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农村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一化”独进战略的缺陷
近年来,理论界研究农村发展战略问题谈得最多的是农业产业化战略。根据人们的讨论,可以将农业产业化定义为“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1〕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不辩的事实, 人们在今天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一个新问题郑重提出来,目的是强调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要求对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即实现农业经营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农业产业化是在不改变农村现行体制的前提下克服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打破农工商脱节,产供销分离的旧格局而提出的。
70年代末我国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发展乡镇企业为基本特征的伟大变革,首次公开承认了农民的独立利益和经营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打破城市——工业,农村——农业这样的传统经济发展二元模式,城乡分割,产供销脱节,农工商分离的格局未有打破,小生产的形式未有改变,农村自主经营的农户达两亿多,平均每户经营耕地仅0.42公顷,农业经营规模过小,限制了系列化农村机械的使用和高新科学技术的推广,农户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农产品的商品率,农业劳动生产率都很低。乡镇企业除少数先进者外,也都面临持续发展问题,因此户自为战的小农经济与生产、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因农业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程度低、经济效益的增长受到制约而被极大挫伤,面临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农业所必须的自我积累,自我扩张、自我发展的能力始终未能培育起来。农业产业化战略正是针对农业面临二次创业的严峻形势而提出的跨世纪重大战略,因而能引起理论界的热烈反响和农业经济工作者的热烈支持。
然而农业产业化理论毕竟还不成熟,实践时间还很短,经验还不足,因而面临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问题。
首先,单纯靠农业产业化还不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不断地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要,既提高消费水平又提高消费质量。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业的手段与途径而不是目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都可以利用这个手段。“公司+农户”就是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由于理论工作者在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同时,没有提出明确的配套战略,没有强调实施农业产业化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致使人们在实践中为农业产业化而农业产业化。某些地方增产、增收了,农民享受了一条龙生产服务,却未享受一条龙生活服务,落后的居住环境、水、电、交通状况依旧,落后的生活方式依旧。农民的生活质量未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经济有增长而无发展。
其次,公司难以成为农业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力量。“公司+农户”是当前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主要形式,即以涉农公司为核心,将公司周围分散经营的农户联系成农场式的大生产,公司负责开拓市场,并以签订产销协议的形式向农户下达某种农产品或农副产品生产计划,公司还对农户的整个生产过程给予一定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但是问题有三:一是涉农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盈利率一般不高,规模不大,不能给农户,特别是贫困地区、贫困农户有多大的支持。分散经营的农户也不会因为有了公司的指导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式经营转变为集约化经营。二是涉农公司会从自身盈利目的出发,只支持近期价高利大的农产品生产,因而下达给农民的生产计划可能产生短期行为。三是涉农公司只关心某一农产品的生产而不会关心农户的多种经营和农村经济全面、长远的发展规划。
第三,农业产业化战略未重视培养农民主力军的作用。从许多地方的农业产业化实践来看,人们在非常重视公司与农业科技作用的同时,忽视了农民主力军的作用,没有把宣传农民,动员农民,培育一支宏大的农业产业化主力军队伍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这是实践中的主要缺陷。列宁说:“在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2 〕我国农村的就业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到了35.9 %, 农业科技人员仅占0.04%。涉农公司主要考虑的是自身盈利目的,不可能全心全意为广大农民服务,特别是为贫困农民服务。农业科技人员虽能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但是常因人数少,服务面太广,而力不从心,而且也不能得到文化落后、思想保守的相当大一部分农民的热烈响应。显然,只靠公司的积极性而不同时培育农民主力军队伍,推进农业产业化战略是十分困难的。
要顺利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同时推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实行“三化”齐动、互动发展战略,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互信互利、共存荣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共同体。三化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联系机制,农业产业化是基础,是三化联系的纽带;农村工业化是先导,农村城市化是卵化器;农业产业化通过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给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以巨大推动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则给农业产业化以强有力的支撑。由于不同地域农村有不同支柱产业与主导产品,农业产业化必然具有地域特色,农业产业化要求的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则把城乡、农工贸、经科教结合在一起,使各方参与者互信互利,共同发展,因而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产生巨在原合力,弥补一化独进战略的缺陷。
二、“三化”齐动——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向
1.推进农村工业化配套战略的意义
工业化就是使大机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发展过程,即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工业、农业和其他部门的过程。工业与农业不可分割的联系决定了工业化进程必然受到农业发展的制约。农业的发展能使过剩劳动力转移到劳动密集型工业上来,弥补工业劳动力不足,并为工业提供粮食等重要的生活资料与部分生产资料,因而为工业化进程提供坚实的基础。战后许多发展中国为了支持工业化而掠夺农业,使农业缺乏资金、技术而衰落,最终使工业发展失去基础,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我国从5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进程,实质上仅是城市工业化,当时实行的将城乡分割的不平等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粮油副食品供应制度硬把占人口80%的农业人口束缚在农村,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与城市转移,因而使农村处于被工业化与城市化排斥的地位。
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是我国农民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就地开始工业化进程的创举。但是乡镇企业的发展离工业化的目标要求尚有很大的距离:乡镇企业大都规模小,布局分散,有80%分布在各村落,19%分布在乡镇,1%分布在县城以上城市,再加上管理不善, 效益差,因而不能为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也没有合适的新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推广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去。城乡之间的隔绝状态未能被有效打破,各地与各行业乡镇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也未能普遍建立,许多乡镇企业难以享受社会化服务,也难以为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而且一部分乡镇企业还随意排放“三废”,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使农民的生活质量降低。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在目前仅处于农村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实施农村工业化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首先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扩大农业产业化成果。发展乡镇企业本应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容,因此可以说我国农村从80年代初就已不自觉地开始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由于当时人们对乡镇企业的意义停留在“无工不富”和以“离土不离乡”的中国方式消化农业过剩人口的宣传上,因而出现了一些不是立足本地资源而是仅“跟着市场走”的偏差。我们提出农村工业化战略能给农民指明一条办工业的正确道路:立足本地资源确立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并围绕支柱产业与主导产品依靠先进技术发展乡镇企业。这是一条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实现集团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扩大农业产业化成果之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地区是传统的产粮区。过去大量稻杆被当作燃料烧掉,后引进港资建立了大型造纸厂,由于稻杆是当地数量巨大的资源,而且价钱便宜,因而使纸厂的产品极具竞争力。之后,乡镇政府又从发展大工业的思路出发,在纸厂附近建立了纸箱厂和纸箱印刷厂,使本地主导产品增加了附加值,效果不错,小城镇也得到了发展。
其次,有利于推进科教兴农战略。技术进步是工业振兴的动力,也是农业与农村经济振兴的动力。技术进步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生产工具中物化的技术进步;另一种是体现在人的技能中的非物化形态的技术进步。不仅包括由技术进步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生产手段和生产方法,而且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水平和劳动智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在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已超过物质资本,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效地推进经济发展。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指出:“穷国致力于发展,其关键在于人力资本的形成”。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的投资形成的,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是发展教育。我国农村的教育事业十分落后,农民中文盲较多,中小学生的缀学率还很高,教育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实施农村工业化战略要做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树起科教兴农的大旗。
总之,农村工业化并不是要化掉农业和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而是要通过技术进步与发展教育的手段提高农民素质,化掉传统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为农业提供资金,消化农业过剩人口并以市场为纽带建立农工贸一体化、经科教结合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显然实施农村工业化配套战略能为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动力、指明方向。
2.推进农村城市化配套战略的意义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由于推进机器大工业的基础是生产的集中,生产的集中必然引起人口的集结和市场、消费、科教、文化的集中,城市便形成与发展了。进入城市的人口则主要是从农村分离出来的。工业化的结果必然是城市人口的增加与农村人口的减少,因此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中叶赢得了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开始工业化进程之后,城市化进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已猛增至42.3%。我国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3%,城市化发展的空间相当大。
传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结果是使城市与农村处于隔绝、对立状态,形成了农村主要从事农业,城市则主要从事工业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日益落后、贫穷,城市日益发达、富裕,从而形成强烈的反差。某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村过剩劳动力大量涌入少数大城市,使这些大城市恶性膨胀,因过度城市化而患上了交通拥挤、社会秩序混乱、环境污染、居住条件与卫生状况恶化、大量流浪者与过高的犯罪率等“城市病”。我国农村工业化不能按传统的二元经济模式发展,而应该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一元经济发展之路。我们提出的农村城市化战略的目标是在农村就地建设星罗棋布的相对独立但却相互联系的新兴小城镇体系,因而可以称为农村城镇化战略。农村城市化并不是要化掉农村,化掉乡里人,在地盘上大于城市的农村与生活在农村的乡里人永远会存在。我们提出的农村城市化的目的一方面是让部分过剩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享受现代城市文明,更快地提高生活质量与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是让城市经济关系与生活方式广泛渗透到农村,使农村的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显然,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能使农业与农村实现经济增长,农村城市化则能使农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实施农村城市化的好处是很多的。首先,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由农民出钱出物出人建设的小城镇不会成为农村的对立面,而会与农村建立利益共同体,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其次,有利于农民的观念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于城镇后,集体生产、集体娱乐、生产与生活圈子都扩大了,有利于农民增强集体主义与文明意识,使思想观念现代化。第三,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人口聚集的城镇才有可能集中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交通、邮电、文化、教育、环保、卫生等公共事业,使居民们享受到综合服务,感受现代文明,既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又提高精神生活水平。第四,有利于农村产业化中心环节与农村工业基地的建立。一个小城镇就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既是居民集中消费的市场,也是本地农副产品输出、各地产品输入的集散地和为企业提供零配件、维修、金融、信息、实验服务以及企业之间互相实现社会化服务的多功能市场。利用城市多功能服务将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以及相关企业集中建在小城镇,形成企业群体,有利于乡镇企业的改组、改造和走集团化之路,实现规模效益,因而能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三、三化齐动战略的联系机理与战略措施
1.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三化”齐动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就是说要以农民为核心研究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问题。邓小平多次强调:“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 邓小平在总结1958—1978的20年的经验教训时说:“ 我们要想一想, 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快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并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1994年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也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突出了人口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实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的持续发展才是目的。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与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纲要》都贯彻了《行动纲领》的精神,以跨世纪眼光首次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提到了战略目标地位的高度,两大文献提出的95期间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两大任务就是要重点保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保证农民收入较快增加,解放65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农民达到小康水平。
“三化”齐动战略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就是要以农民为本,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为目的,寻找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途径与对策,并以是否对农民有利来评价有关农业与农村政策的正确性。三化战略的目标与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的目标,即到下个世纪中叶实现国家工业化与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使中国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在实践中,许多农村管理干部却抛弃人本思想,常常干一些损害农民利益的事。例如强调了多年的减轻农民负担问题,在某些农村就是解决不了;某些农村去年解决了,今年又出现反弹;某些农村名义上减轻了,实际上加重了。以人为本的三化齐动战略既是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发展战略,又是必须有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理解、支持方能成功的战略,因此实施三化齐动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通过宣传教育手段让人本思想深入人心并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科技素质,把农民变成新世纪的现代农民。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首先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
2.发展模式与措施
如前所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走传统的二元经济发展之路,而应该建立城乡一体化,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一条龙的一元经济发展模式。一元经济模式要求农村地区各类经济主体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建立互信互利、共存共荣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共同体,共同体内应按市场规律形成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转。近年来在农村出现的“公司+农户”、“基础+农户”、“科协+农户”都是区域共同体形式,其中最稳定、最长久的形式是股份合作制。浙江武义县与广东南海县是我国最早推行股份合作制的两个县。武义县的做法是:承认农户对土的承包权与使用权,通过入股和合理确定收益分成比例,量化为价值、土地则统一规划,实行规模经营。南海县的做法是将农民承包的土地与其它资产量化为股权,分配给个人所有,农民以占有股权的形式共同占有集体的土地与其他财产。原有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则以股份合作制企业或农场、股份合作社的面貌,对土地实行统一开发、规模经营。农村股份合作制不是否定和放弃,而是完善与发展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性质,而是使土地公有的形式多样化,因而能得到国家、集体与广大农户的认同与支持。推行股份合作制不仅有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而且为农村资产重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过剩劳动力的流动、调动各经济主体参与股份制的积极性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个“门”就是作为股份制有机组成部分和股份制发展的杠杆的股权转让市场。
实现农村经济一元结构的主措施就是设立股份合作企业与建立股权转让市场。在设立股份合作制企业时应特别注意的是:以土地所有权设立国家或集体股权,以土地经营权设立农民个人股权。村长、乡长可以代表集体或国家出任董事、董事长,但是总经理则应由收购了一定股权的懂经营、会管理的种植大户出任。农民可以拥有乡镇企业的股权,但不一定成为乡镇企业的工人,农村中有许多农民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做工,身系两头,一心二用,结果是工也做不好,农也耽误了。河南新乡的一些乡镇企业招收城市下岗职工当工人,并让农民工人回乡一心一意种田的做法就很好。为广集资金,股份合作制企业还可以将部分股权转让给周边及国内各地的有兴趣的投资者,甚至外商,与他们合作开发本地资源与农产品。股份合作制企业还可以进入本地区的城镇投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商贸服务业,按农业产业化要求建立紧密型农工贸一体化企业集团,从而实现“三化”齐动、互动。
在推行股份合作制时必须重视股权转让市场的同步建设,以为已稳定转入非农产业的农户转让股权和鼓励种植大户或集体农场收购这部分股权创造条件。应该对股权转让市场进行规范管理,不能让国家与集体的财产白白流失,也不能让个人持股者吃亏,因而应按证券市场的运作贯例规范农村股权转让市场。一方面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成立后,应将股权交由县一级金融部门监管,企业不得随意增减或变更股权;另一方面建立二级市场,在市场管理者监督下通过市场转让股权为防止投资者无视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而纯粹以土地作为投机对象,造成土地价格大幅波动,土地股权市场价格应以开放式基金的形式确定股价,每半年或每季度确定一次价格。方法是先测算每股所代表的一定面积土地当季与前三季收益之和除以当年年利率之商,另加交易费,即为股价。
3.动力机制与措施
“三化”齐动战略的两大动力机制是深化改革与科教兴农。
邓小平早就强调改革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江泽民1996 年6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在农村经济体制、农村市场体制、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体系这几个层次上,都需要进一步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之一是政经合一。被称为“广阔天地”的农村在行政上被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小块块,块块的行政长官不仅管理着块块的行政,而且管理着块块的经济,致使块块之间不仅缺乏经济联系,而且因相同的经济决策、相同的经济结构而成为相互拆台的竞争对手。家庭联产联包制推行以后,相应的能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投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体制则未建立起来,致使许多地方的设施老化,农村的交通、用电、饮水等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未有提高,许多农民的生活质量未有多大改善。据统计,85期间年均成灾农田面积4.24亿亩,成灾率50.47%,比75期间提高了1.88个百分点。
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改革现有政经合一的乡镇管理体制,建立政经分离的新体制。乡镇政府主要管理本地区的行政、治安、小城镇规划、交通、水电等事务,并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制订投资、价格、补贴、农产品质量标准等经济政策。乡镇企业与农村经济组织则应与乡镇政府脱钩,并根据产供销、经科教一体化经营原则建立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经济联合体。特别重要的是在整个农村地区改革金融服务体制,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社会投资机制。政经分离的改革还应与减政放权的改革同步进行。因为我国县——乡镇——村三级管理体制的弊端还表现为政出多门、机构臃肿,年年讲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年年减轻不了,官太多了是根本原因。在美国农村,官民人数之比为1∶200,俄罗斯为1∶60,我国则为1∶35,是俄罗斯的近2倍,美国的近6倍!发达国家由政府与各民间机构如协会、合作社等共同管理农村经济的体制值得我们借鉴。
实施“三化”齐动战略的另一动力机制是科教兴农。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生产投入较高,产出效益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5%,发达国家则达62%;二是我国的一些山水资源,特别是贫困山区有待开发,可垦为耕地的宜农荒山为1300多万公倾,可垦沙荒地为6600多万公顷。只有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思想科技素质,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重点放在推广优良品种、科学施肥、节水、节种、减少生产成本上,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4.约束机制与措施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巩固与增强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且要求发展社会的上层建筑,给广大农民营造一个物质上舒适、精神上宽松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存环境。为保证“三化”齐动战略约束机制的顺利建立,必须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这主要在于:一方面要在农村广泛深入地进行普法教育,使农民知法、守法、用法,以求获得和维护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要教育广大农村干部,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民主和法制观念,以求获得和维护一个强有力的、廉洁高效的领导管理机构。
注释:
〔1〕见《人民日报》1995年12月11日社论。
〔2〕《列宁选集》第4卷,357页。
标签:农民论文; 农业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三农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 股份合作制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