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_城市文化论文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文化资源保护和产业开发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文化论文,产业开发论文,过程论文,快速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成为城市化的瓶颈

      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而影响城市化速度与质量的除了工业化等决定性因素外,其中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成为了推进当前城市化的瓶颈问题之一。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

      在国内,相关研究如下:

      一是关于城市化研究。学术界围绕中国城市化发展方针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焦点主要针对大城市的“控制”、“严格”与否及小城市“发展”的力度。

      二是关于城市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关系研究。何一民认为:城市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并不矛盾,城市化虽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城市化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国家的城市化都应与本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也一样。今天的城市化更需要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且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应成为城市化的推动力。

      三是关于城市化中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不够的原因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中,地方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的解构和破坏是显而易见的。刘士林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作为主体的人在文化理念和价值判断上出现的严重问题。”在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与诱导下,国内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国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很多地方把包含传统文化资源的建筑看做是城市发展的“负担”,毫不怜惜地拆除和丢弃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重建人们对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基本的判断力和亲和感,是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是关于城市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对策研究。何星亮建议,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阮仪三建议,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保持地方文化资源特色至关重要。

      在国外,相关研究有:一是关于文化资源研究。现代英国人类学鼻祖泰勒(Edward B.Tylor)在《原始文化》中最先定义了文化内涵,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艾里克·科恩认为有效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独具魅力的民族旅游产品,保护文化资源的真实性和原始性是一个地区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是关于城市化中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入研究。如对文化产业的个案研究、区域研究、行业研究、产业布局研究、城市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等等。美国学者约瑟夫·派因与詹姆斯·吉尔摩提出,“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也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地域文化开发与传承模式。

      综上研究发现,国内外针对城市化或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本身做出的研究比较多,但城市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关系研究还相对较少。对城市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关系的多学科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该方面的研究大都是基于实践层次,理论基础薄弱,缺乏体系。此外,对于城市化中具体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模式与对策也缺乏系统讨论。所以,要加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研究。

      二、文化资源开发三大障碍

      1.文化资源开发的盲目性

      在城市化进程中,一提到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问题,有的人就不顾当地现有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不顾经营性文化资源和事业性文化资源的区别,不加选择地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实际上,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开发、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也不是所有的开发都能实现预期效果。一般的,可度量文化资源更易于进入市场和进行产业开发,而不可度量文化资源难以转化为具体的包含着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有的地方官员为了追求政绩最大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了理智,恨不得在一夜之间把一切与文化沾边的东西都弄成能够立足市场的挣钱产品,于是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忙于做一些不切社会实际的规划,急于上一些很难看到市场前景的文化项目。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既造成大量浪费又在不同程度上对当地的文化资源造成了破坏并且大大挫伤了民众发展的积极性。

      2.文化资源开发的层次低

      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少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在对文化资源总体价值缺乏宏观深刻把握的情况下,文化项目仓促上马,低水平开发。认为只要建若干文化景点,把部分文化现象复原、重现就是文化资源开发了,就能形成具有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具有非独占性,谁占用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率先将其开发成高水平、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我国不少地方虽然拥有相当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但是,这种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目前,在城市化进程中,还或多或少地存在文化资源开发的短期行为,从而对文化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许多古迹、文物被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失去了古迹、文物的原貌;许多民间舞蹈、仪式、风俗习惯被庸俗化、简单化,失去了原有的神韵;不少地方的古迹、文物在开发名义下遭到严重破坏,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部分责任者缺乏基本的人文情怀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急功近利的现象。法律、法规抵不过领导一句话,《城市规划法》成为一纸空文,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利益,为了“面子工程”,一切都可以推倒。一些地方频频爆出文物古迹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毁事件,真是“闲时争名人,忙来毁故里”。

      3.文化资源开发的政策支持弱

      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在城市化进程中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保护条例和政策,但大都是一些宏观性的政策或法规,缺乏可以阶段性实施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可操作性强的具体细则。具体而言体现在:第一,政策缺失、无法可依的现象仍然存在;第二,产业政策对城市化进程中文化产业的保护、扶持力度偏弱;第三,政策多变,缺乏必要的稳定性;第四,产业政策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第五,各部门政策缺乏统一协调性;第六,一些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

      三、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

      1.尊重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是快速城市化的灵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加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文化品位要求越来越高。在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创建一个人与城市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环境,需要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特色、城市形象等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化对提升城市品位的意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城市是文化的聚集地。城市化过程中不仅要创造和发展新的文化,也要保护好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尊重和珍惜历史的积淀。城市更新,应是一个历史、文化生命体的新陈代谢,而不是推倒重来。对地域、民族文化的研究长期不够重视,使城市缺乏中国特色和民族特性。在几十年的建设中,这些方面有不少教训。

      1966年,许多城市园林和文物古迹被列为“破四旧”的范围,使城市文化遭受了一次空前的破坏。改革开放后,许多城市又出现了放弃民族文化的取向,简单地认为学习和模仿西方就是现代化,导致城市建设“西化”严重。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许多城市开始大建人造景观,基本上大同小异、制作粗糙,不仅无法带来新的文化,而且还降低了城市的品味。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旧城改造与建设,许多城市“脱胎换骨”,同时又再次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破坏,更使得千城一面,曾经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气息基本消失。

      其次,把握传统资源的丰富内涵。从传统文化方面来看,所谓文化资源,并不仅指有形的古老建筑,还有广泛的内容。(1)有形文化财产,如建筑、绘画、雕塑等;(2)无形文化财产,如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3)民俗文化财产,如衣食住行与宗教信仰等风俗习惯;(4)纪念物,如各种古代庭园、陵墓、名胜与自然景观等;(5)传统建筑群,如故宫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耕的自然经济为基础,以氏族家庭为细胞的农业家族文化。因此,农村传统文化在古代往往都表现为各种民间文化,其范围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俗事物。

      民间的物质文化是由人类的衣食住行和手工艺制作等物化形式组成,如民居、服饰、农耕方式等。民间的社会文化是指人类社会集团中氏族、家族、宗族、村落、乡镇、市镇及各职业行业集团等民间组织,这些社会组织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维系民间人际关系的纽带。民间的精神文化即民间意识形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伦理、道德、文学和艺术。民间的口头语言主要是指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方言、口头文学、说的艺术和唱的艺术。因此,民间文化的这些类型决定了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对象主要分为物质类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口头语言)。

      

      社会学从文化分层角度,将文化分为四个层次: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区域、文化模式。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

      2.保持地方特色应成为城市化过程中保护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落脚点

      只有发展具有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增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传统和特点发展自己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制定出符合自身文化发展的规划,走出自己的道路,避免盲目追求城市化、现代化。比如湖南溆浦县在发展城乡互动的新兴产业中,依托特色城乡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城乡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屈原文化城、抗战决胜地、思蒙景区、山背梯田、袁隆平超级稻攻关园、龙潭宗祠文化、护邑塔等城乡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打响溆浦旅游品牌,扩张知名度和影响力,把城乡文化旅游发展成为富民产业。

      3.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联动是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的重要方式

      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观念里,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历史既存,即我们既有的文化遗产、文化大师、文化精品等,似乎只有这些才是真正的文化资源,才是未来文化发展的依托。但事实上,文化资源绝不仅仅是地域性的,文化的跨地域流动决定了文化资源的流动不会被某一个地区所垄断,文化资源能在更大的空间范围进行配置。对一个城市文化发展而言,文化资源的历史既存固然重要,并且可以直接进行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开发,获得可观的收益,但一个城市文化资源总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城市的文化竞争,既是文化资源存量之间的竞争,更是文化资源增量之间的竞争。城市化要有产业支撑,将文化的内涵价值与服务功能提取出来,既是产业联动的重要素材,又是促成产业联动的导向目标。而产业联动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继承与开发的重要方式,是为社会、当地群众和政府部门、相关专家学者所接受的方式。

      4.加强城市化过程中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突破口

      特别要善用文化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实现就地城市化。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很多,北京宋庄镇小堡行政村、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新华行政村就是两个成功案例。宋庄小堡村的特点是利用艺术家资源,实现农业经济向艺术经济转型,实现就地城市化。从1994年第一批艺术家落户到现在,20年间,宋庄已发展成为国际上最著名的艺术园区之一。2011年大公报评选中国在海外最有影响力的乡镇,宋庄得票最高。宋庄辖46个行政村、人口12万,其中聚集艺术家最多的是小堡村。

      

      5.寻求城市化过程中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转化模式是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第一,项目开发转化模式。项目开发转化模式是指通过对城市文化资源的遴选、整合与重组,在科学规划基础上,推出城市文化品牌项目或经典特色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经营,实现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和价值增值。第二,文化资源的单体开发转化模式。顾名思义,这种开发转化模式是指对典型性个体特色文化资源进行直接的开发和产业转化。这种开发转化模式简单易行,特别适合于城市人文旅游景区点、历史街区、古建遗址、文化传说、宗教礼仪、饮食习俗等个性特征突出、相对独立性较强的文化资源系统。第三,文化节庆开发转化模式。节庆开发转化模式系指以地方节庆为载体,通过对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并赋予新的地方文化资源内涵来实现对地域城市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第四,城市运营商开发转化模式。所谓城市运营商模式,是指城市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通过委托或承包方式,由运营城市或区域的发展商来进行城市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转化模式。

      

      

      6.构建城市化过程中基于文化传承的产业联动机制是关键

      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根据充分的理论基础梳理,从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文化社会学等综合学科视角出发,构建一个基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产业联动机制,分别从产业联动的导向机制、动力机制、路径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注重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结合。二是建立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制度。三是培育传统文化旅游景区和产业基地。

标签:;  ;  ;  ;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_城市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