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两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以及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框架搭建。随着信息化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准确定位,以及框架搭建的合理性,科学性是信息化测绘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通过研究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应从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入手,以人民生活利益为主要原则,有针对性的形成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设方向,并能够以信息化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准确定位,进一步推动信息化测绘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体系;定位;框架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与框架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对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完善也在逐频增强。新时代下科技水平与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形成密切的联系,信息化建设成为现代化社会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测绘体系的完善也成为目前与信息化相互连接推进的重要内容。目前,业界对测绘技术提出,信息化共享体系的建设,以此来推动测绘技术的全面性发展。在推进信息化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准确定位,形成框架体系,从而使信息化测绘体系更加完善与标准化的建立,稳步前行,得到更好的推进。本文以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与框架作为主要切入点,明确信息化测绘体系构建的科学性框架,以及定位的重要性,期待为同领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发展,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
一、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规划的速度也在加快,有关行政部门的规划设计和地方政府对建设单位测绘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为了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有效和有利的资源,有必要通过测绘行业来论证城市发展中的建筑和居住小区的建设现状。建设项目信息竣工图是建设项目管理与规划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利益。信息化测绘是测绘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在信息化测绘体系构建过程中,应重点确定信息化测绘发展的定位,4d产品并不能满足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信息化测绘需要增加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使信息化测绘体系得到准确定位。在新阶段下,需要加强测绘统一监督管理和基础测绘的工作推进,将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更好的应用到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过程中,从而提高测绘技术的整体服务水平。在信息化体系定位过程中,应主要以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应用社会化等作为基本特征的定位,从而形成信息化测绘发展的主要方向,以此作为信息化框架的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投入为支撑,使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推进。能够有明确发展方向,以及规范化的创新发展目标,形成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准确定位与构建,使信息化测绘科技得到进一步多元化的创新发展推进。
二、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框架
新时期,中国要从参与者和合作者转变为设计师、推动者和领导者,继续发挥负责任的大国效应,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在全球治理中为中国的智慧和中国的计划作出贡献,从而使中国从一个参与者和合作者转变为一个设计者、一个推动者和一个领导者。测绘地理信息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框架搭建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掌握全球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我们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测绘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支持全球范围内的定位服务,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人才流动、物质流动和信息流动的顺畅。同时,加强对外援助和测绘地理信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地理信息技术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推广应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随着测绘精细化程度的提高,信息建模技术(BIM)开始应用于遗产建筑的测绘、改造、记录和研究,应加快现代技术的学习与使用,综合建筑信息的采集形成统一合理的分类标准框架建立。在信息测绘野外工作方面,应加强结合信息化手段的建设框架搭建,形成可行性的优势,使野外工作实现信息化的全覆盖框架建立,在框架内的实施更具科学性的测绘工作,使测绘工作能够更及时、更准确的获得需要的参数,一切依据框架体系的内容执行操作,进一步提升信息测绘的整体发展。
三、结束语
本文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分析了目前新时期下,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与框架,明确信息化测绘体系定位与框架搭建的重要性,提出目前信息化测绘发展过程中,应依据信息化测绘的需求结合城市规划建筑等实际情况,提出测绘技术的整体服务水平提升,需要使用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应用社会化等基本特征的定位,从而形成信息测绘发展的导向,以需求为导向,准确创新定位信息化测绘体系构建的框架,进一步推动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Shi C , Zhang H , Gu S , et al. Technology of cloud positioning and its platform for positioning service[J]. Geomatics &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2015, 4(4):172–176.
[2]Chen L , Yang L L , Yan J , et al. Joint Wireless Positioning and Emitter Identification in DVB-T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 2017:1-6.
[3]Chen L W , Shih H W .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n Infrastructure-Less Framework for Lane Positioning, Tracking, and Requesting through Vehicular Sensor Networks[J].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16, 20(10):2083-2086.
[4]Positioning and revision of CCU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2016, 46:282-293.
[5]De Clippele L H , Gafeira J , Robert K , et al. Using novel acoustic and visual mapping tools to predict the small-scal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ive biogenic reef framework in cold-water coral habitats[J]. Coral Reefs, 2017, 36(1):255-268.
论文作者:王迪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9
标签:体系论文; 框架论文; 中国论文; 过程中论文; 地理信息论文; 技术论文; 准确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