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公安队伍素质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源泉[1](2020)在《新时代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研究》文中认为政治建警是我国公安工作的优良历史传统,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推动从严治警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公安机关执法能力和政治素养的根本性建设。新时代,政治建警的统领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提升,公安机关面临新问题、新要求,如何在思想和实践上顺应时代发展形势,推进政治建警的不断深入,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因此,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加强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研究,提升基层公安民警的政治素养和忠诚品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从政治的概念出发,明确了政治建警的含义,并对新时代、基层公安机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适用于制度变迁理论分析的必要性和适用性。其次,在制度变迁视域下,基于不同社会时期制度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建警其政治性的路径依赖,将建国以来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1949-1978年的初始期,1979-1991年的逐步发展期,1992-2012年的加速发展期,2013-2019年的全面发展期。每一阶段政治建警的发展都受到当时政治、法律等环境的影响,其具体的思想理念、制度机制、方式方法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延续性和内在逻辑。接下来总结了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在抓牢思想教育、完善制度建设、密切警民关系、依法从严治警、坚持从优待警、塑造公安文化六个方面的经验成就。在理论层面进行了对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历程的制度分析,即发展的动力是受到利益因素和对党忠诚及现实使命的推动,发展的方式是以强制性变迁为主的,强制性和诱致性变迁并存的方式,发展的路径是“路径依赖”下的渐进性变迁。再次,分析了新时代下的中国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明确了新时代下公安机关基于自身职责使命所提出的的新要求,即坚持公安姓党的政治属性、加强公安机关的制度意识、完善政治建警的制度机制、提升政治建警的智能化水平。总结出新时代下基层公安机关推进政治建警的思想观念有待更新、制度建设存在欠缺、运行机制需要完善、方式方法存在不足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强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对策建议,一是思想观念上要积极转变;二是制度建设上要逐步完善;三是运行机制上要不断健全;四是方式方法上要主动创新。
黄雷[2](2020)在《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模式研究 ——以SD警察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公安部颁布《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并施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警务化管理取得巨大成就,成为当今公安院校学生管理的通行模式。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与我们熟知的军事化管理同宗同源,但它与军事化管理又存在差异,与公安机关的警务化管理亦存在差别,它是顺应社会进步和国家变革的产物,是符合当今公安院校学生特色的独特的学生管理模式。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公安招录体制改革、大思政格局、时代主题的变化都对新时期的警务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警务化管理面临新的挑战。本文着眼于警务化管理对公安院校公安专业学生的养成教育,探讨其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效能,以及警务化管理在培育公安院校大学生职业意识和在公安高等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本论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来源以及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阐释,主要从理论层面阐释了警务化管理的发展历程、内涵外延、基本内容以及主要类型;第三部分是主要功能分析,在分析公安院校学生特性基础上,探讨了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的作用;第四部分是现状概况分析,概述SD警察学院学生警务化管理的基本情况,以参加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大型安保活动为例总结SD警察学院学生警务化管理的成果,提出SD警察学院在学生警务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是对策思考分析,主要从政府支持、学校举措、队伍建设、学生践行等层面提出加强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模式的具体对策。
张浩若[3](2020)在《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警务辅助人员作为公安机关警力的有效补充,已成为维护我国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开展公安行政管理和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然而,警务辅助人员在协助民警开展警务工作时,却面临着多重职业风险因素,不仅严重危害警务辅助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还造成其职业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的降低。因此,开展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研究,对这一人群的职业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并加以应对,对于降低警务辅助人员伤亡,提高警务工作整体成效,以及推进警务辅助人员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并最终实现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在梳理警务辅助人员和职业风险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的概念。其次,依据风险管理理论与事故致因理论,采用定性的方法识别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因素,并编制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测评问卷。再次,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以定量的方法筛选问卷项目,评估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的严重程度、不同群体间差异及其后果影响。最后,根据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识别、评估的结果,提出一系列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包括身体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工作风险、待遇风险、关系风险,共六个风险维度,三十四个风险因素。第二,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整体处于中等偏高程度。第三,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在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年限、工作岗位、聘用方式上,存在着显着差异。第四,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对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对离职倾向和工作倦怠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如下应对策略:第一,加强警务辅助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第二,强化警务辅助人员心理健康保护。第三,重塑警务辅助人员社会形象。第四,改变警务辅助人员工作现状。第五,健全警务辅助人员待遇保障体系。第六,重视组织内部关系建设。
解杰[4](2020)在《治安巡逻勤务效率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智慧时代到来,警务工作不断向着高效率方向发展。治安巡逻作为公安机关主要勤务方式,其效率高低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治安大局稳定。科技的进步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但与此同时,违法犯罪手段不断翻新并呈现智能化趋势,传统治安巡逻勤务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疫情防控等工作暴露出传统治安巡逻勤务许多职业风险。因此,公安机关如何顺应时代变化,促进治安巡逻勤务效率变革,以有效应对新形势下严峻的违法犯罪态势,是亟待研究的问题。为有效提高治安巡逻勤务效率,本文展开对治安巡逻勤务效率各影响因素的评估。治安巡逻勤务的职责和目的包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估治安巡逻勤务效率,应同时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所以,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来构建治安巡逻勤务效率评估指标体系,以效率为目标,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视角,深入分析治安巡逻勤务在勤务方案、素质培训、支撑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效率的策略,然后以海南省治安巡逻勤务为实证对象,验证其可行性。本文首先介绍了治安巡逻勤务效率研究现状,分析研究国内外学者文献专着,介绍T.A.P.理论、无增长改善论、情报导向警务论。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治安巡逻勤务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第三,构建出一个由目标和三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二十七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效率评估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评估指标体系内各层级指标权重。第四,对治安巡逻勤务效率提出改进建议。第五,通过对实证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海南省治安巡逻勤务效率各层级指标得分。最后分析其不足之处,并据此提出改进策略:融合警用巡视机器人、警用无人机、大数据资源等智慧警务方案提升治安巡逻勤务效率。
王顺[5](2020)在《主办侦查员制度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主办侦查员制度的构建对于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加强侦查队伍规范化建设、创新刑事侦查运行机制以及完善刑事司法责任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主办侦查员制度的相关概念切入,首先通过介绍主办侦查员制度设立前的历次侦查责任制改革,包括探长负责制、主办警官责任制以及主办侦查员责任制,分析早期实践未能形成可推广模式的原因,据此提出构建主办侦查员制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必要性。其次,选取四川丹棱县“133+”模式、陕西洛南县三级侦查员模式以及安徽来安县积分量化制模式,对主办侦查员制度在上述典型试点地区的制度运行效果进行分析,包括制度主要内容、运行效果以及面临的现实困境等,以便为当前制度的完善提供思路和经验。而在构建和完善具体制度之前,有必要解决困扰历次改革且在侦查理论和实践中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包括主办侦查员的身份定位、等级划分、案件适用范围以及主办侦查员与行政领导的关系问题。最后针对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构建主办侦查员制度的基本原则完善制度设计。一是建立严格的主办侦查员遴选机制,包括对主办侦查员的遴选范围和比例、遴选条件和程序以及主办资格等级问题进行探讨。二是针对侦查实践中出现的权责不明等问题,完善主办侦查员权责制,厘清主办侦查员的权限范围。一方面对主办侦查员大胆放权,保证其办案权的独立行使,规定主办侦查员应享有案件范围内的任何权力,如审批决定权等。同时为体现权责一致原则,明确主办侦查员应对侦办案件全程负责、终身负责。当然,落实办案责任终身制并非一味扩大主办侦查员的司法责任,要正确把握好正常行使职责职权与依法免责的关系。三是构建规范的主办侦查员考核体系,包括成立专门的考核委员会,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以及合理确定考核时机等。考核结果与职业待遇挂钩,建立严格的主办侦查员退出机制。四是完善主办侦查员激励保障体系建设,落实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建立健全主办侦查员履职保护责任机制。为提高主办侦查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主办侦查员岗位津贴制度,并设立办案绩效考核奖金。规定主办侦查员岗位同政治待遇、评优评先挂钩,对具有主办侦查员岗位经验且考核结果优秀的侦查员优先提拔领导岗位。五是优化监督制约机制,包括建立主办侦查员个人执法档案制,强化内部监督,增加外部渠道,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健全错案责任倒查和追究制度,强化主办侦查员办案责任。此外,公安机关还应不定期组织执法培训,以提高侦查人员的执法规范能力。
袁兆华[6](2019)在《株洲市警务信息化改善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但是社会信息化也带来了诸多社会管理问题。积极跟上社会信息化的潮流,利用信息化最大限度地释放警力、提高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在公安机关内部形成了共识。公安机关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一定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努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数字警务、掌控好社会和谐发展、打击犯罪的大局,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株洲市公安局开展信息化建设已有十多年时间,信息化手段和水平都有了极大提高,但在警务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首先阐明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并且介绍了国内外警务信息化的研究现状,简述了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随后概述了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结合株洲市警务信息化的现状对警务信息化的内涵、内容、作用、意义等进行了阐述,并详细介绍了株洲市警务信息化现状与信息化成果,从信息化技术力量、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警务信息资源质量、信息化安全保障、信息化应用程度六个方面对株洲市公安局警务信息化进程中存在问题进行详细的探究,并对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国内外发达地区警务信息化情况进行了介绍,最后通过借鉴国内外警务信息化先进经验提出了包括改善警务信息化机制建设、改善警务信息化基础建设、改善警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方式、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提升警务信息化运用水平等几个株洲市警务信息化改善对策。
王锟[7](2019)在《法治公安:权力控制与权益保障》文中指出警察权是国家权力的主要组成之一,就如同其他公权力一般,该权力极易因为被滥用而发生异化,表现为警察权失范的现象层出不穷,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实质性侵害,有悖于“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警察行为准则。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因为警察权益保障的不足,暴力袭警、阻碍警察正常履行职务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导致警察权力的正常行使遇到各种各样的诘难。如何能有效破除这种困局,成为本文研究的论题,契合当下研究热点并紧扣时代背景,文章将研究的视角确定在法治公安这一全新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国政法机关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搭建出了法治公安的顶层架构,而法治公安的基本内容应仅仅围绕这一顶层设计进行展开。文章从行政法的角度运用行政权的控制理论和行政优益权理论作为解读法治公安的理论支撑,创新性地对法治公安作出新解。本文由导论、五个章节和结语七部分组成,主体结构安排是:第一章阐述了法治公安的形成和基本理论,详细论证了法治公安的核心内容是权力控制和权益保障。论文第二章、第三章的内容紧紧围绕法治公安核心内容之一的警察权控制展开论述,而论文第四章、第五章的内容则以法治公安另一核心内容即警察权益保障为主线展开研究。文章的基本内容如下:论文的导论部分通过对民众热论已久的雷洋涉嫌嫖娼案为例,通过对雷洋案中警察执法存在的九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从个案分析折射出影响我国警察权规范、正常运行的根本原因就是警察权未得以有效的控制和警察权益未得以充分的保障。建设法治公安的价值追求就是通过规范警察权的规范、正常运行来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目的。论文的第一章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话语体系的梳理,就法治公安的提出进行了系统性地介绍,再通过对现有关于法治公安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论证了法治公安的内涵、法治公安的本质特征与核心内容,在得出法治公安的核心内容既是警察的权力控制和权益保障这一基本论断后,对于这两个核心内容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警察权力控制是以权力控制理论为支撑,通过警察角色的方式形象地研究警察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所具备的特征:一是奉行古典自由主义的“守夜人”警察角色;二是奉行国家主义的“监护人”角色;三是奉行现代自由主义的“经理人”警察角色,并以此论述我国警察的实然状态和应然归属,得出我国警察应当采用“经理人”角色的判断。警察权益保障是以行政优益权理论为支撑,所谓行政优益权,是指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职权或是履行职责,赋予行政主体职务上或物质上的优先权力和物质生活受益条件。警察权益保障的研究内容正是国家保障警察有效地行使警察权所需要的优先权和物质生活受益条件,在厘清警察权益保障的概念和类型的基础上提出警察权保障的现实意义。论文的第二章中围绕着法治公安核心内容之一警察权控制展开论述,引入了警察权失范的概念,并将“警察权失范”定义为: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反法律规范和合理性要求行使警察权而产生的不规范的执法行为。在对实际中发生的警察权失范现象进行了分类研究,将其表现形式概括为超越职权、滥用职权、行政不作为、错误地履行职责、通过“立法”扩权和违反法定程序共六大类。经过对警察权失范的具体表现全方位地剖析之后,警察权失范的原因是:公民价值理念得以迅速提高、警察权自身过于“强大”与“自主”、公民权利弱小、行政复议监督制约作用不足等,通过我国警察权与域外警察权的比较后,我国警察权自身过于“强大”与“自主”是警察权失范的根本原因。论文的第三章立足于我国警察权失范的原因,从警察权的立法控制、司法控制、社会控制、内部控制等四个方面深刻地阐述警察权控制的进路。立法控制警察权的进路包括:一是坚持科学立法,结合实践提高立法质量;二是加快立法进程,构建系统性的警察行政程序制度。司法控制警察权包括:一是明确司法审查的统一标准,坚持全面审查原则;二是引入比例原则,促进合理性审查机制的完善;三是警察行政处罚接受事前司法审查。社会控制警察权是从社会舆论监督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是健全法律规定,增强社会舆论监督的独立性;二是提升舆论报道的客观真实性,营造积极的警务舆论。内部控制警察权是从警务督察制度完善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是树立正确的警务督察理念;二是规范警务督察的机构设置,合理配置警务督察的职能权限;三是健全警务督察的法律规范;四是切实加强警务督察的责任追究力度。论文的第四章紧紧围绕法治公安的另一核心内容即警察权益保障展开论述。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考察了警察权益保障的立法现状和警察权益受到侵害的实际表现,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得出警察权益未得以充分保障的七个方面的原因分别为:转型期中的社会失范导致执法环境恶化、警察维权意识薄弱、警力配置不足、警察执法理念有偏差且执法专业性不强、警察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警察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警察执法装备保障机制不健全。论文的第五章是对警察权益保障的优化路径进行探讨。该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进行展开,因此文章先详细介绍了域外警察权益保护的概况,分别执法权益保护、临战物质保障、设立警察权益保护组织、职业薪酬待遇保障、伤亡抚恤保障、休假保障、医疗及职业心理干预保障等七个方面进行论述。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之上,针对我国警察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我国警察权益保障制度的具体路径,主要是从我国警察体制的完善、健全警察权益职业制度制度保障、明确警察权益司法救济制度、健全警力资源配置制度、健全警察执法物质保障制度、建立维权机制的组织保障、健全警察教育培训保障制度等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完善建议。在上述各项保障措施中,当务之急就是对《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的立法完善。
詹伟峰[8](2018)在《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师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所,高校安全问题影响广泛,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政府与高校都积极采取了各种提升高校安全管理的措施,但涉及师生的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环境、校园管理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之外,也暴露了高校师生安全素质缺失这一根本问题。安全素质缺失的根源还在于高校安全教育不够系统、深入、有效。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安全教育体系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要素、特征与动力三个角度对高校安全教育进行分解,通过对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和缺陷的分析,对境外高校安全教育先进经验进行阐释和借鉴,以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从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来看,局面可谓复杂。尽管各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付出较多,也在不断改进,但从整体性、开放性、协同性、层次性各方面来审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改进空间。本研究基于丰富细致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境外四所高校的实地考察、调研访谈,对国内六所高校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调研访谈,在此基础上获取大量数据和有效信息,对国内外高校安全教育有一个总体把握与评估,进一步提炼出有益经验做法及不足之处。从系统角度来看,境外高校则在安全教育方面先于我们作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如在整体性上,教育内容完善,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协同性上,内部协调顺畅,构建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在开放性上,教育形式多样,形成了有力的校内外联动机制;在层次性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丰富的探索。这些探索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国内高校参考与借鉴,可根据我国及各高校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去粗取精、博采众长。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等四个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吕忠[9](2018)在《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权力边界的生成逻辑》文中指出基于“垂直互动-水平互动-政社互动”的分析框架,以襄阳市石花镇、吴店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例,本研究集中探讨了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权力边界的生成逻辑问题。第一章首先从宏观层面审视了乡镇行政执法困境的现状与成因,并对已有的解决思路进行了分析概括。然后,详细介绍了案例内容,为后续研究之开展做好铺陈工作。第二章从抽象维度还原了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权力雏形的生发过程。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是乡镇政府赋权需求与县级政府控权惯性复合的结果。乡镇政府赋权需求的背后,具备扩权与强权两条行为逻辑线索的支撑,中央政府所供给的一系列“政治机会结构”为赋权需求转化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是,压力型体制、向上负责制以及单向度监督环境的结构约束,使县级政府行为在控权惯性的作用下,抑制了改革效果的释放。第三章聚焦了处在真实空间中的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之权力轮廓的进一步演变过程,包括侧重权力体系运行内在层面的水平互动和强调权力运行过程外显层面的政社互动。在水平互动环节,研究发现,在既有“条块结构”约束,以及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性、不系统性影响下,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并未将原先镇域范围内执法机构间协调成本充分内部化。不过,处在总体性权力网络中的乡镇综合执法局,通过前移行政执法工作端口,成功实现自我赋能。政社互动研究部分,基于合法性话语结构分析视角,尝试挖掘“暴力抗法”与“暴力执法”这两种冲突现象之间的隐秘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在现有政治体系下,伦理化的“人民政治”话语与理性化的法律话语之间的张力矛盾,塑造了乡镇行政执法权力机构的名实分离取向,是乡镇综合执法局执法“两张皮”现象(即表面上“文明执法”与实质上“暴力执法”)产生的结构化动因。第四章整合了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权力边界的生成逻辑链条,并对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在结论部分,结合研究发现,与相关理论进行了对话。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代表了由强国家自主性结构支撑出台的改革类型,其成功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改革监督机制。垂直互动、水平互动分析表明,作为一种渐进性改革,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受到了体制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变革国家与社会关系结构是克服改革异化现象,实现国家基础能力稳步提升的可行途径。
王芳[10](2016)在《新时期公安高等院校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公安高等院校是培养公安队伍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公安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新时期以来,关于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显示出良好的科研发展态势。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安院校大学生忠诚教育、警察意识教育、警务化管理等方面。还有学者对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改革问题进行了研究。总体来看,新时期以来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针对性较强,取得一定成绩,但也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
二、关于公安队伍素质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公安队伍素质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文献回顾 |
1.2.2 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新时代 |
1.3.2 基层公安机关 |
1.3.3 政治建警 |
1.4 研究的基本构思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1.5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 理论分析框架 |
2.1 制度变迁理论 |
2.1.1 制度变迁 |
2.1.2 制度变迁的条件 |
2.1.3 制度变迁的方式 |
2.1.4 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 |
2.2 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政治建警的必要性和适用性分析 |
2.2.1 必要性分析 |
2.2.2 适用性分析 |
3 建国以来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经验分析 |
3.1 建国以来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发展历程 |
3.1.1 1949 -1978年新中国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初始期 |
3.1.2 1979 -1991年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逐步发展期 |
3.1.3 1992 -2012年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加速发展期 |
3.1.4 2013 -2019年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全面发展期 |
3.2 建国以来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经验成就 |
3.2.1 抓牢思想教育坚定政治信仰 |
3.2.2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政治建警 |
3.2.3 依法从严治警净化政治生态 |
3.2.4 树立宗旨意识密切警民关系 |
3.2.5 坚持从优待警强化职业认同 |
3.2.6 塑造公安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
3.3 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历程的制度分析 |
3.3.1 政治建警的动因 |
3.3.2 政治建警的方式 |
3.3.3 政治建警的路径 |
4 新时代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面临的新要求 |
4.1 新时代下的中国社会 |
4.2 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出的新要求 |
4.2.1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
4.2.2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
4.3 对公安机关提出的新要求 |
4.3.1 坚持公安姓党的政治属性 |
4.3.2 加强公安机关的制度意识 |
4.3.3 完善政治建警的制度机制 |
4.3.4 提升政治建警的智能化水平 |
4.4 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存在的问题 |
4.4.1 思想观念有待更新 |
4.4.2 制度建设存在欠缺 |
4.4.3 运行机制需要完善 |
4.4.4 方式方法存在不足 |
5 新时代加强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对策建议 |
5.1 明确思想观念 |
5.1.1 增强“四个意识” |
5.1.2 树立“四个自信” |
5.1.3 坚定“两个维护” |
5.2 加强制度建设 |
5.2.1 健全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制度 |
5.2.2 构建常态化的教育引导制度 |
5.2.3 完善干部队伍建设制度 |
5.2.4 完善政治建警保障制度 |
5.3 健全运行机制 |
5.3.1 健全聚焦问题的监督防范机制 |
5.3.2 健全规范合理的考核评估机制 |
5.3.3 健全科学明确的主体责任机制 |
5.4 创新方式方法 |
5.4.1 丰富新媒体技术运用 |
5.4.2 借助心理咨询方法 |
5.4.3 抓好教育实践方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模式研究 ——以SD警察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目的 |
1.1.4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模式的理论阐释 |
2.1 警务化管理的发展历程 |
2.2 警务化管理的内涵外延 |
2.3 警务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
2.3.1 思想政治教育 |
2.3.2 内务、纪律、队列管理 |
2.4 警务化管理的基本类型 |
第3章 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的主要功能 |
3.1 公安院校学生的特性 |
3.1.1 政治意识与职业意识发展不平衡 |
3.1.2 学生学风的特点 |
3.1.3 警务技能与体能发展不平衡 |
3.1.4 学生心理积极与消极并存 |
3.2 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的作用 |
3.2.1 落实公安改革要求 |
3.2.2 推进公安院校现代化建设 |
3.2.3 培养高水平公安人才 |
第4章 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的现状概况——以SD警察学院为例 |
4.1 SD警察学院学生警务化管理模式介绍 |
4.2 SD警察学院学生警务化管理的成果--以参加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大型安保活动为例 |
4.2.1 优化了学生管理制度 |
4.2.2 完善了学生管理内容 |
4.3 SD警察学院在学生警务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3.1 警务化管理模式落后 |
4.3.2 警务化管理理念有待转变 |
4.3.3 警务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缓慢 |
4.3.4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加强 |
第5章 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模式的对策思考 |
5.1 政府支持:完善政策法律促进警务化管理的发展 |
5.1.1 完善法律法规转变管理理念 |
5.1.2 制定人才录用标准促进警务化管理模式改革 |
5.2 学校举措:加强标准化建设推动警务化管理进步 |
5.2.1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促进管理标准化 |
5.2.2 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促进管理标准化 |
5.2.3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
5.3 队伍建设:加快学管队伍建设推动警务化管理方式转变 |
5.3.1 建立学管队伍选拔标准 |
5.3.2 制定岗位职责标准 |
5.3.3 建立职业发展制度 |
5.4 学生践行:勇立潮头争当标兵 |
5.4.1 提高警务化管理认识 |
5.4.2 投身警务化管理实践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职业风险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2 警察职业风险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3 警务辅助人员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警务辅助人员 |
2.1.2 职业风险 |
2.1.3 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事故致因理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构想 |
3.2 研究内容与假设 |
3.3 研究样本 |
4 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识别与问卷编制 |
4.1 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识别 |
4.1.1 风险识别目的 |
4.1.2 风险识别方法 |
4.1.3 风险识别过程 |
4.1.4 风险识别结果 |
4.2 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测评问卷的编制 |
4.2.1 预测试 |
4.2.2 正式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4.2.3 正式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4.2.4 正式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身体风险 |
4.3.2 心理风险 |
4.3.3 社会风险 |
4.3.4 工作风险 |
4.3.5 待遇风险 |
4.3.6 关系风险 |
5 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评估 |
5.1 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的描述性分析 |
5.1.1 研究对象 |
5.1.2 研究工具与统计分析方法 |
5.1.3 研究结果 |
5.1.4 讨论 |
5.2 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的差异性分析 |
5.2.1 研究对象 |
5.2.2 研究工具与统计分析方法 |
5.2.3 研究结果 |
5.2.4 讨论 |
5.3 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的后果影响分析 |
5.3.1 研究对象 |
5.3.2 研究工具 |
5.3.3 统计分析方法 |
5.3.4 相关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5.3.5 研究结果 |
5.3.6 讨论 |
6 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应对策略 |
6.1 身体风险方面:加强警务辅助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
6.1.1 完善防护装备配备 |
6.1.2 树立职业安全意识 |
6.1.3 落实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
6.2 心理风险方面:强化警务辅助人员心理健康保护 |
6.2.1 建立心理问题预防化解机制 |
6.2.2 创新警医协作机制 |
6.2.3 积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
6.3 社会风险方面:重塑警务辅助人员社会形象 |
6.3.1 明确相关法律规定 |
6.3.2 推进职业素质培训 |
6.3.3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
6.4 工作风险方面:改变警务辅助人员工作现状 |
6.4.1 明确职责范围 |
6.4.2 优化考核奖惩制度 |
6.5 待遇风险方面:健全警务辅助人员待遇保障体系 |
6.5.1 改善工资待遇 |
6.5.2 完善福利待遇 |
6.5.3 拓宽职业发展渠道 |
6.6 关系风险方面:重视组织内部关系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的访谈提纲 |
附录 B 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测评问卷(预测试问卷) |
附录 C 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测评问卷(正式问卷)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治安巡逻勤务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背景 |
1.2.1 国际视野 |
1.2.2 国内视域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 |
1.4.2 国内研究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层次分析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1.6.3 实证调查法 |
1.6.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1.7 相关概念解析 |
1.7.1 治安巡逻勤务 |
1.7.2 效率、效能、效益 |
1.7.3 效率与治安巡逻勤务的关系 |
1.7.4 治安巡逻勤务效率 |
1.7.5 智慧警务 |
1.8 主要理论依据 |
1.8.1 T.A.P.理论 |
1.8.2 无增长改善论 |
1.8.3 情报导向警务论 |
2 治安巡逻勤务的运行与效率影响因素 |
2.1 治安巡逻勤务面临的挑战 |
2.1.1 违法犯罪手段智能化 |
2.1.2 社会安全风险增高 |
2.1.3 流动人口管控难度大 |
2.1.4 社会面治安冲突 |
2.1.5 治安预防意识薄弱 |
2.2 治安巡逻勤务的运行 |
2.2.1 警务指挥调度流程 |
2.2.2 警力配置 |
2.2.3 巡逻路线设计 |
2.2.4 警务技术、装备保障 |
2.3 治安巡逻勤务的适应性因素 |
2.3.1 警情反应时间 |
2.3.2 治安巡逻勤务主体 |
2.3.3 治安巡逻勤务职责 |
2.3.4 治安巡逻勤务技术、装备 |
3 治安巡逻勤务效率的评估 |
3.1 效率评估的作用 |
3.2 效率评估指标构建原则 |
3.2.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3.2.2 实用性原则 |
3.2.3 目的方向性原则 |
3.2.4 独立性原则 |
3.2.5 客观原则 |
3.2.6 区域性原则 |
3.3 指标的确定 |
3.4 对各级评估指标的阐释 |
3.4.1 勤务方案层设计 |
3.4.2 素质方案层设计 |
3.4.3 支撑保障层设计 |
3.5 评估过程 |
3.6 各层级指标权重测算 |
3.6.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3.6.2 建立两两对比判断矩阵 |
3.6.3 计算特征向量、最大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3.6.4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
4 提高治安巡逻勤务效率的建议 |
4.1 |
4.1.1 融合警用巡视机器人智能优势 |
4.1.2 发挥警用无人机高空优势 |
4.1.3 汇入大数据资源优势 |
4.1.4 激发警力潜能 |
5 海南省治安巡逻勤务效率实证分析 |
5.1 实证分析对象选取以及原始数据采集 |
5.2 评估指标原始数据的处理 |
5.2.1 设定评价集 |
5.2.2 调查问卷评分 |
5.3 结论分析 |
5.3.1 勤务方案 |
5.3.2 素质培训 |
5.3.3 智慧科技 |
5.4 融合智慧警务提高海南省治安巡逻勤务效率的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B 指标得分调查问卷 |
致谢 |
(5)主办侦查员制度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主办侦查员制度概述 |
一、主办侦查员的概念 |
二、主办侦查员制度的内涵 |
三、我国主办侦查员制度建立前的侦查责任制探索 |
(一)早期对侦查责任制的探索 |
(二)早期实践未能推广的原因分析 |
第二章 构建主办侦查员制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 |
一、主办侦查员制度的理论依据 |
(一)刑事诉讼配合制约原则 |
(二)权力规范化运行理论 |
(三)警察自决权理论 |
二、构建主办侦查员制度的现实需求 |
(一)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的迫切需要 |
(二)加强侦查队伍规范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
(三)创新刑事侦查运行机制的有效途径 |
(四)完善刑事司法责任体系的必然要求 |
第三章 我国主办侦查员各试点地区的制度运行效果分析 |
一、我国主办侦查员各试点地区的主要内容 |
(一)四川丹棱县“133+”模式 |
(二)陕西洛南县三级侦查员模式 |
(三)安徽来安县积分量化制模式 |
(四)我国主办侦查员各试点地区的共性特征 |
二、主办侦查员试点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
(一)侦查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
(二)案件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
(三)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上升 |
三、主办侦查员制度试点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
(一)主办侦查员的遴选机制仍不规范 |
(二)主办侦查员的职责职权尚未厘清 |
(三)激励保障机制无法满足长久需要 |
(四)监督制约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 |
第四章 我国主办侦查员制度构建之前提 |
一、主办侦査员的身份定位 |
二、主办侦查员的等级划分 |
三、主办侦査员制度的案件适用范围 |
四、主办侦査员与行政负责人的关系 |
第五章 完善主办侦查员制度改革的构想 |
一、构建主办侦查员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一)规范执法原则 |
(二)权、责、利相一致原则 |
(三)比例原则 |
二、建立严格的主办侦查员遴选机制 |
三、明确主办侦查员职责职权 |
四、构建规范的主办侦查员考核体系 |
五、完善主办侦查员激励保障制度 |
六、建构主办侦查员监督制约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株洲市警务信息化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信息化的内涵 |
2.1.1 信息化的概念 |
2.1.2 警务信息化的概念 |
2.1.3 警务信息化的特征 |
2.2 警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
2.2.1 基础信息通信保障系统 |
2.2.2 基础信息数据库 |
2.2.3 实战服务应用系统 |
2.2.4 信息化运行管理体系 |
2.2.5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
2.3 警务信息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信息管理理论 |
2.3.2 无增长改善论 |
2.3.3 人本管理理论 |
2.4 警务信息化的必要性 |
2.4.1 当今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 |
2.4.2 有助于提升公安机关整体能力 |
2.4.3 有利于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
第3章 株洲市警务信息化现状分析 |
3.1 株洲市警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
3.1.1 基础通信网络的建设情况 |
3.1.2 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情况 |
3.1.3 “智慧株洲”电子眼的建设情况 |
3.1.4 警用航空的建设情况 |
3.1.5 应用系统的建设情况 |
3.2 株洲市警务信息化应用的基本情况 |
3.2.1 警务基础工作基本实现信息化 |
3.2.2 信息化应用意识和技能有所提高 |
3.2.3 信息化应用使警务工作成效大幅提升 |
3.3 株洲市警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的问题 |
3.3.1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
3.3.2 警务信息资源质量不高 |
3.3.3 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程度不高 |
3.3.4 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不到位 |
3.3.5 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 |
3.4 株洲市警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对警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
3.4.2 信息化技术力量不足 |
3.4.3 警务信息化经费不足 |
3.4.4 警务信息化工作机制不健全 |
第4章 国内外警务信息化经验及借鉴 |
4.1 西方发达国家警务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 |
4.1.1 美国警务信息化特点 |
4.1.2 英国警务信息化特点 |
4.1.3 法国警务信息化特点 |
4.2 国内主要城市警务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 |
4.2.1 上海警务信息化情况 |
4.2.2 南京警务信息化情况 |
4.2.3 深圳警务信息化情况 |
4.3 启示及经验借鉴 |
第5章 株洲市警务信息化改善对策 |
5.1 改善警务信息化机制建设 |
5.1.1 强化全警信息化意识 |
5.1.2 加强信息化人才建设 |
5.1.3 明确内部各机构职能 |
5.1.4 落实信息化经费保障 |
5.2 改善警务信息化基础建设 |
5.2.1 完善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 |
5.2.2 建设完善警务信息应用平台 |
5.3 改善警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方式 |
5.3.1 加强基础信息采集工作 |
5.3.2 确保信息资源质量 |
5.3.3 打破各警种部门间的数据壁垒 |
5.4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
5.4.1 加强对内网设备及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
5.4.2 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
5.4.3 改善信息系统身份认证访问模式 |
5.5 提升警务信息化应用水平 |
5.5.1 利用信息化提升指挥决策水平 |
5.5.2 利用信息化提升打击违法犯罪水平 |
5.5.3 利用信息化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法治公安:权力控制与权益保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辨析 |
第一章 法治公安的形成及相关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法治公安的源与流 |
一、法治公安的提出:基于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梳理 |
二、法治公安的概念:基于对现有理论研究的梳理 |
三、法治公安新解:以人民为中心之警察的权力控制和权益保障 |
第二节 法治公安核心内容之一:权力控制 |
一、权力控制理论 |
二、角色视角下的警察权 |
三、我国警察角色的实然状态与应然归属 |
第三节 法治公安核心内容之二:权益保障 |
一、行政优益权的基本理论 |
二、警察权益的内涵和类型 |
三、警察权益保障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我国警察权失范问题的实证考察与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关于警察权失范的基本概念 |
一、关于失范的界定 |
二、关于警察权失范的概念 |
第二节 当前警察权失范的具体表现 |
一、超越职权 |
二、权力滥用 |
三、不作为或怠于履职 |
四、错误履行法定职责 |
五、行政立法进行随意扩权 |
六、违反法定的程序规定 |
第三节 警察权失范的原因 |
一、警察权失范原因的现有学术观点 |
二、警察权失范的主要原因 |
三、警察权失范的根本原因 |
第三章 警察权控制的进路 |
第一节 立法控制的不足及应对 |
一、立法控制警察权不足之分析 |
二、立法控制警察权的应对 |
第二节 司法控制警察权存在的局限性及完善 |
一、司法控制警察权的局限性 |
二、司法控制警察权的完善 |
第三节 社会舆论控制的缺陷及完善 |
一、社会舆论控制警察权存在缺陷 |
二、社会舆论控制警察权的完善 |
第四节 内部控制:警务督察制度的阙如和健全 |
一、警务督察制度之阙如 |
二、警务督察制度的健全 |
第四章 警察权益保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我国警察权益保障现状考察 |
一、我国警察权益保障的立法现状 |
二、警察权益遭受侵害的现状考察 |
第二节 警察权益遭受侵害的原因分析 |
一、转型期中的社会失范导致警察执法环境恶化 |
二、警察维权意识薄弱 |
三、警力配置不足 |
四、警察执法理念有偏差,执法专业性不强 |
五、警察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 |
六、警察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 |
七、警用装备保障不健全 |
第五章 我国警察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 |
第一节 域外警察权益保护概况 |
一、执法权益保护 |
二、临战物质保障 |
三、设立警察权益保护组织 |
四、职业薪酬待遇保障 |
五、伤亡抚恤保障 |
六、休假保障 |
七、医疗及职业心理干预保障 |
第二节 健全我国警察权益保障相关制度 |
一、我国警察体制的完善 |
二、健全我国警察职业保障制度 |
三、明确警察权益司法救济制度 |
四、健全警力资源配置制度 |
五、健全我国警察执法物质保障制度 |
六、建立维权机制的组织保障 |
七、健全警察教育培训保障制度 |
第三节 我国警察权益相关法律的修订和完善 |
一、修订完善《人民警察法》 |
二、修订完善《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 |
三、完善“袭警”犯罪的刑事立法 |
四、修订完善《治安管理处罚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8)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溯源及其发展 |
第一节 安全 |
一、何谓安全? |
二、安全的内涵与外延 |
三、安全的特征 |
第二节 安全教育 |
一、安全教育的含义 |
二、安全教育的特征 |
三、安全教育的功能 |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 |
一、高校安全教育的发展历程 |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 |
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
四、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 |
五、高校安全教育的特征 |
第二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
第一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理论视角——系统理论 |
一、系统理论的基础 |
二、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任务和方法 |
三、系统理论与教育 |
第二节 系统理论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
一、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 |
二、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
第三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之一:多案例比较 |
第一节 实证分析的实施 |
一、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过程 |
二、问卷与访谈提纲的内容框架 |
三、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实施 |
第二节 高校安全系统要素的分析 |
一、高校安全教育内容的分析 |
二、高校安全教育形式的分析 |
三、高校安全教育组织机构的分析 |
四、高校安全教育人员的分析 |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特征分析 |
一、整体性特征分析 |
二、开放性特征分析 |
三、层次性特征分析 |
四、协同性特征分析 |
第四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动力分析 |
一、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的构建 |
二、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要素的分析 |
第四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二:单案例透析 |
第一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优化过程 |
一、安全教育内容的扩展 |
二、安全教育方式的创新 |
三、安全教育组织的变革 |
四、安全教育人员的培养 |
第二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特征的完善过程 |
一、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 |
二、开放性:校内外联动机制 |
三、层次性:教育目标分层 |
四、协同性:部门间密切合作 |
第三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强化过程 |
一、体制机制的建立 |
二、科学技术的引进 |
三、资金和设施的投入 |
第四节 E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成效 |
一、各类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 |
二、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 |
三、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 |
第五节 E高校未来安全教育体系的展望 |
一、强化全局意识,加强薄弱环节 |
二、拓宽宣传教育途径,构建立体式宣传教育模式 |
三、深化“警校联动”,提升安全教育开放性 |
四、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协同合作 |
五、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工作开展 |
第五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缺陷及其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整体性:忽视安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
一、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 |
二、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
三、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 |
第二节 开放性:低估社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 |
一、社会环境风险 |
二、网络环境复杂 |
三、周边环境混乱 |
四、教育理念不当 |
五、其他不良因素侵蚀 |
六、资源尚未有机整合 |
第三节 协同性: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其影响 |
一、问题家庭教育不健全 |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
三、家长的不良示范 |
第四节 层次性:高校安全教育观念与保障偏差 |
一、高校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 |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理念缺失 |
三、安全教育法律法规缺位 |
四、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 |
五、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 |
第六章 境外高校安全教育的相关经验启示 |
第一节 整体性:内容、人员、制度机制完善 |
一、内容全面且有针对性 |
二、人员专业且充足 |
三、制度机制科学完备 |
第二节 开放性:教育形式多样 |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 |
二、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
第三节 协同性:组织完备与协调 |
一、纽卡斯尔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
二、香港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
三、台湾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
四、东京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
第四节 层次性:多层面的安全文化建设 |
一、物质层面 |
二、制度层面 |
三、精神层面 |
第七章 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优化路径及措施 |
第一节 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 |
一、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安全教育内容 |
二、丰富多元、生动有趣的安全教育方式 |
三、专业过硬、力量充足的安全教育队伍 |
第二节 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 |
一、整体性:把握安全教育的理念 |
二、层次性:健全安全教育的组织机构 |
三、协同性:提升安全教育各层面的协作 |
四、开放性:促进高校内外的合作与共享 |
第三节 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 |
一、制度建设 |
二、机制建设 |
三、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 |
四、经费投入与设施保障 |
第四节 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 |
一、安全文化与高校安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二、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功能和作用 |
三、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思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二: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三: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问卷 |
附录四: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指标问卷 |
附录五: 高校安全教育访谈提纲 |
后记 |
(9)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权力边界的生成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中心问题与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五、论文努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乡镇行政执法:困境成因与应对之道 |
一、现存乡镇行政执法困境 |
二、应对乡镇执法困境的五种思路 |
三、典型案例:经济发达镇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
第二章 乡镇综合执法局的权力雏形:赋权需求与控权惯性 |
一、乡镇政府的赋权需求 |
二、县市执法部门的控权惯性 |
三、赋权需求与控权惯性的碰撞:有限改革 |
第三章 乡镇综合执法局的运行过程:政社互动与协同困境 |
一、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社会场域中的权力运行 |
二、权力切割与协同执法:条块冲突与网络赋权 |
三、小结:关系网络中的行政执法权 |
第四章 乡镇综合执法局的权力边界:生成逻辑与改革前瞻 |
一、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权力边界:生成逻辑 |
二、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之理论反思 |
三、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之未来走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后记 |
(10)新时期公安高等院校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忠诚教育的研究 |
二、关于警察意识教育的研究 |
( 一) 关于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警察意识教育意义的研究 |
( 二) 关于是警察意识的界定研究 |
三、关于警务化管理教育的研究 |
( 一) 关于警务化管理概念的探讨 |
( 二) 关于警务化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之研究 |
( 三) 关于当前警务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的研究 |
四、关于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改革问题的研究 |
( 一) 关于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 |
( 二) 关于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 |
( 三) 关于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 |
( 四) 关于公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 |
四、关于公安队伍素质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研究[D]. 刘源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2]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模式研究 ——以SD警察学院为例[D]. 黄雷. 南昌大学, 2020(01)
- [3]警务辅助人员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D]. 张浩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4]治安巡逻勤务效率研究[D]. 解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5]主办侦查员制度构建研究[D]. 王顺.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6]株洲市警务信息化改善研究[D]. 袁兆华. 湖南大学, 2019(05)
- [7]法治公安:权力控制与权益保障[D]. 王锟.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8]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D]. 詹伟峰. 厦门大学, 2018(12)
- [9]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局权力边界的生成逻辑[D]. 吕忠. 武汉大学, 2018(06)
- [10]新时期公安高等院校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综述[J]. 王芳.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