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共中央论文,全会论文,四中论文,十五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如何塑造一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
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我们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吸取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的精华,把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就为国有企业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从世界范围来看,科技进步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适应世界发展的需要,度过改革关键时期,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在《决定》中不仅作了明确的表述,而且《决定》对经营管理者的素质明确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第一是“思想政治素质好,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第二是“经营管理能力强,熟悉本行业务,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具有金融、科技和法律等方面基本知识,善于根据市场变化作出科学决策”;第三是“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求真务实,联系群众。”
我们所处的时代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与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时,江泽民总书记曾强调指出,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而企业的成就,在一定意义上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素质密不可分。有人说,企业素质是现代企业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强调要重视企业家人力资源的开发,要培养具有国际商业头脑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企业家。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的重要性。
那么,通过哪些途径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素质?《决定》指出:“必须继续改革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要探索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同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结合起来。要加快培育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促进他们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按照管资产与管人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关系,尽量避免一个班子多头管理的状况。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决定》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指明了方向。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当前,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改进管理方法。坚持党管干部,就是要中央和地方党委从政治、思想、作风素质等方面把握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骨干企业领导班子的培养、选拔、考核、监督。但是,要结合国有企业干部的特点,探索区别于党政干部的培育、选聘、考核、奖励的办法,将组织考核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标结合起来,并且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其次,加快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的培育,建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库。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各种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也将进一步健全。应该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是现代人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既是具有经营管理才能者公平竞争的场所,也是真正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合理流动和重组的前提。通过经营管理人才市场的自然淘汰和组合,可以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并且随着经营管理者市场的逐步完善,将会出现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人才市场,逐步实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职业化和市场化,大大促进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队伍成长。
再次,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强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素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素质的提高,不是简单的业务知识的长进,或者是管理能力的单项突进,应该是综合素质的提高。综合素质应该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知识、管理能力几个方面。只有综合素质的提高,才会有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增进。在考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时,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有的管理者政治觉悟高,但驾驭市场的能力弱,这样的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差;有的管理者管理办法多,善于抓住市场,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但是久而久之,企业效益逐步滑坡,出现穷庙富方丈的情况;还有一种就是管理者既懂技术、管理,思想政治觉悟又高,坚持经济效益的同时,又注重社会效益,把企业办得红红火火。从上面的情况看,一个国有企业的管理者的综合素质高,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好是企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为此,一方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各种培训,掌握驾驭市场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为国有企业作贡献。
总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既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如何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决定》指出要通过“深化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来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为此,《决定》提出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管理方法。”在这个总的原则指导下,提出以突出重点,尊重特点,加强结合,采取措施为特点的管理办法。突出重点就是中央和地方党委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骨干企业领导班子要加强管理;尊重特点就是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方式采取区别于党政干部的培育、选聘、考核、奖罚的办法,“要按照企业的特点树立对经营管理者培养、选拔、管理、考核、监督的办法,并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决定》提出“两个结合”即“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采取措施上,《决定》提出取消行政级别,采取市场化管理的方式,培育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加强培训教育。总之,《决定》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指明了方向。
当前,学习和贯彻《决定》在坚持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前提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首先,建立组织选择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选拔任用制度。为此要加快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规划,逐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规划引导、企业竞争需要、个人成长驱动”的经营管理者培训机制,形成符合企业特点的多层次、多形式、开放性的培训体系,加快企业经营管理者知识更新。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配置经营管理者的路子,建立和培育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开发经营管理者人才资源,通过建立全国性的经营管者人才库,为人才流通开辟渠道。最近几年,要重点办好几个区域性的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同时,要注意经营管理者后备队伍的建设。
其次,建立以效益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的业绩考核制度。效益是企业的最终目标。尊重企业的特点,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考核标准,坚持要求经济效益为重要标准,这是不容争论的事实。为此,要根据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探索和建立并逐步完善一套新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并将考核的结果与任免、奖惩结合起来。
再次,建立并逐步完善以稽查特派员制度为主要方式的监督制度。放手让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稽查特派员制度是我国在改革开放新的条件下,加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稽查特派员代表国家对国有重点企业行使监督权力,维护国家作为所有者的权益。稽查特派员按照规定要求,以财务监督为核心,通过查帐,对企业执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主要的经营管理者的业绩进行评价,根据稽查结果提出奖惩任免建议,发挥企业监事会的作用。这项工作试行以来,通过稽查人员的努力工作,纪检监察、审计、经贸、财政、政监和政法等部门的支持,取得了较好效果。当然,对于稽查特派员制度,还需要逐步的完善,使之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发挥作用。
最后,建立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专心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利于保证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为国有企业服务,有利于维护企业经营管理者自己的切身利益,从而使之一心为企业工作,避免腐败等不正之风。这也符合党关于“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激励主要是三个方面:社会荣誉、政治待遇和物质利益。目前,激励机制没有到位,主要体现在“行政级别”取消后一些涉及到级别的问题尚未明确,企业家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他们的贡献不相称。为此,要改变激励机制不到位、不合理的情况,研究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的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逐步建立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办法。按照“大风险、大激励、强监督、严考核”的原则,当前首先要落实那些既不是靠垄断特权、也不是靠政策倾斜的真正竞争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经济待遇。
此外,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要注意把握:政企分开的原则;稽查结果与稽查对象使用相结合的原则;管理资产与管人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效能的原则和管少管好的原则。抓好企业关键岗位,尤其是企业的法人代表、党委书记、总会计师的选、配、管。
总之,在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健全制度,创新机制,研究制定包括选拔任用、培训、考核、奖惩等内容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管理办法》等,逐步形成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新的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体制。
三、怎样不断改进企业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工作内容?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这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就确定了党组织在国有企业里的地位。通常衡量一个企业的好与不好,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不断改进企业党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动方式和工作内容,善于把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合力,才能够使国有企业焕发新的生机。在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要不断改进企业党组织的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进一步探索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要明确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的主要表现。根据《决定》要求,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全心全意依靠职工代表,领导和支持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及职工代表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领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搞好党性党风教育,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和集中统一的领导方式,使企业党的工作逐步形成了等布置、听指挥的工作思路,习惯于我念你听、我说你做的工作方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造成公司体制以后,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企业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工作内容提出了挑战。为了适应变化,企业党组织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出发,把党组织的工作做细、做活、做巧、做实。具体的做法是:在工作内容上,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与生产经营相关的活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当前,企业党组织要不断用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教育企业的干部职工,使广大的干部职工思想政治素质、纪律作风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教育他们要用坚强的党性克服市场经济中某些负面的影响和各种消极现象,使党的政治优势和市场经济的机制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只有在教育内容上将政治、思想、经济、管理、文化融为一体,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培养出高素质的生产经营管理干部和员工,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在活动方式上,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安排党组织的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力求灵活,抓住一些生产经营的空闲时机;在活动形式上生动活泼,注重实际;在党组织的活动考核标准上,要力求从单纯的考核党内活动的形式、次数转变到综合考核党组织与企业生产经营结合程度及其效果,使党的建设达标与经济达标统一起来。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党组织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这就要求加强制度建设,使党组织活动能够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
企业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工作内容都是通过企业党务工作者去完成的。所以,提高企业党务工作者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是改进企业党组织活动方式和工作内容的重要保证。据统计,我国企业有200 万的党务工作者。多年来,他们在企业党组织活动中积极努力,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近年来一些企业党组织工作出现方法陈旧、呆板,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明显减弱,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以至在一些企业里党的建设弱化。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党务工作者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不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并且队伍不稳定。有的学者对党务工作者素质现状概括为:思想政治素质,总体较高,存在的问题突出;思想观念,新观念逐步形成,但呈现出相对滞后的情况;理论水平,优势减弱,急需提高;工作方法,传统工作方法效力减弱,新的方法尚未完全形成和掌握;年龄结构,老龄化现象突出,结构不合理。在新的形势要求下,要不断改进企业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工作内容,为建立企业制度提供导向、协调、激励、监督和凝聚的保证,很明显,必须提高企业党务工作者素质,综合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作风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党组织掌握企业党的建设规律;才能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使党的路线方针得到贯彻;才能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及时发现和科学预测企业改革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各种矛盾都集中暴露,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艰巨的任务。要使国有企业改革能够顺利度过攻坚阶段,党组织的任务也异常艰巨。党委的一些成员要依法进入法人治理结构中,获得更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利条件,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做出贡献。
四、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群众,引导广大职工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武装广大职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深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的教育,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结合当前改革形势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应“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改革、服务企业”,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用邓小平理论统一认识,增强信心。一方面要教育企业领导干部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企业领导干部是实现我们党的路线方针的基本力量,是企业的优秀骨干。他们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信心,对当前国有企业的现状的正确认识,直接关系到党对国有企业改革方针政策的贯彻以及措施的实行。在国有企业攻坚阶段,要特别强调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坚定社会主义改革方向,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积极自觉投身改革,以企业扭亏为盈为己任,克己奉公,带领广大职工攻坚取胜。另一方面要增强广大职工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信心。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当前形势教育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要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正确认识改革的大局,认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看清楚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对于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要一分为二,作出正确的判断。不能因一时的困难和问题而对改革开放、对国有企业的生存产生怀疑。国有企业目前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制定科学的策略,奋力拼搏,困难一定会被克服。
其次,搞好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政治领导权。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是实现党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政治领导权的主要力量。在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第一要着眼于提高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要提高国有企业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结合“三讲”学习的要求,把学习当成头等大事,不仅学习生产,也要学习经营;不仅学习技术,也要学习现代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不仅领导干部自己学习,还要带领广大职工群众学习。
再次,一方面要教育和帮助职工群众了解国家政策,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又要重视下岗分流职工的思想教育,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些涉及广大职工利益的政策相继出台,如企业医疗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住房制度的改革等等。许多职工对此不太了解,引起一些误解和疑虑,甚至产生情绪波动。思想政治工作要超前地做好解释工作,对党和国家的政策要给予及时的宣传。同时,也要鼓励和教育职工群众树立新的创新观念,树立竞争意识,树立开拓意识。对于下岗分流职工,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充分肯定下岗职工曾经在工作岗位上的贡献,也要承认他们在改革中作出的牺牲。对于他们目前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要关心他们,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开创工作和生活的新局面。
最后,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弘扬企业精神,倡导爱岗敬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倡科学,反对迷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企业职工的企业意识、主人公意识。在职工中创造学知识、赶技术、比贡献的氛围,树立科学意识、质量意识和信誉意识,通过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丰富他们业余时间的生活内容。
五、如何把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把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同运用市场机制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确保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我们党针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要把党的政治优势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一个拥有6000万党员的执政党。我们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优势。第一,我们党在每一个时期,都要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我们知道,我们党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自己的最终目标的。实现这个目标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要经过若干个历史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又有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在每一阶段所处的环境和发展的任务不同,党为了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就必须确定自己在这一阶段的政治任务以及实现这一任务的策略和途径,以引导革命和建设向既定目标前进。这就是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社会主义过度时期,提出社会主义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制定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第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从党的创立到党的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党总是坚持开展思想工作,调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政治积极性,完成了各项政治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第三,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是我们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毛泽东同志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强调共产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在党内开展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出党内斗争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以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并创造了对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风形式。正是这样,为我们党造就了千百万优秀的干部,为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作出了贡献。邓小平同志曾多次谈到我们党的优势。他说,“过去我们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我国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都知道,市场机制是以追求效益或盈利为动力、实行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为特征的一种机制。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理所当然应该按照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来自主经营,参与竞争,谋求发展,实现利润。而由市场活动带来的效益机制、决策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等也必将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是,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在市场经济基本矛盾中,人对物的依赖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三个主义”,即“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的利己主义,贪图享受的享乐主义。这些负面的影响已经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有表现。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我们党明确提出要将政治优势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从表面上看,二者有对立,但实际上他们是可以结合的。我们首先看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搞好国有企业首先是关系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同时也是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物质基础建设的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要搞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国有企业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为此,就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发挥政治优势和市场机制互相补充、互相推动的作用。一方面,要以党的政治优势来促进和保证新体制的建立,同时用政治优势来防范和减少生产活动中的消极因素,保证国有企业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当前,发扬政治优势,解决国有企业职工暂时的困难,特别是做好与国有企业改革配套的措施,为国有企业改革做保证。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来激活国有企业,促进国有企业发展,推进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进步。总之,正如《决定》所指出,我们要将党的政治优势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确保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任务的顺利完成。
六、为什么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把物质鼓励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既要使经营管理者获得与其责任和贡献相符的报酬,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宣传和表彰有突出贡献者,保护经营管理者的合法权益。”《决定》的这段话就明确提出了实行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的问题,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呢?为了深入全面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激励。
所谓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以促使其更好地完成行为目标。激励机制是指在一定的激励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方式、方法等。
具体来讲,只有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调动资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激励机制问题上,我们过去常常注重研究如何对广大职工进行激励,而往往忽略了如何对资产的经营管理者进行激励的问题。由于资产经营管理者所处的特殊地位,研究如何利用激励机制,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显得更为重要。在公司制企业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经营者作为受委托一方,承担法律规定的资产责任,即他们要负责合理组织生产、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促进企业的资产增值。资产的经营者处于与企业生死与共的特殊地位,他们对企业的关心程度,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而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则是保证他们关注企业的必要条件,是更加有效地发挥他们积极性、创造性的基本条件。
只有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资产所有者的利益。我们知道,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国家作为全体人民的代表行使所有者的权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可以形成一种动力和力量,推动经营管理者尽心尽力地为资产所有者创造利润,更好地为国家创造财富,实现资产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
中外企业中的无数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在我国,有的国有企业较好地解决了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问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相反,在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解决得不好的企业,短期行为、灰色收入、不规范消费等现象较为严重。在国外的许多企业中,也可以看到激励机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例如美国90年代以来产生了一大批新一代经理阶层的超级名星,这些年轻有为的经理们非常效忠公司企业,同时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来看,这些经理们只不过是财产所有者的“高级打工仔”而已,可是他们为什么那么为公司和企业卖力呢?科学的激励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总之,在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必须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健全和建立激励机制问题。
七、怎样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
为了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为了使他们能够带领广大职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奋力拚搏,必须建立和健全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那么,怎样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呢?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传统激励机制,既不能照抄照搬、墨守陈规,又不能否定历史、否定传统,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了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革命斗志和建设热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传统的激励机制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更新,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的效能。
传统激励机制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在极“左”横行的动乱年代,传统的激励机制被推向了极端,发生了扭曲。这时,合理的奖金制度被批判为物质刺激,结果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解放了,思路开阔了,需要和追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左”的做法被摒弃,简单地沿用传统的做法又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特别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怎样有效地激励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则是一个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总之,在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时,要注意吸收传统激励机制的合理成份,既要使经营管理者获得与其责任和贡献相符的报酬,又要提倡奉献精神,把物质鼓励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
其次,要注意借鉴现代西方管理科学中的激励理论,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借鉴西方激励理论,就要了解需要理论。需要理论是激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管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德福的E—R—G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满足人的需要对于激励所起的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因素理论,认为有两类因素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动机:一类是保健因素,如工作条件、人类关系、薪金待遇等;另一类是激励因素,如工作的成就、提升、对未来发展的期望等。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所得的报酬的绝对值与其积极性的高低并无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只有他所付出的劳动与所获得报酬的比值,与同等情况下的参照人相比较,主观上感到公平合理,这才会真正激发人的积极性。
西方管理学的激励理论还有期望理论、强化理论、目标导向理论等。但是归纳起来,西方激励理论所形成的激励机制一般是建立在对人的心理分析上,建立在对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上。就经理人员来讲,西方管理学家认为,明确经理人员的个人追求,也包括对非货币物品的追求。通常不以货币来进行买卖,但是和那些能以货币买卖的物品一样可以给人带来效用的消费项目,例如办公设施、公务旅行、授予荣誉等,都是非货币物品。研究表明,货币收入与非货币物品之间存在着可替代关系。对于这种替代关系和经理人员追求的多元化,激励者必须认真把握,准确激励,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针对经理人员对货币收入的追求,把货币收入的高低与经理人员的工作效绩相联系,采用薪金、奖金、股票、股票期权等形式作为发给经理人员的报酬。另外,针对经理人员对声誉等因素的追求,激励其重视声誉,从而更好地创造利润。总之,借鉴西方激励理论,研究西方激励机制,把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是深化国企改革、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的重要一环。
第三,一切从实际出发,探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激励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少数企业试行经理(厂长)年薪制、持有股权等分配方式,可以继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但不要刮风。要规范经营管理者的报酬,增加透明度。”《决定》的这段话,为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经营管理者激励机制指明了方向。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没有与其承担的责任、风险和企业财产增殖、利润实现程度等挂钩。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工资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对经营者难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完善企业分配机制,调动职工和经营者的积极性。要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建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工资的分配可以合理拉开差距,体现多劳多得。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经营者收入,要根据企业经营的业绩、难度和风险合理确定,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加强对个人收入的社会调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防止收入过分悬殊。”(《经济日报》1999年6月27日)
为了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激励机制,一些地方和企业进行了对经营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的试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继承传统激励机制的合理因素,借鉴国外激励机制的先进经验,一定能够创造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经营管理者激励机制。
八、什么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约束监督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把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结合起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发挥党内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对企业及经营管理者在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用人决策和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上的监督。”具体来讲,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约束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的约束与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经营管理者有法律条款的约束规定,这一方面体现在《公司法》第58—63条对经理的义务和责任的规定上,另一方面还特设了专门条款,对经理等人员进行法律约束。
第二,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的约束与监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董事会、监事会等,都各自拥有自己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关系。在这个相互约束和监督的体系中,经营管理者有权在自己授权的范围内决策,但是其权限不能超越董事会授予的范围。另外,经营管理者经营效绩的优劣受到董事会的监督与评判,经营管理者的工作进展情况也会受到监事会的监督。
第三,市场机制的约束与监督。经营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市场竞争的约束:一个是商品市场竞争的约束,一个是资本市场竞争的约束,还有一个是人才市场竞争的约束。随着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的逐步完善,必然构成对在职管理者的威胁,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必将对经营管理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和约束作用。
第四,财务审计制度与信息披露制度的约束与监督。为了使出资者获得较为准确的信息,防止经营管理者利用职权、盲目决策造成损失,也为了防止经营管理者利用不正当手段转移企业资产和收益,出资者可以通过设立财务审计机构和信息披露制度,有效监督公司的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者的行为。
第五,稽察特派员制度的约束与监督。为了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和约束,根据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我国建立了稽察特派员制度。这一制度规定,稽察特派员由国务院任命,经费由国务院专门拨付,不受任何部门制约;实行回避制度,不得派人去其曾管辖行业内的企业,也不得派人去其近亲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企业,同时实行轮换制度;稽察特派员由副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担任,对已派稽察特派员的企业,有关部门不再进行财务、审计方面的检查;稽察特派员及其助理不仅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必要时可以聘请专业人员和中介机构从事审计工作,以保证工作的专业性。
当然,为了有效地贯彻落实稽察特派员制度,稽察特派员在工作中要坚持“六要六不”的原则,即:要认识学习邓小平理论,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要坚持原则、清正廉洁;要依法办事,敢于讲真话,不怕得罪人,勇于同违反国家政策、财经纪律、弄虚作假的行为做斗争;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政策水平、业务能力;要正确行使监督权力,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地评价和反映企业的经营、财务和领导人的工作业绩;要严格履行公务员义务,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六不”是指不要泄露稽察结果和企业商业秘密;不得参与和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直接对稽查企业发表结论性和提出经营管理方面的建议;不得让企业承担稽查费用和接受企业的任何馈赠;不得吃请受礼、借机游山玩水和参加有可能影响公正履行公务的活动;不得在企业兼职、购买股票等。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约束监督以外,还有党内的约束与监督、新闻舆论的约束与监督、职工代表大会的约束与监督等等。总之,来自方方面面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约束与监督,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保证经营管理者为企业的发展尽职尽责,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九、怎样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基本政治原则,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所决定的。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更要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形成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上下结合的合力,推动国企的改革与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切实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决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进一步理顺劳动关系,依法进行平等协调,认真执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发挥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和厂务公开。”《决定》的这些论述,为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指明了方向。
具体来讲,真正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必须要有制度的保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没有可靠的制度做保证,一切都可能成为空话。因此,要坚持和完善企业工会和职代会制度,发挥工会和职代会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保证它们行使应有的权力。实行公司的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中要有一定数量的职工代表,并保证他们有职有权。要认真执行《劳动法》,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厂务公开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证职工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和加强民主监督的有益途径。在实践中必须处理好民主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关系,防止把民主管理与科学管理对立起来。要处理好经营管理者与职工群众的关系,防止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职权与职工群众依法行使民主管理监督权利对立起来。应当把厂务公开制度化、法规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和经营管理者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第二,要关心职工疾苦,努力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就要把广大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对职工的住房问题、工作环境问题、娱乐健身场所问题等都要认真加以解决。
在关心职工生活方面,现在由于行业和地域不同所造成的职工分配过于悬殊,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前,在煤矿、纺织、轻工、机械、军工与电力、煤气、邮电、金融、保险等行业之间职业收入差别较大;在我国的东北、中部、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之间职工收入差别也比较大。是什么原因造成一部分地区和行业的职工收入偏低呢?这与特定的地区和行业的客观条件、不当的政策措施和历史遗留问题有关。因此,国家的有关部门要采取兼顾公平的措施,借助二次分配,注意关注因客观条件造成的收入偏低的行业和地区的职工生活,解除他们的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减少对他们工作积极性的伤害,尽量保护这些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关心职工生活方面,有关部门还应注意到一种收入差别的对照。改革开放以外,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职工,同国有企业职工之间收入高低形成鲜明对比,这已影响到国企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长久下去,国有企业不仅难以吸收高素质人才,而且已有的较高素质人才也会大量流失,使企业发展更为艰难。是什么原因造成国企职工与其它所有制性质企业职工收入悬殊呢?不平等的竞争条件、国企负担过重等是重要的因素。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注意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大力解脱国企的社会负担,从而提高国企职工的收入比例,达到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的目的。
第三,要重视从优秀工人中发展党员和选拔干部,这是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企业领导保持同群众密切联系的一项重要措施。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落到实处,要积极培养并及时吸收生产第一线工人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并把他们安排在车间班组任职。结合人事制度改革,要把工人中的优秀分子和优秀班组长提到高一级的领导岗位上来。对待生产工人中的技术能手,通过技术考核,难题招标,发现是人才的要给予科技职称和相应待遇。总之,要提高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就必须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去。
第四,抓好党员、职工的培训教育,这也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重要方面。良好的素质是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前提。要依靠广大职工,就必须培养教育职工,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成立培训中心,建立培训基地,制定培训细则,编制培训计划。凡未按计划参加培训或培训考试不合格者均不得上岗就职,要保证培训人员、时间和内容的三落实。
总之,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由于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由于各方面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影响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因素还很多。例如:改革进入艰难的攻坚阶段,人们尚未见到成功的曙光,群众心中不免会产生困惑和忧虑;在下岗分流中,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尤其是严重亏损企业职工的生活费难于保障,降低了职工群众对改革的信心;某些企业领导作风不民主,疏远了同职工群众的关系;特别是有的企业领导腐败,肆意挥霍公款,富了方丈穷了庙等等。上述情况都严重影响广大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有关部门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坚决措施,消除这些不良的影响源,同时出台各种可行的措施和制度,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关心广大职工的实际生活,在政治上、文化上等各方面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最终一定能较好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为国企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十、怎样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武装广大职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深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这些论述表明建设一支好的职工队伍,必须坚持不懈地对职工进行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教育,进行艰苦创业教育,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教育等。
第一,关于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全国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广大职工队伍的素质如何,首先取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掌握水平。许多国有企业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加强对广大职工进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加强职工队伍建设,首先是加强职工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的建设。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是提高广大职工政治思想素质的重要环节。
第二,关于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与发展,需要诸多条件,但是艰苦奋斗这一条是不可缺少的。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仍然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无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也无现成的模式可模仿,前进的路上必然有很多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全国人民大胆探索,艰苦奋斗。但是,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放松了对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的艰苦奋斗教育,社会上贪图享乐、铺张浪费、奢华攀比之风盛行。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0页)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艰苦奋斗,一个企业和公司的发展也离不开艰苦创业。特别是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面临困难的情况下,更需要教育好我们的职工队伍,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团结一致、奋力拚搏,实现二次创业的辉煌。
第三,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必须对广大职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这个问题更应当引起重视。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能把经济搞活,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能使人们观念更新。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它有盲目性、滞后性和自发性。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能促使人们产生一种自发势力,从而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已经强化了的金钱观念推向极端,产生和滋长拜金主义;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已经强化了的享乐观念推向极端,产生和滋长享乐主义;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已经强化了的个人利益观念推向极端,产生和滋长利己主义。这三种主义都是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所以,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人们的头脑里很容易产生资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一旦这些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控制了人们的头脑,就必然会诱发个人主义的种种行为。因此,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职工的“三观”教育,保持我们职工队伍的纯洁性。
第四,发展企业文化,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占据主导地位并为全体员工认同和恪守的共同价值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对象、工作目标、工作原则与工作方法等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因此,大力发展企业文化,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总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中,必须建立一支好的职工队伍。而建立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首先要加强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加强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其次,还要根据新情况,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三观”教育,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寓教育于文化之中。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说:“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企业文化,广泛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文明企业、文明班组和争当文明职工活动,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提倡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切实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这是我们国有企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标签: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政治素质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