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惠州 516001
摘要:根据村庄具体分类编制的村庄规划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城边村为研究对象,在保护和突显其乡村特色的基础上,根据其自身及周边发展条件分析村庄发展定位,从而制定符合村庄实际的村庄规划来指引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城边村;村庄规划;美丽乡村建设
前言
村庄规划应注重分类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村庄发展方向。本文以位于旅游区周边的城边村为对象,提出村庄规划要充分尊重和利用村庄特有的发展条件,着重处理好村庄发展定位、用地布局、特色产业、村民安置、多方参与等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增强村庄规划可操作性。
1城边村特点
城边村指的是在城市建成区的边缘的村庄,在部分城市中,把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也归类为城边村。该类村庄交通较为便利,在城市未来发展规划中,农业地位仍较为突出,但其他产业也开始发展并壮大。由于该类村庄紧邻城市建成区而具备多元化的功能,随着城市化推进,村民渐渐接受或者已开始具备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方式。
紫溪村同时兼顾无论是根据村庄与城市建成区的区位关系及产业结构和收入来源、或是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特性,属于城边村类型,以下以紫溪村为分析对象浅谈城边村的村庄规划问题。
2城边村发展条件分析——以紫溪村为例说明
2.1 区域位置
惠州市三栋镇的紫溪村位于惠城区建成区外围,比邻惠大高速,对外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区域位置优势。
2.2 资源优势
2.2.1 人文资源
紫溪村重要的人文资源包括:
(1)北宋瓦窑岭窑址,该窑址属于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村庄东北部的紫溪半岛旅游区;
(3)古庙宇,村民祭祀民俗所在地;
(4)传统乡村民居、祠堂。
2.2.2 生态资源
紫溪村位于西枝江与淡水河的交汇处,水塘农田交错,自然生态环境优良,且村庄土地资源富裕。
2.3 产业结构和收入来源
村庄及村民的收入主要靠三种来源:一种是租赁村集体富裕的土地资源增加集体收入,然后通过分红落户到每个村民手中;第二种是村民通过传统的农业种植得到较少的收益;第三种是村民外出城里务工增加收入。
3 紫溪村村庄规划应注重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3.1 村庄规划编制的迫切性与指导性
村庄由于之前缺乏规划而导致无序建设,村庄的实际建设情况与城市发展要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冲突。因此,尽快制定紫溪村村庄规划,实现规划先行、有序开发。基于紫溪村现状乡村条件较好,村庄建设不应使用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方式,应在尊重乡村特殊风貌和环境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的生活元素,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3.2 村庄发展方向及定位
根据紫溪村的区位、自身特有的发展条件以及周边产业发展趋势,紫溪村应定位为休闲旅游型的美丽乡村,村庄建设在保持可持续的生态建设基础上适当的扩容提质。
3.3 村庄规划重点内容分析
3.3.1村庄用地布局安排
基于紫溪村定位为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未来村庄人口构成体现多元化,除了村庄本身的村民外,将会增加从事旅游服务、手工制造业以及游客等人口构成,因此,村庄用地空间布局应充分考虑产业人口、游客和村庄居民的特点,在功能上进行适当的分区设置。一方面为了与东北侧淡水湖城市休闲公园良好的结合,在村庄东北部比邻旅游景区的地方为承接二三产业项目预留相应的用地,并引导其有序、集中、规模成片发展,发挥集聚效应;另一方面使旅游服务功能与农村社区居民生活功能适度分离,从而减少游客对村民日常生活的干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村庄规划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活动场所用地安排时,应多考虑利用村庄现状祠堂、古树、村委会等村民归属感较强的地方打造公共空间,延续及增强新建社区的场所感。
村庄因缺乏统一规划管理而导致土地利用率较低、用地零散,村庄规划应充分利用和盘活闲置地和荒野地。
3.3.2 乡村风貌及独特资源的保护及利用
村庄规划应明确村庄历史文化遗存和乡土特色等因素的保护对象或区域。紫溪村北宋时期的瓦窑岭窑址,虽然早期因缺乏保护而被破坏严重,但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规划应尊重起历史遗址的历史事实,通过恢复、重塑等手段延续历史文化底蕴。
为了保存良好的乡村特色,村庄建设应充分突显村庄历史人文气息、传统民居以及乡村特有的原生态自然资源,就地取材地塑造具有乡土特色和风味的绿化景观。乡村景观避免城市规则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界灵活自由、多样、属地性等特性,进行度身定制的精致型景观设计。
3.3.3 特色产业发展
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塑造村庄独特的个性面貌。紫溪村应抓住紫溪半岛城市休闲公园发展机遇的同时,充分利用、发挥和整合村庄现有人文及自然生态等休闲资源,塑造自身独特亮点和吸引力,提高村庄的可游性。紫溪村结合村庄富裕的土地资源及村庄周边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创意民宿,传承瓦窑岭制陶历史文化底蕴,发展陶瓷制作休闲产业。
特色产业的培育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村民的就业方式,让更多的村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更重要的是能调整和优化村庄产业结构,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促进农村生产效益的提升,使村民生活方式与科学、文明、健康的现代化生活相接轨、相融合。
3.3.4 村民安置
村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村民居住用地拆迁安置问题,由于推行“土地集中集约”化的用地开发模式,以往的村庄建设盲目照搬城市“高度集约利用土地”的做法,一方面抹杀了乡村特有的空间形态,另一方面使农村传统民俗文化失去了空间载体,村民因此失去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的村庄规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得不到村民的认可和支持而无法得到实现。
针对这一问题,村民安置用地应注重以下方面:
村民安置用地应尽量选择靠近祠堂、古树等村民维系乡情较深的用地周边,这样的用地选择一方面既可以保留和延续村庄传统文化及历史遗存,另一方面又可增强村民的归属感。
结合村民意愿就近就地建设城镇融合型邻里组团,避免城市社区的高层建筑模式,采用多层居住建筑的庭院围合形式。此外,安置用地周边适当安排农业种植地,既尊重和延续村民传统的生活习惯,也可作为特色绿化景观展现乡村文化风情。
3.3.5 传统乡村建筑的利用
村民居住建筑由于建造年代较久、建造方式较为落后以及缺乏维护等多种原因,导致部分房屋建筑破旧废弃,但这类型的建筑及周边环境洋溢着浓烈的乡村气息,展现传统乡村肌理,因此,保留及复兴该类建筑是保持传统乡村风貌特色和提升其内在价值的重要举措,通过更新改造方式达到对原有建筑物、构筑物的再利用,并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如结合现代文化创新发展需求将其打造成具有创意性文化产业区、社团组织工作室、画家工作室等。
紫溪村发展乡村型的创意民宿也是对乡村建筑更新改造的产物,民宿除了有鲜明的主题特色外,更要充分利用农村建筑“前庭后院”的特点,打造特色休闲庭院。
4 村庄规划建设实施建议
村庄规划建设到实施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多部门、多方联动合力,应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机制。政府应充分调动村民、村委会、社会团体、市场企业组织等多方力量以及多渠道融资的方式致力于村庄建设。
乡、镇政府在组织编制和审批村庄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协调,以政府政策引导为主,通过社会、市场等平台寻找合作伙伴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村庄规划建设。一方面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可通过与市场对接的方式了解市场对乡村发展的需求,从而使村庄规划中的产业规划更符合市场需求。
结语
村庄用地布局既要为村民提供居住舒适、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的空间环境,还要体现对传统乡村肌理、村庄特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更要为发展村庄特色产业和经济提供空间规划安排,从而提高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发展的指引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J].中国乡镇企业,2011(6):63-66.
[2]陈振华,侯建辉,刘津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空间布局与建设模式.规划师,2014(3):5-12.
[3]徐会夫.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转型――从“土地集中集约”到“社区综合发展”.规划师,2014(3):13-16.
[4]喻新安,刘道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论文作者:黄慕英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1
标签:村庄论文; 村民论文; 乡村论文; 城市论文; 惠州市论文; 瓦窑论文; 传统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