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学方法;学生;问题意识;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10-151-01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树立新的人才观,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发展主体,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所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最关键的第一步。
一、初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现状分析
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说到底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需要社会及教育机构的培养的。
(一)学生自身原因
一是不会问。现在语文学习的答案书普及程度比普通话还要高。在课堂上,学生们完全不用听老师讲课了。在我教学过程中就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每当我向学生提问,学生们总能把最标准的答案告诉我,而当我问及他们有何不同看法时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在我同一些老教师讨论这个问题时,老教师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手中的参考资料有时比我们老师的都丰富,他们给出的答案常常比老师的还权威。这种学习方式养成了学生思维上的惰性,更不用说去主动学习了 。
二是不敢问。经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敢问或不愿问。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他们在课堂上反而变得更沉默,经常提问的同学的比例越来越低。中学生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他们越来越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在一个集体中的地位,他们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太肤浅而遭到嘲笑;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老师拒绝回答;怕提出问题超出教学要求或老师一时难以回答,造成尴尬。生不敢提问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整体业务素质较低
通常情况下,教师很少以课本为核心,而是以教辅资料上的习题突破品,硬性灌输加题海战术依然是现在教学的最主要模式。少数教师甚至是工作上态度不端正,抱着应付的心理对待学生和学校。他们在教学中以完成学校的教学计划为目的,教学方法就是照本宣科,其中有些行为较为过分的教师甚至不写教案,仅仅是依赖于书店买来教案书在课堂上进行宣讲。当学校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时又草草地把书上的东西抄到自己的备课本上,一次应付教学检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不负责任的老师都是少数,但这折射出一个问题,现行教育体制未能很好的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谈不上教师有什么好的问题要问学生了。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
(一)营造问题气氛,让学生敢问
美国教育心理学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要激活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爱问,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为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去标新立异、异 想天开。一句话,教师要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提供适宜探究的学习环境。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问
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对知识的单纯地记忆和吸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所以教师应该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了解学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设置要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要使学生爱问,就要努力挖掘教材,创设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提出问题了
(三)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善问
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由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由、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二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探究是包括学生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三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中学生由于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组织交流来解决。
总之,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不仅对他们理性思考能力有帮助,还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参透课文的精髓。这些都是我们新课改所强调的能力的培养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黄海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9.34.
[2]娄凤跃.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09.12.
[3]范丽娇.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J].学语文,2009.2.
[4]李秀芳.论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29.
论文作者:杨文羽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0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学生论文; 意识论文; 教师论文; 情境论文; 发现论文; 老师论文; 思维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0月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