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论文_林雅敏 柯艺灵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厦门 361000)

摘要:目的 分析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征求患者及其家属意见后,经计算机随机分配为两组。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护理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经护理,两组患者的神经缺损均得到有效改善,NIHSS评分显著下降,护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评分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效果的神经功能缺损的修复效果更好,患者生活质量更高,能提升护理质量和水平,是理想的护理模式,值得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NIHSS评分;Barthel指数

脑出血是脑卒中的一种,临床发生率较高。现阶段,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目标,已经不停留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上,而对于患者的康复效果也尤为重视[1]。本研究就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106例脑出血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均为我科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患者,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采用计算机随机分配的方式予以分组。对照组53例,男29例,女24例,年龄46~75岁,平均(62.17±3.77)岁,合并高血压者26例,合并糖尿病者10例,合并高血脂者17例;实验组53例,男28例,女25例,年龄47~75岁,平均(62.21±3.73)岁,合并高血压者27例,合并糖尿病者11例,合并高血脂者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基础疾病上的比较,差异微小,可对比研究。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开展,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知情,自愿加入,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病例入组及排除标准

1.2.1入组标准:①经脑部CT或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患者;②既往无神经功能缺损;③无手术禁忌症;④未合并精神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

1.2.2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合并肿瘤患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

1.3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1)生命体征监测:对患者的心率、血压、体温及呼吸频率等进行严密监测,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如发现异常状况,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科学急救处理;(2)饮食护理:减少胆固醇、脂肪等含量高的食物的摄入,禁食刺激、油腻食物,早期给予流食或半流食,病情稳定且患者吞咽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后,增加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及新鲜果蔬等的摄入;(3)心理护理:了解患者心理状况,结合病情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分析导致患者不良心理的原因,给予针对性疏导,尤其对于性格相对急躁的患者,更要注意稳定其情绪,注意沟通时的态度和语气;(4)用药指导:说明相关药物的药效、药理、使用剂量和更要方法,强调用药禁忌语注意事项,监督患者按时规范服药;(5)功能恢复锻炼指导:通过被动活动患者四肢及按摩等方式,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病情稳定后,给予科学运动锻炼指导。

实验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1)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以科室主任和护士长为组长,高级护师为组员,查找文献,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和实践,总结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归纳,结合医院的医疗卫生条件等,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护理路径计划,制定对应的护理路径表,路径表涉及患者入院指导、病情病史采集、生命体征监测、并发症预防以及相关风险事件的排查和应对机制等[2];(2)人员培训: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保证护理人员熟悉护理路径表并能按照其中的指示规范操作,保证护理人员能够准确根据患者病情阶段实施对应护理,如急性期和康复期,应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案;(3)实施与评价:严格按照护理路径表的护理流程实施护理,护理项目完成后,在表中相应位置进行标记,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护理完成度以及护理中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解决方法等,每日进行个人工作总结,每周召开阶段性工作总结会议,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改进护理路径。

1.4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前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测定并比较,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干预3个月和6个月的生活质量。

使用NIHSS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测定,该量表的分数范围为0~42分,评分越高,证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使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该量表最高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5统计学方法

以SPSS21.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患者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以(?x ?x±s)表示,对比以T检验,检验结果以P值为准,0.05为界值,低于该值则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修复效果均比较理想,实验组NIHSS评分下降幅度更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疾病的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血管老化等脑血管病变有很大相关性,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急性期患者的病死率在30%~40%之间[3]。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不断提升,病死率有所下降,而患者术后康复护理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临床治疗脑出血,多采取手术清创治疗,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脑神经以及身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护理的新的成功尝试,是针对特定住院人群,以时间为轴线,从入院指导、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按照既定的护理路径表实施标准化治疗和护理的过程,具有预见性和系统性等特点,能显著提升护理效果和质量,临床应用率逐渐上升。

本研究中,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实践中,在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的指引和培训下,护理人员依照既定的护理流程表实施护理措施,护理流程更为流畅,避免了护理工作的错漏,护理更规范更完整,有更为明确的护理目标,更好地满足和患者的护理需求,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更优,NIHSS评分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更好,患者功能恢复更彻底,Barthel指数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临床护理路径用于脑出血患者中,效果突出,能提升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海霞,黄嫒.临床护理路径在高血压病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18(2):162-163.

[2]唐粉娟,陈燕,陈洁.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中的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9(a01):247-248.

[3]李笑玲,陈爱华.临床护理路径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6):641+643+645.

论文作者:林雅敏 柯艺灵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5

标签:;  ;  ;  ;  ;  ;  ;  ;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论文_林雅敏 柯艺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