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依托专业市场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农产品论文,效率论文,专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取得了长远发展,但是,农产品“买难卖难”突出、流通效率低的问题依然未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贫困地区,这一问题仍然突出。欧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高,农产品流通以“农超对接”、“产销一体化”等新型流通模式为主,并受到国内业界和学者广泛关注,但他们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能否成为现阶段中国农产品流通的主体模式,目前认识不一。 在国内,李忠旭(2006)由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论证了蔬菜批发市场在新古典契约关系下的规制结构下,交易费用最低,而规制效率最高[1]。丁建吾、郝静(2007)通过对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验研究,认为农产品批发市场仍具有巨大的生命力[2]。蔡荣、祁春节(2007)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认为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大批量交易为主要特征,市场竞争充分,信息集散顺畅,并且提供公正的仲裁服务,从而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3]。黄珠容(2008)认为,在现阶段中国超市经营的大多数果蔬主要是来自果蔬批发市场成千上万的小批发商,要建立一体化并相对整合的供应链系统任务还相当艰巨[4]。邹雪丁、王转(2009)认为在条件不太成熟区域,以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完善的流通模式为物流主体提供了公共交易平台[5]。杨宜苗、肖庆功(2011)实证论证了“农户+经纪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渠道的高效率优势[6]。任兴洲(2012)认为经由批发市场的多环节流通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是鲜活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后市场自发形成和选择的结果,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的特点[7]。陈建青、任国良(2012)从农业产业链耦合视角分析农产品批发贸易的组织演进过程,从分工布局视角分析了当前中国农产品批发贸易的集聚发展现状,认为中国农产品批发贸易处于集聚发展阶段[8]。苏威(2012)认为在某种情况下流通成本的降低和流通效率的提高是通过批发环节的增加而非减少实现的[9]。顾欢欢(2012)通过对湖北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各因素的测算,得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市场管理能力可提高市场的总体效率;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市场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明显低于专业市场;私营市场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市场[10]。李昆鹏、王先庆(2013)提出面对分散的小农业生产,要通过大力发展批发市场等来解决小农业与大生产、大消费的矛盾[11]。李爽、马慧肖(2014)从批发环节与流通效率的数量关系中推导,规模适中且运行完备的批发环节是控制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提升流通效率的关键[12]。郭娜、刘东英(2014)用DEA分析11种渠道模式的效率,农超对接模式下相对效率低于借助批发市场采购的效率[13]。 关于农产品专业市场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的欧美文献不多,由于农产品专业市场媒介农产品交易几乎是亚洲国家人多地少等农业产业特征下的特有产物。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有文献来看,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的经验研究已经不少,但对其理论层次上的深度解读尚有很大扩展和挖掘的空间。特别是从中国现阶段、欠发达农业地区出发,对有关农产品专业市场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的经济学理论研究较少;对专业市场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定量分析不够。这些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一、现阶段中国农业产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大于内部规模经济 (一)农业产业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某种产品的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保罗·克鲁格曼将其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行业规模较大的地区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地区生产更有效率,因为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该地区厂商间分工的专业化、辅助职能的集中组织、学习效应的加深,这会导致某种行业及其辅助部门在同一或几个地点大规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主要来源于产业内产商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规模的重要性主要在于能充分发挥各生产要素的作用,带来明显的规模经济,它是提高效益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十分必要。生产规模扩大以后,厂商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随着对较多的人力和机器的使用,厂商内部的生产分工能够更合理和专业化;人数较多的技术培训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管理,也都可以节约成本。但是随着规模的继续扩大,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用图形表示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定义中的规模说的不完全是同一个对象,尽管行业规模的扩大是由所有单个厂商的规模扩大所造成的,但是整个行业规模扩大并不表示每一个厂商的规模一定会扩大。 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样存在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之区别,并表现为农业产业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多层次发展态势[14]。现阶段中国农业产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来源于农业产业总体规模大与经营单位规模小的事实。农业产业总体规模大,表现为:一是农业总产量大,当前我国约有2.6亿农户,家庭是农产品经营单位,农作物总耕种面积约16.5亿公顷,农产品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逐年提高。二是农业人员多,目前中国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仍远远高于工业化国家,也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然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生产方式下,人均耕种面积低,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耕地面积人均2.34亩(1亩=667平方米),农业产业形成了基于低内部规模化水平而聚集形成的外规模经济驱动发展的态势。 (二)农业产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大于内部规模经济的状况将长期维持 外部规模经济的基础是在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及内部规模经济水平相对低下的条件下形成的。以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为主的生产方式在我国农业生产中难以短时间内改变,农业产业规模经营涉及的土地的流转和集中难以顺利实现。 第一,非农产业的发展滞后,无法短时间内接纳过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流入,城市基础设施饱和甚至滞后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难以满足被农业规模经营驱逐的农村大量劳动力。第二,社会保障等问题难以完全解决,多数农户不愿意放弃土地经营权。土地是农民的就业之产、养老之资,具有很强的保障功能。以现阶段我国巨大的农村人口总量及社会发展水平的现状,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难以取代,家庭经营还将会长期存在。第三,农业产业生产力水平现实,土地规模经营的制度创新只是一个方面,不是解决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之策,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应有之义,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现阶段家庭承包经营的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即使人地比例在未来得到了大幅下降,若不具有现代化的农业劳动生产力,我国农业仍然避免不了家庭小块土地经营,农业产业外部规模经济大于内部规模经济的阶段将长期维持[15]。 (三)农业产业的外部规模经济大于内部规模经济对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影响 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链中的一个有机环节,流通的组织化取决于生产的组织化。只有当农业产业内部规模经济十分凸显时,单一农业生产商的市场农产品提交量的扩大,其进入市场交易地位的诉求,才从完全竞争的市场交易地位日益转向垄断竞争市场地位。而农业生产主体一旦形成垄断势力,就越有需要、也有能力构建起体现产品差异的、独立的分销渠道,企业创牌与自建营销网络这一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导致将农产品从集贸市场、专业市场撤出而打入超市等销售业态中,走向产销一体化,通过产业内外部交易内部化而节省交易费用[16]。农业产业内部规模经济越高,农产品产销一体化、农超对接的概率就大。 外部规模经济越大,表现为产业分工与集聚度就越大,市场集中度就越低,弱小的产品生产商就只能依托专业市场等公共平台实现销售。因为一方面产业聚集度大,相互提供外部规模经济与知识、信息外溢就越大,相互间可以实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上下游之间可以较好地协作,生产的效率显著提升,整个产业完整的产业链与配套能力也越强;而专业化分工的水平越高,交易成本也越高。另一方面,市场集中度越低,意味着任一单体企业的生产规模有限,不具有市场势力,无法做出产品品质的差异化,因而无法获取价格话语权;无力构建起自己独立的分销网络,因而无法获得外部交易内部化的效率优势[16]。 我国现阶段农业产业低内部规模经济的产业特征,决定了农超对接的流通组织难以承担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之责,农业产业的外部规模经济驱动农产品公共交易平台的流通体系发育,表现在农产品运营模式的选择上就是以农产品专业市场为主体的流通组织。因此,现阶段专业市场是应对消费品竞争型产业尤其是完全竞争型产业发展的衍生物。只要竞争型产业长期存在,只要外部规模经济大于内部规模经济,专业市场就是竞争型产业的主要流通载体。 (四)现阶段依托专业市场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显著优势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现阶段依托专业市场组织农产品流通,提升流通效率,解决农产品“卖难”具有显著优势。第一,集聚经济的成本节省。农业生产者市场集中度低下,生产主体的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建立独享式销售网络存在很高的外部不经济。依托专业市场则使得生产主体得以降低单位产品的交易费用;专业市场为这些难以自己开发销售平台的单个农户和交易商提供公共销售网络和专业化的销售渠道,通过这个渠道推进农产品生产的外部规模经济转化为农产品流通的内部规模经济,提升卖方的市场势力,既是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一条最便捷的通道,又能帮助卖方增产增收。第二,专业市场是与农业生产外部规模经济对接的准公共组织。作为准公共组织,就有正外部性,表现在专业市场内部经营者之间相互提供客户资源、产品信息、共生冷链物流与仓储、共生辅助职能管理等方面的外部性,弥补生产的内部规模效应不足、支撑生产的外部规模效应进而提升生产的总规模效应;同时,也推进生产服务体系(包括物流配送、金融服务、人才市场等)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第三,信息中心指导生产。在这个聚集的平台上,专业市场内诸卖方相互提供外部经济,相互形成信息外溢。专业市场上聚集众多买者和卖者,使得供求双方形成信息聚集,为农产品的科学生产安排提供支持,实现供求平衡,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 二、现阶段专业市场是最适合我国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的业态 (一)农产品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农产品流通业态选择的相关关系 经验分析表明: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处于温饱阶段时,关注的是商品的核心价值,讨价还价的商品市场交易方式是最佳选择。进入小康阶段时,开始关注商品的形式价值,如购物环境,倾向于超级市场等购物方式。达到富裕阶段时,商品的附加价值受到关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销对接方式成为主流。不同收入阶层的农产品消费者对农产品购买渠道的选择差异明显,高收入群体有对商品附加价值的追求,大型现代超市的良好购物环境及附加服务是其购物选择,对身份认同的关注也会使其偏好品牌经营公司;中等收入群体对农产品形式价值的关注,会选择进连锁经营店等;低收入者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重视农产品的核心价值,使其只能选择较好彰显核心价值的城乡农贸市场,社区蔬菜店等。 (二)现阶段农产品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专业市场的主体地位 (1)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现阶段我国消费者的人均收入水平在全球经济排位第94,按世界银行国民收入的划分标准,中国处于中等收入水平。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月均可支配收入240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892元,月均纯收入824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570元。消费者个人收入水平的现状,导致居民在购买农产品时在对其核心价值的追求基础上寻求一定的形式价值。 (2)收入差距大,中低收入者众多。《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中国收入最多的20%的家庭和收入最少的20%的家庭相差19倍左右。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的规定标准,中国收入水平差距较大。《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表明,中国的财产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不仅是城乡之间,城市居民内部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化严峻。占绝对人口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不高是不可忽视的现实,占比60%的城市家庭人均收入不及城市总体人均收入水平。按照购买力计算,这些农产品市场最大的消费群体的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都不高,而这样的收入水平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层次。 在现阶段特定消费群体的经济实力不高的条件下,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一种节省交易费用的制度选择,农产品消费者是否接受以超市为核心的“农超对接”的模式,需要权衡的制度变迁的潜在收益在于购物过程中的各方因素对于消费者的综合效用,虽然超市有质量较高的农产品和较好的购物环境,但这些收益并不足以抵消消费者的制度选择成本[17]。农产品专业市场的价格、新鲜度、种类、便利性等优势的呈现,充分满足了消费者对农产品核心价值的追求,专业市场购物环境的改善兼顾了一部分的形式价值。相对来说超市用农产品形式价值对核心价值的取代,并不适合当前多层次的消费水平。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流通模式很大的一个优势是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能满足不同收入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 (三)农产品专业市场在流通终端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 现阶段收入水平的制约,对农产品核心价值的追求,决定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主要走专业市场之路,因此农产品专业市场的流通效率即是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农产品专业市场与“农超对接”的超市零售终端相比,存在着农产品销售价格、品质、种类、消费习惯的效率。第一,农产品专业市场价格有优势。农产品专业市场内部经营呈现出众多卖方和众多买方交易的(m×n)完全竞争经营模式,难以形成个体垄断,在众多经营者的竞争中,消费者可以获取的消费者剩余更多。相比之下农超对接下超市呈现出单卖方和众多买方的(1×n)非完全竞争经营模式。一定程度上处于卖方垄断的超市其对农产品的销售量和价格有一定的控制力,存在着对农产品消费者剩余的挤占,农产品销售价格相对较高。完全竞争市场机制下,农产品专业市场上卖方短期和长期的均衡点均位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同时,最优销售量点的价格水平最低。而且在消费者的心理认知中,超市农产品的价格高于农批市场。农产品专业市场平抑农产品价格,消费者可获得福利水平较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高。第二,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及农贸市场的农产品品种多且新鲜,专业市场丰富的农产品种类能满足各层次的消费需求,消费者通过专业市场这个平台节省了发现价格成本和搜寻产品成本;专业市场经营时间较早且较灵活,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专业市场的市场准入制度的有效执行,市场管理和监管部门对农产品的品质标准的规定和监测,使得农产品质量得到保障[17]。第三,农产品专业市场占据消费者传统消费习惯的优势,农产品专业市场以其市场开敞式售货、讨价还价式的经营形式,可以给消费者更多的主权意识满意度,更多的视觉和过程享受服务。总之,专业市场存在着农产品销售价格、品质、种类、占据消费习惯的优势,这种优势满足当前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凸显了农产品专业市场的效率。 三、现阶段专业市场的冷链物流配送模式最适合农产品流通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的制约性因素 农户家庭生产的农产品受生产规模的限制,致使其作为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的需求主体,难以建设规模经济要求的物流配送体系和冷链系统,难以直接向销售终端配送。如何承接这些地区农产品的输出则是农产品流通的首要问题。 农产品大多属于低附加值的鲜活大宗产品,对冷链物流配送的要求高。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包括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环节。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40%,冷链配送水平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在运输、销售等环节存在断链现象,全程冷链的比率过低。特别是在冷链配置不发达的中小城镇,对快速实现农产品销售的流通模式具有显著效率。 农产品大需求所导致的大流通,需要一个发达的以物流枢纽为核心的农产品物流网络。一是覆盖范围广,要求可以将尽可能多的农产品贸易网罗其中,增大交易成交的概率,进而缩短运输距离,减少在寻找交易对手过程当中的无效运输成本。二是大容量的物流枢纽,农产品“大流通”的趋势,要求有规模相当的交易场地来进行交易,要求可以支撑大规模、跨区域、长距离的物流枢纽。宽半径、大规模、长距离流通和运输必然产生对鲜活农产品中转、集散、分拨、储存的依赖,从而需要农产品流通中的商品集散、采购分拨、信息聚集和大吞大吐的功能。对于特大城市,由于是农产品输入型城市,本地生产的农产品量很小,农产品依赖跨地区供给,特别是淡季其他地区辐射过来的大规模农产品需要集散功能强,有消化这些农产品的能力的承接对象。 (二)现阶段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配送只能以专业市场为主体 建设产地批发市场能有效解决该地区农产品的向外冷链物流配送问题。作为批发市场的盈利来源及私人物品属性,潜在利润的刺激会使专业市场分配要素建设冷链、仓储等物流基本设施。固定摊位、冷库是批发市场盈利的主要来源之一,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属于私人物品。专业市场由于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培育和构筑的较为完善的物流网络,因此在发展现代物流上具有先天优势。买卖双方借助专业市场这一平台达成交易后,其冷链物流配送服务一般也由专业市场提供,在此过程中专业市场其实也发挥着第三方物流的作用。产地批发市场能够就近实现农产品的本地销售,并且提供本地农产品向外辐射所必需的冷链物流保障。 农产品专业市场是低成本保证鲜度的快速流通方式。农产品冷链储存配送建设满足我国农产品流通的需求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善。农产品流通方式的选择的重点就在于在现阶段冷链物流配送水平低下的制约因素下,能够实现快速的农产品销售,缩短农产品销售时间。农产品专业市场的完全竞争属性,市场众多的势力均衡的卖家,卖家间竞争销售农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产品市场存留时间,加速农产品销售。在农产品冷链、仓储不充分的制约下,专业市场具有低成本保证鲜度的快速流通能力。 农产品专业市场具有承接农产品物流枢纽的优势。专业市场具有商品集散功能,能满足农产品物流覆盖范围广、支持大规模、跨区域、长距离的物流枢纽要求,具有物流节点或提高物流效率的功能与作用。农产品专业市场具有的商品集散功能,一部分是由专业市场物流配送功能承担的。规模较大、集散能力强的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模式和中转型集散市场都具有仓储设施齐全、运输组织能力强、交通便利及商品组合丰富、产品多样且数量庞大、信息量大等特点。对于农产品输入型的城市来说,只有市场能够承接大规模的农产品。农产品的聚集所形成的规模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配送,从而降低农产品专业市场横向及纵向物流成本、提升流通效率。 四、完善农产品专业市场的建议 综此,现阶段在我国农业产业低规模化、特定消费群体的经济实力不高、现代物流不完善的情况下,解决农产品流通效率不高的问题,借鉴外国经验大力发展农超对接等模式,用之取代农产品专业市场的流通模式从理论上以及现实中都是行不通的。流通模式创新并非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根本之策,由于农产品在现阶段不得不依托专业市场实现流通,依托专业市场提升农产品效率则需要提升专业市场的运营效率,政策的重点仍然要以专业市场的完善和畅通作为目标。 从政府看,一是要转变观念,切实将农产品批发市场当作准公共组织来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具有地方准公共组织属性,政府对专业市场的建设及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政策、统一督查。在农产品专业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发展初期,需要政府力量强势参与,达到战略重视和政策支持,更好地使用直接或间接管理手段,使农产品批发市场对于地方经济与社会运行的基础性和专业性职能更好地发挥。二是建设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体系。产地批发市场对于实现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的作用不言而喻。政府应将产地批发市场作为农业的主要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对产地、中转地及销地批发市场的冷链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建设现代物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物流园区为中心,以高效的运输系统为基础,以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为纽带的农产品专业市场物流配送体系及冷链系统的基本模式。三是加快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信息网络的现代化建设,政府部门引导专业市场参与建立全面、专业、完备的农产品市场权威信息体系和交易系统,通过信息交流和共享实现追踪并预测市场,引导农产品流通的高效发展。四是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考核体系,加大准公共服务的权重。政府对批发市场的考核和督查不仅注重批发市场的盈利能力,还要注重批发市场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要注重批发市场对农产品品质的保证和市场品牌的维护,建立全方面、多层次的考核体系,实现农产品专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从专业市场看,一是加强市场与农业产业的多层次对接。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尽快培养农户成长为成熟的市场主体,对市场反应灵敏,能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品种结构,进行规模生产和规模经营,要积极培育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重点发展属于农民自己的能真正代表和保护利益并为农户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流通组织参与市场竞争。有实力的批发企业应拓宽经营领域,发展前向与后行一体化,向生产和零售延伸,控制生产过程和掌握销售渠道。二是加强整体营销管理。批发市场的营销活动应该囊括内外部环境的所有重要行为者,包括供应商、分销商、最终顾客、政府、同盟者、竞争者、传媒和一般大众,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维护市场运营,增强品牌意识,形成明确的经营准入机制和价格管理机制,改进交易方式,促进专业市场现代化方向发展。三是发挥经济组织职能。经济组织的属性要求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市场竞争的参与者,要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组织化程度和竞争力。批发市场除了一体化经营以扩大经营规模外,可以通过联合、收购等方式,集团化、连锁化经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发挥出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使经济组织的职能得以更好的发挥。标签:农产品论文; 中国批发市场论文; 外部经济论文; 农产品批发市场论文; 内部交易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