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的心理学思考_心理学论文

中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的心理学思考_心理学论文

中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的心理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能力论文,心理学论文,中学生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文是一项综合的、立体性的活动,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中学作文教学应在初中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的基础上,遵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贯彻新大纲“力求有创意”、适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精神,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对学生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影响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影响作文创新能力的内在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1、拓展原有认知结构——作文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

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原有认知结构。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由此看来,拓展原有认知结构是作文创新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从而不断拓展原有认知结构。

(1)增加知识积累。创造实际上是知识在较深层次上的重新组合。没有知识,就无所谓创造。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每个人不能只拥有单一的学科知识,而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只有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才会多一种专业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会比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更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因而也就更加容易产生新思维。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跳出教材,放大阅读范围,引导他们不仅多读中外文学名著,尤其是教材中涉及到的名家名篇,而且多读新鲜活泼的时文,包括对科技、文化、教育、经济、政治、体育等多领域的广泛涉猎。

(2)扩大生活积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头与活水。只有生活积累丰富,才会有新颖的主题和合理的想象。即使是虚构故事,也离不开生活,因为故事是在生活基础上的创造,而不是胡编乱造。虚构的细节必须有生活的原型或依据。因此,老师应不断引导学生跳出课堂小圈,放大生活外延,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鼓励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用慧眼去观察生活,去“读好社会读好自然两部大著作”。带领学生开展诸如军训活动、农村实践活动、城市调研活动、参观学习活动等等,激发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锻炼学生对社会敏感问题的关注能力、分析能力。

2、增强自我效能感——作文创新能力形成的动力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组织和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判断,是自信心在某项任务中的具体表现。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从事那一活动。因此,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自主作文的影响不言自明,它是作文创新的动力。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设法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确立读者意识。文章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有活生生、真实的读者,才能刺激学生的作文欲望。朱自清先生说:“写作练习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为了应用于这种种假想的读者。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这里的“假想读者”可以是同班同学、朋友、父母、其他学校的学生、校内外社团成员等。有条件的同学,可利用电脑寻求网上读者。学生在自己的作文被这些“假想的读者”阅读欣赏时,在众多“读者”所给评语中,感到自己的写作在不断进步,写作的满足感大大提高。

(2)表扬激励。从学生作文心理看,大部分的学生都希望得高分,受好评。对学生作文的恰当评分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因此,对学生的作文,我们的态度是多表扬,少批评,尽量看到作文的长处,及时抓住作文的进步,予以鼓励。并特别注意“差生”作文中反馈出来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诱导,爱护其积极性,而不是求全责备。我们认为,只要是好文章,或者尽管还有某些问题,但已很好地达到本次作文目标的文章,我们都给高分,甚至满分。

(3)激发成就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应力求让学生在作文中获得成功感,可采取以下措施:①传阅,即鼓励同学们写好文章后,互相传阅,互相欣赏,相互鼓励;②张贴,即选出佳句、佳作张贴在班级园地、学校的墙栏或报栏里;③发表,即定期出版班级《作文选》,对特别优秀的文章,我们推荐给校刊以及社会上正式公开发行的相关报刊发表。

(4)重视榜样示范。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看到与自己的能力不相上下的示范者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取得成功的希望。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少数尖子生,应兼顾所有同学,特别是“掉底生”。为此,可以通过建立个人档案的方式,将每个同学在某方面的长处和进步详细记录下来,定期在班上展示,并特别表扬那些成绩较差、进步较快的同学,让那些进步不大且自卑感较强的同学能在他们身上受到鼓舞,从而觉得自己也有成功的希望。

3、训练创新思维——作文创新能力形成的突破口

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人的创造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而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以创新思维为前提的。作文过程就是一个创造过程,在这个创造性过程中,借助于创新思维,将眼前和大脑中储存的材料重新组合并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文章。因此,要形成较强的作文创新能力,必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1)拟题创新思维训练。随着高考作文改革的深入,自拟题目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老师除精心设计命题,引发学生创新欲外,还经常鼓励学生自行拟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来拟题。

逆向拟题,即利用逆向思维拟题,把常用的成语或谚语之类,略加改装,反其意而用之,赋予其全新的内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弹琵琶”。如《没有“异想”哪得“天开”》,习作者将成语“异想天开”拆开,赋予褒义,并加上反问语气,使题目变得醒目、新颖而富有吸引力。又如,《“人比人,气死人”吗》《酒香也怕巷子深》等都是借用逆向思维拟出的好题目。

换元拟题,所谓“换元”或“换元思维”即对名著名言、谚语成语、歌词警句等人们已普遍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词语中的某个元素进行改换,从而赋予其新的内容,为我所用,达到创新的目的。如学生习作中出现过这样一些标题:《常下乡看看》《跟着金钱走》《弟弟找哥泪花流》《怀才得遇》《琴海无涯苦作舟》《不拘一格“卷”人才》《万般皆可贵,读书价更高》等。

嫁接拟题,即将本互不相干或按正常不能搭配的对象嫁接到一起,构成一个完整而别开生面的标题。如2001年10月7日,中国足球队44年来第一次获得世界杯入场券,一时间群情振奋,有一个同学拟了这样一个题目:《足球归去来》。作者将话题“足球”与陶渊明的名作《归去来兮辞》嫁接到一起,生成一个新标题,不仅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而且让读者明了了全文的阐述脉络。

借他拟题(移植拟题),即利用借他思维(移植思维)拟题。具体地说,就是用所给材料为媒体,联想辐射到最有时代特征的相似相关的新事物,并用来作标题。名家名篇、诗句名言、流行歌曲、影视书刊、体育运动等内容都可以借来做文章的标题。习作《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是移用但丁的名言;习作《复活》和《琐忆》分别移用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和唐弢的散文《琐忆》;习作《万紫千红总是春》则移用了朱熹《春日》中的名句。

矛盾拟题,就是运用貌似矛盾的短语或句子拟题,以构成悬念,引人入胜,其实质并不矛盾。如有个同学写了一篇读后感,题为《可贵的“套子”》,熟悉《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朋友都知道这封闭人的“套子”有什么可贵的呢?但当你了解到作者意在分析作品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时,也应当感到奇怪了。还有像《冬天也一样温暖》《愚公不愚》等无不吸引读者。

形象拟题,即利用形象思维拟题,也就是运用比喻、拟人、呼告、象征等方法,将抽象的概念、事理形象化,增添标题的艺术性、新鲜感。像《心中的雨》《与死亡擦肩》《播撒爱心在人间》《真情无声》《春风,请带去我们的爱心》《朋友,请带好你的“护照”》《窗口》等等,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2)立意创新思维训练。拟题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立意也不例外。就作文立意而言,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反弹琵琶“异”出新 指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从超出一般常理的角度来阐述独立见解,一反传统看法,提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

一题多解“变”出新 就是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即进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运用在作文立意上,就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排除已有的习惯性认识,无拘无束地进行多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多途径、多手段地分析、思考、辨识,思维的触角指向各个方向,从而提炼出鲜明、新颖、有价值的主题来。

移花接木“巧”出新 指以课文和中外名著里的许多令人读之难忘的艺术形象为雏形或外壳,把新的故事“嫁接”到他们身上,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

言此意彼“喻”出新 指表面上是写某事物而实际上是要通过联想,说出另外与之有联系的更深刻、更有现实意义的意思。这样的文章通常用象征或比喻手法。

放飞思想“奇”出新 指围绕作文范围和要求,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为基础,借助个人丰富的想象力,或塑造形象,或编写故事,以此反映现实,揭示主题。在高考作文改革的推动下,文体越来越开放,诸如故事、寓言、小小说、多幕剧等等,都是善于发挥想象的学生情之所钟的文体。

(3)结构创新思维训练 中学生在文章结构上的创新需从模仿名家名篇开始。模仿不等于抄袭,而应是模仿基础上的创新,而要创新就必须从“换元”开始。所谓文章结构上的换元或换元思维,即在一个优秀的思维结构上,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元素进行改换,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对文章写作来说,换元思维的例子同样比比皆是:《红楼梦》对《金瓶梅》的换元创新、《家》《春》《秋》对《红楼梦》的换元创新、鲁迅《狂人日记》对果戈里《狂人日记》的换元创新、王蒙《春之声》对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的换元创新、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对美国的《第二十二军规》的换元创新……作家亦如此,更何况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因此,在模仿中换元创新,几乎是中学生作文结构创新的必由之路。

4、培养元认知技能——作文创新能力形成的手段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人对他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识和控制。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元认知主要有两方面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学生具有关于认知和认知过程的知识,包括三个要素:个人因素,指个人对自我的了解和信念;任务因素,指学生对任务难易的把握;策略因素,指个人通过运用已知活动的策略,了解策略的优劣。第二个特征是学生对认知活动所作的一系列的调节和监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齐莫曼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元认知决策程度。可是,长期以来,作文过程只是一个命题—输导—写作—批改—讲评的过程。学生只知道按老师的要求,搜肠刮肚,拼凑成文,以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如果从元认知角度来考虑,学生的作文活动并不仅仅是“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表达”的简单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因此,学生的元认知技能在作文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它是自主创新的手段,老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技能。

(1)认清自我。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认知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作文活动,了解自己的作文基础,总结自己的作文经验,找出自己作文中的不足。

(2)理解任务。元认知理论强调对任务的理解,包括学什么以及一般的学习方法。因此,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任务与目标,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有相当多的学生怕作文,主要是苦于不知道“写什么”,这倒并不是说他们没有生活,没有材料,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筛选材料,挖掘生活。为此,老师要不断教给学生“怎样观察”“怎样思考”“怎样讨论”“如何分析提炼主题”“如何围绕写作进行阅读”“如何围绕中心话题查资料”等。与此同时,还应教给学生自主作文的方法而非具体的作文技巧,如怎样制定作文计划、怎样拟写作文提纲、怎样提高作文效率、如何养成作文习惯、如何调控作文心理等。

(3)自我调控。教师要常提醒学生注意在作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加以修改。帮助学生作文时学会向自己提问题,并且能把握制约完成作文任务的因素,弄清作文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以便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

标签:;  ;  ;  

中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的心理学思考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