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立体复习论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以能力为重点,以思维为核心,乃近年历史高考改革在人才选拔标准方面取得的可喜进步,给历史教改注入了不少活力。然而,目前并不稀见的那种单纯为应试而教学的做法,却远离了教改考改的初衷,其弊端尤其明显地表现在高三备考阶段,支离破碎的复习方法,临阵磨枪的急切心理,不独对学生身心健康不利,而且十分有害于教学和高考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全方位培养和考查。说到底,这是教学观问题。著名历史教学暨命题研究专家郭福华先生《历史立体复习论略》一文(节选自郭先生新著《历史学习方法概论》),紧紧抓住“立体”这一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思维方式,就“复习”这一教学再现环节做了独特新颖的设计,文中关于立体复习观(乃至立体教学观)的深入思考和论析,对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历史教学改革,也无疑具有深刻启示意义。本刊特登此文,意在引起同行专家对教学观问题更深入地探讨,为深化我国历史学科的教改考改做出积极贡献。
历史学科在高考复习阶段如何避免教与学在实践上的盲目性、低层次,从本质上端正教改方向,有无科学的教学观和教学方法是其关键。历史立体复习,就是我对复习这个教学环节反复审视后提出来的。我初步认为,历史立体复习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它既符合历史学科特点,又适应了培养真正智能型优秀人才的教育目标与教改要求,并与高考考查目标趋于一致。
为了便于说明何为历史立体复习,先不妨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进行典型分析。
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通常的做法是纵横联系。纵向就是把它与英国此前此后发生的其他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复习。圈地运动--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帝国主义初期……构成一部简明的英国近代史。横向则是把它与别国发生的时间相近或性质相似的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复习。既可把它与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和特点,又可把它与同一时期中国清朝建立、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等相联系,认识它的进步性和历史地位。如果我们借用数学语言,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历史现象比作原点O,以其纵向联系为X轴,横向联系为Y轴,那么XY相交于原点O,构成了一个平面,上述复习方法可称之为平面复习法。这种方法通过抓“点”理“线”,连“线”成“面”,是最常用的最基本的历史复习方法。可以说,除高考外中学各类考试采用这种方法复习历史都是行之有效的。
但高考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进行立体复习。立体是“具有长、宽、厚的物体”①,“厚”即“高”,可比作历史现象的垂直高度。如果我们深挖历史现象的内涵,并把它提到理论高度加以分析,就出现了垂直高度。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除纵横联系外,还可把它分解为原因、经过、意义三个层次,并逐层上升到理论高度复习。复习革命的原因可从社会革命的一般原因是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入手分析,并得出结论: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革命的根本原因。复习革命的经过可把它分为三个阶段:①革命战争;②克伦威尔独裁统治;③君主立宪制确立。复习时要注意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去分析。如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个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作用、国体与政体、资本主义政体分类、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是不会一帆风顺的等。复习革命的历史意义则可联系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革命作用的理论。这种方法把历史现象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分析,并挖掘出历史现象的内涵,把握了其内在的联系,就使复习有了立体感。
可见,所谓立体复习就是以某一历史现象为原点,以它的纵向联系为长,横向联系为宽,垂直高度为高,从长、宽、高三维对历史现象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以获得立体认识,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的复习方法。
上篇:原因分析
一、立体复习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历史是中学的一门必修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具有下列三个显著的特点。
1、时序性
历史有如奔流不息的长河,不断地向前发展。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学科体系的构成方式,历史学是以时序延续来构成学科系统的。《历史教学大纲》规定:要“按照年代顺序,具体讲述历史”。因而,历史教材也是按照历史现象发生的顺序进行表述的,历史教学也得尊重教材体系,按时序组织。历史的时序性其实是社会发展因果联系的反映。列宁曾指出,在研究历史和社会现象时,“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这里所指的“历史联系”就是社会历史现象中普遍存在的因果联系。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它的起因和结果,某一事件的结果,会成为另一事件的起因,如此环环相扣,构成历史的发展过程,组成历史学科的知识链。
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决定了历史复习必须十分重视历史现象的纵向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要用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复习历史,把历史现象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中、整个发展过程中去分析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评价其历史地位,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止的认识上。
2.综合性
人类历史包括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各种社会现象,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内容。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科学,即历史科学。”②历史内容无所不包。历史教材空间上涉及除南极洲外世界六大洲几十个国家,内容上顾及经济、政治、民族、外交、思想、文化乃至风俗、节令各个方面。历史学科是一门全面的综合的学科。
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历史复习必须十分重视历史现象的横向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复习历史,重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注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历史现象的相互关系,避免把不同历史现象割裂开来,孤立地进行复习。
3.史论结合
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研究人类社会已往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社会科学。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根本特点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历史教材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生动的历史现象的叙述、分析,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就是观点和材料的辩证统一,史和论的有机结合。
历史学科史论结合的特点决定了历史复习必须十分重视理论分析。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高度去分析具体历史现象,揭示其本质,而不能满足于表面认识,满足于就事论事。
总之,历史学科这三个特点决定了历史复习必须是立体复习,要能具体做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当时的经济状况、政治状况以及这些状况的发展变化等方面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动发生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社会根源、推动历史进程的诸多因素,以及事件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并进而发现事件的性质和规律,总结出它们提供的历史经验”。③
二、立体复习是由高考性质决定的
通常,教育考试可分为过程性考试、评鉴性考试、选拔性考试三种形式。一般来说,前两者侧重学绩的检查,而选拔性考试则侧重于能力的评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的选拔考试。”“历史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适当的难度。”④历史高考能力要求和命题意图决定了历史复习应该是立体复习。
历史科《考试说明》对历史学科提出了10条能力要求,分别涉及记忆、理解、阅读、分析、论证、比较、评价、叙述、表达等方面。尤其是其中的第2条规定:“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初步掌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⑤这一要求强调了对历史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10条能力要求的核心。要达到这一要求,历史复习必须在纵横联系的基础上,“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历史现象。”并能“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转化为富有个性的思维,对历史现象进行具有理论意义的叙述。”⑥这其实就是立体复习的含义之一。
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刘芃先生在《历史科的教育与高考测量》一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高考命题意图:(一)重视历史理论的运用。高考历史试卷正日益显现出强调进行理论思考的趋势:①注重运用正确的历史观点深入分析历史现象。②历史理论的考查向试题全面渗透。历史理论的总体分量要加重;在问答题和材料解析题的评分中,要有理论分析的分数;在选择题的命题中,要有理论思考作基础,淡化考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将历史理论和思维能力相结合;历史理论的考查要和情感因素相结合。(二)重视历史概念的考查。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理论概括的产物。对历史概念的考查,不是简单地对概念进行解释,而是注重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利用它来分析问题。(三)强调对历史现象的立体分析。其含义是:①对历史现象进行相对完整的叙述,善于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叙述给以立体性的综合分析。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历史现象进行多角度的分析。③发掘知识内容之间的隐性联系。④善于联系其他学科与历史学科相关的知识内容。这主要指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刘芃先生还认为,高考历史命题总的意图是“只要教材有足够的知识内容做为依托,命题总是要选择理论层次高,历史概念准确,史实内容丰富,涉及学科能力因素较为全面,且利于学生展示思维个性,发挥学科水平的这类题目”。⑦
命题意图是高考命题的原则要求。应该说,权威机构权威人士现身说法是最具权威性的。既然高考命题意图强调理论运用,强调立体分析,历史复习就完全应该是立体复习。
三、立体复习是近年命题特点和今后命题趋势的必然要求
近年高考历史命题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以历史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用命题专家的话说就是:“对知识的要求逐步深化,对能力的要求不断强化”,“考查的内容从一个知识点扩展为一个知识面,要求从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中理解历史的本质,或在宏观中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识记、理解扩展为应用,要求运用历史知识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论证或评价某一观点”。⑧
命题的这一特点在1993年和1994年高考历史试卷中具体表现为:
1.能力考查的层次和力度提高。
1993年历史试卷“增加思维能力考查在试卷中的比重,不仅覆盖了《考试说明》所规定的10项能力要求,重要的是其考查思维能力的分值第一次达到50分左右,远远超过了前两年的30几分,其中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试题分值约18分;考查考生分析历史现象、区别历史事物、综合历史知识的试题分值约15分;考查考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试题分值约10分。”⑨1994年历史试卷“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试题在试卷所占分数比重由1993年的1/2左右提高到2/3左右。其中,着重考查对历史概念和历史材料理解水平和能力的试题占试卷总分的20%以上,着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20%,着重考查归纳、比较和判断能力的试题占试卷总分的15%,着重考查概括和评价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15%。这表明,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已经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占据主导和绝对优势的地位。”⑩
2.强调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考查
1993年试题理论感强。比如老高考42题、新高考48题和51题,题目分别出现了“榷场”、“叫歇碑”和“八股、焚书”这样一些历史现象,但题目并没有停留于如何解释这些历史现象,而是要求从本质上和一个特定的角度去分析这些现象。这种分析必须借助于较强的理论修养,哪怕是某一个环节缺少理论指导都不可能最终完成整个思维过程,得出满意的答案。1994年试卷提高了试题的理论层次。“试卷中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试题,无论新、老高考均达到试卷总分的1/3左右。这些试题的突出特点,就是在中学课本里找不到现成答案,而要求考生必须根据已有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判断和阐述。强调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考查,是由高考性质所决定的。它符合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要求”。(11)
3.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得到进一步挖掘
1993年和1994年高考历史问答题共10道。它们是:1993年老高考“榷场”、“近代五人思想”、“工业革命、进步潮流”,1993年新高考“八股、焚书”、“列强对中国革命态度”、“反法西斯联盟”,1994年老高考“苏联和美国经济政策及影响”,1994年新高考“恩格斯两次论革命”,1994年新老高考重复的“墨子”、“维新、启蒙思想”。从这些题目看,近年高考历史问答题具有三个特点:①命题的基本模式为“小切口--多层次--深分析”和“跨度大--层次深--要求高”两类。前者如1993年的“榷场”、“八股、焚书”,1994年的“墨子”、“恩格斯两次论革命”;后者如这两年的其他问答题。②理论要求高。“试题及其参考答案进一步摆脱中学教科书的束缚,对知识的考查进一步合理淡化,对考生依据已有历史知识和唯物史观独立地分析、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要求。”(12)这几乎在近两年的每一道问答题中都有明显体现,特别是1994年新高考45分的问答题中,只有42题第一问“19世纪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一问4分是要求直接回答课本知识的,而其余的问题则大都要求考生按唯物史观和依据某些史实经过思辨而加以说明、证明和阐述。③立体感强。且不说1993年的,仅就1994年4道问答题而言,每一道都十分重视对历史现象的立体分析。“墨子”一题小切口、多层次、深分析,既要求从深层分析墨子观点的积极意义,又要求从理论高度分析其产生原因。“维新、启蒙思想”一题不仅中外比较,突出横向联系,还要求分析两者促进社会变革作用不同的原因,挖掘得很深,考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苏联和美国经济政策影响”一题更是立体分析的典型。从时间上看,涉及一战后到今70多年,在空间上,涉及苏联、美国、西方世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纵横交错,把不同时空发生的相似历史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此题要求考生分析原因,谈自己的认识,知识深度和理论要求都相当高,尤其是其参考答案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内容已超出了历史学科范围,属时事政治知识。“恩格斯两次论革命”一题史和论有机结合,同样是立体感很强的题目。
1993年和1994年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选材更灵活,更富有弹性。选材不再局限于教材,大胆选取教材中没有涉及的材料,彻底改变了前几年材料与教材直接相关,甚至把课本叙述还原为原始材料的做法。②材料信息量增加,材料由单则发展到多则,以组合型为主,除文字材料外,1994年首次出现了表格材料。③设问尽可能全部从材料自身引出,从而克服了考生无须仔细阅读材料就可凭借对教材知识的正确记忆回答问题的可能性,较好地体现了材料解析题重在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特性。设问还往往要求考生回答对材料观点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材料中也很难找到,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判断、推理,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和问答题一样,材料解析题的理论要求也日趋提高。1994年老高考42题是“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典型。此题除拿破仑的名字为考生熟知外,四则材料都是全新的,设问也完全针对材料。第①问“以上各则材料从哪几方面指出了拿破仑失败的原因?”的答案可以通过概括、分析各则材料得出。第②问“材料中对拿破仑失败原因的说法哪些是对的?为什么?”是要求考生回答对材料观点的认识。这一问的参考答案“材料2用‘破坏的天才’来全盘否定拿破仑,忽略了他的贡献,是不对的。材料4只强调拿破仑个人的品德和性情,不从本质上看问题,也是不对的。”既涉及辩证唯物主义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的观点,也涉及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包含了对理论观点的考查。
1993年和1994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干基本是六种形式:填充式、直接提问式、不完整表述式、否定式、次序式、材料式。其总的命题特点是考查学科能力的比重以及思维层次都有较大提高。一般来说,选择题如果用“这是什么”的形式来表述,就只能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如果用“为什么是这样”、“怎么是这样”、“应该或不应该是什么样”等形式去表述,就可以加大考查的深度。比如1993年老高考第8题“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英国首先表示支持”的原因、第10题“1924-1925年的中国国民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第14题“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兴起的共同原因是”、第15题对法兰克王国时期一件文书的分析判断等等,同年新高考第20题“7世纪伊斯兰教的兴起反映了”什么、第21题“古代日本班田收授法逐渐废止的原因”是什么、第38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有”、第40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形式有”等等。这些题目广泛采用了比较历史现象异同、探究历史事件的本质、叙述产生历史事物的原因等方法组织题目,效果是不错的。1994年“多选题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比重已达80%,如新高考的第21、23、24、25、26、27、29、30题等。这些试题的备选答案不再局限于中学教材的直接表述,而是根据考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设计出新的结论和提供新的信息,以考查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12)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加强考试的思维强度、讲究新情境的设计、突出材料性、强调准确性是当前历史科高考的特点”。(13)
关于今后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刘芃先生认为“今后的历史科高考其基本原则是继续强化能力考查”,具体地说:“第一,在加强考试的思维强度的内容中突出理论思维的考查。一方面,要考查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运用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要考查学生在组织自己的思维时是否具有较好的理论意识,是否能把正确理论化作为富有个性价值的思考,而不是用理论去贴标签、做结论。”“第二,题目设计的呈现形式是新角度和多角度的,学生可以沿题目既定的思路去思考,也可以沿另外的思路去思考,放手让学生去建立思想,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第三,在历史材料的认识上,进行史料价值的评析。”“第四,强调理论观点运用的深入性、答题内容组织的逻辑性、文字表述的准确性。”(14)
可见,目前高考历史命题特点和今后高考历史命题趋势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突出思维能力考查。而“思维能力主要的是理论思维能力,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组织思维的能力”,要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就要“把历史理论和历史实际相结合”。(15)这就决定了历史复习应该是立体复习。
下篇:实施策略
一、长:纵向联系
立体的“长”可视为历史现象的纵向联系。立体复习纵向联系的基本内容是把不同时期发生的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历史现象前后贯串起来,把教材知识转化为若干大小不等的专题进行复习。其目的是为了找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规律。纵向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按性质归类
把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现象联系在一起复习。这是纵向联系的基本形式。教材叙述各国历史主要围绕各时期的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进行的。按性质归类复习可先依此划分专题,每个专题再可分为若干子专题。如中国古代经济史可分为土地制度、赋税徭役制度、各朝经济政策调整、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等各行业发展概况、资本主义萌牙、经济重心南移等子专题。有时还可分得更小,只要存在二个或二个以上性质相似的历史现象就可进行联系。下面几道题目都是按性质归类纵向联系的典型。
如,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试结合中国古代有关史实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此题从国家的统一与分裂角度命题。解答此题除了要有正确的理论观点(历史是发展的不是循环的)作指导外,还需把几千年古代史的“分”“合”大势纵向联系起来,选取有关史实,论证自己观点。
又如,简述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地、人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并说明其影响。
此题可说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思想史,它要求把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方面的主张和影响予以叙述说明,时间跨度大,纵向联系紧。
建国后,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了哪些重大政策?结果如何?
用史实说明“一战”后到“二战”结束初,帝国主义敌视社会主义的表现及其政策的演变。
这二道题目都侧重于考查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理解程度。前者考查对中国现代农村政策演变及结果的认识,后者考查对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帝国主义敌视社会主义政策及表现的掌握。
2.按方位串线
把在某一空间方位、某一具体地点先后发生的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复习。
如,1992年中国政府发表《西藏的主权与人权状况》白皮书,文中指出“西藏地区和中国各省区统一为一个国家已有七个世纪,始终没有分裂,而且关系日益密切。”请结合中国古代有关史实简要说明这一观点,并概述近代外国列强是怎样对西藏地区进行侵略分裂活动的?结果如何?西藏是怎样获得解放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此题把西藏地区古代、近代、现代发生的有关历史现象从古到今串成一线,从中可以看出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发展轨迹,得出西藏地区古往今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历史结论。
又如,近现代历史上欧洲列强是如何争夺巴尔干地区的?当地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怎样?
此题把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发生在巴尔干地区的有关历史现象纵向联系起来,内容涉及列强争夺、独立斗争、解放斗争三方面,而且还要分析结果。
同样类型的题目还可举出很多:
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上海是怎样成为帝国主义势力范围的?并指出中国人民在上海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及其结果。
简述香港地区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举例说明香港人民反殖民斗争的事迹,并评论香港回归祖国的现实意义。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欧洲列强是如何争夺、控制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埃及人民是怎样反抗侵略的?这一斗争的结局如何?
3.按国别串线
把发生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历史现象联系在一起,按国别史、地区史的形式组织复习。世界历史教材叙述到的国家主要有七个:英、法、美、日、俄、德、意,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则以地区史的形式总述之。复习时,可据此组织专题,纵向联系。
如,恩格斯在《1845年和1885年的英国》中指出:“英国享有了将近一百年的工业垄断,现在却无可挽回地失去了。”试结合史实说明英国“将近一百年的工业垄断”是怎样形成的?现在又是怎样“无可挽回地失去”的?
此题考查英国工业垄断的形成和失去。形成的原因要从资产阶级革命、争夺殖民霸权、工业革命等众多历史现象中去分析。工业垄断的表现重在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发展情况。垄断的失去则要结合进入帝国主义时期英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和表现去分析说明。此题涉及近代英国国别史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
又如,美国著名学者威廉·福克纳在《美国没有童年》一书中阐述了美国史的基本特点是“美国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美国没有童年”?简述美国在青壮年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
显而易见,题中“童年”、“青壮年”是个比喻,以之比作美国的社会形态。此题前一问侧重于原因分析,后一题侧重于史实说明,是近代美国国别史梗概。
再如,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到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过程几经起伏。试用有关史实加以详述。
试从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简述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有哪些重大变化?
叶卡特琳娜二世临死时说:“要是我能活到两百岁,整个欧洲一定都是俄国的。”她和她的后继者们在欧洲进行了哪些扩张活动?其野心为什么没能实现?
德国是如何统一的?又是如何发展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的?
这些题目都是按国别史命题的,依次是法国、日本、俄国、德国近代现代史的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的历史现象。
4.以人物活动为中心
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把重要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活动联系起来复习,是立体复习纵向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英雄造时势”和“时势造英雄”这两个观点哪个是正确的?试以秦统一说明之,并简要评述秦始皇的功过。
此题实际是要求结合战国末期形势分析秦始皇在统一中的作用,并进而分析秦统一后秦始皇政策得失,它把秦始皇主要历史活动联系在一起。
又如,一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过:“有人引证拿破仑,硬说希特勒的行动像拿破仑,……但是……希特勒像拿破仑不过是小猫像狮子一样,因为拿破仑是依靠进步力量来反对反动力量,而希特勒则相反,是依靠反动力量来反对进步力量。”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拿破仑是如何“依靠进步力量来反对反动力量”,而希特勒又是怎样“依靠反动力量来反对进步力量的”?
“进步”、“反动”是动态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含义。拿破仑时期,资产阶级和人民是进步力量,封建势力是反动力量。希特勒的时候,法西斯是反动势力,反法西斯力量和人民是进步势力。此题不仅要求概述两人各自的重要历史活动,而且要予以对比说明。
二、宽:横向联系
立体的“宽”可视为历史现象的横向联系。立体复习横向联系的基本内容是把同一时期发生的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历史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复习,其目的是截取横面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或通过联系比较找出不同历史现象的异同点。横向联系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同一国家不同方面的联系
这主要指同一国家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外交等不同方面历史现象的彼此联系。
如,明朝中期,广州有一位举人欲赴京赶考。他想了解沿途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社会历史状况,以充实文章内容,并决定由广州坐船出发。但究竟是从内河前往,还是沿海路北上,他举棋不定。考虑再三,终于打定主意,欣然北上。请问他走的是哪一条路线?沿途经过哪些地方?可以了解到哪些情况?试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此题要求把明朝中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历史现象综合起来分析判断。
又如,19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此题涉及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总理衙门建立、北京政变、太平天国失败、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等不同性质的众多历史现象。
再如,法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米涅说:“法国革命不但改变了政权,而且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内部生活。……在革命的过程中旧社会被摧毁了;在帝国时期内建立了新社会。”试用史实说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如何“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内部生活”的?为什么说“在帝国时期建立了新社会”?
此题前一问可从政权、立法、经济、外交等方面去分析,后一问着重从拿破仑巩固资产阶级专政的各种措施去分析。两问都要把不同方面的历史现象联系起来思考,不可偏执一端。
2.中外联系
把中国与外国时间相近性质相似的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复习。这种联系在近年高考中经常考到。1994年高考题中国维新变法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苏联经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等都很重视中外联系。立体复习视中外联系为基本的横向联系。
如,1640-1840年二百年内的中国和同一时期的英国相比,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各有何特点?试结合史实简要概述之。
此题把中国清朝前期的封建统治和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在四个方面进行对比,中外紧密联系,同一时期的不同特点折射出历史的不同发展方向。
又如,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和苏联建国初期大体相同的任务,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要善于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试分析当时我国与苏联建国初期的情况有何相同之处?为了完成“大体相同的任务”,我国是怎样去学习、去总结经验教训求得发展的?
此题的前半部分要求把中苏建国初的情况相联系,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比较。
再如,19世纪,日、美、德是如何利用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发展本国资本主义的?20世纪,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是如何对待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的?各有何主要效果?
此题围绕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把中外五个国家的有关史实融为一体,时空跨度都很大。
3.不同国家的联系
如不同国家发生的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复习。
如,19世纪中期,俄、日、德、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各自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对世界局势有何影响?
此题把同一时期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国统一、美国内战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横向联系在一起。
又如,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政治体制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共同点,并简述德日两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关系的变化。
此题要求比较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日国情国策的共同点,兼及两国间关系,也属不同国家史实的横向联系。
再如,简述英、法、美、俄、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并指出这些土地政策与苏俄土地政策有何本质不同。
此题要求先叙述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运动中的土地政策,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将它与苏俄进行比较,得出本质区别。
4.世界历史不同方面的联系
现行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历史内容按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发展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共运史、国际关系史四个方面。高考命题有时要求从宏观上揭示这些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如1993年老高考“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就包含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民族解放运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三方面的历史现象。立体复习也非常重视这种宏观上的立体分析。
如,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大西洋沿岸发生了哪些革命?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怎样?各自的特点如何?
此题空间上包括欧洲、北美洲、非洲、拉丁美洲,内容上“革命”包括反封建的、反殖民的、政治的、经济的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革命,涉及资本主义发展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关系史。
又如,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中分析1872年至1904年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时写道“它带有‘和平’性质而没有发生过革命。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了,东方还没有成熟到实现这种革命的程度,西方进入了未来改革时代的‘和平’准备阶段。”请结合你对1872年到1904年这一时期历史的理解,分析判断列宁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解答此题须对该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有无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进行综合思考。
再如,联系史实说明三次工业革命对亚非拉美地区造成了哪些影响?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为摆脱这些影响,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哪些斗争?
此题把资本主义国家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和国际关系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高:垂直高度
立体的“高”可视为历史现象的垂直高度。立体复习中垂直高度的形成主要借助“挖深”、“抬高”两种手段。
1.挖深
立体复习的“挖深”指挖掘历史现象的内涵,理清其内在的层次结构,以保证复习的深度。
一方面,立体复习重视把历史现象当作由原因、过程、影响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对散见于教材各处的叙述作相对完整的综合分析,以明确其内涵。
如,五代时期,后晋一个节度使说:“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试结合唐朝中后期以来有关史实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说明这种现象又是怎样结束的。
此题把唐中后期至北宋初期的节度使兴衰联系在一起,要求分析其前因后果。
又如,魏晋诗人左思《咏史》其二写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阴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晚唐诗人刘禹锡《乌衣巷》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注:指东晋末王导、谢安两家族)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阅读这二首诗,结合诗人生活的社会历史环境,分别指出其诗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要分析其盛衰过程。
此题应把魏晋至唐末士族盛衰这一历史现象的源流作为分析的中心。
再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象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教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摘自都德《都后一课》)。文中提到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是怎么回事?其原因是什么?这一情况到何时得到改变?结合史实说明这一事件对双方政治经济方面产生的影响。
普法战争使法德两国结下了宿仇,阿尔萨斯和洛林成了双方矛盾的焦点。此题要求对普法战争的前因后果、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割让与收回作相对完整的叙述分析。
还如,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虽然不是一种社会主义形式,但对我们和俄国来说却是一种比现有形式更为有利的形式。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我们虽然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但我们无论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萌芽或基础都没有估计过高;相反地,我们先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然后再实行社会主义,那么也许会更好一些。”试分析列宁主张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现实原因是什么?俄共后来是怎样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有何作用?它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此题实际是要求对俄共(布)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内容、作用、经验作相对完整的叙述和分析。
另一方面,立体复习要求把历史现象分解为发生前、本身、发生后三个层次,理清它的层次结构,以获得透彻的理解。
历史现象发生前主要应理解它的原因、背景、目的、借口等。
如,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试结合你对鸦片战争原因的理解分析评论马士的这一观点。
又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由于特殊条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有过一个基马尔式的小资产阶级专政的土耳其,……由于中国的特殊条件,中国从来也没有过土耳其的那种便宜事情。1927年中国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的资产阶级分子不是曾经高唱过什么基马尔主义吗?然而中国的基马尔在何处?中国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又在何处呢?”试问土耳其基马尔式的资产阶级专政建立的特殊条件是什么?毛泽东为什么认为当时的中国不是土耳其那样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他断定:“在中国走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之路是不容许的”,其特殊条件有哪些?
再如,列宁曾经指出:“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使得俄国的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我们之所以走在前面,不是因为我们比其他国家的工人能干,不是因为俄国的无产阶级比别国的工人阶级高明,而仅仅是因为我们过去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请结合具体史实说明俄国为什么首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这三道题目都侧重于原因分析。第1题要求分析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第2题要求分析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特殊条件和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特殊条件,第3题要求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原因。
历史现象的本身或表现为“经过”或表现为“内容”。
如,奕说:“查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洋务运动在制器和练兵方面进行了哪些活动?其结果如何?出现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又如,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胡绳说:“认为光绪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惨败。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试结合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目的和百日维新的内容,说明胡绳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再如,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攻击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正在走向资本主义”。有些资产阶级学者把罗斯福新政看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试结合有关史实,分别详析上述两种观点。
这三道题目虽然也顾及原因、结果,但主要的侧重点都在历史现象的“本身”。第1题侧重于洋务运动的经过和内容,第2题侧重于戊戌变法的内容,第3题也重在结合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进行评析。
历史现象发生后主要应理解它的性质、意义、局限性,评价其影响、作用、危害、成败原因、经验教训等。当然,就某一具体历史现象而言,这些要素不一定要逐一具备。
如,苏轼在《范增论》中说:“增劝羽杀沛公(刘邦),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试结合你对楚汉战争刘邦项羽胜败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苏轼的这一观点。
又如,列宁在《工人政党和农民》中指出,俄国流行着对本国“伟大的”改革这样的评价,即“国家的赎买办法帮助农民带着土地解放出来。”请结合你对俄国1861年改革实质的认识,分析评论这种流行看法。
再如,有人认为:“明治维新唯系天皇圣明,锐意革新,遂振日本国威,摒除内忧外患,立日本国典型和平、民主、富强之形象,实乃东方之大幸,世界之大幸。”试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
这三题都是对历史现象分析评论之题。第1题涉及胜败原因,第2题要求谈对1861年改革实质的认识,第3题实际是对明治维新的评价。
2.抬高
立体复习的“抬高”是指把历史现象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进行复习。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核心。它的基本体系是:一、辩证唯物主义(主要是历史辩证法):(一)总的观点:①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②一切历史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二)基本规律:①人类社会是在矛盾中前进的,矛盾形成历史运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②历史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不断经历质量互变。③历史发展不断经历否定之否定过程,是螺旋式上升运动。(三)基本范畴:①原因和结果。②必然和偶然。③内容和形式。④现象和本质。二、历史唯物主义:(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正确认识历史上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二)社会基本矛盾: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阶级、国家、革命:①阶级斗争。②国体、政体。③社会革命。(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②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16)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博大精深,这一简明的体系是根据历史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提出的,它显示了历史学科的理论特色,是中学生应该掌握和运用的。前引《考试说明》能力要求第2条的表述具有二处明显缺陷:①观点不全面。一些重要的常用的原理和观点未列入。如历史现象是互相联系的、质量互变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②表述不够严密。辩证唯物主义由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的辩证法最具历史学科特色。历史辩证法由二个总的观点三、大基本规律和若干对基本范畴组成,体系非常严密,而《考试说明》这部分的表述把范畴和规律混在一起,逻辑混乱。从这一意义上说,本文所提的简明体系是对《考试说明》相关条文的补充和修正。
立体复习强调从历史学科特点、高考性质和目前命题特点等方面认识历史理论的重要性,自觉主动地重视历史理论的理解运用,把历史理论和历史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复习。
如,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曰:“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王侯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刘知己《史通·世家》曰:“亲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至如陈胜,起自群盗,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糜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试结合具体史实分析评论之。
又如,清代史学家赵翼说:“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不和议而亡,盖其兵力本弱而所值辽、金、元三朝皆当勃兴之运,天下所兴,非人力可争,以和保邦,犹不失图全之善策。”试结合你对两宋与辽、金、夏议和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再如,1931年日本侵华后,蒋介石曾在《剿匪的理论与实际》一文中说:“我国的敌人不是倭寇而是匪,……无论外面怎样批评谤毁,我们总是以先清内匪为唯一要务,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本末颠倒,先后倒置。”蒋介石的这一看法对吗?请结合“九·一八”到“八·一三”事变期间中国形势特点及有关史实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还如,新华社1993年8月5日消息:“昨天,美国洛杉矶联邦地区法院对导致1992年洛杉矶大暴乱的罗德尼·金被殴案作了宣判:当初殴打黑人青年罗德尼·金的2名白人警察因侵犯民权罪被判处30个月监禁。按美国法律量刑,两名警察最重可判10年10个月的监禁及25万美元的罚款。”罗德尼·金被殴打案反映了美国什么社会问题?这一案件的判决又说明了什么?试用史实说明黑人对美国建立、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这四道题都是开放性题目,都重视新情境的设计,重视理论思考,提问的方式具有论证性、阐释性、展示性特点。第1题涉及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理论。第2题可以用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去分析。第3题需要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角度去分析。第4题可从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等辩证关系去分析。解答这些题目要从历史现象的特点出发,经过具体的理论分析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特征,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由上可知,立体复习其实是知识结构和理论观点的有机结合。知识结构包括历史现象内部层次结构和外部各种联系(纵的、横的、纵横结合的、显性的、隐性的等),它能“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反映了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普遍联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17)理论观点主要指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历史现象,并把基本原理转化为富有个性的思维,对历史现象进行具有理论意义的叙述,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核心。史和论的有机统一乃立体复习真谛之所在。
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3年9月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72年5月版。
③⑧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高考历史命题思路探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5月版。
④⑤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历史科)《考试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版。
⑥⑦(13)(14)(15)刘芃:《历史学科的教育与高考测量》,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版。
⑨国家教委考试中心:《1993年高考历史试卷评价报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4年第3期。
⑩(11)(12)国家教委考试中心:《1994年高考历史试卷评价报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5年第1-2期。
(16)参见拙作《历史理论性问答题研究之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4年第4期。
(17)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高考试题分析与指南--历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