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_童国爱

湖南省汉寿县沧港中学 41590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的地位。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启动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

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激发好奇,培养创新思维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知识的萌芽。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爱护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有的学生好奇地提出:梯形的面积s= (a+b)h,三角形的面积s= ah那么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上底、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去解答?经过尝试、验证,说明这个学生的新想法是正确的。

二、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创新精神

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它需要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只有师生情感沟通,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学环境的宽松、民主、平等、向上,学生才会有参与意识,才会敢于质疑、主动探究,其才智和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

课堂氛围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舒适优美的教学环境,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态度,能促进学生情绪饱满、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兴趣浓厚;反之,则情绪消极、思维混乱、兴趣低落。正确处理好上述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今教师最起码的素质。

三、激励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创新精神上的一种创造能力。“创新”是要构建眼前不存在的事物,这就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创造性想象就是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的表现。

在教学圆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公式推导。在实验中让学生抛开教材上用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的公式推导方法,另辟蹊径,提出在想象中将圆环沿半径剪开后,展开成一梯形,用梯形面积公式导出圆环面积公式:

S=圆环=(2πR+2πr)×(R-r)÷2

=π(R+r)(R-r)

小学生具有形象思维为主体的特征,努力培养、激励儿童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初步创新能力的法宝。这种训练使学生的想象力张开了翅膀,初步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引导主动探索,展示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新多种条件,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展示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计算24+24+48,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按照运算顺序计算,教师启发学生说:“有没有更简便的更好的计算方法呢?”同学们学习情绪高涨,积极探索,出现了两种更好的方法,即24×4=96,和48×2=96,两种方法计算简便、思维独到,具有创新思维。

五、倡导一题多解,激发求异思维

一空多填、一式多变、一题多问、一问多解是小学数学的普遍现象,这些现象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一题多解思路,来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买3支圆珠笔共用2.4元钱,买4支同样的圆珠笔要多付多少钱?”常规解题思路是:用4支同样的圆珠笔的价钱减去3支圆珠笔的价钱,列式为:2.4÷3×4-2.4=0.8(元)。思维敏捷的学生则另辟蹊径,突破常规解法,用简捷的方法求出答案,即:2.4÷3=0.8(元)。因为买4支比3支多1支,因此,求出1支的价钱就是多付的价钱。

一题多解引导得法,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解题技巧。

论文作者:童国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3月总第1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9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_童国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