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学写作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文学论文

关于当下文学写作与研究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89X(2000)06-0040-04

我们的时代不仅处于世纪之交,而且还面临着社会的转型——在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一个新的知识经济的社会已初见端倪——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一切旧有的知识都会要受到重新的考量,同时,一些新的思想、新的发现也正在改变或丰富着我们已有的视界。作为传统的文学写作与研究,毫无疑问,也出现了若干值得人们关注的新问题,这里,我们概要论述如次。

一 文学分类问题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学作品的分类将更为精细,这是显然的。传统的分类一般是按语言表达性质和文体外表特征来划分,即:

由于传媒越来越丰富,按传媒形式划分文学类型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号角文学与休闲文学之分,则是根据当今生活的变化在文学作品主题意义上的差别来区别的,这里有必要略作说明。大家知道,过去人们的生活就是工作,睡觉、休息只是出于一种身体调节的必需行为,没有什么更多的生活意义,所以,作为调节人的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在过去的老百姓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而且也基本上没有人的休闲的概念。如1980年出版的《辞海》,释“休闲”的定义是:“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作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这里,显然是把人的休闲排除在外了。而休闲在今天一般人的生活中所占的位置则毋需多言。生活的这一变化反映到文学作品上,从主题意义上讲就有了两大类型:以鼓舞人们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文学叫作号角文学;而那些不关涉政治、以表现人的休闲并以供读者休闲为旨趣的文学则可称为休闲文学。(注:关于休闲文学的文体特征,可参见2000年4月25日《文艺报》所载拙文《悄然勃兴的休闲文学》。)

二 中心话语的转移问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中心话语,文学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当然有义务有责任要准确、真实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体现到文学写作中,当下这种中心话语的转移主要可以从题材、主题、技巧等方面看出来。

作品写什么题材,这是最能显示作者与读者的价值取向的,无疑也必然会受到中心话语的影响。早在5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了文学要注重表现工农兵的要求,而且,此后这一要求也一直为广大文学工作者所认同。然而,在今天我们这个知识经济的社会里,文学则从侧重表现工农兵向表现高级科技知识分子转移。老作家刘白羽最近呼吁“作家要去描写、去表现中国先进生产力,要写出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伟大气派的作品。科学与文学标志着一个国家文明的核心要素。21世纪的文学,我提倡多写科学家”[1]。我想,这个观点很快也将会得到广大作家的肯定。

作品的主题也正从过去的一元走向今天的多元,过去的文学是从属政治的,强调的是政治第一,此种中心话语实际上是一种霸权话语。现在的文学强调的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作品主题明显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状态。

作品的技巧则由传统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向“前卫”、“先锋”方向发展,特别是一些中青年作家都以此来作为现代派文学的标志去追求,甚至竞相以“现代”或“后现代”为荣。

中心话语在文学创作中的转移是多侧面的,甚至作家本身也正从过去的神圣走向边缘。关于这一点,后面还将细说。

三 网络文学问题

近年来,网络文学以其鲜明的传媒特征和表现技巧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它不仅拥有数以千万计的网民为自己稳定的服务对象,而且还具有跨国性和即时性的审美接受特点,很受广大网民的欢迎。同时,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与书面文学等其它文学类型相比,其迥然有异的美学风格也为一般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因而,不少报刊也经常转载从网上下载的网络文学作品,甚至还有报刊(如《北京日报》)开设了网络文学专版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网络文学的时兴给文学写作研究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这些作品,就会发现它的重要特征还不在传媒(或无纸化),而是因传媒——网络、电脑、视屏等——给人们带来的文学写作和文学接受上的种种惊人表现。比如说,因为网络文学主要是写给网民看的,而网民上网一般又不是为了去阅读文学作品,网络文学只是网民在浏览和获取各种科学知识与信息的过程中的休息需要,再加上网上浏览是以时间与字符计费的,所以也就决定了网络文学必须篇幅短小,内容幽默,语言简练。看起来,这些要求也为书面文学所经常倡导,但实际上网络文学要严格得多,而且,一些网络作家们还进行了大胆的创造。就语言而言,网络作家(当然也包含一般网民)为使表达更为简练,就创造了很多网上约定俗成的表情符号,如%—):哇,跌破眼镜;(:—(:紧皱眉头,又愁眉苦脸;#—):一夜没睡,眼睛都皱成一团了;|—):眯着眼睛笑;(:—&:暗示这个人正在生气,等等。这些创造,我们又该如何去评价呢?

网络文学给我们的思考是很多的,它包括如何给网络文学定位,网络文学的文体特征,网络文学在选材、技巧、语言上的现代性给传统书面文学的启示等,这些都有待专题加以研究。

四 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问题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这是千百年来我国文学写作的传统观念。载什么道,言什么志,不同历史时期的要求不尽相同,而作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文学,则明确提出要“弘扬主旋律”,其“主旋律”的内含也就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政治。这种政治落实到文学作品中,就体现在作品的主题意义上。所以,过去我们一直强调主题是“纲”,是“灵魂”,而且教师分析一篇文学作品首先也是总结作品的主题意义。

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也正在于当下知识经济社会中政治的相对淡出,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不关涉政治的(按传统观点也即没有主题意义的)休闲文学,这就使我们必须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进行重新审视。陶东风先生指出:“在今天的情况下,我以为文学将向三个方向变化:一是朝纯文学的方向发展,以先锋姿态取胜;二是朝私人化方向发展,成为远离社会公共领域的隐秘写作;三是朝商业化、感官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我理解的休闲文学或消遣娱乐的文学。”[2]这三个方向,显然都排斥了对作品主题意义的追求。

那么,文学作品究竟还要不要讲主题意义呢?我的意见是肯定的。那种不管多么“先锋”的“纯文学”恐怕对今天比较讲究功利的读者而言没有多少兴趣,而“隐秘写作”本身就不是着眼于广大读者,自然也没有多大市场。这些我们可不必说它,问题是,何谓“主题意义”?我觉得,现在似乎不宜老是运用某种“政治思维”或“阶级思维”去进行评判。文学应该对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给予积极的响应,努力去表现那些重大的政治主题,但同时文学也应该去表现那些超阶级利益与政党利益的,诸如人文关怀、环保意识、山水之美等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主题可以是政治的也可以是非政治的,它们都可能是有意义的。

五 跨文体写作与跨文化研究问题

当人类走进21世纪之际,我们会惊喜地发现,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正推动着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思潮,即跨文体写作与跨文化研究。

跨文体写作的目标是打破近百年来的现代文体模式,追求多文体、多手法,追求哲理性、散文化、诗化的文化效果,创造出具有较大包容性的种种新鲜的形式文本。比如张承志的《金牧场》、史铁生的《务虚笔记》、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可推为此种探索的代表。

跨文化研究也就是跨越过去对文学研究的相对单一的习惯思维,力求对文学进行一种全方位的文化审视。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虽然强调过文学研究要运用政治学、历史学和美学的批评,但我国的文学研究却曾在较长时期存在着政治学批评独尊的现象,而且至今多少还有后遗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研究的单一格局逐渐开始改变,并初步形成了一种跨文化研究的新趋势。譬如把文学放在文献学、神话学、宗教学、敦煌学、楚学、考古学等背景下的研究或者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已十分热门,甚至有学者建议创立“文学国情学”。

我以为,以上这种“跨文体”与“跨文化”的趋势,一方面是文学写作与研究寻求新的突破的努力结果,不必大惊小怪;另一方面也是人类文明走向更高一层的表现。因为今天人们的思想解放、视野浩瀚和学识雄厚等是过去的人们无法企及的。

六 文学危机问题

尽管文学在当下有了一些新进展,但近一个时期以来,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人却又在谈论文学的危机问题。像《诗歌到底得了什么病》、《当前散文创作的误区》之类的文章已屡见不鲜。国外的情况更糟糕,甚至已经有了关于“文学消亡论”的议论[3]。

文学是否会消亡我们不能断言,但文学的危机问题的确是存在的,这种危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转型改变了人们的伦理价值观,拥有扎实的科技知识与本领已日益成为社会大众普遍追求的生存需要,而对文学的热情则退到了非常次要的位置;二是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日趋丰富,不可避免地会占领原本属于文学的地盘,将文学逼向边缘;三是文学界自身缺乏应对的准备,对过去的东西过于留恋,而对新的变化又显得有些束手无策,正如雷达所说:“它更象一个饱经沧桑的老渔夫……它只能时时兴起英雄迟暮之叹,独自品味生存竞争的凄凉。”[4]

人们观念的变化与传媒的冲击,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文学自身决不能无所作为。当下文学为寻求与社会的融合而表现出的大众化(语言的通俗性与题材的惯常性等)、感官化(指向文字、图像、声音的综合)和快餐化(对篇幅短小的重视)倾向,应该说是值得肯定的积极的探索,而不能一概斥之为“真正败坏着文学的是世纪末文坛上相当流行的粗鄙化、轻浮化”[3],甚至还认为“那少数不理睬浮躁的喧哗、不认同时髦的潮流……的作家,才是文学的真正希望所在”[3]。如果文学把自己完全拒之于“时髦的潮流”之外,那文学恐怕就真的要消亡了。

七 作家队伍的重建问题

文学的低迷不得不研究作家队伍的建设问题。可以说,目前作家队伍的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方面,社会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使越来越多的科技知识分子成为社会财富的主体,科技知识作为资本超越土地、劳动、货币等资本要素给社会交换与货币分配提出了新的伦理肯定形式。无疑,文学作家也正面对人类的这种生存挑战。他们中的一部分中青年作家不得不寻求转向,并努力使自己拥有专业技能知识,渴望也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创造超额利润的弄潮儿,从而使职业化的作家队伍大大减少。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化作家队伍从业结构的改变,一部分已改作经济工作,而剩下的又往往因年龄与知识结构的问题而别无选择,他们总感到知识经济把他们逼向社会的边缘而愤愤不平,基本上已失去了创作精品力作的强大动力。所以,重建作家队伍,重振文学雄风已显得十分迫切。

作家队伍的重建,我主张:首先,要真正重视文学的号角作用,加大投入,但队伍的数量要严格控制,坚持少而精;其次,要改职业作家终身制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实行聘任制,聘期可为3至5年,能进能出,对创作成绩不突出的要调整工作,或限期自谋出路;再次,要大力启用那些具有创作实力的自由撰稿人和业余作家进入到政府扶持的职业作家队伍中来,但不能动不动就调到文联、作协机关入住,最好是只给他们名份与津贴,户口、工作单位、行政关系等都可不变,以保持他们在基层生活的优势,这样对创作会更为有利,而且进退也十分方便。

收稿日期:2000-10-08

标签:;  ;  ;  ;  ;  ;  

当前文学写作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