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质疑——课堂检测”的文言阅读教学课堂探究模式下,要达到文言文教学的高效,一定要跳出老师逐字逐句地讲、学生毫无重点地记的教学模式,在深入文本解读、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备好教材,备好教法,备好学情,精心设计探究环节。
关键词:文言文 探究 导向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要建构学生和文本高质量的对接,文言文阅读课堂探究不仅要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思维能力、锻炼思考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求思想方法,让课堂探究达到逻辑性、深刻性、丰富性和个性化要求。
一、文言文课堂探究要体现思维的逻辑性
笔者认为,课堂探究问题的设置应当秉持几个原则:
1.问题贵精而不贵多。
2.问题设置应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设置的问题与学生知识储备有关联。
二、文言文课堂探究要体现思维的深刻性
经典的文言文,语言凝练独特,塑造形象典型,意蕴深广,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它们往往含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内部的矛盾,精于解读其中的意蕴,在教学的多重对话中,引导学生依托文本进行针对性的研读和解读,纵向挖掘文本的深刻内蕴。笔者认为,文言阅读的课堂探究要有古代思想文化的深度透视,若在课堂拓展探究中缺少了思维的深度,就成了历史文化知识的碎片化呈现。课堂教学上的拓展应区别于课外阅读的拓展,它的价值不应指向文本学习的广度,而应指向文本理解的深度,其标准就是能否有助于师生与文本的深度接触。 当然,课堂拓展探究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走向“无中心拓展”的雷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文言文课堂探究要有方法和内容的丰富性
中国文化的精髓,文言文言简义丰,意蕴深厚,对文本的研读如果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话,学生就很难深入到古人丰富的人文情怀和精神世界,更难体悟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美。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梳理探究,归纳文言知识,掌握文章基本思想;运用合作探究,在交流质疑中突破文章重难点,并提出新问题,不断提高文言知识的应用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运用拓展探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纵深开掘,找到文本和现实社会的契合点,把课堂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去,从而深化文本理解。教师要致力于文言课堂探究过程的优化,紧紧围绕学生这个课堂主体,以探究的问题为导向,通过启发式、互动式的设问、追问和反问,质疑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古人智慧的现实价值,力争让学生对文本在更深层次的领悟和思考上,热爱文言阅读,汲取古人智慧。
四、文言文课堂探究要体现思维的开放性
开放性思维,是指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狭隘眼界,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的思路,它反对把事物彼此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封闭起来,具有反教条和实事求是的特征。具备了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就能够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体现着创造性的思维本质。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就是使学生摆脱既有知识和思维定式的苑囿,对文本以新的角度、多向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从而得出新的认识和个性化的解读。例如: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学生往往会抓住文章最后“致人无己,圣人无名,神人无功”一句,片面地认为庄子的逍遥是一种无所待的人生境界,是超脱了名利的精神自由,甚至将逍遥游理解为纯粹的自由自在、肆意洒脱、甚至不近人世的无为,这是对庄子思想理解的极大谬误。笔者就在课堂探究中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庄子在文中着重刻画的大鹏形象有什么内涵?通过这只大鹏,他想阐明的真正逍遥又会是什么呢?经过探究,有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看法:大鹏徙于南海,虽说有待于六月的大风,但怒起而飞,击水三千里方能获得展翅翱翔的动力——适时地爆发是实现逍遥的必要因素,三月聚粮食与六月之行是对其意志力的极大考验——顽强的精神品质是实现逍遥的内在要求;而对南冥的向往是实现逍遥的精神支柱。若没有这两种精神互为表里,逍遥就是一种消极的等待、懒散与空虚;真正的逍遥是建立在厚积之上的,通过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从而达到大境界、大志向的潇洒、自在。通过对“大小之辩”的探究,逍遥还可能是超越了自身局限和认识的思想自由。文本只是“例子”,在一堂课里,要完成什么任务,通过什么途径,达到什么目的,在“课程标准”的规范下,需要教师根据诗和文的题材与体裁的不同,对文本中的疑难点进行开放性的探究,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发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和解读,更高层次地鉴赏人物的性格特征、明确文章主旨与写作目的。惟其如此,课堂文言文课堂教学才能呈现出开放性、变通性和生成性特征。
文言文阅读课堂探究式教学关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能取得实效,既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更需要教师认真全面地研读教材,把握学情,钻研教法,紧紧抓住文言文课堂探究这一中心环节,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并有效组织课堂探究,才能改变文言文教学现状中的不足,从而让学生有实在的获得感,让文言课堂变得真正高效。
参考文献
[1]钱梦龙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04。
[2]朱宗明 “探究教学”的特点及应试意义[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05。
论文作者:李昌银 杨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1月总第1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文言文论文; 课堂论文; 文本论文; 逍遥论文; 文言论文; 思维论文; 开放性论文; 教育学》2017年11月总第1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