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水系是城市的血脉,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水系这一重要的城市生态元素。本文阐述了城市河道的基本使用功能,根据景观生态的基本原则明确城市河道改造中需要坚持的原则,其中包括系统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经济合理性原则等等。这些原则主要强调的是城市改造的过程中对城市防洪、景观、生态等方面的影响,如果忽视其与自然的和谐,必然会导致生态景观功能的缺失。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景观;生态模式
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河道的需求也变得丰富起来。城市河流的自然状态和其他天然河流的状态应该是没有差别的,都是由水体、河床、河滩以及上下左右的河岸共同组成。但是,由于城市的河流要考虑到用地、排洪、给排水等多方面的要素,大部分的河流都是经过人工改造形成的,因此城市河道系统应具有防洪排水、景观文化等基本功能。
1城市河道治理的关键
1.1城市河道断面的选择
不同河段的河道,都有不同的功能。针对不同的城市情况,采用不同的河道断面进行设计。例如矩形断面和梯形断面一般适用于土地紧张的地区,这两种断面可以有效的提高河道周边的土地利用率,但是会受到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景观性能。
1.2城市河道景观设计
对于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考虑的要素不仅仅是河道的作用,更多的则是河道的景观效果。针对不同的气候,设计不同的景观,最好可以做到“一季一景观”的效果。在对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多尺度多目标的分析,了解当地居住者、旅行者等多方面的需求。
1.3城市河道生态恢复设计
在对城市河道生态恢复设计的时候,要在河道的重要部位进行人工加固,让其在保障经济效益时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城市河道生态恢复设计还需要对于河道的生态多样性进行考虑,要确保在建设过程中不断降低原有的生态多样性,并在主要节点地段保留原有的生态模式。在城市河道生态恢复设计时,要尽可能多种植植物,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河道的绿化率,增加景观效果,还可以防止外来物种的侵袭,起到保护的作用。
2城市河道治理的景观生态学原则
2.1系统性原则
从本质上来分析,景观结构是生态客体在河道治理中不同性质的结构,生态客体在景观中的运动更直接影响整体的变化。
2.2可持续性原则
景观生态性应该更加注重景观变化与资源利用的关系,治理河道的时候应该在景观对象进行改造的同时考虑到水文、动植物资源等情况,保证城市河道的可持续性发展。
2.3经济合理性原则
景观建造的过程是通过工程项目来实现的,而工程项目都是由经济来支撑的。因此,经济可以说是景观工程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还要对经济效益进行核算,删减一些不必要的支出,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景观生态模式的发展和应用
3.1景观生态学在应用中的基本研究模式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包括景观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景观组成的相互结合,于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选用的模式就是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景观系统从的任何一块区域,一个内容都从属于斑块、廊道或者基质,因此这一模式是研究景观生态学在景观系统中所起作用的变化过程中的基本模式。
3.2从宏观意义上整个城市水系的研究模式
近现代化的生产加速成长让我们处于一种重利益而轻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尴尬局面,城市水系的建设并不仅仅是对河道截弯取直,加固加高堤岸这些基本的无生态性的措施,而是研究城市水系整体的布局和相关联系来深化整个水系的生态联系。许多城市中的水系在空间位置上并没有相对的关联,但它们在功能上也许是相互联系的,若均属于城市水系主河流分流的必经之地,可以从功能上给它们定位以更好地疏通整个水系工程。所以在这个宏观的城市水系模式上,各个水系构成了蓝色生态廊道。整个城市水系有亮丽的风景滨江滨水带,这些滨水江岸植被带就构成了景观生态绿道。整个景观系统中的生态廊道存在着尺寸不一的绿化斑块,这些绿色斑块往往面积很大,才能够涵养水资源,整个滨水风光带的重要节点构成了景观的各大斑块。整个景观系统的基质主要指的是连接各大滨水空间之间的生态农田等大型绿地系统。
3.3从微观意义上滨水空间的研究模式
以滨水滨江风景带作为研究背景,滨江风景绿化带作为廊道,和水系一起构成了生态廊道,串联着美丽的水绿景色。滨江的自然景观绿化带,起到了整体的生态防护作用,连缀着整个滨水风光带的湿地景观、堤岸景观、滩地景观等绿化带,起到了防洪抗涝,净化形成小气候的作用。以这些生态廊道为依托,更是串联着功能性丰富的各大斑块。①滨江绿化斑块:包括相对大范围的绿化生态水源涵养带,以及构成各个大功能区斑块中的相对小型的绿化小斑块,这也满足了生态学上的异质性,它们分别作为生态腹地、绿化功能区和江河水相互映衬,用生态绿道相互连接,构成了完整的绿化生态系统。②广场空间:广场是一个以硬质铺装为主,被建筑和道路围合的空旷场地,是一个进行集会、运动、游戏、休憩、买卖等的城市空间形态。滨水广场作为整个滨水空间的名片,承载着重要的作用,涵盖了广场主题雕塑、空间的围合、街道的组织以及公共活动区域等规划设计内容。③运动空间:社区的运动空间和水构成的静态景色形成对比,丰富了滨水空间,当居民们在这里沿着健身漫步道和自行车道等沿河经过,会感觉如沐春风。配上一些机械健身器材,可以满足人们晨练和傍晚的锻炼需求,锻炼强度大的空间甚至可以配置游泳池等。这一斑块很好保持了异质性的基础上,起到了很大的丰富景观功能的作用。④娱乐空间:同样也是动态空间和水组成的生态廊道形成动静对比,可以做一些下沉空间等丰富场地的多样性,比如用色彩对比鲜明的材质做出各种娱乐设施,作为儿童娱乐空间。从设计上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注意材料选择的安全性,保护儿童的活动趣味性和安全性。⑤停车场:停车场空间满足了滨水风光带观光的私家车休闲停车的欲望,需要有足够的数量和空间,也从另一个角度要体现了滨水景观的优越性,吸引了更多的市民到达。另外,构成整个滨水空间带的基质系统是社区内以及滨水区的绿地系统,整个绿地系统层次丰富、有规可寻,或满足滨水景观的蜿蜒景致,或满足滨水景观的阵列规划,或满足滨水景观的生态特征,更是满足了滨水景观的文化和文脉特征。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对于河道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满足其原有的所有性能,既要实用也要中看。因此,在对城市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其实际作用,更要考虑其景观效果、可持续性等等要素。
参考文献:
[1]王三生.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景观生态模式探索[J].珠江水运,2016,(10):72-73.
[2]李龙,田鹏祥,郭婷婷.城市河道治理与生态景观建设探析[J].科技信息,2014,(02):280-281.
论文作者:王娣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5
标签:河道论文; 景观论文; 城市论文; 生态论文; 水系论文; 廊道论文; 空间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