现象而忽略非语言行为。本次所统计的49篇文献中亦没有非语言行为研究。国外不少学者已对课堂互动中停顿、[4-5]沉默、[2]笑声[37-38]等进行过相关研究,因此,国内课堂小组互动中非语言行为研究的匮乏亦给后期学者们提供了研究思路。(3)多模态研究鲜见于国内小组互动实证研究。由于多模态研究不仅要从微观上对非语言符号提供详细的描述,更要从宏观上通过语篇分析系统阐释社会文化现象,[39]因而它与实证研究的结合对解决社会问题有更大的推进作用。课堂小组互动区别于传统被动教学法,提倡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而多模态不仅是现代课堂教学和教科书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当代生活的基本表达方式。[40]因此,对课堂小组互动中的语篇进行多模态研究是二语习得与教学领域的一个必然趋势。目前所收集的国内课堂小组互动研究中少有多模态研究,国外此类研究已逐渐开展起来。[41-42]

四、结语

通过对1990-2018年刊发在12种英语类核心期刊上的课堂小组互动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比较,分析了国内课堂小组互动研究的发文数量、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焦点及发展趋势。虽然国内课堂互动研究起步较晚且前期发展缓慢,但从近几年的迅速发展态势可知,国内课堂小组互动研究与其他研究紧密相连这一特质使得其研究视角不断扩大,研究内容不断深化,且随着实证研究方法、手段与成果的不断发展与丰富,课堂互动研究必将成为我国外语课堂研究的核心内容。后期研究重心可从教师话语转向学生话语、师生互动转向生生互动、双人互动转向多人互动、定量研究转向定性研究、言语行为转向非言语行为,注重多模态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合。本研究希望能对后期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有助于推动我国外语课堂互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 考 文 献 ]

[1]徐锦芬,寇金南.基于词频的国内课堂互动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

[2]Asta Cekaite. A Child’s development of interactional competence in a Swedish L2 classroom[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7,(1).

[3]Hellerman,J.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s for action in classroom dyadic interaction: Focus on task openings[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7,(1).

[4]Maroni,B.,Gnisci,A. & Clotilde, P. Turn-taking in classroom interactions: Overlapping,interruptions and pauses in primary school[J].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2008,(1).

[5]Konakahara,M.An analysis overlapping questions in casual ELF conversation:Cooperative or competitive contribu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5,(84).

[6]Kibler,A.,Karam,F.& Ehrlich,V.Who are long-term English learners’ Us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s to deconstruct a manufactured learner label[J].Applied Linguistics,2017,(1).

[7]Nguyen,H.Interactional practices across settings:From classroom role-plays to workplace patient consultations[J].Applied Linguistics,2018,(2).

[8]徐锦芬,曹忠凯.国内外外语/二语课堂互动研究[J].外语界,2010,(3).

[9]白丽茹.基础英语写作同伴互评反馈模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检验[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

[10]盖淑华,周小春.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同伴反馈实证研究——社会文化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2).

[11]曾永红,梁玥.不同类型同伴互评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实证研究[J].外语研究,2017,(4).

[12]王晓燕,王俊菊.外语环境下同伴他启修正研究[J].现代外语,2014,(2).

[13]徐锦芬,寇金南.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策略培训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14]徐锦芬,寇金南.任务类型对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1).

[15]胡越竹.外语课堂生生互动中的同伴反馈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3).

[16]赵晨.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课堂会话中的修正片段研究[J].现代外语,2004,(4).

[17]张曲,张薇.修正性反馈与中国大学生英语虚拟语气学习效果的研究[J].外语界,2010,(6).

[18]张珊珊.一项关于学习者感知重铸和修正的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2011,(4).

[19]徐锦芬,曹忠凯.不同结对模式对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外语,2012,(5).

[20]寇金南.我国大学英语课堂不同小组互动模式的特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1).

[21]王晓燕.同伴互动语码转换研究——基于英语学习者的课堂口语语料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

[22]龚嵘.二/外语教育研究范式的哲学思考:定性与定量研究设计决策的交互制约[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3).

[23]徐锦芬,寇金南.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7,(2).

[24]黄洁芳.跨国实时交互语言课堂的学习环境研究——基于学习者反馈的调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5]黄芳,韩戈玲.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课堂互动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4).

[26]刘永厚.英语写作小组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效果研究[J].外语界,2015,(1).

[27]高歌. 不同分组条件下同侪反馈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J].外语学刊,2010,(6).

[28]McEnery,T. & Hardie,B. A. Corpus Linguistics:Method,Theory and Practi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29]张翼.基于语料库的“it”分裂结构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10).

[30]徐锦芬.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中的同伴支架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1).

[31]林琳.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的协作学习跟踪研究[J].外语教学,2016,(6).

[32]Braidi,S. Re-examining the role of recasts in native-speaker /nonnative-speaker interactions[J].Language Learning,2002,(52).

[33]方文礼.意义协商与外语焦点式任务型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

[34]于亚晶.国内英语教学中口语输出研究综述——基于2003-2017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调查结果[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7).

[35]郑佩芸.不同英语水平对子组合的语言输出和互动模式研究——基于网络书面实时交流的实证探索[J].外语界,2011,(3).

[36]邹慧民,交际语言任务中的“形式关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

[37]Asta Cekaite,Karin Aronsson. Language play,a collaborative resource in children’s L2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2005,(2).

[38]Olcay Sert,Christine M. Jacknick. Student smiles and the negotiation of epistemics in L2 classrooms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5,(77).

[39]Jewitt,C.,ed. Hand book of Multimodal Analysi[M].London:Routledge,2009.

[40]李战子,陆丹云.多模态符号学: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外语研究,2012,(2).

[41]Back,M. Epistemics and expertise in peer tutoring interactions: Co-constructing knowledge of Spanish[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6,(2).

[42]Hasegawa,A.Understanding task-in-process through the lens of laughter:Activity designs, instructional materials,learner orientations,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8,(1).

Current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Research on In -class Team Interaction

WANG Xiao-yan,YANG Jing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412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tent tables of CSSCI journals,12 key foreign language journals are selected as data source. Papers on in-class team interaction in China (1990-2018) are studied to analyze the general information,research methodology,research background,data resource,research focus and so 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tudies (in the latest 30 years) cover the beginning stage,progressing stage,and development stage. In the latest 10 years,there are more cases of interaction study with more empirical studies and rich results. Meanwhile,there are inadequacies in the early period. The trend for future studies is also proposed.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in-class team interaction;empirical studies

[收稿日期 ]2018-06-20

[基金项目 ]2014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JK014BGD023。

[作者简介 ]王晓燕(1968-),女,长沙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应用英语语言学、会话分析研究;杨 晶(1986-),女,湖南株洲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英语语言学、会话分析研究。*杨 晶为通讯作者。

[文章编号 ]1004—5856(2019)03—0124—06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4-5856.2019.03.031

责任编辑:魏乐娇

标签:;  ;  ;  ;  

我国外语语言学习中课堂小组互动研究现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