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波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摘 要:文章通过职业教育视角下的德日工匠精神内涵的比较、培养目标的比较以及培养机制的比较,提出对我国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视角 德日 工匠精神 比较 启示
现代科技时代,许多匠艺活动虽然逐渐远离我们生活,但工匠精神仍然在当今世界留存和发展,并在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和品牌资本创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享誉世界的瑞士手表即离不开钟表匠人一丝不苟的精神。二战后德国、日本能够崛起,与这两个国家重视工匠精神有着很大关系。而与此同时,这两个国家工匠精神的培养又与其重视职业教育密不可分。当今我国正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培育工匠精神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阵地,借鉴德国、日本工匠精神培养的实践经验,融入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是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职业教育视角下德、日工匠精神内涵的比较
1.德国的工匠精神。早在中世纪,德国就有了工匠。而工匠精神的形成则源自德国基督教的新教伦理观,这种伦理观把人们对宗教的信仰与虔诚态度引入到日常世俗工作中,并因此而形成了德国极其浓厚的具有宗教特征的工匠精神。德国的匠人精神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从中世纪开始,德国工匠精神就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德国人的职业常态。在机械化生产取代小作坊制造的今天,德国仍然保持着手工工匠精神的传统。专注、精准、务实的工匠精神造就了在世界上声名显赫的德国制造,并成为欧洲国家百年工业品牌中的一枝独秀。
2.日本的工匠精神。日本的工匠精神由来已久,主要源于职人文化。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总监濑口清之认为,日本的成功是以传统精神文化为基础的,得益于一贯吸收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匠人文化”就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与日本固有精神的结合,匠人和农民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天职”,对天必须忠诚,所以都竭尽全力用心工作。而日本的农民文化、町民文化和武士文化的基础都来自中国。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便派出几千名“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从政治改革、教育制度,再到围棋、茶道、酱油、陶艺、锻造、木工、缝纫等各行各业的手工技艺全面学习,奠定了日本人的“职人气质”。对于匠人而言,工匠精神和价值远高于经济效益。
二、职业教育视角下德、日工匠精神培养目标的比较
1.职业教育视角下德国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二战后,德国经济快速增长,得益于职业教育体制的建立,即以“双元制”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它为德国企业的发展、经济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并成为支撑德国制造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正是这种“双元制”,为德国制造的质量做好了铺垫,也使德国的工匠精神从传统伦理走向了现代工业。同时,依靠双元制,德国完成了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探索,使理论知识和企业实践充分融合,为制造业输送了高质量的技师。
2.职业教育视角下日本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日本的工匠精神从传统文化中发展而来,并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思想当中。日本制造业的优势在于技术创新,工业时代的竞争培育了日本的工匠精神,使其成为日本科技发展的源泉。一大批高素质的蓝领工人承载着日本的工匠精神,他们追求精益求精,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支柱。日式管理最值得世人学习之处即是工匠精神。在日本人看来,工匠精神意味着热爱所做的事,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他们而言,把质量从60%提高到99%,和从99%提高到99.99%是一个概念。他们不跟别人较劲.只跟自己较劲。
三、职业教育视角下德、日工匠精神培养机制的比较
1.职业教育视角下德国工匠精神的培养机制。在德国,是先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去改善与重新演化出一种新的模式,使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完成工匠精神的逐步渗透,以制度保障为前提条件。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下,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按德国政府相关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据统计,德国大约有20%的企业参与了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的大多数费用都是企业承担的。学生在企业的培训也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师傅”传授给学徒的都是当下应用在生产一线的使用知识和技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有标准可循,其基本职业精神是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正是这种职业精神使得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态度,为德国制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职业教育视角下日本工匠精神的培养机制。日本的工匠精神深入每一个人心中。在日本,工匠精神不只体现在制造业工厂,还存在于大量民间手工艺人身上。日本的工匠精神是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就已经印刻在职业教育当中,随之对其进行职业教育改革,挖掘与展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已全面渗透到职业教育中,且学生能够接受教育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工匠精神的氛围,并主动践行工匠精神。因此,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日本的职业教育成效显著,职业院校培养的高素质蓝领工人满足了日本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可见,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是德、日成为制造业强国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些国家认识到,职业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而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因此,在德国,企业和学校二者的融合、通力协作完成了对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而在日本,工匠精神几乎被全民所认识和崇尚,为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四、职业教育视角下德、日工匠精神的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1.诠释、倡导、重塑工匠精神。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慢慢出现了偏颇。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工匠精神在企业和某些领域被忽视或缺失,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短、平、快”,产品的品质与内涵被忽略,导致“中国制造”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现象。因此,在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背景下,首先必须诠释和倡导工匠精神所涵括的技能、职业、精神、道德和价值,理清工匠精神的内涵,学习德、日工匠精神的优良品质,充分发掘中华民族工匠精神的“根”和“魂”,重塑工匠精神。
2.明确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不懈努力。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只侧重学生技能的培养,看重学生就业情况,并没有把工匠精神的培育理念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工匠精神本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职业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从而助推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
3.健全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机制。工匠精神的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行为,尤其是职业行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但我国传统教育的培养体制机制不利于工匠的形成,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独具创新、技术精湛的人才十分缺乏。因此,借鉴德、日经验,首先应该创造工匠精神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其次,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从制度层面上激励企业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比如通过现代学徒制等模式,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参考文献
[1]周海英 中日德比较视角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
[2]宋宇 日本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参考消息网,2016年4月20日。
[3]李德富 廖益 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进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7,(07)。
[4]王丽媛 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5][8]程鹏 李燕 职业教育视角下的德、日工匠精神比较研究[J].商业故事,2016,(04)。
[6]熊火金 德国人是怎样培养“工匠精神”的.解放日报,2016年7月15日。
[7]李曾婷 德国和日本工匠精神的启示[J].电器,2016,(07)。
该文为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6C0541)“O2O背景下湖湘特色工艺美术品商业模式创新研究”、2016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YBG016)“互联网环境下湘绣产品价值创造研究”阶段性成果。
论文作者:谢文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0月总第2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1
标签:工匠论文; 精神论文; 德国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日本论文; 日工论文; 视角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0月总第24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