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与伦理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发展论文,伦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社会理想。作为人类在长期历史实践中自我意识到的一种理想目标,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了人类在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和人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的矛盾基础上向往自由、追求本性的完美发展的愿望。
人不同于动物的基本特征,就在于人类活动的自由自觉的性质。人的本质特征就在人的劳动。作为人以自身的活动发动、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能动的活动,因而是人区别于动物界的基本形式。〔1〕由于人的自由自觉的、 能动的性质,人性发展就具有这样的属性:第一,人性不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在人和人类文明、社会生活和劳动对象的相互作用中走向发展;第二,人性不断在人类历史实践基础之上的创造性自我超越中走向发展,在不断地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规律并使这些规律按照自身目的起作用而获得自由的过程中走向发展。就此而言,人性的进步发展是无限可能的。人性的丰富就在于人类生活实践的向着理想性不断进发的创造性。
既然人性是丰富的、无限可能发展的,因此,个体本身就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正如人造文明可以无限度地发展一样,个体也具有发展自身现实个性的丰富潜能。在人性的潜能到现实之间,个体品性具有一种丰富的弹性。在任何一个社会历史阶段,个体品性都有一个潜能转化为既成现实的问题。
个性发展由潜能趋向现实的过程,也是一个有限性趋向无限性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过程。个体品性的潜能向现实的发展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是部分地得到实现。这种特定的现实在彼时彼地是彼在的完成,在此时此地又是对彼在的超越,从而潜能的发展是一种从彼在的现实上升到此在的现实的过程,亦即是一种由有限性趋向于无限性的过程。因此,人总是生活于理想世界中,不断地向理想性挺进。理想性就是潜能和现实、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个性的发展一旦达到某种理想,总是会为自己创造出更高的理想来。
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程度,与个体人性由潜能到现实发展的程度总是紧密相关的。一般说来,评价一个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优与劣,一个重要的尺度,就是这个社会的结构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个体人性的多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多大程度的优化的基础。社会结构的优劣,自然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社会领域,通过这些领域的社会关系和维持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
在奴隶制社会,非奴隶阶层在科学文化艺术等文明领域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标志个体品性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奴隶主阶层的个性发展是建立在占当时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的非人化基础之上的,奴隶阶级要求平等、要求受到人的对待是早期人道主义的一种呼声;认为奴隶也是人的早期人道主义思想开始具有要求个性全面发展的最初萌芽。在封建社会,虽然最下层农民的非人待遇有所改善,但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仍然桎梏农民阶级的全面发展。即使是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由于鄙视劳动,一味推崇物质财富的价值和门第的高贵,其人格发展就总体而言是不健康的、畸形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现象非但没有消失,而且以新的形式充分展现。其一,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使社会分工达到人的本质被扭曲、人变成畸形的单面人的地步。工人变成增殖的工具,变成机器的附属品。〔2〕其二, 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人的需要萎缩得极度贫乏,占有和消费欲成为统治人的一切心灵和行为的上帝,金钱拜物教、利己主义的观念腐蚀着社会成员的身心。不仅工人阶级等被压迫阶级,即使是掌握社会绝大部分财富的资本家,也成为资本的奴隶。〔3 〕剥削者以被剥削者人格的限制为自己人格丰富发展的前提。也以自身人格的异化发展为代价。
(二)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人的异化、人的片面发展的批判,阐发了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他们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组成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他们为人的发展学说奠定了以下原理:
其一,社会分工是文明社会取得重大发展的条件,同时,超越现有阶段的社会分工,消灭三大差别,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实现的根本条件。
其二,消除终身在单一领域的片面发展,使个体的潜能在各个领域、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4〕
其三,人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不是一种任意,相反,它是合乎规律基础上的一种自由。因此,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
其四,个人的自由发展是运用整个社会的力量共同经营生产而促使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的条件〔5〕,反过来, 人的全面发展也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前提。〔6〕
其五,就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而言,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7〕作为消灭了阶级剥削、阶级对立、片面分工基础上的真正的自由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真正集体:“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8〕
其六,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片面分工的消灭,而这只能在消灭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私有制社会的基础上才可能。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在以暴力(阶级斗争)粉碎私有制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上,改造社会关系和人自身、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为此,共产主义者与私有制关系和私有制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其七,人的自由发展,是在拥有自由劳动时间基础上通过劳动变换的方式实现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里,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支配的自由劳动时间。〔9〕
其八,劳动成为人的生活享受和生活的第一需要。〔10〕因为,在自由时间基础上通过劳动变换而得到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自由的性质。
其九,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是不断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按照必然规律对对象物的改造。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就在于获得自由,“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1〕
(三)
培养和造成尽可能全面发展的人,关键在于人类的自我教育,特别是对后一代的教育。人类只有通过一代一代的自我教育,才能不断地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使所培养人格越来越趋向全面发展。这一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一贯强调的。马克思说:“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因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12〕在马克思看来,工人阶级的自我改造,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无数代人的不断努力的过程。列宁则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不仅应当成为一般共产主义原则的传播者,而且应当从思想、组织上、教育上实现无产阶级对半无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的劳动群众的影响,其目的在培养能够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13〕斯大林指出:“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14〕毛泽东则把青年生动地比作早晨八、九点的太阳,说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
向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迈进,不仅是社会制度的改造过程,同时也是个人自身的改造过程。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教育就是人类自我改造的基本方式。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人类若不砸烂旧世界的制度和机构,就不能摆脱因阶级对立和人对人的剥削压迫造成的人的本质的异化现象;同样,如果人类不在思想意识上清除私有制的旧观念,也不能使自己摆脱人的片面发展的异化现象。因此,教育改造是实现对私有制的两个决裂的重要途径。
既然私有制社会的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是以生产劳动同人的割裂(鄙视生产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割裂、生产者和生产目的、生产过程、生产产品的割裂等)为前提的,因此,消除社会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使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就成为一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说:“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5〕又说:“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16〕在他看来,生产劳动和教育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列宁也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可能想像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17〕所以他说:“只有在劳动中同工农打成一片,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18〕毛泽东更是一贯强调青年一代与工农相结合,通过知识分子劳动化和劳动人民知识化的途径,造就知识分子和劳动者一体的“又红又专”的新人。
强调劳动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在于生产劳动是消灭剥削和铲除剥削者的自私自利的异化品性的必不可少的方法。人的活动既含有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实现谋生和人格再造双重目的的劳动,也含有靠剥削手段去掠夺他人和社会的劳动财富的所谓的“劳动”。人人都从事造福于他人和社会的劳动,反对剥削,这是社会公正的起码要求,也是创造美好社会的前提。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教育,它的原则是培养劳动者品质,确保消除异化劳动的起码条件,使劳动生产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并在劳动变换的基础上培养担负社会职能的新人。自然,劳动生产的含义是广泛的,并非做农活、在车间操作才是劳动生产。在劳动教育问题上,一定要消除狭窄的劳动改造观点,不能以最原始的劳动方式作为劳动教育的唯一途径,更不能以之挤压其它教育方式乃至取代其它教育方式。因为,任何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实现人自身的需要的活动都是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实践的任何方面,只要能培养劳动者的品质、确保消除异化劳动的起码条件,就是劳动。在此意义上,符合这一条件的科学文化技术的学习、研究和创造,美的培养和熏陶,教书育人,持枪卫国,商界服务,无不能起到劳动改造的作用。因此,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的意义在于,防止旨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偏离造福于他人和社会、实现自我的潜能的目标。相应地,劳动教育应该以培养为人民服务、敬业爱业的精神为重心。在当代社会,劳动教育通过具体的职业教育表现出来。狭窄的劳动改造观点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歪曲,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根本上说是背道而驰的。
自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式不仅是劳动教育和文化教育,而且是多方面教育的综合。在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技术教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教育为前提。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其中,德育即伦理教育,是贯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其他诸种教育方式的灵魂或核心。
(四)
人的全面发展规定着伦理教育的目标、性质和方向,同时,人的全面发展要通过伦理教育来实现,伦理教育本身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方式或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意味着人的丰富潜能的各个方面都尽可能得到发展,而且意味着这些方面的有机的、和谐的发展。人的所有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这就是人的道德人格的发展。人格的各个方面的和谐统一,起作用的主要成分就是道德。既然道德人格在人的性格中起着协调各个部分的和谐发展的核心的或灵魂的作用,培养和造就道德人格的伦理教育,就在人的全面发展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为此,列宁提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20〕在此,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事业都应该具有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的性质,说明伦理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理想目标,也是人类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现实的努力过程,因此,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在人的全面发展之中起核心作用的伦理教育,就必然呈现出具体的历史特点。毛泽东强调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其中伦理教育是放在第一位的。在社会革命的斗争中,在摧毁一个历史时代、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政治斗争中,毛泽东讲的伦理教育不仅是一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且是上升到世界观、人生观高度的政治品质的培养。所以,毛泽东讲的政治立场的转向,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改造和培养。这一点列宁讲的也很清楚:“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21〕与此相应,邓小平提出了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伦理教育的具体目标,那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22〕在此,理想、纪律都是伦理教育的内容,而文化教育本身也是渗透着伦理教育的。因此,邓小平的论述仍然体现着以伦理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之核心途径的精神。在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四个要素中,邓小平尤其强调理想和纪律。理想就是指共产主义理想,纪律包括社会主义法纪、党纪、各行各业的纪律等等,核心是党纪国法。由此看来,邓小平的论述与毛泽东的论述在精神实质上是一以贯之的,并把毛泽东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深化。
伦理教育的最后目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或者说,进行伦理教育的最后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现代家庭伦理教育、现代学校伦理教育和现代社会伦理教育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为它们共同的目标。家庭伦理教育在下一代人心灵中培植最起码的道德素质,目的就在于为下一代的人格的全面发展提供道德社会化的必要前提;学校伦理教育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全面的、系统的、规范的培养,目的就是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健全的道德人格;社会伦理教育则通过科学的、多层次的、总体性的人类道德价值的传导,为人类社会的个体人格的全面发展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教育尤其应该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避免片面化的、物质化的功利取向在每一个角落都占居人们的灵魂,防止物质财富丰富而灵魂贫乏和扭曲的人格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泛滥。要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伦理教育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必具的前提。市场经济的建立带来的一个重要好处,就是在人格平等前提上产生了丰富的、多样的人格,从而为道德人格的产生和成长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同时,市场经济的建立也带来一种可能性,即假如忽视道德素质的培养,以物质财富的追求作为唯一的价值取向,就会产生一种貌似丰富实则没有灵魂的人格。效益和财富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价值,本身并无所谓恶的问题,恶的问题的出现,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效益和财富的不正确的态度。以效益和财富作为评判一切价值的基点,以效益和财富作为人生的唯一价值取向,这样的人生貌似丰富多彩,其实不过是在物欲的单杠上来回的旋转而已。所以,强调伦理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当前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格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伦理素质,是当前伦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基于伦理教育在协调、和谐人的各个方面品性的全面发展中的灵魂作用,伦理教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人格的全面培养。为此,伦理教育所应培养的道德人格必然既是全面的品德培养,又是基本道德立场的培养;既有体现某一具体道德类型的特色的民族性,又有包容着人类的一切优秀的道德精华的全球性;既是当下的、现实的,又包含未来的、理想的因素。总而言之,社会主义的伦理教育必然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或伦理要求。
注释:
〔1〕〔5〕〔7〕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4页,第307页,491页。
〔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462—463页。
〔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1页。
〔4〕〔5〕〔8〕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第516页,第84页。
〔9〕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221—227页。
〔10〕〔1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1页,第44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 年版, 第217页。
〔13〕《列宁全集》第29卷第88页。
〔14〕《斯大林选集》下卷第325页
〔15〕〔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0页,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8页。
〔17〕《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13页。
〔18〕〔20〕〔2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第358页。第351页,第355页。
〔1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0 —781页。
〔22〕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版,第4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