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_市场经济论文

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_市场经济论文

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F121

马克思的人类历史三大形态理论,将人类历史依次区分为自然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形态和产品经济形态三个阶段,充分说明了社会生产力不可选择,商品经济形态不可逾越。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已经走到了自然经济形态的尽头。我们曾试图越过商品经济形态,直接进入产品经济形态,但没有成功。马克思已经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资本论》第一卷第12页)既然是历史过程,人为地跨越是不可能的。

在艰难地探索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此,我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的那样:“我们的实践已经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充分发达的市场经济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助长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在改革开放前,我们之所以把市场经济斥之于门外,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是分不开的。但是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否定的。对于这种利弊互见且利大于弊的经济形态,我们不能采取“倒洗澡水连同小孩也倒掉”的不明智的做法,而是要发挥其优势,限制其弊端。在这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以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一、精神文明要反映和适应市场经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告诉我们,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就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反之则反。市场经济要得以巩固和发展,充分发挥其优势,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精神文明反映和适应市场经济。

精神文明反映和适应市场经济,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即破和立,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用市场经济观念指导市场经济实践,使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我国经历了数千年的自然经济形态,与其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头脑中。同时,建国以来,我们试图超越商品经济形态,实行计划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其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也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因此,我们既要批判封闭、保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消除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影响,又要克服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切实际的虚幻思想和理想主义。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清除各种各样的思想障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统一了人们的认识,清除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疑虑和拒斥心理。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大成果。它加快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由社会化大生产而形成的以商品交换占统治地位的市场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与此相适应的自由、民主、平等、竞争、公平、正义、互利、守信、守法等精神成果,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对自然经济保守落后的精神状况的否定。它造成了全面丰富的人性,不断促成“自由个性”的生成,是走向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力的解放源于人的解放,人的解放源于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在于观念更新。要使精神文明反映和适应市场经济,还要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积极的精神成果吸收过来,传播开来,深入人心,以减轻人们对转轨时期的不适应,以崭新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市场经济中去。

二、要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势限制和克服市场的负面影响和弱点,使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运行

市场经济的运转归根结底是各个经济主体的竞争,是因为市场经济原则确认经济主体对自身利益关注的合理性。由于人的自然属性——趋利避害——决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济主体才去参与竞争。这种“趋利避害”性,既可以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通过创造物质财富改变人的生存环境,进而更新和完善人格,提高精神文明水平,但也存在着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剥削阶级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思想影响的存在,利益驱动强化和利益矛盾的复杂化会在一些人中诱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产生片面地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和集体利益,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倾向。

商品意识的“泛化”也是市场经济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和防止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一种普照的光,倾向于用市场交换形式吞噬一切交往形式;倾向于把市场求利原则、交换原则、竞争原则扩充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包括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如家庭、政治、文化、教育等,倾向于把生活价值、政府服务乃至人的全部生命活动、人的尊严良心等变成可以标价买卖的商品,诱发出钱权交易等的一系列腐败现象和丑恶行为。

市场这种负面影响和弱点是市场自身所固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把市场的负面影响和弱点进一步放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市场自身的负面影响和弱点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变以来,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不良现象,与市场自身的负面影响和弱点是有着某种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对于这些现象我们不能容忍。因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了又有什么意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4页)。

精神文明如何限制和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呢?

1、加强社会主义教育,确保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运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定了市场经济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运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规定了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要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使“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 页)的社会主义本质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核心作用,使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形式的社会主义制度驾驭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和目标,限制、克服和匡正市场本身相伴存在的缺陷和弱点。

2、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制约极端个人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市场经济强调个人利益。集体主义是把个人利益包含于其中的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在集体中,个人和集体不可分割,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集体利益优先。同时,承认、尊重、保护和发展个人利益,并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市场经济激发了个人趋利性,而商品经济要求商品生产者把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社会化大生产本身也是集体行为。故市场经济具有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两个方面。只不过资本主义私有制放大和强化了市场经济的个人意识和个人取向,而社会主义则在重视个人利益的前提下提出为人民服务、集体优先原则。要求人们自觉地通过集体实现个人利益、价值和自由,并自觉地把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把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放在优先的地位,是限制和克服私欲膨胀、道德堕落、商品意识泛化的一个有力武器。

3、培养“四有”新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人格。 精神文明具有批判和超越的功能。一方面它要对现实生活的认同和适应,另一方面它还要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要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既定的社会现实。对于理想状态的崇尚和向往,是精神文明存在的内存根据和发展动力。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道德状况的忧虑及对市场自身负面影响的警醒,是精神文明对于现实生活应有的一种批判态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引导人们超越平庸走向崇高,超越当前走向未来,超越世俗走向神圣。

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人格,是时代精神的凝聚。这里的理想包括共产主义理想,这里的道德包括共产主义道德。因此,这不仅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想人格,它有着更高的境界和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这是一个溶广泛性与先进性、现实性和理想性于一体的价值体系。如果大多数人都成为了“四有”新人,那么,我们就可以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充分发挥作用之处。

收稿日期:1998—09—03

标签:;  ;  ;  ;  

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