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学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44(2009)02-0001-04
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本质特征,它的结构、功能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已作了必要的探讨。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要素,也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实际发挥什么作用,如何使它有效地促进个体社会化,以及怎样利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门学科的参与,社会学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块引玉之砖,仅就上述问题略陈管见。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研究何以可能
从社会学视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这个必要?答案是肯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现象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社会学不仅研究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由生产关系派生出来的其他各种社会关系。人的思想活动和思想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某种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处理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等。人的思想活动和思想问题,是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错影响的,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现代人由于接触复杂的社会环境,因此他们的思想较之前人复杂得多。而与一个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变化关系更密切的,还是同他直接相关的家庭、学校、同事、朋友中的小群体。因此,为了研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找出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社会动因,这样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社会学研究就成为必需。
(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学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社会问题需要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加以研究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绝非是静止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也不是孤立的。囿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观察是无法认清自身真实的面目的,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跳出思想政治教育看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放置在社会的大背景中,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其他领域的内在关联以及自身的社会学问题,也才能够切实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和实质,而且,也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道路。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都要求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学在我国尽管还比较年轻,但由于现实的迫切需要,已经得到了迅速和较为广泛的研究。它已不单单是研究人自身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了人的各种思想问题的外部因素,涉及到了一些社会环境条件问题,只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因素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从社会的整体角度去进行研究,因而社会学的研究也是极其广泛的。当代社会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是其研究正在日益渗透到其他各个专门学科的领域、日益扩展到社会科学上的许多空白区,出现了许多部门社会学和各种应用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例如,教育社会学、知识社会学、青年社会学、道德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等。这些应用社会学的研究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但都只是从某一个侧面来加以研究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和社会学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表明:一方面,社会学可以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问题加以研究,但又不能全盘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学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学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受到了启发,认为把社会学的某些研究成果与方法部分引入而不是代替自己的研究领域是完全必要的,不这样就不能解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这两门学科都要研究而又都不能各自单独进行探究的现象和问题,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它要求有一种介于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之间的全新的视角,这就是社会学视角。
(三)社会学视角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研究,不论是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和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今天,要求其科学化的呼声愈来愈高。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重视认识因素和心理因素,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因素,不善于借用多种社会学因素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对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分析,探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颇有裨益。
二、功能主义理论维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用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理论来研究问题,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分析所研究的对象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作用。从功能主义维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社会作用。
(一)政治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诸种作用中,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1.社会精神生产的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P292)因此,统治阶级要使自己的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必须通过各种措施来控制思想上层建筑,调节社会精神生产。而无产阶级政党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控制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从而实现对精神生产的导向和调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限制和取缔与无产阶级相对立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揭露和批判与无产阶级相对立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公众政治舆论方向,净化社会的精神领域,鼓励有利于无产阶级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使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直接为现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服务。
2.政治关系再生产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历来被视为再生产既定的政治关系的重要工具。政治关系是基于经济关系之上的诸种社会关系的集中、综合的表现,是从事一定政治活动的人们之间的内在、本质的关系。这种政治关系的再生产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年的政治社会化,实现政治角色的认同而实现的。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要强化思想教育政治功能,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系统地对广大青年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样才能使未来各级党政领导权力都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手里。
3.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化为群众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反馈来自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倾听群众的呼声,使之成为领导决策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纵向和横向的社会联系和交往中,对于协调党和人民的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当然,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仅靠思想政治教育还不够,还应和社会的其他功能系统,如法制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立体的功能网络,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治发展的目的。
(二)经济作用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作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
1.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首先,激发人的活力,即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联系生产力的内涵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作用,可以具体理解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其次,变革生产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必要性,最终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P9)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中起着推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劳动者对掌握科学技术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有明确认识。它培养劳动者的思想品质,能调动起劳动者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精神动力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先进的思想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灌注于人,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有力保证。而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我国经济基础必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若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定向导航作用,势必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迷失方向,出现“私有化”吞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局面。
3.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们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经济的进步问题,客观地、科学地分析经济形势,使人们的眼光从片面的、狭隘的纯经济增长的旧框框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全面的系统的发展观念,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首先,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认识环境。其次,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道德环境。最后,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社会心理环境。
(三)文化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作用,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肯定性选择,即吸收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的文化因子。在肯定性判断的基础上,吸收积极的文化因子,并进而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轨道,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否定性选择,即对与思想政治教育异向的文化因子的排斥,抵制与清除劣性文化对受教育者的侵害,借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反推力。对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应从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应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吸收和批判改造,即纵向学习;二是对西方文化合理借鉴和批判改造,即横向学习。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变异作用。作为传播社会文化的基本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现象,而且也是一个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方面,社会的每个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学习、模仿、影响等)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另一方面,社会凭借各种手段,传播政治信息和意识形态,使人们接受政治生活的思维和行为的基本模式。前种活动是个体的政治学习,后一种活动是社会的政治文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社会文化的过程,不应是过去的“我说你听”的单向投注,而应是一种同为信宿、同为信源的双向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变异作用,即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改变社会文化内容与结构,使其不断发展的功能。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渗透、创造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社会整体文化大背景下进行,它所传播的主要是社会主流文化。因为,除了主流文化以外,还有非主流的各种文化形态,如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自觉吸收各种亚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以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但是,这些亚文化现象也有一定的自发性,其中还包括一些不健康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自己的文化渗透作用,将社会主流文化渗透到各种亚文化中去,引导其发展方向,调节社会文化冲突,创建良好的文化交流、文化吸收、文化融合氛围,使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成为现代社会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载体,进而为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造作用在于为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造就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世界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加,实际上竞争也在增加,其文化发展的趋势呈开放型、竞争式。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想始终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其文化体内必须有一大批具有创造发明能力的人才。能否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尤其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才,是衡量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根本指标。
三、社会化理论维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社会化。当代社会学理论认为,“个体社会化”就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需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2](P574)显然,个体社会化的目的是使个体认识到社会群体的一系列规范、价值观,并将其不断内化,以满足社会其他成员的期望。从这一维度来研究问题,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造自我、改造社会,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如何自觉地将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观念,体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从外在灌输转化为内在认同,把外在的、他律的思想政治理念及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在的、自律的思想道德品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社会角度讲,必须要向个体提供相互一致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和理念
美国著名比较政治学家阿尔蒙德认为,“公民们从各种不同的社会化机构那里得到的是同样的信息,那么他们的态度极可能按照某一特定方式形成”[3](P117),“如果社会或社会中某一特定的机构想要有意识地来塑造其年轻公民,建立各社会化机构之间的一致性是首要的促进因素”[3](P93)。因此,在日常的活动和教育中,政府各级部门、社区、大众传媒、学校等各种社会化机构只有保持高度的一致,向个体提供一致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和理念,才能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效果的良性发展,对个体的思想政治取向产生积极的影响。否则“学校一年功、社会十分钟”的相互抵消现象仍将不可避免。同样,就学校而言,各专业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也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的思想政治价值观保持一致与互动,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对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起“潜移默化”和“春风化雨”的作用。
(二)从受教育者个体讲,要关注受教育者的需求
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源泉。人的需要是一种内在的必然性,是人的生命存在、发展和延续的直接反映。人的活动都是因需求而产生,需求反映在人的意识中常常表现为愿望、意向、动机等。人的需求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最基本需要外,还包括学习的需求,个人才能发挥的需求,以及信任、尊重、荣誉、信念的追求和理想的实现等精神需求。因此,教育者必须时刻关注个体的需求,给以满足和引导,从而引发受教育者相应的行为动机。
(三)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从社会学角度看,既然社会化兼容了个体的自我社会化以及自我需求两个方面,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应兼容个体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自我社会化以及自我需求(价值追求)。而在两者的统一中,社会实践活动恰好可扮演一种桥梁式的连接和沟通作用。因此,要让受教育者接受社会的要求,就必须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创造多种多样的情境,让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其中,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从而强化其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和自觉性。
四、社会互动理论维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互动论,在社会学中是一种颇为引人注目的理论视角,它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社会互动论者强调,人们总是处在创造、改变他们的生活世界的过程之中,具有一定的自由。社会互动论探索人们的动机、目的、目标和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关注的是社会的微观方面——社会互动和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用这一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要求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注意以下几点。
(一)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的互动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满堂灌”的僵化、教条、呆板的陈腐教学模式。要多采用师生、生生共同讨论、探索、研究的互动学习方式,做到教学相长。
(二)坚持互动原则,搞好个别谈心活动
对教育对象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集体教育与正面灌输是必要的,但要讲究方法和艺术。而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个别谈话、思想疏导与心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是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为基础与前提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个别的谈心活动,能有效地形成一种双向互动,能大大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只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推心置腹、坦诚相见的平等对话与交流,通过教育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才能得到对方的积极响应,才能从受教育者那里得到信息的反馈,从而摸清教育对象思想的脉搏,了解其思想认识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使思想教育与疏导工作得以顺利而深入地进行。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要开展深入而有效的谈心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放下架子,和受教育者平等相处,以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谈话氛围和环境;二是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从学习、工作、生活谈起,然后再步入正题,借此消除受教育者的戒备心理和对抗情绪;三是要语气平和、态度和蔼,要给对方以解释、说明、表白、申辩等机会,再针对其暴露出来的思想认识问题进行分析、疏导;四是要多用共同探究、平等讨论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真正地提高思想认识,并痛改前非。
(三)利用网络进行平等对话、交流
网络已成为现代人联系与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要渠道。网上交流的虚拟性、匿名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大家真正进行一种平等地位上的对话与交流,从而使对话、交流能处于一种积极的响应与互动之中。双方开诚布公,不必隐瞒自己的观点、想法,这有利于教育者在交流中摸准受教育者的思想脉搏,对症下药,做好细致、具体的思想疏导与说服教育工作。因此,教育者要积极地借助网络这一重要的媒介和工具,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有效地开展下去,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收稿日期]2008-09-21
标签:政治论文; 社会学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政治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