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艺论文_李福燕

浅析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艺论文_李福燕

身份证号码:44081119800806xxxx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房屋的质量好坏。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目前所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主要宗旨,也是人们对于住房的主要要求。本文就建筑业中的各种关键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和阐述,介绍了其在建筑工程的重要性,就其运用三阶段质量控制原理,结合砼灌注桩施工工艺特点,详细分析和论述了事前、事中和事后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由于砼灌注桩施工的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施工工艺复杂,质量较难控制。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关键技术;灌注桩

引言:砼灌注桩是一种常见的基础形式,在各类土木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施工速度快、抗震性好、承载力大、相邻干扰小等诸多优点。但灌注桩的施工大部分是在水下进行,不可预计因素多,施工工序种类繁多,影响因素多,水下混凝土施工要求严格,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孔底沉泥、缩颈、夹渣、断桩等质量事故,为使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质量得以保证,必须要从施工准备、成孔、清孔、灌注水下混凝土等施工全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监控,采取各种有效预防措施,才能保证或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成桩质量。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艺主要灌注桩的质量控制

端承桩的承载机理是桩把荷载传递到桩的底部,它支承在坚固的岩土上,不难得出桩的承载力取决于桩身强度与地基承载力。

当桩身强度>地基承载力,桩的承载力=地基承载力;反之,桩身强度<地基承载力,桩的承载力=桩身强度。此公式在孔底无沉渣情况下成立。对钻孔桩沉渣还是问题,沉渣量过大,桩受荷时发生大量沉降,桩将失效。

1.1 桩质量监督关键之一——地基承载力的鉴定

从桩的施工程序来讲,在质量控制中,首先确保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否则将使桩失效。

地基承载力取决岩层的构造情况、桩嵌入岩石的深度、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1.2 桩质量监督关键之二——桩身强度的控制(在于施工工艺)

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如桩身强度不足,桩的承载力亦得不到保证,桩身强度是桩质量监督的另一关键。

桩身质量主要在于控制混凝土的质量,桩身强度取决于钢筋笼的制作质量与砼质量。钢筋笼的制作检查简单明了;而影响砼质量因素则很多,有些是可见的,有些是不可见的。在工程实践中,不少桩由于砼质量问题而使桩身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桩身质量主要在于控制砼的质量。

砼的缺陷往往是由于施工工艺不合理引起的,因此必须对桩基工程的施工工艺、质量保证措施进行严格控制。

钻孔桩砼质量不仅与浇注工艺有关,还与成孔工艺有很大关系。要确保桩成孔质量与灌注工艺的合理性,操作得当。钻孔桩成孔质量在于:桩径不小于设计桩径,护壁可靠;关系到砼质量的灌注工艺主要是:(1)控制好混凝土质量的和易性,防止出现堵管、埋管,引起断桩事故;(2)控制导管埋深2~6m,使砼面处于垂直顶升状,不使浮浆、泥浆卷入砼,防止提漏引起断桩事故。

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准备

2.1 施工工艺流程

钻孔灌注桩由于使用钻孔设备不同施工工艺流程也不一样,现以冲击钻成孔为例来展开讨论。其主要施工工艺流程为:平整场地→测定孔位→埋设护筒→钻机就位→冲进成孔→提冲锤→第一次清孔→检孔→制作钢筋笼→吊放钢筋笼→下导管→第二次清孔→水下混凝土灌注→起拔导管→成桩。

2.2 几项主要施工准备工作质量控制

2.2.1 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审核工作

施工组织设计应根据施工单位自身人员、设备等实际情况编写,要注意细化、量化和可操作性;审查时要认真关注其关键环节、关键部位的做法及质量控制措施,如垂直度控制、终孔岩质鉴别、清孔、水下混凝土灌捣等。此外,还必须审查其施工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质检制度等。在开工前,施工单位应向监理方报送施工组织文件,监理人员审核并帮助施工单位完善施工组织设计。

2.2.2 测量定位控制

测量定位,这是关系到孔位的准确性、钻孔的垂直度以及控制基准面标高准确与否的关键环节,在具体操作中,要采取施工单位自检及监理人员复检、验收相结合的措施,严格控制其偏差在设计或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一般控制在±5cm范围内)。在测量放线中应选用适宜精度的全站仪采用极坐标定位法,充分发挥全站仪对角度和对距离控制上的优势;桩位测量后,还要用钢尺和相邻的桩位进行校正,看所测距离与计算值是否一致,以杜绝错误的发生;桩位确定后,用长约50cm的钢筋钉入地下,用油漆标明以便识别,并做好保护。

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优良的产品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形成的,而不是单纯依靠检验来获得,须将事后检验转变为事前预防;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关键,应抓住其质量控制点,对影响施工质量的有关环节和施工参数进行严格控制。

3.1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保护层厚度的规定是为满足结构构件的耐久性要求和对受力钢筋有效锚固的要求。保护层厚度太小,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太大则构件表面易开裂,因此,《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1992)第3.5.8条《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GBJ301-1988) 第5.2.10条、《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第5.5.2条均规定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梁拄允许偏差为±5mm。

在框架结构施工中,由于楼面标高是一致的,双向框架梁同时穿越柱节点时,必然造成一侧框架梁面筋保护层厚度偏火(往往会超过40ra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井字架梁节点也有同样问题,这些问题无法避免,但需注意:一是梁箍筋的下料问题,由于一向框架梁面筋需从另一向框架梁面筋底下穿过,若该向框架梁梁端箍筋按原尺寸下料,面筋无法直接绑扎到箍筋上,对粱骨架受力不利,因此梁端箍筋下料时高度可减小20 ~30mm (仪一向框架梁端需要),二是施工时以哪一向为主,因保护层厚度增大,截面有效高度变小,正截面受弯承载能力减小( 约5%) ,设计时是否考虑了这种影响,另一方面构件表面容易开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第9.2. 4条规定: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大干40mm 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对此须在设汁时就明确以哪一向为主,并对保护层厚度偏大的一向梁端加铺一层钢丝网以防表面开裂。

3.2 混凝土坍落度控制

混凝土的坍落度对成桩质量有直接影响,坍落度合理的混凝土应是拌和均匀、和易性好、内阻小、初凝时间长、润滑性好且有较好的触变性能,坍落度合理的混凝土可有效地保证混凝土灌注性、连续性和密实性,一般应控制在18~22cm范围内。要配制出合理坍落度的混凝土来保证桩身质量,施工管理人员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①制作混凝土的原材料必须符合使用要求,特别是水泥的质量必须保证,粗骨料尺寸级配要合理,所使用的材料要进行二次复检方可投入使用。

②混凝土的配合比要通过试验确定。

③做好商品混凝土的质量监控工作,严格按配合比进行投料。

④要有试验工程师对混凝土进行坍落度等指标的检验。

⑤按设计要求做好混凝土的试块工作,并保证取样的真实性。

3.3 导管埋深控制

导管底端在混凝土面以下的深度是否合理关系到成桩质量,必须予以严格控制。在开浇时,料斗必须储足一次下料能保证导管埋入混凝土达1.0 m以上的混凝土初灌量,以免因导管下口未被埋入混凝土内造成管内反混浆现象,导致开浇失败;在浇注过程中,要经常探测混凝土面实际标高、计算混凝土面上升高度、导管下口与混凝土面相对位置,及时拆卸导管,保持导管合理埋深,严禁将导管拨出混凝土面,导管埋深一般应控制在2~6 m,过大或过小都会在不同外界条件下出现不同形式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桩的质量。

3.3 钢筋笼上浮控制

在灌注混凝土前,钢筋笼自重与悬吊力形成平衡状态,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由于下列原因引起钢筋笼上浮:

①钢筋笼在孔口固定不牢固或提升导管用力过猛,将钢筋笼钩挂。

②混凝土面到达钢筋笼底面时,导管埋深过浅,灌注量过大或混凝土面超过钢筋笼底一定高度时,导管埋深过大。

③混凝土质量差,对于易离析、坍落度损失大的混凝土,都易使钢筋笼上浮,解决的办法是操作要正确、确保混凝土质量及加快混凝土灌注。

另外,还应做好如下控制措施:

①在钢筋笼上加压重物,并在上端加焊4根较粗钢筋(φ20以上)固定在钢护筒顶部施工平台上。

②用细钢筋在钢筋笼上加焊防浮倒刺。

③当混凝土上升至钢筋骨架底部1m左右时,应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当混凝土拌和物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以上,即可恢复正常灌注速度。

3.4 断桩与夹泥层的预防

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由于下列原因引起断桩与夹泥层:

①泥浆过稠,增加了浇注砼的阻力,如泥浆比重大且泥浆中含较大的泥块,因此,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导管堵塞、流动不畅等现象,有时甚至灌满导管还是不行,最后只好提取导管上下振击,由于导管内储存大量砼,一旦流出其势甚猛,在砼流出导管后,即冲破泥浆最薄弱处急速返上,并将泥浆夹裹于桩内,造成夹泥层。

②灌注砼过程中,因导管漏水或导管提漏而二次下球也是造成夹泥层和断桩的原因。导管提漏有两种原因:a.当导管堵塞时,一般采用上下振击法,使混凝土强行流出,但如此时导管埋深很少,极易提漏。b.因泥浆过稠,如果估算或测砼困难,在测量导管埋深时,对砼浇注高度判断错误,而在卸管时多提,使导管提离砼面,也就产生提漏,引起断桩。

③灌注时间过长,而上部砼已接近初凝,形成硬壳,而且随时间增长,泥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从而加厚了积聚在砼表面的沉淀物,造成砼灌注极为困难,造成堵管与导管拔不上来,引发断桩事故。

④导管埋得太深,拔出时底部已接近初凝,导管拔上后砼不能及时冲填,造成泥浆填入。

3.5 桩头质量控制

为确保桩头质量,在桩顶设计标高以上应加灌0.5~1.0m高度,待桩顶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时,将其凿除。在灌注将近结束时,如出现混凝土顶升困难,可在孔内加水稀释泥浆,将部分沉淀土掏出,使灌注工作顺利进行。在拔出最后一段长导管时,拔管速度要慢,以防止桩顶沉淀的泥浆挤入导管下形成泥心。

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建筑事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近几年来,各种建筑结构不断的涌现了出来,建筑项目规模、数量都急剧扩大,建筑结构类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共同努力把科学的管理办法与先进的施工技术结合起来。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若想在目前的工程项目中,做好施工质量管理要求,就必须要以砼灌注桩与钢筋混凝土作为主要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手段,从而实现建筑工程的整体性结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桂秀.关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及控制.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6

[2]赵建有.浅谈如何加强建筑施工管理.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8

[3]张龙.关于如何加强建筑施工管理.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3

论文作者:李福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浅析如何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艺论文_李福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