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个基本维度-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论文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个基本维度-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论文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个基本维度
——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汪信砚 刘建江

[摘 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三个基本维度展开了对现代性的批判。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以现实的主体批判了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的主体、以对象性的活动批判了黑格尔所谓的“纯粹的活动”、以感性的现实的异化批判了黑格尔所谓的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展开了对作为现代性基本原则的主体性的批判,彰显了现代性批判的哲学之维。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批判,马克思揭示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内在关联,揭露了统治现代世界的抽象主体——资本,披露了支撑现代世界运行的资本逻辑的实质在于抽象劳动对人的统治,展开了对统治现代世界的资本原则的批判,彰显了现代性批判的经济学之维。通过对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的批判,马克思阐述了真正的共产主义的本质内涵,提出了人的解放的政治任务,展开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彰显了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学之维。这三个基本维度之间是相互关联、内在贯通的,它们构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总体图式,体现了其现代性批判的独特范式。

[关键词]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现代性批判 哲学维度 经济学维度 政治学维度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本质依据,是现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是表征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重要范畴。虽然现代性概念的内涵纷繁复杂,但从历史上看,它不过是对奠基于“16世纪以来就作了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页。 之上的整个社会历史转型的描述和概括。虽然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没有出现过“现代性”的字眼,马克思也没有对“现代性”概念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同其他许多现代哲学家一样,马克思对现代性持一种批判的态度。马克思认为,近代以来,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了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政治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分裂,形成了与传统社会中奠基于政治领域之上的政治国家不同的奠基于私人领域(市民社会)之上的现代国家。这就是现代社会形成的标志。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也主要是针对现代社会本质内涵的批判。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哲学、国民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的批判,对现代社会的病理机制进行了剖析和诊断,披露了现代人异化生存状况的根源,展开了对现代性的批判。基于此,本文拟立足于《手稿》文本,试图从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三个基本维度出发阐释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由此展现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总体图式,揭示其现代性批判的独特范式。

一、理性形而上学批判:现代性批判的哲学之维

现代性概念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现代性问题也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近代以来,随着以发展私人利益为目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市民社会(私人领域)与政治国家(政治领域)的分离,形成了与传统社会的政治国家不同的现代国家。政治国家与现代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政治国家中,国家就是一切,一切都只服务于政治国家的共同利益;在现代国家中,个人就是一切,一切对个人来说都“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6页。 。从哲学的视角看,这种区别所体现的正是前现代与现代的基本原则的差异,这种区别所蕴含的现代性问题正是个人主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② 参见贺来:《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政治意蕴》,《哲学研究》2007年第1期。

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是“第一位意识到现代性问题的哲学家”③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51页。 ,也是使现代性问题“升格为哲学问题的第一人”④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第19页。 。在黑格尔看来,主体性是“现代的原则”⑤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第19页。 ,并且是“一种统治原则”⑥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第33页。 。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分析,黑格尔认为,个人主体性既是市民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又是市民社会的特质。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以他个人的私人利益为目的,其他人不过是特定个人达到目的的手段。在以私人利益为目的的市民社会中,作为主体的个人同其他作为主体的个人处于一种竞相反对的战争关系。如果市民社会中的个人主体不同其他个人主体发生关系,他就不能达到自身的目的。这种以私人利益为中心的目的作为一种特殊目的,在特定的个人同其他个人主体的关系中获得了“普遍性的形式”⑦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97页。 ,使得特定的个人“在满足他人福利的同时,满足自己”⑧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97页。 。除个人主体间私人利益的对立和冲突外,黑格尔还指出,市民社会中的对立和冲突还包括私人利益与特殊公共事务以及这两者与“国家的最高观点和制度”⑨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309页。 的对立和冲突。可以说,黑格尔深刻地理解了现代性的基本原则及其所带来的现代性问题。为了解决个人主体之间以及个人主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调和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裂,黑格尔预设了一种“伦理总体性”⑩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第35页。 ,并主张用一种理性的一体化力量⑪ ⑪参见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第25-27页。⑫《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7页。⑬[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言”,第11页。 来管控和整合个人主体,在既充分保障个人主体独立自主的同时又整合个人主体间利益的对立和冲突,避免其中一部分主体对另一部分主体的强制和压迫。

马克思认为,对现代性的批判绕不开黑格尔哲学,以至于我们有必要在批判现代性之前厘清“对于现代的批判同黑格尔的整个哲学”⑫ ⑪参见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第25-27页。⑫《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7页。⑬[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言”,第11页。 的内在勾连。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黑格尔的“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⑬ ⑪参见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第25-27页。⑫《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7页。⑬[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言”,第11页。 ,表明理性在人类认识现代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黑格尔哲学作为理性形而上学的集大成,把理性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使得理性在现代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作为一种力量,不但能够使生活关系系统发生分裂和破碎,还能将之重新统一起来”。①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第32页。 可以说,黑格尔用以管控和整合个人主体之间以及个人主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利益的对立和冲突,从而解决现代性问题的理性的一体化力量就是理性形而上学,它构成现代社会的哲学基础。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作为理性形而上学之集大成的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正是对现代社会的哲学基础的批判,也是对现代性的哲学批判。具体来说,这一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现实的主体批判绝对的主体。对黑格尔而言,作为现代性的基本原则的主体性,是一种理性,是一种反思。这种理性和反思作为一种绝对的理性和精神,不仅被理解和表述为实体,也同样被理解和表述为主体。黑格尔认为,这种被理解和表述为主体的绝对理性和绝对精神,是“主体的自我关系”②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第39页。 ,并且是这种“自我关系的调解过程”③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第40页。 。它是一个活动的主体,它的活动表现为一种过程性,表现为一个不断外化和对象化的过程。通过对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理的批判吸收,马克思既肯定了黑格尔的主体性思想的积极意义,又揭露了其所谓的“绝对主体”的抽象虚妄性。在马克思看来,与费尔巴哈对主体的直观的理解形式相比,黑格尔把主体理解为一个活动的主体,并“把人的自我产生看做一个过程”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05页。 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黑格尔所谓的主体不过是“绝对自我意识的主体”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18页。 ,是一种抽象的主体,它所进行的活动不过是在其“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旋转”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18页。 。虽然黑格尔依据其主体性思想对现实世界的历史作出了解释,但是,在马克思看来,其所谓的历史不是人的历史,而毋宁说只是现实的主体——人的史前史。通过对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指出,真正的主体不是抽象的、纯粹活动的绝对主体,而是现实的、从事对象性活动的现实主体——人。人的这种主体性不仅体现为人的现实的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更体现为人的能动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性。

如前所述,囿于对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问题的看法,黑格尔用以解决现代性问题的理性的一体化力量,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是理性形而上学,从政治学的视角来看是国家。他认为,作为伦理理念的现实,国家是一种“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⑪ ⑪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53页。⑫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59页。 是一种“作为意志而实现自己的理性的力量”,⑫ ⑪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53页。⑫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59页。 它既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外在必然性和最高权力,又是其“普遍的最终目的和个人的特殊利益的统一”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61页。 。这种奠基于市民社会之上的现代国家,作为一种普遍的共同体,是普遍意志和普遍利益的代表,它既能够满足个人主体以及社会共同体的普遍利益需求,又能够有效整合个人主体之间以及个人主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利益的对立和冲突。

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家和黑格尔的劳动理论的批判,马克思阐明了异化劳动的实质和私有财产的本质,揭示了现代世界运行的基本机制。具体来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以职业道德为基础,兼顾具体行业的特殊性。例如,为人师表的奉献精神,公正严明的法律精神,不做假账的会计精神,救死扶伤的医者精神等,这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才更具实效。

二、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批判:现代性批判的经济学之维

其二,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批判分析,马克思披露了支撑现代世界运行的资本逻辑的实质在于抽象劳动对人的统治。在《手稿》中,马克思将黑格尔所理解的劳动指认为抽象的精神劳动。海德格尔更是指出,黑格尔所理解的作为自我意识的外化或异化行为的劳动是“无条件的制造之自己安排自己的过程”⑤ 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383-384页。 。这种无条件的劳动,毋宁说是一种除去了劳动的全部感性要素的抽象劳动,并且是一种主体化了的抽象劳动,因为它可以进行自我安排。⑥ 参见王德峰:《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原则高度》,《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在现代世界,这一抽象的主体正是资本,这一抽象的主体所进行的抽象劳动正是资本的自我增值活动。资本凭借其灵敏的利益嗅觉,通过抽象的自我增值活动统治着现代人,统治着现代世界。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以异化概念为核心的劳动理论正是对支撑着现代世界运行的资本逻辑的哲学诠释。以资本为原则的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就是资本这个抽象主体所进行的自我增值的抽象劳动,而作为劳动人格化身的工人和作为资本人格化身的资本家无不服务于这种抽象劳动。在现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具体劳动从属于资本的这种抽象劳动,使得人的具体劳动逐渐沦为被资本所操纵并服务于资本的异化劳动。这就是现代人异化生存状况的根源。现代人要从异化的生存境遇中获得解放,就需要摆脱资本这种抽象劳动的宰制。

第三,以感性的现实的异化批判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在黑格尔那里,异化是绝对精神对象化的必然环节,更是绝对精神扬弃对象回归自我的积极环节。没有异化,绝对精神就不能实现这一“对象化(异化)→扬弃对象性(异化)→回归自身”的自我运动(因为黑格尔认为,对象化=异化,“扬弃异化等于扬弃对象性”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37页。 )。在马克思看来,由于黑格尔把自我意识当做主体,认为人=自我意识,他所谓的人的异化只是“自我意识的异化”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07页。 ,即“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03页。 。从劳动的对象化与劳动的异化的区别入手,马克思指出,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对象化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确证;而异化意味着作为主体的人沦为被奴役的对象,意味着人的本质的自我丧失。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现代人的异化生存状况不是人的本质在思想范围内的丧失,而是人在现实中被奴役:人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越多,他自己占有的对象就越少;人从事的对象化劳动越多,他自己就越空虚;人外化给对象的越多,他自己就越贬值。通过区分对象化和异化以及对感性现实的关注,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异化概念中积极的因素。他指出,黑格尔的异化概念是其辩证法的“积极的环节”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16页。 ,“潜在地包含着批判的一切要素”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04页。 。在黑格尔那里,异化不仅意味着主体本质的自我丧失,还意味着主体本质力量的确证,它是主体自我复归和自我完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积极一环。具体来说,主体在异化(对象化)之后,不会只停留于异化(主体本质的自我丧失)阶段,而是会通过扬弃异化来实现对主体(对象化或异化出去的)本质的重新占有。这一对主体(对象化或异化出去的)本质的重新占有意味着主体的自我复归和自我完善,使自我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可以说,虽然异化在形式上是对事物本质的否定性因素,但它在本质上却是事物向前发展的积极的肯定性因素。显然,马克思从扬弃异化的角度对共产主义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的异化概念的影响。通过对黑格尔异化概念的批判和吸收,马克思一方面洞察到异化带给现代人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又察觉到异化所蕴含的积极的力量。

在马克思看来,对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国民经济学家只是注意到了这一事实,但没有进一步说明这一事实产生的根源。国民经济学家认为,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6页。 ,是财富的唯一来源。同时,他们认为,从事劳动的工人只能从劳动产品中获取维持其“生存所必要的那一部分”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22页。 ,而不从事劳动的资本家则可以占有大量的劳动产品。马克思认为,这种明显不合理的推论,不过是国民经济学家为资本家占有一切劳动产品所作的辩护。他指出,国民经济学家眼中的劳动只是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的,毋宁说是一种异化劳动,是资本统治下的对真正劳动的否定,它只是为“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66页。 。在国民经济学家那里,工人被看成是劳动的动物,被看成“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25页。 ,他们除了存活以外再无任何其他的感觉和需求。同时,工人的劳动被归结为“最抽象的机械运动”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26页。 ,工人的活动也被当成“抽去一切活动的纯粹抽象”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26页。 。所以,国民经济学家认为,财富的本质不在于那些具体的特殊劳动,而在于这种抽象的一般劳动。④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1页。 马克思批判地指出,标榜劳动原则的国民经济学家表面上承认劳动的主体——人,承认劳动是“人的能动的财产”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23页。 ,承认人是私有财产的本质,实质上则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79页。 。在他们那里,主体不是从事劳动的人,而是“具有活动形式的私有财产”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0页。 ;财富的本质不是具体的特殊劳动,而是抽象的一般劳动。

除对国民经济学家的批判外,马克思还批判了通过阐释以异化概念为核心的劳动理论而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作辩护的黑格尔。在古典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黑格尔看到了劳动的积极价值,也看到了现代劳动的异化。他指出,市民社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工业的进步和劳动分工的精细化,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使得劳动阶级的依赖性和匮乏愈益增长了,使得这一阶级“没有能力感受和享受更广泛的自由”。⑧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44页。 在马克思看来,囿于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和理性形而上学的束缚,黑格尔所谓的劳动只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劳动,他所谓的异化不过是自我意识主体自我完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他那里,一切劳动,毋宁说都只是自我意识主体的异化或外化的行为。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这种以异化概念为核心的劳动观并未超出古典经济学家的视域,⑨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关于劳动以及某些其他范畴的观点同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的看法相一致。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791页注释115。 他对私有财产实质的考察和分析也并未真正触及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黑格尔指出,所有权概念意味着“人把他的意志体现于物内”⑩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59页。 ,而这一过程正是自我意识主体的异化(劳动)或外化(劳动)过程。可见,在黑格尔那里,劳动过程和所有权取得的过程是相统一的。黑格尔还指出,财产是自由意志的定在,人是一个单元,人的意志是作为单个人的意志而存在的,所以,所有权就具有“私人所有权的性质”⑪ ⑪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54页。⑫[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55页。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2页。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29页。 ,成为“这个单元意志的人格的东西”⑫ ⑪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54页。⑫[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55页。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2页。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29页。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以异化概念为核心的劳动理论不过是对占有私有财产的合法性所作的辩护,也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合法性所作的哲学论证。

第二,以对象性的活动批判“纯粹的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始终是主体”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5-196页。 ,人的这种主体性不只体现为一种理性和精神的主体性,更体现为一种活动的主体性,它表征着现实的主体——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的现实性。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绝对主体的秘密在于抽象,在于非对象性(把对象消融于自我之中),其实质是一种非对象性的主体,这种非对象性的主体是非存在物,是无;黑格尔的绝对主体的活动,在于否定,在于纯粹抽象、绝对的否定性⑧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18页。 ,他所谓的绝对主体的“唯一真正的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活动”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01页。 是一种独立的“纯粹活动”,是一种非对象性的活动。虽然黑格尔通过对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原则的阐释也把劳动看做人的本质,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但是,劳动在他那里只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的劳动”⑩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05页。 。这一劳动过程被哲学地表述为:自我意识从自身出发,通过创造或设定对象,同时将对象(毋宁说是对象化的自我意识)看做是需要被克服的与自我意识不相适应的异在领域而对其进行扬弃并返回自身。在马克思看来,对象在黑格尔那里只是“一种虚无性”⑪ 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12页。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05页。 ,只是主体及其活动的“非对象性的即抽象的自我确证”⑫ 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12页。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05页。 。通过对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劳动”的纯粹虚妄性本质的揭示,马克思区分了劳动的对象化和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对象化是劳动的现实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确证;劳动的异化是劳动的非现实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对象化的劳动(对象性的活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⑬ 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12页。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05页。 ,确证了现实的主体——人的感性实在性,克服了绝对主体从自身的“纯粹活动”中创造对象的虚妄性。

其一,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批判分析,马克思披露了统治现代世界的抽象主体——资本。马克思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私有财产作为外化劳动的结果本身就表明“作为对财产的排除”⑬ ⑪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54页。⑫[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55页。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2页。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29页。 的劳动和“作为对劳动的排除”⑭ ⑪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54页。⑫[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55页。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2页。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29页。 的资本的对立。这两者之间的对立,意味着工人同资本家的对立。通过对资本、劳动和私有财产三者关系的考察,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私有财产的存在形式,是“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⑮ ⑪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54页。⑫[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55页。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2页。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29页。 。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身拥有“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30页。 他们的“劳动”就是不断地占有大量劳动产品,获取巨额利润,为实现资本的自我增值服务;而对工人而言,在资本原则的统治之下,他们的劳动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只是被迫的谋生活动,甚至连他们本身都被当做商品(劳动力、人力)供资本家买卖。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在资本原则的统治之下,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都“沦为资本的奴隶”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21页。 ,成为资本增值自身的工具。为此,马克思揭开了支撑现代世界运行的抽象主体——资本的神秘面纱。作为私有财产的抽象或纯粹表现,资本蕴含着巨大的生产力,它通过私有财产完成了对人的统治,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力量”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2页。 。同时,马克思指出,虽然资本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也是导致现代人异化生存状况的根源。在以资本为抽象主体的现代世界,资本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杆,人和其他事物都成为资本增值自身的工具,人自身的一切感性光环都被资本所笼罩,人自身确证其本质力量的一切感性活动都被资本所遮蔽,人自身发展的一切丰富性和全面性都被资本所抹杀。在以资本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都被颠倒了,它们之间关系的达成都需要借助于资本的中介力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统治现代世界的抽象主体,资本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的永恒存在物,而是“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22页。 ,它终将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而被人类社会所扬弃。

马克思认为,在以主体性为基本原则的现代,个人主体之间以及个人主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主要表现在利益方面,特别是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利益的对立和冲突,造就了一个现代社会。⑥ 参见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第36页。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经济事实出发,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家和黑格尔的劳动理论的批判,披露了统治现代世界的抽象主体——资本,揭示了现代世界运行的基本机制,把现代性批判指向了现实的经济关系,揭露了现代人异化生存状况的根源,展开了对现代性的经济学批判。

三、“共产主义”批判: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学之维

对马克思而言,对现代性的经济学批判与对现代性的政治学批判是分不开的,因为“工业以至于整个财富领域对政治领域的关系”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8页。 问题是现代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本质的探讨,揭示了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深层关系,展开了对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的批判,将现代性批判的触角伸向政治领域,找到了使现代人从异化的生存状况中获得解放的现实道路。通过对黑格尔解决现代性问题的方案的批判,马克思阐释了真正的共产主义的本质内涵。

粗陋的共产主义者虽然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统治力,也主张消灭私有财产,但是他们用以消灭私有财产的手段是普遍的私有财产,即主张把私有财产普遍化、平均化。马克思不无嘲讽地指出,粗陋的共产主义者所主张的反对私有财产的这一手段是“以一种动物的形式”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3页。 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公妻制”,还带有“原始的粗陋的平均主义的性质”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494-495页注释56。 。这种普遍的私有财产使得私有财产的私有性(排他性)转变为共有性(普遍性),它实质上是对私有财产的彻底否定,它甚至还“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4页。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指出,这种彻底否定私有财产、主张普遍的私有财产的粗陋的共产主义,其实源于一种贪欲,源于较贫穷的私有财产对较富足的私有财产的“忌妒和平均主义欲望”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4页。 ,它不仅会导致普遍的贫穷,还会导致人的个性的丧失④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4页。 。这种共产主义并不意味着历史的进步,而是在开历史的倒车,是对整个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抽象否定。此外,马克思还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者对普遍的私有财产的共同性的强调。他指出,粗陋的共产主义者所强调的共同性无非是劳动的共同性和所得工资的平等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只是提高了劳动和资本的普遍性,而没有消除劳动和资本的对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私有财产所带来的异化问题。

(1)在实施混凝土涂层前,为了保证其最终效果,避免混凝土表明杂质混入涂层影响到其效果,需要对混凝土表明进行科学处理。具体内容包括出去杂物、填平其中的凹陷,具体方法就是利用与混凝土相同品质的水泥砂浆来填补混凝土结构表明存在的各种缺陷,促使其形成一个光滑平整的平面;针对混凝土结构表面上附着的碎屑、凸起和其他杂物,可以使用铲刀将其清除;对于混凝土结构表面的油污等难以清除的物质,可以使用对应的溶剂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需要使用干净水进行冲洗,保证混凝土结构表面清洁。在实施涂装前,混凝土结构表面需要达到平整、干净、无凸起和凹陷、无油污的效果。

当滋生的贪念与失去有效监督的权力挂起钩来,一切财富似乎变得唾手可得时,李青海逐渐迷失自我,贪欲的门慢慢地打开了。李青海如同一只钻进了油坛的硕鼠,在金钱编织的幻境中变得麻木,当他觉醒时已然深陷泥淖、无法脱身。

本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明原因的偏倚;此外,纳入的病例是单中心的前列腺癌患者,且样本量有限。因此,此研究结论有待后续多中心的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通过对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的批判,马克思阐述了真正的共产主义的本质内涵。真正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人对其异化出去的“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5页。 ,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完善,是人向自身(即“合乎人性的人”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5页。 )的自我复归。他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不仅是个人主体之间对立和冲突的真正解决,也是个人主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对立和冲突的真正解决⑩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5页。 。据此,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企图用一种(理性)国家的一体化力量去解决现代性问题的尝试,并提供了他自己解决现代性问题的方案,即共产主义。

教学设计类型包括宏观的教学系统设计(如培训或学习系统设计)、微观的针对课程或单元的教学过程设计和基于媒体的教学产品设计(如幻灯片、录音、教材多媒体课件等)。[5]

与粗陋的共产主义相比,政治的共产主义虽然看到了私有财产的本质,也“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5页。 ,但它只是理解了私有财产的一重本质,即消极的本质,而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另一重本质,即积极的本质。所谓私有财产的消极的本质,是指私有财产所导致的人的自我异化。所谓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则是指私有财产对人的存在的积极作用以及对人的个性的保障。这种只理解了私有财产的消极的本质的共产主义虽然认识到了人的自我异化的根源,但由于它不理解私有财产对人的积极作用,不理解物质财富给人的存在和发展所提供的客观保障,不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5页。 反而会导致普遍的贫穷,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私有财产所带来的异化问题。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政治的共产主义由于还没有脱离私有财产的羁绊,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真正的共产主义虽然主张扬弃私有财产,但它不是像粗陋的共产主义所主张的那样用一种普遍的(共有的)私有财产去取代特殊的(私人的)私有财产,相反,它主张个人应当保留一定的私有财产以保障个性;真正的共产主义虽然主张扬弃私有财产,把私有财产看做人的自我异化,但它不像政治的共产主义那样只看到了私有财产的消极的本质而遮蔽了其积极的本质,相反,它看到了私有财产的双重本质,主张对私有财产进行“积极的扬弃”⑦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5页。 。

而在马克思看来,既然在以主体性为原则的现代个人主体之间以及个人主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对立和冲突,那么,从代表私人领域和私人利益的市民社会的经济运动中探寻问题的解决之道才最为根本而有效。他指出,黑格尔所谓的国家不仅不能够解决个人主体之间以及个人主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利益的对立和冲突,相反,它本身就是个人主体之间以及个人主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利益的对立和冲突的具体体现。这种奠基于市民社会之上的现代国家,毋宁说是市民社会中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对立和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这种国家从表面上看是一种普遍的共同体,实质上却只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它不是普遍意志和普遍利益的代表,而只是特殊意志和特殊利益的代表,它代表的只是市民社会中的私人,即资产者的特殊意志和特殊利益。据此,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现代国家就是建立在市民社会中这种特殊的私人利益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它是与“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的”,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83页。 它只不过是资产者“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84页。 所以,马克思认为,解决现代性问题的一体化力量不应当从国家这种虚幻的共同体中去寻找,而应当从社会中特别是从社会的经济运动中去寻找。

马克思指出,随着代表着私人领域和私人利益的市民社会的发展,个人拥有私有财产便具有合法性;由于私有财产的排他性和不可侵犯性,一些拥有大量私有财产的个人便不再劳动,而是雇佣其他个人代替他们劳动,他们也不再服从于共同体的安排而游离于其外,这就导致了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的现代性问题。可见,解决现代性问题的关键在于私有财产。然而,由于私有财产具有双重本质,这就使得如何通过解决私有财产问题从而解决现代性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会导致人的自我异化,导致人自身(劳动力、人力)沦为私有财产,从而导致人的个性的丧失。另一方面,私有财产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它是人的个性的保障。一个人只有具备必要的私有财产,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他不被奴役,才能够保障其个性。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要求我们一方面消除人的自我异化状态,把私有财产当做人的身外之物,拒绝使人自身沦为私有财产;另一方面在保障个人的必要的私有财产的基础上,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真正的共产主义正是解决这一现代性问题的良方。

真正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积极的扬弃,它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私有财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4页。 。人们以往认为马克思是从根本上否定私有财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其实,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并不是应当被否定的对象,恰恰相反,个人应当拥有必要的私有财产以保障其个性;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把人自身当做私有财产(物)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才是应当被否定的对象,因为它导致人的异化,使人成为被压迫、被奴役的对象。作为对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的扬弃,真正的共产主义这种个人所有制既保留了个人性的东西,同时又增加了社会性的东西。因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个人的生命表现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8页。 个人的劳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其劳动产品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它既是一种私有财产又是一种社会财产。因此,真正的共产主义所要“重建”的个人所有制,既是一种个人所有制,又是一种社会所有制。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与黑格尔试图诉诸国家的一体化力量① 参见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第46-47页。 解决现代性问题不同,马克思力求用社会的一体化力量解决现代性问题,主张用“社会”去反对和消解“国家”。由于现代国家的产生得益于市民社会的发展,解决现代性问题的方案就应当到市民社会的经济运动中去寻找。通过对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资本、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以及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的批判分析,马克思认为,解决现代性问题的一体化力量不在于“国家”,而在于“社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所主张的用“社会”去反对和消解“国家”以及用以解决现代性问题的社会的一体化力量中的“社会”,不是指市民社会,而是指在市民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超越于市民社会的“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02页。 。这种“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一种抽象的“同个体对立起来”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88页。 的东西,也不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而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这种自由人的联合体既保障了个人主体的自由个性,又能够有效弥合个人主体与社会共同体的分裂,它不仅是个人主体之间对立和冲突的真正解决,也是个人主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对立和冲突的真正解决。

(1)经济新常态对专创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增速、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等表现为中高速发展、重质量效率、优化产能、创新驱动等特点,这就要求区域经济相应的转型升级,对于主要服务于地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而言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动力需要对应的创新应用型人才,要求有对应的创新应用型师资,而新技术、智能装备等新动能又是经管类教师的弱势所在,成为专创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难题。

综上所述,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哲学、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以及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的批判,将现代性批判的触角深入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展开了对现代性的哲学批判、经济学批判和政治学批判。通过对作为现代性的基本原则的主体性的批判,以及对资本原则统治下的现代人异化生存状况的揭示,马克思披露了统治现代世界的神秘抽象主体——资本,揭示了现代世界运行的基本机制,发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症结,找到了解决现代性问题以及拯救现代人异化生存状况的良方——真正的共产主义。可以说,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构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个基本维度。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基本维度之间并不是彼此外在、毫不相干的,而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例如,在批判黑格尔哲学、进而展开对现代性的哲学批判时,马克思辩证地扬弃了黑格尔的“异化”(既是哲学又是经济学的)概念,这就为他揭示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的关系、阐释真正的共产主义的本质内涵奠定了基础和前提。在批判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进而展开对现代性的经济学批判时,马克思运用其批判以黑格尔哲学为典型的理性形而上学的成果,揭示了统治现代世界的抽象主体——资本,以及支撑现代世界运行的抽象劳动——资本的自我增值活动,并披露了现代人异化生存状况的根源,进而提出了人的解放的政治任务。在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进而展开对现代性的政治学批判时,马克思根据其对私有财产的双重本质的把握,并通过对黑格尔异化概念中的积极因素的吸收,主张真正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指出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的立脚点是超越于市民社会之上的“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可见,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这三个基本维度是相互关联、内在贯通的,它们构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总体图式,体现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独特范式。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9)01-0021-09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AZX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18JF134)、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汪信砚,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刘建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2)。

责任编辑:罗 苹

标签:;  ;  ;  ;  ;  ;  ;  ;  ;  ;  ;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个基本维度-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