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四个体系强化审计质量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立健全论文,质量管理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立健全审计质量内容和标准体系
(一)国家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定义。什么是审计质量,人们对不同审计类型往往有不同的认识。国际上对审计质量比较典型的概括是一个两维定义,即重要错弊必须被发现,并且重要错弊必须被报告(DeAngelo,1981),该定义显然与审计目标和审计风险相联系。董大胜副审计长主编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一书提出,审计质量是审计机构从事各项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我国的《辞海》认为质与量一起构成事物的规定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而量是质的等级、规模、范围和结构的表现,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质量有时专门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如钢材质量、建筑质量、教学质量等。笔者认为,我们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应当是审计项目、事项和机关全部审计工作的完成情况及其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它既包括审计项目、事项和机关整个审计工作的完成情况,也包括实现审计目标形成审计成效的程度。其外延只包括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事项和全部审计工作,内涵则是审计项目、事项和全部审计工作的完成情况及其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审计质量(以下均指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可分为微观审计质量和宏观审计质量。微观审计质量,就是审计项目、事项质量,主要指审计项目、事项遵守审计法规和准则、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的程度,宏观审计质量,即审计机关整个审计工作的质量,主要指审计机关履行法定职责,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微观审计质量是宏观审计质量的基础,审计项目质量决定着审计工作质量;宏观审计质量是在全部微观审计质量基础上的飞跃和升华,是审计质量的集中体现。审计项目质量要服从和服务于审计工作质量要求。
(二)明确和建立健全审计质量内容体系。审计质量内容是审计质量的内在规定性。明确审计质量内容,就明确了审计质量管理的方向和着力点。审计质量是审计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不同审计环境下审计质量内容不同。从我国审计机关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和审计机关职责以及现状看,审计质量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审计过程中执行审计法规及其他相关法规和审计准则的情况。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根本原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对审计监督的必然要求。审计法规规定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审计程序,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及其他相关法规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基本要求。审计准则是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审计过程中严格执行了审计法规及其他相关法规和审计准则,审计质量就有了保证。反之,审计质量就可能存在问题或隐患。
2.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的情况。审计任务是审计项目、审计工作要完成的具体事项,具体事项没有完成,实现审计目标就无从谈起,审计质量也难以保障。审计目标是办理审计事项、从事审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方向。审计目标实现程度是判断审计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审计目标整体上包括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三个方面。真实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遵守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情况,以及会计信息与实际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和业务经营活动相符合情况,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或经济“家底”。合法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和业务经营符合相关法规、制度和政策的情况。效益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业务经营的经济、效率和效果情况。不同时期,不同审计项目、事项、审计目标可能有所侧重,就具体审计项目、事项而言,应当根据审计需求、审计环境和审计资源情况,确定明确、具体的审计目标。审计目标确定后,实现这个目标必需的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时间以及需要搜集哪些证据资料,实施怎样的审计程序和步骤等也就基本确定,实际上就是确定了衡量审计质量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如若违背这些,应该审计的内容未实施审计,应该发现的问题揭示不出来,应该评价的事项不能够客观评价,就无法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
3.发挥审计职能作用,扩大审计成效情况。审计职能作用发挥情况是社会衡量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工作质量的根本标准。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目的是服务。审计工作质量高低,最终要看审计机关是否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职能作用,发挥了多大作用。李金华审计长提出审计工作必须“有效履行职责”,就是对审计机关发挥职能作用的要求。发挥好审计职能作用,一要坚持“二十字”审计工作方针,在整合现有审计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领域和重点资金的审计,实现审计监督的最大成效。二要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依法查处经济犯罪案件和腐败问题,查处违反国家宏观政策措施的重大问题,查处失职渎职等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问题,查处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三要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意见以及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的建议,为被审计单位提供服务。审计结束了,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整改了,作为一个具体审计项目完成了,但从整个审计工作看,发挥审计职能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善于从众多审计项目结果入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倾向性、普遍性和苗头性问题,从政策、机制、体制等方面提出解决建议和对策,为党委、人大、政府进行决策、指导工作当好参谋助手,这样审计职能作用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审计工作质量自然有了提升。
(三)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标准体系。审计质量标准是评价审计质量高低和优劣的尺度。审计质量标准和审计质量内容密切相关,审计质量标准是审计质量内容的表现程度和量化。审计质量标准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把握。定性就是将审计质量划分为好、一般、差等几个等次,也可增加若干等次。比如在执行审计法规及其他相关法规和审计准则方面,如严格执行了,没有出现明显错误,可定为好;出现一般性问题,或个别方面有问题,可定为一般;有明显的较严重的问题,可定为差。在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方面,可以通过审计结果与审计方案的比较来评价审计质量。方案规定的审计任务,全部完成可确定为好;完成大部分,可确定为一般;完成少部分或基本没完成任务,可确定为差。定量则是根据审计质量内容特点设置一些指标,同时配置适当权重和分数,以此评价审计质量高低。比如职能作用发挥方面,可以设置审计查出违纪违规问题金额、审计揭露违法犯罪线索、审计信息、领导批示、促进完善规章制度等内容或指标。审计质量标准应当科学、具体、完整并形成体系,这样才便于操作,才能发挥作用。
二、建立健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
(一)强化审计方案质量控制。审计方案就是审计项目的计划,对于控制审计实施过程,实现预期审计目标,保障审计工作质量至关重要。审计方案质量控制应当在编制和执行好方案上下工夫。一是充分开展审前调查,摸清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特别是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为科学编制审计方案打好基础。应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合理安排调查人员和调查时间;按照调查提纲收集相关资料,做好调查记录,重要审计项目还应撰写审前调查报告。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调查方式,但不能省略审前调查程序。二是细化审计方案。通过细化审计方案,增强审计方案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三是严格执行方案。确实需要调整审计方案的,应履行必要的调整、审批程序;加强审计方案执行情况的检查,将审计方案执行情况纳入审计复核和审计质量检查内容。
(二)强化审计证据质量控制。审计证据是形成审计结论的证明材料,对支持审计结论、实施处理处罚、防范复议诉讼风险具有决定意义。要把握证据的特质和属性,确保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规范审计取证方式,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而不是编制审计证据;尽量取得原始证据,不能或不宜取得原始证据的,应取得原始证据的复印件、影印件。明确取证范围,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内部控制或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事项,审计评价涉及事项,以及其他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均应取得审计证据。分析、归纳、整理审计证据,运用专业判断,依法认定问题和事实,形成审计结论,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予以反映。
(三)坚持和完善审计日记制度。审计日记是实施审计质量控制的载体和界定审计责任的依据。只要从事现场审计工作,原则上每天都要编写审计日记。审计日记既要真实记录实施审计的过程和审计程序,也要记录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要建立审计日记监督检查制度,防止出现突击编写审计日记和事后修改、补记审计日记等现象。
(四)依法规范审计定性和处理处罚。一是规范审计定性。要根据违法违规问题性质依法定性,财经法规已有规范定性表述的,直接依法予以定性;尚未形成规范定性表述的,可以引用违反的法律法规定性或采用写实的方法定性。依法统一规范审计定性,防止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分别定性。二是规范审计处理处罚依据适用。目前我国财经法规比较多,有时同一违法违规问题在几个法规中均有处理处罚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应遵循“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特殊法优于一般法”等原则,依据最直接、最恰当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三是规范审计处理处罚。要在分析被审计单位违法违规问题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后果后,依法恰当地作出处理处罚。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不得随意变通,杜绝出现同一问题处理处罚畸轻畸重的情况。正确处理依法审计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既要依法审计,又要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审计发现的问题,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好地为改革和发展服务上,寓服务于监督之中。
(五)强化审计报告质量控制。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对外出具的全面反映审计结果的法律文书,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审计报告质量控制主要是规范审计报告编制,做到事实表述清楚、问题认定准确、评价客观到位、建议具体可行。审计报告的要素和内容要完整,在分析把握审计事项内在逻辑和联系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归类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完善审计报告业务会议审定制度,规范审定方式、内容和程序,规范业务会议记录和业务会议决定。认真研究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使报告内容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六)抓好审计结论落实。对拒不执行审计决定的,依法通知有关主管部门扣缴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建立健全审计结论落实协作配合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抓好审计结论落实。规范审计案件移送程序,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办理。积极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适当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促进审计结论落实。
三、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监督检查体系
(一)深化审计复核工作。进一步完善复核内容,将复核重点转到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上来,同时关注审计方案和审计日记。规范复核行为,严格履行复核程序,防止流于形式。加强复核情况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在搞好事后复核的基础上,逐步试行事中复核,扩大审计复核成效。将复核工作列入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内容,建立复核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复核机构,充实复核人员,特别是选拔一些熟悉审计业务和法律法规的人员从事复核工作,切实发挥好复核的作用
(二)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应科学设定评优标准,完善评优工作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切实把那些操作规范、审得深透、成果显著的高质量项目评选出来。注意发挥优秀审计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组织优秀审计项目巡展、开展优秀审计项目互评、汇编优秀审计项目资料等方式,交流工作经验,促进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积极营造“创优”环境,对获奖项目和有关人员进行表彰奖励,提高审计人员的“创优”积极性。
(三)强化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应健全检查制度,依据准则完善检查方式,实行实地检查和抽档检查相结合;把审计质量控制情况纳入重点检查内容,促进被检查单位完善质量管理。逐步推行现场质量检查,前移监督关口。
(四)实行审计业务综合考核。审计业务综合考核主要是考核审计质量,审计质量内容体系的三个方面都是考核重点。应围绕审计质量内容体系和审计质量标准体系,确定考核内容和标准,形成科学考核机制。要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将其作为评价业务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要特别注意对审计机关宏观审计工作质量的考核,制定考核内容和指标,突出重点,加强对涉及发挥审计部门职能的质量问题的监督和评价。探索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质量考核办法,强化审计质量的外部监督。
四、探索构筑审计质量保证体系
(一)提高审计队伍素质,增强全员质量意识。要严格审计人员任职资格和条件,把好进人关。强化业务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严谨细致、廉洁勤政的作风。搞好宣传教育,使审计质量是审计业务工作生命线的理念融入每个审计人员的思想和审计行为,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抓质量的良好氛围。审计机关要关心、爱护审计人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条件。
(二)建立审计质量责任制度。要科学界定审计责任,合理配置审计权限,明确审计组成员、审计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法制机构负责人、审计机关领导在审计业务各环节分别应承担的责任,严格实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坚持日常监督检查与质量事故责任追究相结合,切实把审计质量责任落到实处。
(三)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和管理的科学技术含量。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审计工作规律,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组织管理方式和先进技术手段来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将审计质量控制和管理与审计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借助审计管理系统平台,逐步实现对审计质量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四)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应根据审计质量控制和管理需要,不断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完善四个质量体系,狠抓制度和工作措施落实,保障审计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注意健全审计质量管理工作机制,做到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三方面工作环环相扣,审计组、业务部门、监督机构和领导机关既分工明确,又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切实把审计质量搞上去,真正发挥好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
标签: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质量监督论文; 项目执行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