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评估标准略论——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指标体系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为例论文,世界文化论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2001年发表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对文化做过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是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智力与情感方面的不同特点之总和。”①
从全球范围来看,文化对于当代人类社会创造新的财富的巨大推动作用不可小觑。“全球范围内,文化经济和文化贸易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经济形态,对世界市场格局、经济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培育创新能力、增强地区、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②文化产业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在许多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培育创新能力、增强国家、地区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的发展历程
为了方便收集联合国各成员国的文化统计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召集了20多个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第一次制定了一个国际性质的文化统计框架,作为规范各国文化统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③1993年根据世界文化发展形势,对这一框架又作了进一步修正。
1986年形成的文化统计框架,把文化部门定义为以艺术创造表达形式、遗产古迹为基础的各种活动和产出,具体包括文化遗产、出版印刷业和著作文献、音乐、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频媒体、视听媒体、社会文化活动、体育和游戏、环境和自然等十大类。每一部门分别划分为资源投入、活动过程、产出等环节,包含以创作和生产、传播和发布、接受和消费以及各项活动规模和参与为内容的文化统计指标,从而形成了文化统计框架矩阵。
其中,资源投入包括从事文化活动的能力和资金筹集情况,衡量的指标有公共和私人用于文化活动的经费支出、从事文化活动的人员规模等;活动过程包括各项文化活动的安排、组织以及传播,衡量的指标有居民用于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所花费的时间、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次、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次数等;产出是指文化活动的成果,人们从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满意程度,框架指标的原则是可量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一般通过专门的社会调查来收集统计数据。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出版了《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造性与市场》和《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行动框架》,这两份文件都强调了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1999年10月,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会议上,世界银行提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也将是世界经济运作方式与条件的重要因素。这标志着经济与文化在不断接近以后开始走向融合,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文化经济(Culture Economy)正在迅速崛起。在全球范围内,文化经济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形态,对世界市场格局、经济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④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1986年制定的文化统计框架,发布了《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新与市场》,对于世界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重要阐述。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的世界文化报告中,提出了在新媒体大发展的形势下,世界文化开始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此外,这份报告总结了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在文化统计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初步提出建立国际统一的文化统计框架的必要性。⑤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在科技和社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1986年的框架显然已经不能反映这些新变化。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现有文化统计框架需要吸纳新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需要吸纳的关键内容包括工艺、有形和无形遗产、传统知识等,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完成了“2009文化统计框架”,力图建立一个范围更广、更完整的文化统计框架。
这一新框架既为国际社会研究世界各国文化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提供了依据,也为某个具体国家找出本国文化的特殊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了依据。
二、文化统计的现实与变革
21世纪的头十年间,世界文化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全球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数字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产品的传播和产品的风格。相同的媒介传播不同文化产品的过程中,网络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全球化不仅带来了货物和服务的国际间流动,也促进了观念、人员和资本的全球交换。文化多元和跨文化创造了新的产品、实践活动和多元的身份。
“在前数字时代,文化的结构往往是建立在力量、资源等硬实力平衡的基础上,但是新兴的文化产品(数字产品)的出现,为旧的结构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遗产保护、知识产权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⑥
这也引发了文化领域从文化产品到文化活动,再到文化产业一系列的变化,新的框架正是适应了这一变化,从创造、生产、分配、消费各个方面,对各个文化产业的特征进行了细化,商业的和非商业的、传统的和现代的、国际化的和本土化的、都进行了明确的划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提到2009年新的文化统计框架修订的政策背景时,将近年来世界文化的一些新的发展形势归纳为以下五点:
第一,文化产品的全球贸易越来越频繁,对知识产权、文化身份和文化所有权的规定更加严格。
第二,一些文化市场寡头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跨产业的综合经营模式中去,这对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具有了先动优势。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打破寡头的文化垄断提供了一些途径,但是也加剧了文化侵权的现象。
第三,许多合法的、指导性的文化管理机构,先于文化产业的大繁荣而产生,但迄今为止,这些组织还未能找到应对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的措施,因此,为他们提供“文化地图”,来指导他们的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第四,文化产业化的趋势明显,现在我们制定的“文化政策”,实际上也可以称之为对于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政策。
第五,个人的文化活动和公共的文化已经密不可分,而之前认为个人和群体之间的二元论的文化结构,显然不再合适了。⑦
如果说1986年的文化统计框架主要是根据发达国家的文化体系来建立的话,而2009年更新的这一框架,则更多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⑧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进行此次文化统计框架的修订中,提出了几个目标和原则:(1)只建立一个概念性的基础,而不对具体特征进行赘述,以尽可能涵盖文化表述的全部领域。(2)强调文化表述的广度,既要包括新型的文化产品,又要有同产业化无关的文化领域(如非物质文化遗产)。(3)尽可能使用国际通用的分类标准,如产品集中分类法(CPC),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法(ISCO),国际标准工业分类法(ISIC),协调体系(HS)和扩大的国际收支服务分类(EBOPS)等。(4)帮助各国制定具有本国特色的统计标准,但要以适宜国际间比较和统一基准的确立为目的。
三、文化领域和文化循环
基于以上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领域和文化循环的界定以及旧有的框架做出了调整。
首先,新框架立足于相关国际统计分类标准,把整个文化领域划分为关键领域和扩展领域。关键领域包括:文化与自然遗产、艺术表演与节日、可视艺术和工艺品、设计和创造性、书籍出版、视听与互动媒体;扩展领域包括:体育与休闲、旅游。
从表1可以看出,2009年新修订的文化统计框架中增加了互动媒体这个条目,正是顺应了世界新媒体迅速发展,深入影响世界经济文化格局这一新的趋势:同时,新框架明确了旅游业和体育休闲业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新框架中每个文化活动领域纵向按产业链(供给到需求)来设计,内容包含反映创作和生产、传播和发布、接受和消费以及各项活动规模和参与为内容的文化统计指标,横向按产品与消费、教育、传统知识、档案与储蓄等四个方面,纵横交叉形成文化统计框架。框架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就业和教育、价值量和实物量指标等。⑨
文化传递的整个链条都离不开一个概念——“文化循环”,它的核心是创造、产品和文化散播三个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可以被看做一系列同源的过程的结果。这些活动可以或不可被惯例化,可以或不可被国家所统治。这个包括与市场无关的非正式的、业余爱好者和活动的宽泛的定义,被称作“领域”是为了暗示这个概念不仅涵盖着社会的、非市场化的活动,还包括经济的、与市场相关的活动。
整个文化循环可分为5个阶段,在强调彼此之间复杂关系时,它们通常成为网络状态,形成一个周期循环模式,而不是简单的层次模式(如图1所示⑩)。
图1 文化循环阶段图
详细说来包括:
(1)创作:观念和内容的发源和编著(例如雕刻家、作家、设计公司等),并生成一次性的产品(如工艺品、美术作品等)。
(2)生产:文化形式的再造(如电视节目),并且还有实现再造所使用的专业工具、基础设施和加工过程等(如乐器的制造、报纸印刷等等)。
(3)扩散:文化产品的大量生产给消费者和参展商提供商机(如批发、零售和租赁音像制品、电脑游戏和电影发行等等)。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很多商品和服务直接从创作者到消费者。
(4)展会、接收、传递:通过准许或出售的方式接近消费者,参加基于时间的文化活动(如节日组织或产品,歌剧院,剧场或博物馆),传递知识与技术,这些传递可能不牵扯任何的商业交易,而通常只发生在非正式的环节中。它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代相传。
(5)消费和参与:受众或参与者在消费文化产品和参与文化活动、经历的行为(如读书、跳舞、参加狂欢节、听广播、参观等等)。(11)
从表2可以看出,2009年的新框架对于文化循环的过程有了新的认识。
四、文化统计标准
(一)文化的经济维度测量
在如何使用现有的数据收集工具进行统计方面,2009文化统计框架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利用现有的国际分类系统,进行文化统计数据的收集。这些国际的分类法都拥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当需要进行经济分析、实施决定和政策制定之时,则可以使用统一的格式进行数据收集。
现存的一些行政数据和抽样调查结果,其生成的范围广泛的数据,能够用来测量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文化雇佣和文化消费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化雇佣和文化消费方面的数据,大多是各国国家统计局,根据国际统计分类标准,对现存数据进行的重新整合。这些数据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商业企业调查、住户开支调查、商业注册和收入调查、劳动力调查和人口普查。
联合国最新统计框架运用产品集中分类法(CPC)和国际标准工业分类法(ISIC),来界定生产性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通过协调体系(HS)和扩大的国际收支服务分类(EBOPS),来界定文化商品和服务;通过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法(ISCO),来界定文化职业。
此外,新框架还用到了其他的国际分类标准,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政府职能分类(CO-FOG),按目的划分的个人消费分类(COICOP),非营利机构目的分类(COPNI)等等。
框架也可以运用集中分类法(CPC)和国际标准工业分类法(ISIC),对生产性的文化活动和产品进行分类,这两种分类可以涵盖文化循环的第一步。
其中,CPC为产品数据在国际间的比较提供了一个框架,指导对已有的产品分类标准进行发展和修订,使其同国际标准实现统一。CPC的分类标准相对细致,它常常将统一产业中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进一步分类。由于CPC的细致灵活,因而在对新兴文化形式(如音乐下载、电子书等等)的划分上略胜一筹。
与CPC不同,ISIC是根据实体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来对其进行划分。它在一些国际共识的观念、原则、定义和分类标准的基础上,为文化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统一的分类标准。由于为数据的收集和报告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因而这种分类标准正在被各国广泛使用。
两种分类标准各有利弊,相结合使用,才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对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进行划分。
表3以2009年版文化统计框架的统计编码表中“视听与互动媒体”为例,体现出新老框架在新媒体相关的文化领域的细致区别。(12)
(二)国际文化贸易:协调体系(HS)和扩大的国际收支服务分类(EBOPS)的应用
1.文化商品在国际上的流动
协调系统(HS)是根据产品可见的物质特征对其进行分类,而不牵扯到国家地位、价值观念的因素,也就是HS只能对实物进行分类。HS的编码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四次修订版)相同,而后者是很多国家海关用于统计的标准之一。
2.文化服务在国际上的流动
扩大的国际收支服务分类(EBOPS)是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新发展出来的一种分类标准。EBOPS在《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修订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一些变化。
同其他国际标准一样,EBOPS未能将文化作为一项专门的类别列出,而是作为一项增设门类,因此在对文化服务的测量方面没有一个系统的标准,这一问题有望在2010年得到改进。
(三)文化职业: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法的应用(ISCO)
1.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法(ISCO)对文化的创造者、生产者和分销商进行了分类,这其中既包括个人,也包括组织和团体。
由于覆盖范围较广,并且包含了一些文化休闲活动,本文将引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标准职业分类法(ANZSCO)中对文化职业的定义。
文化职业是指参与创造性和艺术性的生产,参与遗产收集和保护工作的职业。其任务包括三方面:形成、发展、保存和反映文化、象征和思想的含义;创造、生产和传播文化产品和服务;表达艺术(音乐、写作、舞蹈等等)。
2.文化雇佣:在测量文化雇佣时,既要考虑到文化产业中的雇佣形式,也要考察非文化产业中的文化雇佣。(如图2所示)(13)
图2 文化雇佣分析图
同时,进行文化职业的测量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要考虑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人的职业以农民、工人或其他形式进行分类,因而多数隐藏的文化职业在一般的抽样调查中是很难被精确测量的。(14)
另外,志愿者和免费的服务者在文化活动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未来需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表4列举2009年版文化统计框架对于“设计和创造性服务”类文化职业在ISCO 08系统中的编码图表:(15)
(四)遗产测量
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对文化遗产的保存和维护等职业。从经济学角度说,文化遗产是一种资产。既然是资产,它就能够因其保护程度而增值或贬值。同时,文化遗产的价值也取决于有多少人愿意花钱来维护或是观看,这在实际操作上是很难测量的。
此外,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社会产品,它承载了审美、历史、社会、精神、教育等价值。物质遗产存在的地点,往往又是非物质遗产的发生地,因而对文化的统计具有相当的意义。在发达国家,人们参观博物馆、纪念堂的次数都统计在案,而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统计来说,也是一个经济实用的方法,值得大力推广。
五、文化统计:社会维度的测量
(一)测量文化参与程度
1.文化的社会维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于人们的文化参与程度的测量,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它常常发生在非正式的场合中,往往没有任何经济记录可循。
文化的社会维度一般与象征性的价值观有关,它能够形成一种群体的认同感、共享价值观、归属感等,并致力于摒除排斥,维护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住户调查和用时调查是当前关于文化参与程度调查数据的主要来源。但是这种方式既费钱,又不够全面,因此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但是现有的框架已经能够提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指导,为未来的改进工作奠定了基础。
2.文化参与的经济维度方面的数据,可以参考消费者在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或是参与文化活动时的支出量来获得,主要通过住户调查和活动调查两种方式来实现。
但是“参与”和“消费”并不是两个完全等同的概念。文化参与除了包括去影院看电影等这些消费活动,也包括业余爱好和无报酬的活动。它往往同种族、传统、信仰等因素相联系,需要对其各因素进行综合考察。
从目的上看,文化参与还可划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种,这两种目的相互交织,某人某时可能是一个表演者,主动地创造并感染别人,但另一个时间,他又成了一个听众,被动地受到感染。
当然我们所知的文化参与是排除以雇佣为目的的文化活动的,即此前所说的文化职业。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的报告中将文化实践归为三类:以家庭为主的活动(如在家里观看电影),户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和身份构建的活动(如宗教活动、青年活动等)。
其中,以家庭为主的活动,可以用国际活动用时分类法(ICATUS)来统计,而另外两种活动,则更多的使用人口抽样调查来实现。
表5以“表演和庆典”的在ICATUS中的编码举例说明:(16)
(二)测量非物质文化遗产(ICH)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团体、组织,有时也包括个人将其视为自身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一些实践、表现、表述、知识、技术等。”(17)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和质量的统计都是相当困难的,正因为它的“非物质性”,看不见也摸不着。
当然,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一一进行统计。假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用音乐、故事、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就可以用之前所说的方式测量了。
1.语言
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既是表达和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解和认知一个特定群体的重要途径。
尽管语言的定义和测量仍然富有争议,但是语言学家给语言定了两个基本的标准,第一,它是一种演说,能够使讲、听双方都相互理解;第二是群体内能够互相认同的一种标志。
语言数据的收集一般有母语、常用语和说一种或更多种指定语言的能力这三种代表形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曾经出版过《世界濒危语言地图集》,来追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资源多样性消失的现象。
2.身份构建活动
另外一个测量文化的社会维度的方式就是考察文化活动带来的影响。大型的宗教或文化节日会对社会参与、身份认同、文化多样性、社会凝聚力和社会配置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
六、小结
从世界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观察,文化经济正在成为继服务经济之后又一迅猛发展的经济形态,文化产业和贸易是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路径之一。
文化经济概念的界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等基本理论问题也制约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迫切需要解决。
应该认识到,中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部门统计是文化产业统计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信息来源,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必须紧紧依靠部门来进行。同国际上一些文化统计方面的先行者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统计仍相当薄弱,部门统计报表制度还不够健全,常规统计报表尚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测算的需求,一些数据资料收集渠道也欠畅通,各部门、各专业之间协调性、系统性差,不同来源的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及有些数据的可信度较低。综合协调能力也极为薄弱,对文化产业统计的研究也不到位。总体看,我国文化产业的部门统计和综合统计的基础和力量均亟需加强。”(18)
日后,中国应致力于加强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统计方面的合作,疏通渠道,加强交流,借助国际专家的经验,完善我国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现有的文化产业统计标准。要尽量参与有关文化产业统计的国际统计活动,学习先进统计方法,改进文化产业核算方法,整体提高文化产业统计水平。
注释:
①“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e Diversity”
②④欧阳坚、于伟:《国际文化发展报告》,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③"International Measurement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mportance of Culture"
⑤"World Culture Report 2000:Culture Diversity,Conflict and Pluralism"
⑥⑦⑧⑩(11)(12)(13)(14)(15)16) "The 2009UNESCO Framework for Cultrue Statistics(FCS)"
⑨(18)黑龙江统计局:《文化统计考察团赴加拿大考察报告》,2008年1月23日。
(17)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