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区人类发展:大进步与大趋同(1980—2010),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各地区论文,中国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①那么从定量的视角来理解什么是“发展”?什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如何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国际视角看,中国是否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果能够又是什么样的指标被国际社会所接受,所承认,所公认?从未来的视角,中国如何贯彻执行“以人为本”发展观?本文以人类发展作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类发展指数作为中国科学发展最重要的衡量标志,也作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人类发展进展的衡量指标,介绍了发展观的演变,即从增长到发展、从经济发展到人类发展;对中国与主要国家(美国和印度)的人类发展进行国际比较,并从人类发展趋同的视角介绍中国各地区人口格局变迁,从而解读中国人类发展奇迹,总结中国奇迹的基本经验。
一、文献述评
地区差距是海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对地区差距的衡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收入差距,主要采用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来衡量,Jian等发现从1952年至1965年,中国各省经济收敛,但从1966年至1977年却是发散的。②Raiser证明从1978年至1990年中国经济为收敛,1990年以后中国各地区开始发散。③Cai,Wang and Yang发现了1978年至1998年间人均实际GDP条件趋同。④二是消费差距,主要采用人均实际消费支出的地区间基尼系数衡量,Kanbur and Zhang认为,自1980年以后中国区域不平等正在加剧,其原因归结于地区间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⑤三是产出差距,主要采用人均工业产出总值(GVIO),Zhang,Liu and Yao认为在一个地区内省份之间,人均产出是趋同的,但各个地区之间人均产出差异越来越大,⑥Kanbur and Zhang的研究也支持这个观点。⑦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区差距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正在经历着从片面到全面,从一维到多维,从封闭到开放的认识转型。尽管人均GDP、基尼系数等指标是重大科学发明,但是这些指标本身仍有极大缺陷,存在“三个不完全性”,即认识的、知识的、信息的不完全性。按照人均GDP来衡量,中国地区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过程(见图1)。⑧笔者认为,这只是从一个维度来衡量中国的发展。本质来看,衡量地区差距是为了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⑨而共同富裕是一种生活状态,需要给以全面的评估。如果采用更加综合的指标,将有助于贴近现实的判断。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用人类发展指标(HDI)来衡量发展,标志着世界发展观的重大转变(见表1)。人类发展指标有一个三维框架,更好地综合了发展信息。首先,HDI是一种更综合、更开放的衡量指标。⑩它综合了人均GDP、教育、健康三个维度,指标本身更具综合性。它可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可用于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的发展阶段,更具可比性、开放性。其次,HDI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根据UNDP的最新方法,人类发展指标是对三个维度均衡测量结果,避免了某一维度的不协调所带来的测量误差。(11)再次,人类发展指标用于衡量人类财富,体现了公平的核心价值观。因此,人类发展指标HDI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评估指标,这正是人类发展指标的中国意义。然而,使用人类发展指标来衡量中国地区差距的文章目前并不多见。宋洪远和马永良使用人类发展指数估计中国的城乡差距,认为中国城乡差距始终存在并呈现波动性扩大的趋势。(12)杨永恒和胡鞍钢等开发了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HDI替代技术,透视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差距模式和不协调模式的历史演进过程,认为中国自1990年以来人类发展取得重大进步,但经济与社会发展并不协调。(13)事实上,用人类发展指标来评价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果是必要的,用 HDI作为科学发展观的衡量指标是意义深远的。中国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能否实现人类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最大福利,而且是世界人民的最大福利;中国的人类发展奇迹不仅是中国历史的最大奇迹,而且是人类历史的最大奇迹。本文就是用HDI来衡量中国及31个地区过去30年来的人类发展成绩。笔者采用UNDP最新方法,使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发现,中国正在向世界高人类发展水平进步,中国各地区向世界高人类发展水平趋同。中国的地区发展在趋同中进步,在进步中趋同。
二、中国人类发展大进步:从低水平到高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人类发展处于世界极低水平。毛泽东时代,中国从第四世界向第三世界迈进。(14)过去30年,中国人类发展完成了从第四世界到第三世界,并且向第二世界迈进的转变。据UNDP最新计算方法,1980年,中国人类发展水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4%,相当于高人类发展水平的68%,相当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的54%(见表2)。2005年,中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排名接近100位。(15)2010年,中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03倍),排名进步到90位,已达到世界高人类发展水平的96%,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的79%。1980年到2010年间,世界平均水平提高了0.121,而中国提高了0.247,中国提高的幅度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16)
中国和印度在过去的30多年中,都实现了HDI的大幅度上升。如表3所示,印度HDI由1980年的0.344提升到2010年的0.542,1980年中国比印度高0.071,2010年则比印度高0.159。从中国对美国的赶超系数来看,1980年中国只是美国的50%,2010年已经达到77%。在30年的时间里,印度赶超系数增加了0.19,中国增加了0.29。中国人类发展进步速度高于印度,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正在缩小。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进步速度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高于相近发展中国家的进步速度。中国从低于世界水平到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充分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即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到量变,最终质变的发展过程,这里的“量”指的是中国人类发展进步,“质”指的是中国人类发展从第四世界到第二世界的变迁。这也是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对发达国家进行不断追赶的基本规律。
三、中国人类发展大趋同:人口格局变迁的视角
改革以来,中国各地区的人类发展水平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提升,实现了“十年一个台阶,二十年一个变化,三十年一个格局”的大跨越。纵观30年,中国各地区人类发展迅速向世界高人类发展国家趋同,人口分布迅速向世界高人类发展水平集中。(17)
改革初期,中国是一个低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各地区人类发展水平指数相当低下(0.415),有97.1%的人口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只有上海、北京、天津进入中等人类发展水平,人口比例仅为2.9%。到2000年,中国已经成为中等人类发展水平为主的国家,26个地区达到中等或高人类发展水平,87.5%的地区人口进入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其中北京、上海已经达到高人类发展水平,少数西部地区还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到2010年,各地区全面摆脱低人类发展水平,17个地区达到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占总人口比例的50.0%,另有50%的人口达到高或极高人类发展水平(见表4)。即使人类发展水平最低的西藏地区(0.555),也超过了中等人类发展水平的印度(0.542)。
总之,中国人口地理在30年时间里发生巨大变迁。人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进程中最宝贵的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纵观历史,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迅速的、历史性的自我变迁、自我提升、自我发展,仅用了短短60年的时间,从一个当时只有5.4亿人口的极低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当今拥有13亿人口的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这是现代中国发生的最大变化,也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更是人类进步的最大奇迹。中国的迅速崛起重塑了世界人口地理,带领发展中国家人口从极低人类发展水平向中等和高人类发展水平迈进。只要中国保持较大的适度人口规模,并不断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持续提高人类发展水平,就能创造出世界最宝贵的财富——人类发展财富。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1991年;《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1年;《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
四、中国大趋同:三个维度的视角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18)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19)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20)
中国在整体进步的同时,各地区人类发展差距不仅没有呈现分异趋势,而且正在不断趋同,人类发展的各项指标也在不断趋同。2010年,各地区人类发展的差异系数仅相当于1982年的33.1%,人均GDP的差异系数相当于1982年的62.2%,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50.3%,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相当于55.2%(见表5)。
(一)各地区人均GDP趋同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地区人均GDP相对差异系数变化先缩小、后上升,近年来开始持续缩小。1982—1990年期间我国各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缩小,出现“趋同”(convergence)现象。相对差异系数持续缩小,从1982年的89.8%缩小到1990年的59.6%,达到最低点。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国的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出现“趋异”(divergence)现象。1991年后人均GDP相对差异系数不断扩大。2004年之后,我国的地区经济差距不断缩小,再次出现趋同现象,各地区人均GDP相对差异系数持续缩小,到2010年已经降至56%,已经接近改革以来的最低点。
在改革初期,中国人均GDP居世界后列,只有上海居世界上中等收入组,其余占全国总人口比重90.34%的地区都处在世界低收入水平组,有8个地区还不及世界最后一位,是世界最贫穷的地区。到2010年,中国已经进入世界下中等收入组,上海进入高收入组,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1.73%(见表6);有17个地区进入上中等收入组,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58%,其他13个地区也都进入下中等收入组。这表明,中国经过一代人时间,已经摆脱了绝对贫困的状况,根本改变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后列”的情况,使绝大多数人口进入小康式的下中等收入组水平。
(二)各地区教育水平趋同
教育是人类福祉之本。中国崛起的标志在人才,在教育。中国60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人不断实现现代化,实现本地区人口的现代化,是地区现代化的最大成就;缩小各地区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差距,是缩小地区差距的最大成就。从人力资本角度,中国各地区人口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并形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变化。各地区人力资本不断提升,差距不断缩小。
1982年,绝大部分省份属于极低或低受教育程度组别。有6个省市自治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6年,占全国总人口的13.5%,22个省市自治区处于6—9年之间,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85.6%,只有北京在9—12年之间,人口数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9%。1990年,处于极低教育水平地区减少了2个。93.3%人口处于6—9年教育水平。2000年,各地区教育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大部分省份进入较高教育水平,人口比例达到65.9%,处于极低教育水平人口仅为0.2%。2010年,各地区全面摆脱极低教育水平,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4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7.76年),28个地区达到较高教育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介于9年至12年的人口占总人口的95.4%,6年至9年人口为4.6%(见表7)。
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中国完成了从低教育和极低教育为主向中等教育以上水平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又完成了从中下教育水平为主向中上及以上教育为主的转变。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的相对差距不断缩小。(21)以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差异系数来衡量,1982年为18.7%,1990年为17.0%,2000年为12.9%,2010年为9.4%;2010年比1982年下降了9.3个百分点。到202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步入极高人类发展国家行列。(22)中国已经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三)各地区健康水平趋同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健康(与教育一样)是使人类生活体现价值的基本潜能之一”。(23)中国用了30年时间将人口预期寿命从67岁提高到74.83岁。如表8所示,1982年,10个地区处于65岁至70岁健康水平,人口比例为46.4%;15个地区处于65岁以下,人口占45.4%;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0岁至75岁的地区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广东,人口比例仅为8.2%。1990年,处于65岁以下人口减少到8.0%,42.5%人口进入70岁至75岁健康水平。到20世纪末,中国各省区人口预期寿命已经超过上中等收入经济体。21个地区达到70岁至75岁,人口比例达到78.3%,各地区及人口向70岁至75岁集中。201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7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6.3%,7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96.3%。从地区差距来看,各地区人口预期寿命差距不断缩小,各地区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系数从1982年的6.7%下降到2010年3.7%(见表8)。实际上,上海、北京、杭州等发达城市人口预期寿命已经超过80岁,这一水平已经超过了高收入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为79岁),(24)也基本达到了极高人类发展组别的平均水平(2008年为80.2岁)。(25)即便是人口预期寿命最低的西藏也超过了65岁,高于海拔、气候条件要好得多的印度。
不断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过去10年是中国健康大发展时期,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2000年的71.40岁提高3.43岁。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仅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也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从提高幅度看,2000—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43岁,比世界人口平均寿命提高2.4岁要多1岁左右。(26)保护健康就是保护生产,这恰好证实了以下理论:投资于健康,就是投资于生产力,就是投资于国民幸福;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赢得未来全球竞争的战略之举,更是利国利民、惠泽后世的千秋大计。
五、解读中国人类发展奇迹
中国人类发展水平趋同,是不断向世界高人类发展水平趋同。中国的人类发展水平进步,就是世界人类发展水平进步;中国人类发展水平向高人类发展水平趋同,就是世界人类发展水平向高人类发展水平趋同。中国在人均GDP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条件下,人类发展、平均受教育年限、国民预期寿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7)人类发展水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这是中国对世界人类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28)也是世界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人类发展奇迹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高速经济增长
中国作为现代化的落后者、后来者、追赶者,其现代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包括经济追赶、教育追赶、健康追赶等,也是在追赶中不断超越发达国家的过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升级技术创新方面有后发优势。(29)中国在利用技术产业差距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使用较低的成本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实现持续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迅速将增长的成果转化为民生。改革30年来,中国高速经济增长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大规模人口迁移促使各地区趋同
进入21世纪后,全国大范围的人口流动迁移规模越来越大,从相对落后地区向比较发达地区转移并不断聚集,表现为沿海地区人口不同程度增长,2000—2010年,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增长率都超过了10%;而重庆、湖北、四川、安徽、甘肃等地出现人口负增长。2010年“流动人口”规模达2.6亿人,比2000年增加1.1亿人,增长达81%,人口和劳动力流动开始产生各地区人均 GDP“趋同”作用。
(三)分税制改革提供了巨大红利
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额度不断提升,这是分税制改革的巨大红利。从2001年开始正式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2004年开始实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开始实行中部崛起战略,因此逐步形成了包括沿海地区在内的四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速了区域一体化和国内大市场的整合,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依据收支相抵的大转移支付口径计算,1994年西部省区占全国转移支付比重为40.6%,2010年已经超过全国转移支付一半,达到52.5%。从转移支付的变化来看,2010年,西部地区转移支付额度是1994年的24.6倍,中部地区达到25.1倍(见表9)。这充分体现出中央利用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再分配,促进中西部地区公共支出均等化的努力。
(四)不断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极大改善民生
人的全面发展既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过去30年,中国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了从极低水平到低水平、从小范围到广覆盖、从个别群体到全体人民的跨越;不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地区差距趋同,基本消除贫困,打破城乡和地区的界限,在全体人民间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无差异、无缝隙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的医保体系和世界最大的教育体系。这是既重要又实惠的制度安排,人人需要,人人分享,人人受益。
(五)社会主义制度为缩小差距奠定了制度优势
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所要创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现代化因素不断吸收、扩散、传播和应用的过程,使整个社会不断地现代化;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发展、创新、扩散和分享的过程,使整个社会不断走向公平、正义和平等;它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历史资源上现代化的中国式创新,集体式创新,全民式创新,几代人的创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不仅使人民尽快地富裕起来,而且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六、结论
1949年之后,中国创造了三次人类发展奇迹。1949—1977年期间,中国创造了第一个人类发展提高的奇迹,即在人均收入极低的条件下实现教育、健康、人类发展相对较高的进步;1978—2000年期间,中国又创造了第二个人类发展提高的奇迹,即在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各地区教育、健康、人类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2000—2010年期间,中国又创造了第三个人类发展提高的奇迹,即在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国家情况下,(30)中国人类发展进入世界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行列,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极高人类国家平均水平。(31)这说明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在人均收入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比较低的条件下,中国人类发展向发达国家迈进,即中国大进步;中国各地区人类发展水平向发达国家趋同,即中国大趋同。阿马蒂亚·森认为,发展就是扩展人的真实自由。(32)中国大进步,中国大趋同,中国人类发展奇迹就是扩展真实自由的例证。
世界一小步,中国一大步;世界走“一步”,中国迈“两步”。中国用30年时间从低人类发展国家进入高人类发展国家行列;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用30年时间走向趋同发展。中国为世界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中国是人类发展指数提高最多的国家之一,(33)是世界上地区差距缩小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人类发展奇迹表明,进步与趋同是辩证统一的。进步会带动趋同,趋同反过来推动进步。只进步而不趋同,不是真正的进步;只趋同而不进步,不是真正的趋同。这就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规律,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实践支持,为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供了重要案例,(34)为建设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释:
①参见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②参见Jian,T.,Sachs,J.and Warner,A.1996,Trends i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7,pp.1-21。
③参见Raiser,M.1998,Subsidizing Inequality:Economic Reforms,Fiscal Transfers and Convergence across Chinese Provinces,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34 (3),pp.1-26。
④参见Cai,F.,Wang,D.,and Yang,D.U.2002,Regional Dispar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The Impact of Labor Market Distortions,China Economic Review,13,pp.197-212。
⑤参见Kanbur,R.and Zhang,X.2001,Fifty Year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A Journey through Revolution,Reform and Openness,Mimeo,Cornell University。
⑥参见Zhang,Zongyi,Liu,Aying,Yao,Shujie,2001,Convergence of China’s Regional Incomes,China Economic Review,12,pp.243-258。
⑦参见Kanbur,R.,Zhang X.,2005,Fifty Year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A Journey through Revolution,Reform and Openness,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9,pp.87-106。
⑧从1978年到1990年为下降阶段,1991年至2004年为上升阶段,2004年之后再次呈现下降趋势,到2010年,人均 GDP地区差异系数降到0.56。
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我们用以衡量的标准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参见Stigliz,Joseph E,Amartya Sen,Jean-Paul Fitoussi,Mismeasuring Our Lives:Why GDP Doesn’t Add Up,New York:The New Press,2010。
⑩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明了人类发展指数(HDI),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衡量各国国家人类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比人均GDP更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真实发展水平。HDI是用于评估一个国家在人类发展三大基本维度(健康长寿的生活、知识以及体面的生活水平)所取得的平均成就的综合指数。健康长寿的生活用出生时预期寿命衡量,知识水平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受教育年限衡量,体面的生活水平用人均国民总收入(PPP美元)来衡量。
(11)根据UNDP最新算法,人类发展指数HDI是三个维度指数的几何平均数,教育维度是两个次级教育指标的几何平均数。采用几何平均数算法计算HDI,有效避免了某一维度发展过快造成人类发展较高的假象,减少了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测量误差。
(12)参见宋洪远、马永良:《使用人类发展指数对中国城乡发展差距的一种估计》,《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第4—15页。
(13)参见杨永恒、胡鞍钢、张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人类发展指数替代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第4—17页。
(14)1950年中国HDI仅为0.225,1975年达到0.425,进入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参见胡鞍钢:《中国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4页。
(15)参见胡鞍钢:《中国崛起之路》,第127—139页。
(16)系1980—2010年,中国HDI变化量与世界平均水平变化量之比。
(17)处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省区的人口比重增加了4.1%,处于高人类发展水平省区的人口比重增加了40.3%,处于中等人类发展水平省区的人口比重减少了47.1%,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的省区人口比重由97.1%减少到0。这一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体现了我国整体人类发展水平的跃迁(见表4)。
(18)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共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995年9月28日。
(19)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共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0年10月11日。
(20)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见《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1)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教育实现了大跨越式发展。到2011年,我国已经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26.9%。1998年印度大学生数量是中国的两倍,2007年中国大学生数量是印度的两倍。2010年,中国具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亿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2010年的8930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42.8%提高到2011年的84.0%。见《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跨越式发展向教育强国迈进》,《人民日报》2012年10月18日。
(22)根据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计算,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3年。2020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有望达到11.7年。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12年的人口比重达到79%。参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2010年。
(23)Amartya Sen,1999,Development as Freedo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4)参见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文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表1。
(25)参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
(26)2010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9.6岁,其中高收入国家及地区为79.8岁,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为69.1岁。参见《寿命延长 共享健康生活(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民生专稿)——十六大以来民生领域发展成就述评之二》,《人民日报》2012年8月12日。
(27)2011年,中国人均GDP低于世界人均GDP,仅占世界人均GDP的63.7%,但中国HDI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11年,世界HDI为0.682,出生时预期寿命为69.8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
(28)参见胡鞍钢、张宁:《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格局与历史变迁》,《河北学刊》2006年第7期,第70—73页。
(29)参见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经济学》2003年第3期。
(30)参见曾培炎:《新世纪头二十年的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见《〈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9页。
(31)2020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1.7年;2011年,世界极高人类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3年。参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
(32)参见Amartya Sen,1999,Development as Freedom。
(33)联合国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过去40年中(1970—2010)人类发展指数提高程度仅次于阿曼,居世界第二。参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
(34)胡锦涛同志在“7·23”讲话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见《胡锦涛总书记“7·23”讲话全文》,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gc71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