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诠释“中国梦”——《走向复兴》音乐欣赏的课堂实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音乐欣赏论文,中国论文,课堂论文,走向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新课改的目标要体现时代的特征,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新课改强调,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音乐问题的强烈愿望,促进其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和精神人格提升诸目标的实现。
一、有的放矢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本课所选的曲目是一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献礼的歌曲——《走向复兴》,由印青作曲、李维福作词。歌曲曲调激昂向上,歌词振奋人心,整首歌曲洋溢着爱国热情和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传递了中华民族渴求民族复兴、期盼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和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奋进的坚强决心。
音乐就是日常生活,至少应该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音乐的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授课中,笔者以学生的主体体验为核心因素,采用了情感体验式教学模式,设置了创构情景、体验经历、心理引导和教学拓展4个基本环节,注重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因素,并将其巧妙地整合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作品《走向复兴》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了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欣赏、理解歌曲要表达的效果、内涵;其次,通过体验式教学,加深对不同作品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最后,创设情景时要兼顾音乐情景和心理情景的交融,要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和实践创新。究其教学难点,笔者认为,其一,认识包括节拍、节奏等技法在乐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其二,对学生欣赏内容之后感想的点评,引导是难点之一,也是重点;其三,在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的同时如何启迪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自主学习;其四,教学环节中“教学拓展”中如何做到收放有度。
二、步步深入、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
下面阐述《走向复兴》的教学实录及课堂实践分析,主要是课程导入、授课环节和延伸提升三个部分。
1.课程导入
教师引导:“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各族人民在祖国各条战线上,继往开来,奋发图强,谱写着一曲曲壮丽的乐章。这既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也是为了国家的兴旺和富强。今天大家一起欣赏经典歌曲——《走向复兴》。”
2.新课讲授
首先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布置教学任务:任务一,请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课件放完后,将所看、所听、所想讲出来;任务二,各小组分别讨论,并在组内交流对歌曲的想法。教师会对学生发言给予指导和点评。教学活动的开展,体现在以下紧紧相扣的四个环节之中。
(1)创构情景,感知音乐之美
本课采用如下几种方式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景,运用实物演示情景,借助图画再现情景,播放音乐渲染情景,扮演角色体会情景,锤炼语言描绘情景。
首先请朗诵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诵《走向复兴》的歌词。动情的歌词朗诵,使学生们进入情境。然后,用多媒体出示音乐欣赏《走向复兴》课件,展现的内容是三十多年来中华民族艰苦奋斗、沧桑巨变的光辉历程。切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奥运夺金、救灾抢险等相关图片、视频,既有如火如荼的伟大建设场面,也有可歌可泣的战斗情景。同时在视频中插入《走向复兴》歌曲,在播放视频过程中,将歌曲连续播放。接下来学生们的讨论和发言极其踊跃:“正如歌中所唱的,我们要在实现‘中国梦’的复兴之路上,挺起胸膛何惧风浪,排山倒海不可阻挡,走向复兴创造辉煌。”“祖国的强大,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贡献,青年人更是责无旁贷。”这些都表达出了学生们的心声。
[课堂实践分析]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和要点。在看到抗洪抢险的场景时,学生们感受到了强大军队和英雄人民的无限力量;在播放各条战线取得斐然成就的画面时,学生们感动地鼓起掌来。音乐能够作为某种实用工具,但音乐被利用来做什么,并不影响它的本质,而展现其内在的价值和美的成分[2]。笔者通过以上多种情景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融入和探究。
(2)体验经历,欣赏音乐之美
音乐可以利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和声、音色和音响的色调变化,在运动中极尽其妙地表现感情的变化发展,这是任何语言艺术所不能企及的[3]。本环节教师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声像载体,让学生体验歌曲表达的深层内涵,欣赏歌曲所展现的各种美。例如飞船上天、巨轮出海声威震天的场面,通过歌曲的渲染,学生易于亲历体验感受音乐的深刻涵义。他们在感官和心理上身临其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对实现“中国梦”和民族复兴的满怀信心,这些都能在歌曲中有所感悟。学生发言说:“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更需要青年的努力。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课堂实践分析]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的同时,对学习材料、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全身心地融入、感悟和体验,包括提供的音像资料和图片或多媒体资料,这些都给了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使之体验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强大震撼。又通过再现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欣赏音乐之美。
(3)心理引导,理解音乐之美
在欣赏歌曲《走向复兴》时,声、像结合等手段,配以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战胜自然灾害这样的场景,能让学生体会到实现“中国梦”还有很多困难,还有更艰巨的任务和更长的路,真正理解这首歌曲的引领力量并从心底产生共鸣。
一首曲子,或者仅仅是其中片段,只要聆听者蓦然心动,尝到了其中的滋味,那音乐便活了,而听者也感觉到自己活了。如果听而不闻,闻而无感,食而不知其味,那音乐便是死的[4]。教师通过提问“通过对本音乐课的欣赏,同学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表达自己心里的真实感受。学生们深情地感叹:“歌曲曲调激昂,催人奋进,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感悟到人生短暂,要加倍努力学习,更加珍惜时光,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渡过难关、战胜灾害就要掌握科学技术和本领;实现‘中国梦’需要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责无旁贷。”发言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课堂实践分析]学生对音乐形成真正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学生心理的自我构建过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其主导作用也体现在这一环节。教师用音乐带去更多的人文关怀,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走向健康正确的心理发展之路[5]。经过引导,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得到正能量的激励。英国的海伦·辛普森也指出,要“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
(4)教学拓展,升华音乐之美
音乐是“二度创造”的艺术,是在作曲者、演唱者或演奏者以及听众三个动态有机环节中完成的。[6]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分组编排与所欣赏的课程相关的情景剧,并在剧中合适的环节再现歌曲《走向复兴》所表达的情景,启发学生如何将情境与音乐有机融合,将多门学科知识与音乐相融合。于是,每一个学生都亲身经历再创作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使思想得到升华。
经过3到5分钟的思考时间,学生开始表演,然后分组发言,并针对个人及小组进行自评、互评。学生们在互评发言中说:“第一组的表演,表现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继承先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我们要学习建设者的高尚情怀和崇高品格,并将其化作学习的无穷动力,努力把功课学得更好,将来报效祖国和奉献社会。第二组的表演,体现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使我们坚定了战胜困难,更好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如此强烈的反响,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实践分析]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灵魂爆发出火花,实现音乐学科所承载的德育教育和人格教育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在这一环节,笔者提供了一些与实际相结合的探究题目,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现实问题,以求实现音乐教学的育人目标。
3.延伸提升
教师再次播放一遍完整的《走向复兴》歌曲,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于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美好和谐的画卷,激发出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为“中国梦”奋斗的决心。
邓小平同志向来反对唯书、唯上,倡导唯实精神。在今天,唯实就是千千万万人民正在进行着的复兴中华的伟大实践之实。[7]振兴中华,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最大的心愿。最后,学生们跟随教师的钢琴伴奏高唱《走向复兴》,再一次鼓舞自己保卫祖国、建设家园、走向复兴的坚定信念。
以上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情景、关注体验、强调师生互动,并整合课堂资源,优化动态交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逐步渗透内化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教育引导学生做到知识与品德并重,树立群众观点,同时要学习和赶超先进,胸怀高尚情操,增进学习的动力。此次《走向复兴》音乐欣赏教学,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让课程内涵有了延伸和拓展。
新课改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音乐欣赏课的情感体验式教学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共创奇迹的舞台,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是塑造健康心理和人格、激扬爱国主义情怀的好方式。恰当而又具实效的教学模式,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对我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身心健康必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次情感体验式音乐欣赏课,使学生深入地认识到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和表现美,进而提高了他们的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