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基层央行 如何发挥会计监管职能(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1](2020)在《浅议基层央行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基层央行会计积极转型以适应新时代,会计人员也在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履职视野以提升整体专业素养。本文从完善会计人才梯队建设,改进继续教育方式、优化岗位设置等方面提出建议,提升基层央行会计人员队伍履职效能。
林一贞[2](2018)在《基层人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以R支行为例》文中提出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承担国家重要的金融管理和宏观经济金融调控任务,尤其是基层分支机构,担负着货币政策落实、资金清算、发行基金调拨、外汇管理等大量具体而繁重的工作,各项业务涵盖大量的操作风险、声誉风险、信息技术风险等多元化风险。内部审计作为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层人民银行依法高效履职的扞卫者,是控制风险、规范管理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日趋复杂,央行职能拓展、业务发展和信息技术进程的加快,基层人民银行在履职过程中要应对更多的风险挑战,亟须推进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和发展。因此,研究基层人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应用和发展,对于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促进基层人民银行依法履职和规范管理具有积极作用。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明晰基层人民银行风险导向的特点,并通过对基层人民银行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现状研究,发现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对策。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出发对其有关概念加以辨析,分析了人民银行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商业银行的区别。其次,通过结合走访业务骨干、专家,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基层人民银行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审计理念淡薄、制度建设滞后、审计方法单一、内审成果转化效率低、人才队伍缺失等问题。在对R支行货币信贷科风险导向专项内部审计进行案例研究后,发现该支行在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过程同样存在相似问题。本文研究认为,基层人民银行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依然在探索发展阶段,针对存在的问题主要的解决对策包括:树立基层人民银行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理念;建立并完善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和控制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和风险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基于内部控制框架构建风险评估模式等方式;落实后续跟踪质量控制;调整人员结构并改变传统思维,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崔鸿雁[3](2012)在《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也在不断地变革中。从西方国家监管制度的变迁看,金融监管经历了自由—管制—放松管制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革,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与我国的经济金融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实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一切构成了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变迁的深刻的经济金融背景。本文旨在对建国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形成、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基本过程作一比较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本文分导论和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诠释金融监管及监管制度的含义,回顾国内外研究状况,说明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简要提示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内容框架、研究方法与特色。第二章开始至第五章,结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和对监管制度、监管行为的根源性探究,把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章束缚与控制(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二章启蒙与探索(1979—1984):金融制度改革起步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三章冲突与融合(1984—1993):金融制度改革构建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四章调整与突破(1994—2004):金融制度改革调整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五章深化与再探索(2005至今):金融制度改革深化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六章是对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的总体考察,实际上也是全文的一个总结。在对每个阶段监管思想的分析过程中,先从分析当时的监管思想形成的背景入手,进而对监管具体制度建构等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特征与演变过程,最后对该阶段监管思想进行总体评价。在对每一发展阶段的分析中,既统一思路,又突出各自的特点、突出阶段特征。经济实践的发展与金融业的变革催生了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监管思想,从而推动了制度的形成,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通常还伴随着国家和全球层面的广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这个过程也发生在特定的空间脉络中,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以金融监管组织制度、市场制度、法律制度的不同层次展开。因而,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在时间脉络中呈现出历史的演化特征,而在空间脉络中又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特征,时间与空间脉络的交错与协同,共同构成了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化的动力。无疑,监管思想的变更来源于市场变革,而各个时期制度的创立和创新无一不受到思想的启发、孵化与引导。无疑,制度的变革和思想的创新互相促进、互为动力。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论证1949年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思想变迁,既可以使我们理解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理论本土化的思想根源,又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监管理念创新和政策选择提供思想资源。本文以经济思想成长为主线,分析了金融监管制度演变的思想脉络。所以,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演变加以系统地梳理,揭示其内在的发展演变规律,能够为探索监管制度继续完善的路径、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全新的思考视角。
宋华[4](2010)在《金融审计功能与实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二十一世纪,维护国家安全是各个国家的首要目标,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对于经济安全的维护,是各国政府的首要责任。自从“审计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一论断被提出以来,众多学者对于审计的本质、目标与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根据审计审计署制定《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金融是当代经济的核心,维护金融安全则是维护经济安全的核心内容。对于金融安全的维护应当成为金融审计的首要目标。本文重新定义金融审计的功能,认为金融审计的功能应当是控制金融风险。因为根据金融理论中关于金融风险、金融安全和金融危机的关系的理论,只有把金融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确保金融安全的状态,进而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笔者把金融审计的功能定义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以实现维护金融安全、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和促进金融发展的金融审计目标,使金融审计真正成为金融体系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为了科学合理地论证本文所提出的金融审计控制金融风险的功能及实现机制,本文的内容分为八章来加以论证。第一章,导论。主要包括了研究背景、选题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结构和研究方法等问题。第二章,金融审计的理论框架与现状分析。提出了金融审计理论框架,包括金融审计的相关基本概念以及金融审计的基本理论要素,论述了美国的金融审计以及我国的金融审计发展历程和现状。首先论述金融审计的相关基本概念,包括金融审计的定义,即金融审计不应该拘泥于政府金融审计,应该建立宏观金融审计观。指出金融审计的主体应该包括政府审计机构、民间审计机构以及金融系统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客体应该是央行、金融监管机构以及所有的金融机构。然后提出了金融审计的理论框架,即以金融审计的本质——“免疫系统”为逻辑起点,演绎出整个理论框架。接着分析了美国的金融审计现状,并归纳总结了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历程,最后提出了目前政府金融审计的现状,即金融审计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对金融审计功能的进一步讨论。指出金融审计的金融风险控制功能符合审计的发展趋势,金融审计的金融风险控制功能的提出符合金融风险、金融安全和金融危机的理论。首先对审计的本质进行了归纳总结,即审计的本质经历了查账论、经济监督论、经济控制论等等,然后详细分析了审计的“免疫系统”本质。接着对审计的“免疫”功能展开论述,即审计“免疫系统”具有预防、揭露和抵御三大功能,并就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审计的功能——控制金融风险符合审计“免疫系统论”,与审计“免疫系统论”一脉相承。接着分析了金融风险、金融安全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指出了金融审计功能与金融审计目标的定位符合传统金融理论中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金融危机的关系的理论。第四章,金融审计实现金融风险控制功能的实现机制。笔者这里提出三个实现机制,即构建中央银行运行的绩效评价机制,构建政府审计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的联合监管机制,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控机制。首先提出要构建央行运行的的绩效评价机制,来控制央行运行风险;构建政府审计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的联合监管机制,来控制金融机构的运行风险;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控机制,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运行风险。第五章,主要论述中央银行运行绩效评价机制的构建。根据央行的职能特点,提出针对央行主要开展绩效审计和履职审计。首先介绍央行绩效审计的涵义,给出中央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定位,接着指出央行的绩效审计内容,提出央行绩效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接着论述中央银行履职审计,以及央行领导人员履职审计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第六章,主要论述政府审计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的联合监管机制的构建,主要包括政府审计机构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审计监督,以及政府审计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来对金融机构共同实施监管。首先对金融监管现状进行概述,接着论述政府审计机构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审计,目前政府审计机构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审计现状,以及政府审计机构对金融监管机构审计的发展方向。然后论述政府审计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内容包括政府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的共同点和差别,构建政府金融审计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联合监管的思路,以及政府审计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联合监管的具体措施。第七章,主要论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控机制的构建。主要以商业银行为核心展开论述。在商业银行审计内容中,主要论述风险导向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首先论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风险导向审计,接着论述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管理实施监控的程序,以及加强风险导向审计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监控的措施。第八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结、主要创新和局限性等相关问题。笔者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努力,论文可能的改进与创新如下:第一,重新定位了金融审计,从金融审计的本质和目标出发,把金融审计提高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高度,即金融审计的本质是国家金融体系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金融审计的目标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促进金融发展。第二,提出金融审计的功能是对金融风险的控制。要体现金融审计的“免疫系统”本质和达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目标,金融审计功能的定义只能而且必须是对金融风险的控制。第三,提出实现金融审计控制金融风险功能的三大机制。即要实现金融审计控制金融风险的功能,提出了构建央行运行的绩效评价机制,政府审计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的联合监管机制,以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控机制。只有通过这三大实现机制的构建,才能对央行的运行风险和金融机构的运行风险进行控制,从而达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目标。
本刊编辑部[5](2004)在《《青海金融》2004年第1~12期总目录》文中指出
田光武,曹尚明[6](2001)在《浅议基层央行 如何发挥会计监管职能》文中指出
赵学臣,王延萍[7](1999)在《议基层央行的会计监管》文中认为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创造和维护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是当前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实施会计监管是基层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金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充分发挥基层央行的会计监管作用,全面拓展会计的监管职能,是我们基层央行会计部门...
段茗铧[8](2020)在《Z市财政专户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预算外资金的产生与发展,为财政专户的应用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国财政专户数量与资金量的日益增多,资金量已赶超国库成为我国地方财政的第二国库。随着我国各类涉及财政专户案件的曝光,各地财政部门财政专户管理基础工作的薄弱问题也愈发突出。本文运用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方法,基于当前财政专户管理中基层工作人员和商业银行经办人员提出的不同意见,结合历年来中央到地方关于财政专户管理方面的政策,借鉴公共财政相关理论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分析论证。首先梳理了我国财政专户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我国财政专户对国库和商业银行的影响。然后对Z市财政专户管理中的人员配备、账户开设以及资金拨付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基于调查访谈,对Z市财政专户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Z市在财政专户管理方面存在制度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监督监管不到位以及软硬件设置亟待升级等有关问题。最后,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Z市在财政专户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整合历年出台的各项财政专户制度,填补“子账户”政策空白,制定财政专户具体操作细则,打造财政专户代理银行竞争性机制,整治财政专户历史遗留问题,明确各部门监管责任,推进专户公开,升级财政专户管理系统等。
刘艳[9](2020)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基层央行管理会计转型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迎来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取代了高速增长,成为新时代的主流,如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是当今阶段的重要工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基层央行也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工作转型。会计财务工作作为央行的基础工作之一,担负着会计账务核算、预算编制执行、固定资产管理、会计监督检查等重要职责。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存在时代局限性,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管理会计转型,其中的经验做法值得基层央行学习借鉴。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内容为高质量发展的产生背景以及基层央行顺应高质量发展趋势转型的原因;第二部分为基层央行管理会计转型必要性分析,主要内容为管理会计概述以及基层央行应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为基层央行应用管理会计的建议,从战略制定、系统建设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提出转型建议。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分析了基层央行管理会计转型的必要性以及转型建议,希望对基层央行的会计转型工作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兰文[10](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 ——以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认为现代企业普遍在经营与管理中引入高科技技术手段,既包括互联网,也包括云计算等。目前,我国发展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作为电子数据大集中的显着代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量。对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而言,大数据时代既孕育着机遇,也不乏挑战。从机遇来讲,所有事物的发展都要跟进时代潮流,不断寻求突破创新,借助引进的先进科学技术优化和创新审计方法,更有助于达到企业内部的审计目标。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审计信息化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而更新了传统审计的工作理念。除了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以外,还完善了内部审计的制度体系等。从挑战来讲,大数据整体形式过于复杂、规模较大,对处理技术要求较高,假如依旧拘泥在传统审计方式之中,则很难满足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需求。所以,在大数据的挑战面前,必须积极寻求应对挑战与机遇的方法,尝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内部审计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审计能力与质量。本文围绕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展开论述,针对其审计信息化成功经验进行分析,从中梳理实现审计信息化的具体方式,并加大该类新型审计方式的推广力度。结合学术界有关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文献成果可知,大多学者将不同发展阶段信息化技术在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实际应用作为研究重点,在探讨大数据审计时则以内部审计受大数据影响和大数据技术应用作为研究重点,少数学者通过综合大数据与内部审计的方式,探究企业在大数据环境中的内部审计情况。因此,本文在阐释内部审计信息化理论和大数据审计理论的同时,还综合运用计算机审计理论与大数据审计技术理论,选取当前处于大数据环境中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具代表性的公司——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康力电梯”)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企业处于大数据环境中,其发展管理和传统审计之间的必然问题,并梳理国家与企业在审计信息化工作领域的具体要求,立足于企业的信息化环境,全面总结了康力电梯当前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与工作情况,并由此发掘康力电梯现下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主要问题,既涉及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信息化审计成果运用等,也包括内部审计人员信息化水平、数据安全和存储以及审计信息化时效性等问题,结合康力电梯在大数据环境中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出可行意见与举措。本文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持续发展的大数据为企业生产营运提供了大规模的数据信息,但传统审计方式单一且存在较高风险,为内部审计提出全新挑战。在大数据环境中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具有两大优势,一是显着拓展内部审计的覆盖范围,二是提升审计质量及效率。本文立足于大数据环境,选取康力电梯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内部审计化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改善意见,为我国同处于大数据环境中的企业建设内部审计信息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浅议基层央行 如何发挥会计监管职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基层央行 如何发挥会计监管职能(论文提纲范文)
(1)浅议基层央行会计人才队伍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层央行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
(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
(二)内在履职效能的提升需要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
二、基层央行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
(一)会计人员队伍综合素质亟待提升 |
(二)传统的会计理念不适应现代央行的要求 |
(三)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落后 |
(四)基层央行岗位设置制约了人才发展 |
(五)会计管理模式固化,不能充分发挥央行会计管理职责 |
(六)会计人员会计工作缺乏热情 |
三、加强基层央行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
(一)建立会计人才梯队管理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
(二)加大培训力度,完善继续教育 |
(三)优化岗位设置,合理选配人员 |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
(五)重视会计队伍建设的,创新管理思维 |
(六)建立和完善会计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
(七)营造良好会计文化氛围 |
四、结语 |
(2)基层人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以R支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基层人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基础理论 |
2.1.1 系统理论 |
2.1.2 风险管理理论 |
2.1.3 战略管理理论 |
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概念辨析 |
2.2.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及特征 |
2.2.2 人民银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与商业银行的区别 |
第三章 基于风险导向的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
3.1 基层人民银行机构面临的风险分析 |
3.1.1 基层人民银行战略风险识别 |
3.1.2 基层人民银行主要部门风险清单 |
3.2 风险导向审计在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情况 |
3.2.1 基层人民银行进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 |
3.2.2 基于风险导向的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框架 |
3.3 基层人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卷调查 |
3.3.2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3.3.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淡薄 |
3.3.4 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
3.3.5 风险识别和分析方法单一 |
3.3.6 内部审计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
3.3.7 专业人才队伍缺失 |
第四章 基于风险导向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的案例研究——以对R支行开展货币信贷科专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为例 |
4.1 R支行组织架构情况 |
4.2 环境分析和风险识别 |
4.3 构建指标体系并赋值 |
4.4 确定审计重点并实施审计 |
4.5 提出审计建议并上报审计报告 |
4.6 R支行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4.6.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观念落后 |
4.6.2 风险评估模式不完善 |
4.6.3 审计人员队伍水平亟待提升 |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5.1 树立基层人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 |
5.1.1 深化审计改革,转变传统审计观念 |
5.1.2 注重环境建设,培育具有基层人民银行特色的风险管理软环境 |
5.2 完善制度建设 |
5.2.1 建立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和控制系统 |
5.2.2 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 |
5.2.3 建立风险管理机构管理制度 |
5.3 提高风险识别和分析水平 |
5.3.1 丰富风险识别方法 |
5.3.2 应用信息技术创新审计方法 |
5.3.3 构建基于内部控制框架的基层人民银行风险评估模式 |
5.4 提高内部审计成果转化效率 |
5.4.1 以增值为目标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
5.4.2 建立内审工作信息联系平台 |
5.4.3 落实内审后续跟踪质量控制 |
5.5 培养基层人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专业人才 |
5.5.1 加强风险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5.5.2 调整人员结构,加强相关技能培训 |
5.5.3 改变传统思维习惯,树立大数据审计理念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问卷设计 |
附录二 访谈记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研究背景 |
0.1.1 问题的提出 |
0.1.2 研究意义 |
0.2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研究的理论基础 |
0.2.1 金融监管与金融监管制度的含义 |
0.2.2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 |
0.2.3 思想与制度的关系 |
0.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0.3.1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3.3 创新点 |
0.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4.1 国外学者关于中国金融监管的研究 |
0.4.2 国内研究综述 |
1. 束缚与控制(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 |
1.1 计划经济时期金融管理思想的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经济背景 |
1.2 计划经济时期金融管理的思想考察 |
1.2.1 金融组织国有化思想 |
1.2.2 管理机构的单一化思想 |
1.2.3 金融管理的行政调控思想 |
1.3 计划经济时期的法制思想 |
1.3.1 计划经济时期的法制环境 |
1.3.2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法制传统思想 |
1.4 思想形成动因分析 |
结束语 |
2. 启蒙与探索(1979-1984):金融制度改革起步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 |
2.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产生的背景 |
2.1.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逐步形成 |
2.1.3 商品经济理论的逐步确立 |
2.1.4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引进 |
2.2 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初步构想 |
2.2.1 关于中央银行建制问题的认识 |
2.2.2 关于中央银行性质问题的争论 |
2.2.3 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关系的认识 |
2.3 中央银行金融管理的思想发展 |
2.3.1 利率管制思想 |
2.3.2 信贷管理思想 |
2.3.3 关于中央银行金融管理方式的探讨 |
2.4 建设金融法制的初步探索 |
2.4.1 监管立法的必要性认识 |
2.4.2 关于设立银行法的初步认识 |
结束语 |
3. 冲突与融合(1984-1993):金融制度改革构建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 |
3.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发展的背景 |
3.1.1 多元化金融机构的大发展 |
3.1.2 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
3.1.3 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由自然混业经营向分业经营过渡 |
3.1.4 理论背景:西方金融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
3.2 确立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思想发展 |
3.2.1 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定位的探讨 |
3.2.2 监管分支机构设置的争议 |
3.2.3 监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认识的深化 |
3.2.4 由自然混业监管向分业监管过渡的探索 |
3.3 金融监管市场制度思想探索 |
3.3.1 强化合规性监管职能思想的确立 |
3.3.2 运营监管思想:利率管制、信贷规模控制 |
3.3.3 风险管理思想的探讨 |
3.4 金融监管立法性质和内容的探讨 |
3.4.1 关于《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的认识 |
3.4.2 关于加强金融法制建设的讨论 |
3.4.3 加强法制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 |
结束语 |
4. 调整与突破(1994-2004):金融制度改革的调整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 |
4.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调整与突破的背景 |
4.1.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 |
4.1.2 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 |
4.1.3 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引进 |
4.1.4 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混业经营初露端倪 |
4.1.5 《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影响 |
4.2 优化监管组织体系的探索 |
4.2.1 监管机构协调制度的建议 |
4.2.2 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的争论 |
4.2.3 监管监管者思想的产生 |
4.2.4 关于分离监管职能的争论 |
4.3 监管业务思想的深入研究 |
4.3.1 风险监管思想的发展: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审慎监管与合规监管并重 |
4.3.2 关于自律性监管思想的探讨 |
4.3.3 全程监管思想的确立 |
4.4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监管立法思想 |
4.4.1 关于《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讨论 |
4.4.2 加强监管立法国际合作的建设 |
4.4.3 加强我国金融监管法制化的思想 |
结束语 |
5. 深化与反思(2005至今):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发展 |
5.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探索的背景 |
5.1.1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业对外开放 |
5.1.2 混业经营日趋明显 |
5.1.3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
5.1.4 金融创新不断深入 |
5.2 金融监管组织的新发展 |
5.2.1 加强金融监管机构协调的探讨 |
5.2.2 完善自律性监管体系的思考 |
5.2.3 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机构体系的探索 |
5.3 监管业务的再探索 |
5.3.1 微观审慎监管思想的强化 |
5.3.2 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争论 |
5.3.3 关于宏观审慎监管与系统性风险防范思想 |
5.4 监管立法的反思与探索 |
5.4.1 关于建立中国金融混业监管法律体系的思考 |
5.4.2 系统性风险法律监管思想的确立 |
结束语 |
6.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的总体考察 |
6.1 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演进路径 |
6.1.1 行政性金融控制思想 |
6.1.2 控制性金融监管思想的形成与弱化:逐步强调规则监管与市场约束并重 |
6.1.3 审慎性金融监管思想的构建与强化 |
6.2 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 |
6.2.1 思想演进特征 |
6.2.2 演进机制 |
6.3 我国金融监管理念的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金融审计功能与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金融安全的研究状况 |
1.2.2 金融审计的研究状况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2. 金融审计的理论框架与现状分析 |
2.1 金融审计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金融审计涵义的重新界定 |
2.1.2 金融审计主体的扩展 |
2.1.3 金融审计客体的扩充 |
2.2 金融审计的基本理论要素 |
2.2.1 金融审计本质的确定 |
2.2.2 金融审计目标的发展 |
2.2.3 金融审计功能的定位 |
2.2.4 金融审计作用的发挥 |
2.3 金融审计理论框架的构建 |
2.3.1 以金融审计的本质作为逻辑起点构建金融审计的理论框架 |
2.3.2 金融审计理论框架的说明 |
2.4 国外金融审计的现状——以美国金融审计为例 |
2.4.1 美国金融审计概况 |
2.4.2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金融审计的作用 |
2.5 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2.5.1 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历程 |
2.5.2 我国政府金融审计的现状分析 |
3. 金融审计功能的进一步讨论 |
3.1 金融审计控制金融风险的功能定位符合审计本质和功能的发展 |
3.1.1 审计本质和功能的演进及发展方向 |
3.1.2 金融风险控制功能是审计"免疫系统"在金融审计领域的具体体现 |
3.2 金融审计控制金融风险的功能定位符合金融风险、金融安全以及金融危机的理论发展 |
3.2.1 金融风险、金融安全和金融危机的基本理论 |
3.2.2 金融风险、金融安全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研究 |
3.2.3 对金融风险的控制是防范金融危机的基础 |
3.2.4 金融审计控制金融风险的功能与维护金融安全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
4. 金融审计功能的实现机制 |
4.1 金融审计功能与实现机制的关系 |
4.2 构建中央银行运行的绩效评价机制 |
4.2.1 构建中央银行运行的绩效评价机制的理论依据 |
4.2.2 构建中央银行运行的绩效评价机制的现实基础 |
4.3 构建政府审计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的联合监管机制 |
4.3.1 构建政府审计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的联合监管机制的理论依据 |
4.3.2 构建政府审计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的联合监管机制的现实基础 |
4.4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控机制 |
4.4.1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控机制的理论依据 |
4.4.2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控机制的现实基础 |
5. 构建中央银行运行的绩效评价机制 |
5.1 绩效审计理论概述 |
5.1.1 绩效审计的涵义 |
5.1.2 绩效审计在国外的运用情况 |
5.2 中央银行运行过程的绩效审计 |
5.2.1 中央银行绩效审计的概念 |
5.2.2 中央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 |
5.2.3 中央银行绩效审计的内容 |
5.2.4 中央银行绩效审计的原则 |
5.2.5 中央银行绩效审计的程序 |
5.2.6 中央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 中央银行领导人员的履职审计 |
5.3.1 中央银行履职审计的涵义 |
5.3.2 中央银行履职审计评价的内容 |
5.3.3 中央银行履职审计的评价原则 |
5.3.4 中央银行履职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
5.3.5 中央银行履职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 构建政府审计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的联合监管机制 |
6.1 金融监管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趋势 |
6.1.1 金融监管的发展过程 |
6.1.2 我国金融监管的变化趋势 |
6.1.3 政府各部门参与金融监管的现状 |
6.2 政府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的比较 |
6.2.1 政府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的共同点 |
6.2.2 政府金融审计和金融监管的差别 |
6.3 政府审计机构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审计监督 |
6.3.1 政府审计机构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审计存在的不足 |
6.3.2 政府审计机构对金融监管机构开展审计的发展方向 |
6.4 构建政府审计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的联合监管机制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
6.4.1 构建政府审计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的联合监管机制的基本思路 |
6.4.2 构建政府审计机构与金融监管机构的联合监管机制的措施 |
7.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控机制 |
7.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运用 |
7.1.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 |
7.1.2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具体指南 |
7.2 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 |
7.2.1 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回顾 |
7.2.2 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及特征 |
7.3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控机制的程序和措施 |
7.3.1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控机制的程序 |
7.3.2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控机制的措施 |
8. 研究结论、主要创新及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 |
8.3 本文的局限性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Z市财政专户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财政专户 |
2.1.2 国库 |
2.1.3 地方国库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财政理论 |
2.2.2 财政分权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3 财政专户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
3.1 财政专户的发展历程 |
3.1.1 财政专户初期发展阶段 |
3.1.2 财政专户清理整顿阶段 |
3.1.3 财政专户逐步规范阶段 |
3.2 财政专户的影响 |
3.2.1 财政专户对国库的影响 |
3.2.2 财政专户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4 Z市财政专户管理现状 |
4.1 部门人员设置 |
4.2 现有财政专户及开户情况 |
4.3 财政专户拨款流程 |
4.4 相关制度和政策 |
5 Z市财政专户管理存在问题 |
5.1 专户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
5.1.1 财政专户管理操作规章制度缺失 |
5.1.2 资金存放机制存在制度失效 |
5.2 财政部门内控管理存在缺陷 |
5.2.1 历史遗留问题成为规范管理制度的绊脚石 |
5.2.2 部门协作不强难以保证资金运作效率 |
5.2.3 人员配备不足为个人贪腐提供便利 |
5.3 专户管理监督监管仍不到位 |
5.3.1 入库不及时调控收入进度 |
5.3.2 财政部门自主性强缺乏外部监督 |
5.4 配套设置亟待优化升级 |
5.4.1 印鉴管理存在风险隐患 |
5.4.2 操作系统落后造成账务繁杂 |
6 财政专户管理改进措施和建议 |
6.1 继续完善专户管理制度 |
6.1.1 整合梳理专户要求,制定具体操作细则 |
6.1.2 及时制定子账户相关管理办法 |
6.1.3 完善财政专户资金存放竞争性法规 |
6.2 强化内控管理提升人员素质 |
6.2.1 整治历史遗留问题清理闲置专户 |
6.2.2 补充人员配备加强人员素质 |
6.2.3 引入第三方专业人员协助管理 |
6.3 明确监督责任强化监督监管 |
6.3.1 与央行配合完善代理银行考评机制 |
6.3.2 明确各部门对财政专户的监管责任 |
6.3.3 推进专户公开加强社会监督 |
6.4 完善软硬件设施保障流程规范 |
6.4.1 实行印鉴分离制度,做好资金运转监督 |
6.4.2 引入先进账户管理系统,全面实现电子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基层央行管理会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
二、基层央行管理会计转型背景 |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区分 |
(二)基层央行应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
1. 管理会计是加快金融市场开放的需要 |
2. 管理会计是实现业财融合模式的需要 |
3. 管理会计是完善内部管理的手段和高效履职的保障 |
三、基层央行管理会计转型建议 |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战略体系 |
(二)完善财务信息数据系统平台 |
(三)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
(10)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 ——以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大数据时代内部审计信息化理论概述 |
2.1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概念 |
2.1.1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含义 |
2.1.2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内容 |
2.1.3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特点 |
2.2 大数据时代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特点 |
2.2.1 审计内容的全面性 |
2.2.2 审计过程的持续性 |
2.2.3 审计实施的远程性 |
2.2.4 审计管理的智能性 |
2.3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理论基础 |
2.3.1 计算机审计理论 |
2.3.2 内部审计相关理论 |
2.3.3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 |
2.3.4 统计学相关理论 |
第3章 公司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1 康力电梯简介 |
3.2 康力电梯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 |
3.2.1 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情况 |
3.2.2 内部审计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应用建设情况 |
3.2.3 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开展情况 |
3.3 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
3.3.1 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数据采集有待加强 |
3.3.2 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数据储存与安全不完善 |
3.3.3 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数据分析不充分 |
3.3.4 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审计时效性滞后 |
3.3.5 内部审计人员信息化素质有待提高 |
3.4 康力电梯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信息化审计队伍建设不足 |
3.4.2 内部审计信息技术力量薄弱 |
3.4.3 数据分析的精确性不高 |
3.4.4 没有建成适合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发展的规范体系 |
3.4.5 信息化审计技术保障不足 |
3.4.6 现有的信息技术无法实现全方位监控 |
第4章 康力电梯内部审计信息化体系重建路径 |
4.1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目标及总体思路 |
4.1.1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
4.1.2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目标 |
4.1.3 内部审计信息化总体思路 |
4.2 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架构 |
4.2.1 审计数据仓库 |
4.2.2 风险预警系统 |
4.2.3 在线监控系统 |
4.2.4 审计管理系统 |
4.3 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流程实施过程 |
4.3.1 审计作业系统流程 |
4.3.2 审计管理系统流程 |
4.4 审计专业化实施 |
4.4.1 内部审计程序的优化 |
4.4.2 后续审计工作的优化 |
第5章 康力电梯内部审计信息化体系的保障措施 |
5.1 培养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需求的内部审计师队伍 |
5.1.1 树立信息化审计新理念 |
5.1.2 创新审计方法 |
5.1.3 培养复合型人才 |
5.2 完善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信息化 |
5.2.1 夯实信息化建设理论基础并制定信息化建设标准 |
5.2.2 注重构建数据驱动的内部审计技术方法体系 |
5.2.3 建立完善信息引导的内部审计运作机制 |
5.3 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审计平台系统 |
5.3.1 建立智能化和资源共享的审计云服务平台 |
5.3.2 整合强化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 |
5.4 积极推动信息化审计的应用 |
5.4.1 进一步扩大信息化审计覆盖面 |
5.4.2 进一步完善非现场审计系统 |
5.5 完善信息化风险管理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浅议基层央行 如何发挥会计监管职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议基层央行会计人才队伍建设[J]. 刘红. 时代金融, 2020(27)
- [2]基层人民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以R支行为例[D]. 林一贞. 福州大学, 2018(03)
- [3]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D]. 崔鸿雁. 复旦大学, 2012(03)
- [4]金融审计功能与实现机制研究[D]. 宋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 [5]《青海金融》2004年第1~12期总目录[J]. 本刊编辑部. 青海金融, 2004(12)
- [6]浅议基层央行 如何发挥会计监管职能[J]. 田光武,曹尚明. 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 2001(12)
- [7]议基层央行的会计监管[J]. 赵学臣,王延萍. 经济师, 1999(06)
- [8]Z市财政专户管理问题研究[D]. 段茗铧.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6)
- [9]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基层央行管理会计转型研究[J]. 刘艳. 中国集体经济, 2020(27)
- [10]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 ——以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兰文.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