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人才论文,世纪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的社会是全球信息化和市场化的高科技社会,21世纪的教育正在朝着专业教育综合化、教学手段电子化、受教育时间终身化及知识资源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面向21世纪,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同样面临着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高质量人才的严峻挑战。
1 21世纪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
首先,社会需要决定大学生的素质结构。大学作为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一个主要阶段,其目标主要是培养能适应现实社会的人、能进行各种职业选择和行业转换的人、能改造社会和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人。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具备的素质应该是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所需要的整体素质。
其次,学科专业教育对大学生素质规格的要求。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学科专业素质的培养更要注重整体性、综合性,既要有知识、技能方面的素质要求,又要有综合能力方面的素质要求。
第三,大学生素质内容的核心是个性发展。为培养既有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征的旅游管理人才,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变社会本位、学科本位素质观为社会、学科与学生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素质观。
素质教育是一种思想观念,应渗透到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过程等环节,所以,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必须依据其原有基础、身心特征和经过四年学习绝大多数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规格和要求,而不是赶潮流。据此,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应包括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
1.1 基础素质
基础素质是各类大学生所共同具有的。所涉及的方面、涵盖的内容应当基本一致,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别而已。
1.1.1 品格方面
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群体,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其次是具备现代思想观念,既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还要具有民族精神、科学态度、竞争观念、法制意识以及较强的服务观念和劳动观念;再次是道德素质,既要有热爱人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一般道德,又要热爱旅游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以及较强的组织纪律性。
1.1.2 文化方面
文化是作为社会的人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包括科学、人文、自然、历史、地理、数学等基础知识;二是作为与人交往的工具——语言、计算机知识。
1.1.3 体质方面
身体健全、大脑健全是人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前提。所以,了解卫生保健知识,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用脑方法,养成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和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乃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形成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发达灵活的大脑。
1.1.4 能力方面
即生存与生活能力。主要有独立生活能力、一般社交能力以及适应生存挑战的应变能力。
1.2 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体现在知识、能力和方法三个方面。
1.2.1 专业知识
主要包括本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知识三大领域。旅游管理是一个应用型专业,具有边缘学科和许多专业相互交叉的特点。因此,本学科的知识要扎实精深,其他学科知识面要广博。当然,作为本科四年的大学生,不可能是大而全,博而精,所以,旅游管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仍然应以旅游专业为基础,根据学生自身需求,进行多元化选择,而不应将其规定在任何知识范畴内。
1.2.2 专业能力
首先是专业方面的一般能力,包括阅读、搜集资料、写作、社会调查、观察、分析等方面,它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工作应具备的最基础能力。其次是专业技能,就饭店管理方向而言,技能的熟练是十分重要的。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技能,如客房、餐厅等部门服务的基本技能;二是进行经营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一些应用技能,如公文写作,打字、传真、电脑操作等;三是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能,如说话艺术、交往应酬技巧及礼仪礼貌等。第三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是创造能力,即运用所学有限的知识创造新知识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与要求,应以较高级的应用为核心,创造能力为目标追求。
1.2.3 方法
方法既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又是创造知识的武器。大学生对知识、信息获得的多与少、质与量,工作成效的大与小,主要取决于方法。方法有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方法,即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工作方法;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三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基础理论。方法作为一种创造与发展的手段与中介,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
1.3 心理素质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是记忆力发展的顶峰,又是品德、信念、个性的形成时期,亦是思想活跃、创造力上升的阶段。通过大学教育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
首先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智力要得到最好的开发。要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发展其良好的有意记忆、加强其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创造思维的培养,鼓励其富于幻想,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
其次,是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品格,使其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与坚韧性均获得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最后是全面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形成其良好的动机、高雅的气质、广泛的兴趣、稳定的性格、鲜明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最有效的途径。
2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从知识、能力、素质的角度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处于不同的层面,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紧密联系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一般来说,知识是属于表层的东西,但它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也就不可能有强的能力和高的素质;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属于里层,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素质是把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属于内核。高的素质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因此说知识、能力、素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素质处于核心的位置。
在国际教育界,有to know(学知识)、to do(学做事)、to be(学做人)关系的研究,又有以K(knowledge,知识)、A(ability,能力)、Q(quality,素质)作为人才培养三个方面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出版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个基本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得博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上的报告中提出未来人才应掌握的三张教育通行证:第一张是学术性的,第二张是职业性的,第三张是事业心和开拓精神。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对素质的重视,对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关系的关注,反映了现代教育在培养目标或质量观上的一个时代特征。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由于各学科不断分化和综合,旅游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同时由于旅游业的整体性和综合服务性的制约,旅游业与各行业各部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将有更新、更高的要求。
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面向旅游宏观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教学、科研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他们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宏观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且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人才。当然,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目的进行培养方向和侧重点的相应调整。
3 课程结构的设置
课程结构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首先,关于课程结构,应建立以学科课堂教学课程为主,结合活动课程,辅之以隐蔽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并将必修、选修、自修多种修业方式有机配合的,富于弹性和活力的现代课程结构。
其次,关于课程形态,包括综合化和整体化。从世界范围看,学校课程正在向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生活巨变的更高水准的综合化方向发展。在此全球课程走势的宏观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未来课程之发展自然也将顺应此大势。既有单一学科的综合化,也有整个课程系统的综合化,强调传统课程、跨学科课程并存,必修课与选修课互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做到优化和有序,以利于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课程形态的整体化,则意味着课程的学术性和实践性并重。这两者并驾齐驱,将推进我国旅游专业跨世纪课程形态建设中的学术性和应用性紧密结合的大趋势。
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超越我国传统的单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固定僵化模式,应体现现代教育的智慧、能力和发展一体化综合的特色。
旅游教育是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但它又不能是唯实践至上,依附于实践的功利目的,而成为实用主义的教育版本。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旅游教育具有的科学性,应体现在它应有自己内在的思想体系和核心,这些正是构成旅游从业人员智能素质的重要基础;旅游教育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它不是纯学院式的封闭教育,它有自身强烈的行业特点与明确的目标性。因此,实践目标应成为指导旅游教育具体过程实施的方针和检验评估旅游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是比较合适的,即以教学为核心基础,以技能培训为实践推动环节,以科研探索为发展导向的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要以素质教育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专业基本素质为基础,课程的设置、结构体系均要有利于学生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形成。此类课程主要是基础课与专业课。二是以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跨学科课程、双学位和辅修专业等课程为依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他们的不同价值选择,加强和训练文化、道德、科学、身心发展等方面的素质。三是适当增加方法论、创造学、经济形势及专业前沿方面的讲座或选修课,并通过学生参加科研工作,初步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不学素养和掌握科研方法,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另外,应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在旅游专业的重要地位。国外一些著名的餐旅学院,如美国的康奈尔、希尔顿、拉斯维加斯、纽约州立大学、丹佛大学等,要求该专业的学生社会实践为1000小时,除此之外,学院规定的实习为300~500小时(注:资料来源于Internet网美国部分大学课程设置一览。),可见其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
以饭店管理方向为例,通过系统实践,要使学生基本掌握整个饭店的管理系统、运作程序及组织、指挥、协调、制度管理及领导艺术,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旅游市场形势和动态,学习饭店规划、年度计划和专门计划的制定、总结,学习监督计划执行情况,学习处理财务、会计、人事、后勤、投诉、法律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及处理紧急事件,学习如何搞好外联工作,为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优化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传递人类文化、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促使学生发展的主渠道。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严重脱离社会需求的问题,这种状况已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尽快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与美国、英国、瑞典等发达国家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100 多年的历史相比,中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晚、经验少,加之市场经济的确立时间短,这些均不利于旅游专业的迅速发展,也给21世纪旅游专业的改革带来一定的难度。
21世纪我国旅游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优化将面临两个任务:一是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即要在现有旅游专业的课程名称、课程内容、教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基础上调整;二是要跟上世界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步伐,以体现课程的综合化、现代化、国际化、多样化和职业化。基于这种情况,21世纪旅游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中,知识的选择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这些知识必须是经得起检验的, 即知识的认识论问题或真理性问题;
(2)这些知识必须是有用的、有价值的, 即知识的价值问题和道德问题;
(3)这些知识必须是对学生有启发的,对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 获得同类知识甚至获取不同类知识,具有帮助作用,即知识的方法论问题。
4.2 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
由于旅游专业是在广泛吸收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食品学、营养学等学科的基础上来研究自身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形成的一门科学体系,因此,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趋于成熟和稳定,这部分内容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提出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如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市场学中的供求规律、管理学中的管理方式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规律、心理学中的人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等。学习和运用这些基础理论,对于开拓旅游市场,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都有指导作用。教师对这部分内容要讲深讲透,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学会各种学科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特殊手段,从而为吸收相应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当工作或社会需要时,其完整的知识结构既能适应专业变化,也易于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学生在社会环境变化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4.3 教学内容的更新应体现信息化、综合化、动态化
中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发展中可以借鉴国外现成的经验。但是,一方面这些经验会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国情不同,特定环境不同,在借鉴的同时,要做筛选和研究,使之符合中国特色。此外,在我国旅游业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新情况及新问题,需要加以提炼和总结。对于这部分反映新时代、新特点、新观念、新方法的内容,要及时补充、更新。因此,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更新应体现信息化、综合化及动态化,使学生能及时了解世界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开阔眼界,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还会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从事更深入广泛的研究,从而提高自信心和开拓能力。
4.4 讲授内容“少而精”
重视旅游管理知识的集约化、结构化,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结构和方法,并把讲授、辅导、自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4.5 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把科研引入教学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旅游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研究能力。鼓励学生提出与书本不同、与教师观点不同的新见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5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
5.1 教学方法的更新
5.1.1 在教学方法的功能上由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
教学方法是受教育目标制约并为教育目标服务的。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智能培养,是传统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这种教育目标下形成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功能在于知识的传递和灌输,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教育与能力的训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教会学生学习”,即学生通过教学不仅能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能获得独立的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
5.1.2 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应推行启发式,废止注入式
注入式教学重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将教师权威绝对化,而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灌输的知识仓库和存储器,因而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采用单向的“填鸭式”的强制灌输,忽视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及对学生独立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学习方法的指导。这种思想与方法只能教会学生模仿和记忆,而压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
启发式教学则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启发式教学首先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其二,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上,并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独立性程度与相互配合,发挥教学方法的综合效应。
5.1.3 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应强调学生的独立性、 研究性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从“教会学生学习”与启发式教学的认识出发,将解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问题作为教学方法结构改革的重心。
(1)加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减少必修课数量, 提高大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改善其计划和组织工作,加强来自教师的监督和帮助,对大学生自学进行教学和教学法指导,同样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形式。
(2)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首先, 教师要深刻解释教材体系中所蕴含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内容,启迪和引导学生对创造过程的理解。其次,教师要把主动参与意识和探究发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组织学生开展必要的探究学习,强调创造思考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一种从相互联系的角度来认识世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的综合的和发展的观点,从而能更加自如地去体验和习得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广泛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 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如,自学、课堂讨论、社会实践、学科小组活动、模拟课、辩论会及课外阅读。
5.2 教学手段的更新
将现代媒体,诸如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至课堂教学中,它们的直观性、动态性和较大的信息容量,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它们包含的教学内容可以超越时空与学生的思维空间,强化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使学生能尽快了解本专业科研和实践发展的动向。
收稿日期:1998—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