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震是一种世界性自然灾害,会严重损坏建筑结构,从而威胁到人们的人身安全,比如我国的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等都造成了严重破坏。所以在建设房屋期间需要全面注重抗震设计在整体结构设计当中的比重,这样能够有效预防和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确保人类生命安全性,还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重要性;策略
1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近几年,我国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地震灾害明显增多,为建筑结构带来较大破坏,危害了人们人身财产安全。多年来,地震的发生,严重损伤了建筑物,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使几十万人失去了宝贵生命、健康身体,甚至于,为人们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创伤。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入,高层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城乡标志性建筑,人口密集度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一旦发生地震,带来的损失将难以估量。对此,加强抗震设计,已经成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点。
几次大地震的发生,人们已经意识,地震带来的危害难以估量。然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却仍然无法准确判断地震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以便人们做好防护工作。对此,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地震到来时,尽量拖延建筑物倒塌时间,为人们提供充裕的逃生时间,已经成为建筑工程建设重点。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加入,有效保障了建筑工程的稳定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寿命。当地震发生时,若建筑工程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能够有效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另外,在建筑工程进行抗震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建筑工程的主要用途、所处地理位置等,以此进行抗震设计,能够有效保障建筑抗震能力与工程实际情况相符。另外,在抗震设计中,应考虑建筑工程的实用性、抗震等级的实现性,为保障建筑结构稳定、建筑整体安全奠定基础,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总之,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地震设计是不可缺少的一项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重要策略
2.1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中,建筑场地的好坏是能否达到预期抗震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合理的建筑场地能减轻后期建设中的一些不利影响:较为平坦的地方应该是场地选择的第一目标,地震发生时对周边建筑结构造成损失的程度被大大缩小,为施工工艺的施展创造了准备条件;选择好的建筑场地要满足建筑抗震设计的地段要求,包括视野开阔、地区发展较为疏松等。这对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建筑结构的施工操作十分依赖视野开阔的场地;依据对当地区域的密度、硬实程度的数据监测,充分了解当地土质状况,并采取合理措施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有效避免地震时建筑物地基开裂的现象;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过程中,对当前建筑区域的地震记录进行综合分析,避免在地震断裂带范围内进行建筑物作业。另外,做好软土处理工作是在软土地基进行建筑物施工时必须采取的措施,合理运用降低建筑物塌陷的手段,包括置换或硬化等。
2.2 地基设计
为了全面确保建筑物结构的刚性,需要全面提升建筑物抗震性能,在建筑施工期间不能在不同地基上建设相同单元的建筑,也不能采取相应措施整合和处理地基。在施工期间需要选择天然地基或者全面选择桩基方式进行施工建设。在埋设建筑基础时需要满足一定的深度要求,如果过浅埋设将会显著减小建筑物嵌固作用,在出现地震灾害时就会导致建筑物出现较大振幅,较容易坍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埋设建筑物基础时需要全面加深埋设深度,加强建筑物地基的稳固性。
2.3 设置多重抗震防线
在地震灾害出现的时候,要是多了一道抗震的防线,也就给人们的逃生提供了多一分的希望,而且会为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提升提供保障。在抗震设计中,采用多重防线的设置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选择具备优秀延展性能的原材料对其中一道抗震防线进行设置,再选择其它的一些适合用做抗震设计的各种材料和部件设置更多的防线。对多重防线进行设置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的对地震所带来的冲击力进行缓冲,降低地震形成的破坏,减少损失。
2.4 科学布局减少地震能量
为了减少地震的所带来的破坏,可以通过尽可能减少地震的能量的方式。降低地震能量的重要途径是运用以位移为基点的结构设计和定量分析。为了满足地震造成的结构变形要求,可以进行定量分析,以达到降低建筑物的位移延性比的目的。当然,减少地震的能量也可以通过选择在地震不活跃和地质硬度大的地方建造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建筑结构,不仅受到地震运动的影响,会产生相应的鼓风或其他作用力在地震发生的同一时间,所以应注意训练控制每一个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不良影响,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
2.5 房屋宽度和高度
在建筑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当中并不仅仅认为建筑宽度和高度属于影响因素,主要在于建筑物宽度和高度之间的比例。如果建筑物宽度与高度之间存在较大比例,就会相应扩大地震影响范围,由于过大比例将会导致建筑物主体出现倾斜和侧移等现象,随着建筑层数的不断增加也会相应增加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因此如果建筑物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则在施工建设之前就需要明确规定建筑物层数和结构。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建筑物设计施工期间需要全面符合抗震结构的宽度与高度比例要求,调整建筑物宽度和层数。
3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注意事项
在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时尤其需要注意的就是结构均衡性问题。在设计期间需要确保建筑结构质量和刚性分布均匀性,这样能够使建筑不管是在各立面上还是平面上都呈现出规则感。在设计期间如果导致建筑结构过于复杂,将会导致质量呈现不均匀分布现象,在发生地震灾害之后将会使建筑物主体结构出现变形扭曲现象,增加建筑物破坏程度。若建筑物外形不规则,并且内部结构布置较为复杂,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将会出现严重扭转现象,对建筑抗震性能造成影响。当建筑物主体没有落在同一立面上将会导致灾害发生期间出现鞭梢效应,影响抗震效果。在设计施工期间,地震灾害并不是建筑物的唯一影响因素,环境易变性也会导致建筑内部结构受到多个应力影响。所以在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时还需要注重其均衡性,合理分配各个结构部件,避免多方应力影响建筑物安全性能。全面确保建筑主体结构强度满足标准规定,防治地震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提升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城市化的进程,高层建筑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的主要建筑物,一旦发生地震,高层建筑极易坍塌,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重大损失。对此,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应重视地震设计,充分考虑房屋结构的设计,选择适当的地理位置与建筑结构形式,明确建筑等级,重视抗震防线设计,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翠.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若干问题[J].建材与装饰,2016(36):67-68.
[2]经海涛.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要点和审查[J].建设科技,2016(13):89-90.
[3]李鑫.我国重大地震与建筑抗震设计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6,42(16):53-54.
[4]杨晓强.某复杂倾斜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6.
论文作者:王通,葛鑫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建筑物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灾害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防线论文; 地基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