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魅力何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魅力论文,经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书籍承载文化,传递文明。而与书籍相伴的阅读行为,使人可以超越时空,在精神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当前社会,互联网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与之相对,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无法逃避,就是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我们应该选择读什么书?坚持阅读,首先就应当从阅读经典开始。经典可流传万世,亦可教化世人。因此,阅读须以经典做奠基,方可发挥其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达到陶冶情操的精神高度。正如国学大师梁启超谈到阅读时认为,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的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还需要熟读成诵。2014年5月17日下午,作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28”建院纪念活动之一,第十一期博雅出版论坛在新落成的新闻学院大楼347会议室举行,本期讨论的主题为“守望经典、阅读精品”。 聂震宁(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长):我在鲁迅文学院上学时,曹禺先生给我们讲课的时候,就有同学问曹禺先生怎么样才会写戏?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你能读懂一两部你自己喜欢并被人类共同认为经典的戏剧,那么你就会写戏了。经典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典范的意义,你把他读懂了,就能成为你的一种本领,并能用在工作和生活中。马克思说古希腊神话具有永恒的魅力,因为它是经典,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光芒,不因为地狱的阻隔而使得传播终止。 读经典的问题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存在的问题,而是我们社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在,我们的社会,碎片化阅读非常严重,无论是八卦的阅读、小说连载阅读,还是iPad阅读等方式的碎片化阅读,对我们民族是很不利的,甚至会给我们的思维能力带来影响。我看过一篇印度的学者写的文章是这么说的,看到中国人都在看手机,刷屏看iPad,看到欧洲人拿着电脑在工作,他疑惑中国人为什么不读书?其实,中国现在开始读手机、读iPad也是一大进步了,这是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和整体阅读、浅阅读和深阅读是并行的。总而言之,从不读到读是一个境界,从读之甚少到读之较多是一个境界。我觉得大学生要减少碎片化阅读,应该多做整体阅读,那就是经典的阅读。读不读经典的问题,它不仅是一个学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文化的问题。书中自有黄金屋,哪有黄金屋,拿一块小金条子算不错了。全民阅读讲的什么东西?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角落,无论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是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读书日宣言的主要精神,就是要让所有人读书,使所有人能够享受阅读的乐趣。那么为此我说,读经典的问题,不仅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问题,还是我们一个民族怎么样发展壮大的问题,怎么样传承发扬光大的问题。我觉得读经典的问题,与其说是学习的问题,不如说是我们民族文化现在存在的一些大问题。全民阅读是一个大的问题,调查显示我们每年人均读书的数据都在上涨,如果大家读的这些书是经典的作品那就更好了。大家都要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应更加重视全民阅读,全民阅读当中应更加推崇读经典、读精品。微信是一种很好的阅读交流平台,并且作用很大,特别是微信有很多小段子非常漂亮,就像微型小说一样,这些格言都有很高深的智慧。经典它永远在那里,就像我们看到的一些经典的建筑,永远在那里。今天我进北京大学有很多新的感受,北京大学仍然有它很多经典的东西在那里,北京大学的精神是经典,北京大学的歌剧是经典,北京大学的文化气息是经典,看到房子新了,但房子还是保持了老北京大学清水砖的气息,这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郝振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首任院长):北京大学是我的母校,刚才进来的时候就觉得很亲切。当年读研的时候,和中文系的同学是共用一室,现在想起来还是有很多记忆犹新的情节。如果你是一个文化强国,那么不可能不是一个阅读强国。你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人,但是文化知识少得可怜,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希望读书能达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要变成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有的时候谁家的孩子抓笔,就好像他们家有文化一样。毛主席讲的,阅读是重要的生活方式。所谓生活方式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像吃饭、喝水、吸空气一样,当你把它变成你的生活方式,那么你的这个发展,我觉得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这是条例的事情。现今,全国读书的热潮如火如荼,单单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各省都把阅读看成了一个大事件,不仅在省委成立全民阅读领导小组,老百姓也自发组织阅读群体。关于经典我有这么几点想法:第一,怎么读经典;第二,读完经典之后,有什么样的想法;第三,对经典的正确理解。读一本书要把它的效率充分发挥,在阅读的过程中多动动笔,读完之后一定要写阅读理解。否则阅读者太浪费这本好书的价值,因为你读完之后说不出来哪些内容不错,哪些内容有问题。我们读经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真正用心去读,从里面吸收有用的东西。 陈国华(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家的未来在青少年,特别是在儿童。跟欧美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在儿童读书方面有着很大欠缺,如何加强这个方面的工作呢?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学校必须给学生足够多的课余阅读时间;第二,建立公共图书馆。在英国,剑桥是一个不到30万人口的小城市,社区图书馆遍地都是,不超过2公里就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图书馆,更重要的是借书、办证不需要任何的钱,任何人都可以进去借书,只要你出示当地的身份证即可。除此之外,晚上你去当地的地铁站,你会发现10个人至少有8个人都在看书或看报,如果我们也像英国那样爱读书爱看报,我们国家的文化素养将会大大提高。关于经典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经线和纬线的视角来界定经典。经线的视角就是从纵向看,用时间作为尺度来衡量作品,能传世、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才称得上“经”。纬线的视角就是从横向看,用空间作为尺度来衡量邹平,具有一定普世性,能得到世界各地相当多的人认可和接受的作品,才具有典范性,称得上“典”。经典就是能传世且具有普世性的作品,经典的价值与其传世时间的长短及能被接受的广度成正比。大师就是产出经典的人。世上大师少,而老师多。学生能拜大师为师最好,但是大师不一定都是好老师。在无法拜大师为师的情况下,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找一个好老师。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学生怕跟错老师。好老师须具备三个要素:喜欢好学的学生;能让学生对学业感兴趣;能把学生介绍给大师。如果老师自己接触不到大师本人,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学生介绍给大师的作品,即自己所熟悉的本领域的经典。经典具有传世性,从久远时代传下来的经典,由于语言的演变和文本传抄中的讹误,不可避免会出现歧义或晦涩之处。不同时代的人对经典有不同的解读,随着知识的积累、新材料的发现、新理论的出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后人需对经典给出新的解读,而不仅是对经典加以守望。 王波(《大学图书馆学报》副主编):关于阅读,我从三个层面来讨论。第一,图书馆的推广。进入21世纪以后,图书馆逐渐加入了国际推广行列。它虽然不是强性的,但是会慢慢影响行业潮流的转变。就是说你这个国家是穷是富,都是会推动这个阅读的推广。随着我们国家经济逐渐强大,我们的图书馆已经开始有资金开展图书推广,这是以前都没有尝试过的事情。第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推广。2012年之前,北京大学图书馆没有专门的阅读推广部门和组织。主要原因是在综合性大学里人文社会科学院系、团委、学工部、学生会、学生社会团体做推广主力,图书馆是校园的文化配角。后来,随着学校经费的投入、图书馆馆员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等原因,让图书馆崛起为校园文化中心和领导者。2012年我们跨部门组成了一个组织叫“宣推组织”,就是把适合干这个事的人聚集在一起。这三年来的主题活动,分别有“读出好心情”“人间四月读书天”“书读花间人博雅”等,都备受学生的喜欢。在阅读推广中,我们抓好“两季一日”,毕业季、入学季、读书日。我们现在很重视“二微一人”的宣传,微博、微信、人人网。第三,个人阅读推广。我在2007年出了一本书—《阅读疗法》,这本书讲的是如何借助阅读来对人的性格进行调理、调整。我对阅读推广有这样的建议:改革投资模式、合作模式;国家图书馆设立常设机构;制定评估体系;以教育学理论指导阅读推广;提高电视主持人的阅读推广责任;从体育明星中发掘代言人;设立国家图书节等,都能对阅读推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赵天峰(百道网营销总监):2013年百道网举办的好编辑的推广活动,其核心就是为了出版和推荐好书。一方面图书出版的门槛越来越低,人人都可以是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图书出版的品种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下碎片化的时间多了,大书城也越来越多地把空间让给了非书的产品,书店的展示也越来越少。百道网曾经做过一些研究,也没有找出特别好的解决方案,怎么样才能把好书打捞出来,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现在,我们通过多人推荐和多角度推荐,让读过和了解书的人来参与活动,那好书被发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这个思路,我们目前已经开始实施。作为一个扎根于出版业,服务于出版业的单位,我们领先把网络、大数据与书店嫁接,储备了大量数据。这才有了中国好书榜,以及我们的好书推荐平台。专家、学者、出版人以及媒体人,他们不同的角度来推荐好书,百道网据此建立一个数据库。包括我们做的中国好书榜,它是全国读书的榜中榜。我们也利用搜索的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找到当下各种好评,并将推荐信息集合起来,通过权重计算做出好书单来。通过技术我们已经把这些散在各处的书,搜集并且综合利用起来。这个项目每年能从几十万种书中,挑选出几千种被各家媒体、专家、学者以及阅读达人推荐的好书。但我们认为这还远远不够,这样的推荐信息还是比较有限。还有许多真正懂书的读书人没有参与进来,所以我们开发了一个平台,让那些有推荐能力和热情的人都能参与这个活动。经典阅读的魅力是什么?_读书的意义论文
经典阅读的魅力是什么?_读书的意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