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 江苏徐州 221011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6至2016年12月期间到我院接受诊治的5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并将其纳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方案的不同,将5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2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接受系统护理干预,对2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前,2组的自我效能水平以及SAS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的自我效能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后,2组的S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有利于其自我效能水平的提高以及焦虑症状的改善,值得推广。
关键词:系统护理干预;冠心病;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冠心病的常用治疗手段,具有伤口小、见效快、效果好的显著优势,为提高治疗效果,临床上应给予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以有效的护理干预[1]。本研究通过对2015年6至2016年12月期间的5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进行分组实验,旨在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6至2016年12月期间到我院接受诊治的5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并将其纳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方案的不同,将5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2组各25例。实验组:女12例,男13例;年龄43岁~76岁,平均年龄(62.35±11.27)岁;合并症:高血压19例,糖尿病2例,高脂血症4例。对照组:女11例,男14例;年龄43岁~75岁,平均年龄(62.81±11.12)岁;合并症:高血压18例,糖尿病3例,高脂血症4例。对2组的性别、年龄以及合并症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将介入治疗手术的相关注意事项详细地告知给病人及其家属,并协助病人完成相关检查,给病人讲解介入治疗的常见危险因素、并发症及其预防对策,同时给予常规饮食健康宣教、指导、用药指导以及运动指导。实验组接受系统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干预、行为护理干预以及认知护理干预3个方面的内容:①心理护理干预方面。术前3天至术后30天的时间段内,每天给予15分钟左右的心理护理干预。先从随意聊天开始,关心病人,并引导病人缓解不良情绪[2]。掌握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情况、经济状况及疾病感受,正确判断病人目前存在的最大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病人术毕后,做好基础护理,每30分钟进行一次巡视,了解病人的情绪及心理变化情况,及时给予积极的疏导,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3]。病人出院时,详细告知复诊时间、正确饮食及用药方面的注意事项,每隔7天进行1次电话随访指导。②行为护理干预方面。护理人员与营养师合作,共同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严格控制病人的体重指数,确保体重指数不高于24千克每立方米,调整病人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中午休息1小时,晚上10点以后保持病房安静,确保病人作息规律。指导患者进行运动锻炼,术后3天至5天,指导病人进行步行锻炼,之后指导病人进行简单的慢跑、打太极拳或做体操动作等有氧运动[4]。指导病人遵医嘱用药、饮食、运动等,并设置专门的记录本,每天给予检查、指导改正。③认知护理干预方面。准确评估病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为病人进行健康宣教,通过采取病房播放教学视频[5]、走廊挂图、发放宣传手册、举办病友讨论会以及集中授课的方法,加强病人对疾病的认知。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采取t检验,P<0.0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自我效能水平比较
(均数±标准差,分)
3.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老年人较为多发,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活质量[6]。介入治疗具有伤口小、见效快、效果好的显著优势,近年来,得到了冠心病病人的普遍接受,然而,对于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来说,为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应在治疗过程中接受有效的护理干预。
本研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接受系统护理干预。结果发现,护理前,2组的自我效能水平[实验组:角色功能(6.51±1.12)分,情绪控制(6.52±1.22)分,症状管理(6.13±0.89)分,与医护人员交流(5.85±1.25)分;对照组:角色功能(6.55±1.21)分,情绪控制(6.61±1.32)分,症状管理(6.21±1.23)分,与医护人员交流(5.94±1.58)分]以及SAS评分[实验组(55.25±10.36)分,对照组(54.25±10.65)分]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的自我效能水平[实验组:角色功能(7.36±1.21)分,情绪控制(7.58±1.52)分,症状管理(7.99±0.92)分,与医护人员交流(7.42±1.39)分;对照组:角色功能(6.84±1.23)分,情绪控制(6.89±1.45)分,症状管理(6.61±1.48)分,与医护人员交流(6.28±1.66)分]均明显升高,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后,2组的SAS评分[实验组(40.39±5.54)分,对照组(49.68±6.85)分]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此,笔者得出如下结论: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实施系统护理干预,有利于其自我效能水平的提高以及焦虑症状的改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系统护理干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18):2245-2246.
[2]高润秀.系统护理干预在肝癌病人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17):2158-2160.
[3]唐丽.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临床研究,2015,(04):524-526.
[4]郭瑞华.心理护理干预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03):148-149.
[5]汪海燕,孔艳,瑞琼,刘欣,张娟.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安徽医药,2014,(10):2011-2012.
[6]李凤琴.系统护理干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15):90-91.
论文作者:袁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9
标签:冠心病论文; 实验组论文; 病人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系统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