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报告论文,体系建设论文,近年论文,核心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1)02-0023-08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于2007年底承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国情调研课题——“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调研课题组成员走访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南昌和山东、河南、湖北、山西等省市的科研机构、大中院校、工厂企业、乡村城镇、城市社区和中介组织,共发放问卷20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748份。结合访谈材料和问卷的数据统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依据第一手资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较广泛深入的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形成了这份调研报告,供党政有关部门和知识界参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绩和原因分析
自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以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热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同。
由于中央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内容,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宣传和践行活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和巩固。在调查研究中,61.78%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成为指导思想”;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到,在当今世界中,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在调查研究中,68.48%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同时,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仍然保持着较高的认同度,对邓小平理论都能作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也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之后,由于党和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重新构思医疗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拳打击腐败等,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拥护。在调查研究中,81.64%的人赞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些都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巩固和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已逐步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确立起来的。这个共同理想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调查数据显示,79.92%的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绝大多数人赞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基本认同。调查数据显示,70.59%的人同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成为全国人民开拓进取、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民开拓进取、创造崭新业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调查显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们对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和认同,普遍认为它们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调查数据显示,77.92%的人赞同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风尚。要改革就要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不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改革创新精神越来越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风尚,得到当今中国人民的精神认同。调查数据显示,70.31%的人赞同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最后,调研发现,高学历群体和与文化建设直接相关的职业群体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取得的成绩肯定度更高。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的文明道德风尚正在逐渐形成。
自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来,全国范围内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持续进行,使得我国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取得了可喜成绩。首先,人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内容的知晓度比较高。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开展以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调查显示,在回答“您知道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吗”时,1748份问卷中,有545人选择“很了解”,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31.18%;选择“基本了解”的有856人,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48.97%,两项相加,达到80.15%,这表明大多数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较高程度的了解。其次,人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有比较准确的认识。调查显示,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广大干部群众也有着比较准确的认识。63.22%的人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继承和发展。再次,人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意义的认同度高。调查显示,86.84%的人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价值观念。这说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已经深入民心,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普遍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可喜的成绩,有着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第一,理论上的科学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社会要求和人民意愿统一起来,把政治与伦理、理想与现实、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体系。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也可以说,它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是丰富和科学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人文意蕴,它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同时,党中央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从而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科学内涵不断加以明确。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总结和提炼现代化建设中所展现的崭新的时代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例如“六十四字”新时期创业精神、伟大抗洪精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正是通过这些努力,不断深化了对时代精神的系统把握和理论创新,使民族精神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这些理论上的科学概括和与时俱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和认同,并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其中。
第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感情基础。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就是要冲破一切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与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也使人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愿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成自身的自觉行动,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感情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内政外交和治党治国治军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获得日益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利益。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信服力,成为思想教育最有力的现实教材和伟大学校。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对改革开放有着深厚的感情。改革开放的这些伟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深厚的感情基础。
第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进行的领导国家、社会和提高自身生机与活力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也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党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三讲”教育、“保先”教育等的成功开展,有力促进了党的建设。通过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党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更加确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认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使人民群众更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带领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前进。
广大党员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带头人、先行者和排头兵,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者,是党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完成自身使命的主要力量,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党凝聚力量、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他们的行为对于引领整个社会前进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首先必须搞好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使党员、干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实践者。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各地党政机关都在纷纷开展争创文明机关、争当“人民满意公务员”等活动,树立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
第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造了实践条件。
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发展充分证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造了实践条件。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我党始终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保证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的团结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精神支柱是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前提,是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和力量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凝聚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整合各种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为共同理想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我国显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使广大人民群众真真正正得到实惠,真切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条件。
第五,党中央高度重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的愿望、理想、需要和利益,是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是反映国家核心利益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牢牢抓住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在新形势下,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新形势下,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认识社会思想的主流和支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确方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预见性、增强主动性,克服片面性、减少盲目性,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改革创新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之所以能够深入民心,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普遍认同,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活动之所以能够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就是因为党中央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第六,通过大众传媒的积极宣传,营造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舆论氛围。
大众传媒是引导社会舆论的咽喉。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思想舆论工作,多次强调“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通过大众传媒的积极宣传,营造了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舆论氛围,大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按照中央“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宣传工作思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和互联网、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等传播工具,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特点,运用各种形式方法,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宣传广大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点评、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营造了浓厚的“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氛围,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各新闻宣传部门注重在新闻报道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注重在文化宣传中加大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在大力宣传诸如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时代英雄人物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宣传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十分贴近的先进人物,起到了弘扬正气、激励民心、引导世风的积极作用。通过大众传媒的积极宣传、营造氛围,广大人民不仅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而且深切感受到其强烈的感召力和推动力,从而在自身实践中积极学习和践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由于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新形势下,存在马克思主义被“弱化”、“淡化”现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挑战。
实际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淡化”现象,部分党员干部,虽然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共同思想基础,但却认为它只是政治宣传,不起实际作用,没有现实应用的价值和意义;还有部分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甚至在课堂上公开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过时,主张用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甚至有的公开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否定公有制,主张私有制。在调研中,只有44.57%的人明确反对“逐步私有化是我国改革的方向”,42.85%的人赞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逐步融合、走向趋同”。在调研“对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推行‘民主’、自由价值观的目的的看法”时,有47.65%的人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推行民主、自由使这些国家的人民享受真正的民主和自由;还有少部分人恶意攻击马克思主义,诅咒马克思主义是僵尸,已经死亡,要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叫嚣推翻共产党的领导,取而代之以所谓西方的民主、多党制和三权分立。这些人的不良影响造成了不少人政治观念的混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
第二,新形势下,部分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较淡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遭到冲击。
新世纪新阶段,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面临着新的挑战,遭到来自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左”、右两方面的歪曲、攻击以及来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经济社会转型的强烈冲击。这些冲击导致部分人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比较淡薄,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念产生动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令人担忧,他们的理想更多地集中在生活和职业理想上,而对社会和道德理想则关注很少,只占10%左右。总之,理论上的困惑,思想上的混乱,众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使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发生动摇,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缺乏信心,这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第三,部分人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科学内涵把握不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模糊。
在肯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展方面重大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人们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科学内涵的理解、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把握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在如何把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关系方面,人们的认识还存在着不足,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到两者之间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甚至割裂两者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在回答“您认为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的关系怎样”时,1748份问卷中,认为两者没有关系的人数有312人,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17.85%;同时还有105人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说不清”,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6.01%。这就是说,有23.86%的人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比例是不能忽视的;另一方面,在对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关系的理解上,有相当多的人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混为一谈。在回答“爱国主义是否等同于各种民族主义”问题的617位中共党员中,回答“是”的有193人,占总人数的31.28%;回答“说不清”的有32人,占总人数的5.19%。不能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真正涵义,直接影响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发展。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否则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第四,部分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存在偏差,认知与践行也存在脱节现象。
虽然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调研结果同时表明,人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学习和深入研究还远远不够,一些人在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偏差甚至空白。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到,虽然表示“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占到了80.15%,但其中表示“很了解”的仅占31.18%。另外,在受访人群中,依然有18.15%的人选择了“仅听说过”和“不清楚”,距离达到中央提出的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成为全体公民的广泛共识”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并且仍有少部分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丰富内涵以及行为规范存在认识模糊和认识不清的状况;更有极少数人依然存在“是非不分、荣辱不明,甚至颠倒是非、混淆善恶、以耻为荣”的情况。另外,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行脱节的现象也较严重,知行脱节不仅存在于一些青少年和普通干部群众之中,而且也严重存在于一些高级领导干部身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所以还存在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部分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缺少忧患意识。
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逐渐淡化,甚至丧失,内心世界里早已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对它冷嘲热讽,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回答“您认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危机的原因是什么”时,实际回收1748份问卷中,有916人选择了“部分领导干部和教育者自己不信仰共产主义”,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52.40%,位居六项选择的第二。
一些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缺少忧患意识,以为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分稳固,可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患有高度近视。殊不知,西方敌对势力为实现其“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极力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等,大肆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遭受着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歪曲,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部分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重经济建设,轻理论学习的现象愈演愈烈。而西方敌对势力则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颠覆,他们不仅利用广播、卫星电视等传统媒体,而且还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千方百计削弱我国主流舆论的影响,造成思想混乱,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第二,贫富差距与党内腐败现象造成部分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淡薄,对共产主义缺乏信心。
当前,我国处于一个社会经济转型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凸显期”,存在许多经济社会问题,包括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没有扭转,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仍然较大,腐败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等。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致使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产生了动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
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不能解决贫富差距与腐败问题,势必会使群众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在回答“您认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危机的原因是什么”时,76.03%的人认为是“干部腐败问题”。调查中一些人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行政执法队伍中出现的违法违纪事件,特别是领导干部腐败问题,给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对公民道德产生了不良影响,不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一些领导干部一边在会议上、甚至在电视上大讲反腐败的重要性,一边不择手段地聚敛钱财、贪污腐败。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威信与执政基础,也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理想信念。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认为“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的大学生仅占44.8%,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座谈中反映,“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压力大”,这些也成为了他们盲目崇拜西方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宣传教育形式主义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不同程度的知行脱节,远离现实、远离人民群众的问题。
形式主义者过多地关注表面的形式化的东西,而忽视了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决,直接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践行。
调研中,有58.87%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被弱化的原因是宣传教育形式化。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实际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形式主义,过多地关注表面的形式化的东西,而忽视了对爱国主义本身的教育和培养,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对爱国主义的正确理解。有些地方、单位,仅仅注意搞了多少活动,开了多少基地,组织了多少次会议,而不注意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真正落实到青少年的思想深处,导致青少年错误地把活动、会议等同于爱国主义本身;有些地方和单位过多地强调地方文化特色或某些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而忽视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统一性,导致青少年把地方性、特殊性等同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也存在注重形式,与生活脱节、远离群众生活,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过全,一些地方和部门仅限于大而空的概念性号召。没有针对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宣传学习,致使一些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缺乏热情和兴趣;其二,一些地方和单位在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中,对先进典型宣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缺乏科学区分,与普通群众的距离较大,使人们感到难学难比;其三,一些地区和部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理解为简单的知识宣传,停留在常规的主题德育教育活动层面,只求轰轰烈烈的形式,不求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错误思潮的泛滥,直接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和践行。
当今时代是一个思潮纷呈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蜂拥而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诸如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实用主义等。其中有些思潮否认民族精神的合理性,有些思潮以消解历史为标榜,有些思潮过度夸大地方性和民族性特点而否认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体性,有些思潮则通过宣扬西方社会某些所谓的优越性来否认中华民族精神的合理性,否认爱国主义的必要性等。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当前的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着一种无原则的“庸俗宽容论”倾向。一些明显具有错误倾向甚至反动倾向的思想通行无阻,一些学术主管部门甚至思想宣传部门对此持“壁上观”态度,以至于主张这些错误思想的人不仅成为所谓的学术英雄、思想精英,而且在政治地位上和社会评价中处于优势状态,他们的错误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变性的情况日渐显明,流行的厚黑学、自私经济人理论、原罪理论和“以财富论英雄”等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潮广为传播,理论信仰者增多。在问卷调查中得知,通过网络了解西方文化者在大学师生中均超过了50%。人们在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面临各种有害信息的腐蚀和侵害,这些都给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很大阻碍。
第五,社会矛盾的凸显、热点难点问题的出现造成思想上的困惑和理想上的迷失。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目前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增多。加之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性、多元化、多变性的特征日渐凸显,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有所滋长,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对改革开放的一些错误认识,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杂音和干扰。一些人以所谓的“纯粹客观主义”或“完全自然主义”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成果,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纯粹是历史本身的必然结果,不论在什么党的领导下,不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历史都会按照“纯粹客观的”、“完全自然的”方式向前发展,因此不能把改革开放的成果归结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体现或者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一些人过度夸大改革开放攻坚阶段的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认为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改革开放惹的祸”,认为“改革开放并不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相反是对社会主义本身的侵蚀和毁坏”,因此改革开放是成败同在、毁誉兼有,甚至是过大于功、得不偿失。一些人受到“纯粹客观主义”的影响,切断社会主义制度同改革开放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却并不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受到了“问题夸大论”的影响,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却又否认改革开放的合理性。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社会的剧烈变革,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社会问题凸显出来,许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随之出现,造成思想上的困惑和理想上的迷失,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敌强我弱的形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部分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怀疑。
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总体上资强社弱的局势使得一些人特别是部分青年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生命力产生了怀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了动摇。在回答“您认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危机的原因是什么”时,37.76%的人选择“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蜕变”。
在这种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遭到冲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被理解为是建立“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有一些人明确讲,他们理解的共同理想不是别的,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调查结果也证明这点,例如,在回答“您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时,1748份问卷中,有101人选择“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5.78%。这种冲击主要来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及西方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对人们心理上的强烈冲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力量的一降一升,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迷惑甚至动摇,产生了我国“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资强社弱的总体局势尚未改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处于低潮的负面效应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分析各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有些问题在不同的方面暴露出来,但存在问题的原因是相同或者近似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的问题则是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的工作中特有的。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也深切感到,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工作,并不单纯是思想意识形态一个领域或部门的工作,需要其他领域和部门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为此,我们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
行动是理论的生命,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理论的行动是盲目的。要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上能够说服人、在内容上能够启迪人、在形式上能够吸引人。例如,要探讨用简洁的词语来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西方学者用具有资产阶级特殊内涵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民主、公正、自私”等词语表达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或“普世价值观”。我国有学者提出“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还有学者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等,这些观点是否准确值得研究。至于核心价值观、基本价值观、共同价值观和“普世价值观”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那就更需要精心地深入探讨。
第二,努力提高党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工作的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要积极掌握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调查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被弱化的原因时,在受访的人中,有36.21%的人认为“部分单位的领导权不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被弱化的原因。有的甚至认为,它们的领导权实际掌握在自由主义色彩很浓的人手中。有不少教授专家在调查中强调,哪个单位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弱化,往往就是哪个单位的领导班子有问题,程度不同地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学术的影响。因此,特别要关注党和政府有关教育、研究和宣传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从组织上确保该单位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三,从源头上治理党内腐败,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和亲和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价值体系。它首先应该在社会先进分子的价值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共产党员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分子,首先应该身体力行。但是,调查显示,党内腐败现象的盛行,已经严重地败坏了党和国家的声誉,危及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引起干部和群众普遍的强烈不满。前面提到,调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危机的原因时,在受访的人中,有76.03%的人认为是由于干部腐败问题造成的。因此,反腐败工作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以及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将预防腐败和惩治腐败相结合,从制度上解决权力制约、监督问题。其中,目前要加大研究非公经济的行贿打击等问题、高级干部子女经商等管理问题。强化党内监督、舆论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依法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机制,通过体制变革铲除腐败行为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和亲和力。
第四,逐步缩小财富和收入分配差距,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牢固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生产力大发展和先进基本经济制度在人们的道德情感和理想信念上的集中表现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的思想理论,要想有说服力和感召力,首先是通过实践结果来体现的。创新的理论必须具有符合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和广大群众认同的实践效应。当前,由于财产和收入的不断分化而导致的干群关系紧张问题已十分严重。这是对党执政能力的考验,也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与践行。因此,必须认真落实邓小平关于在两个世纪之交要把解决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的一系列指示,并从加强和巩固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所有制结构这一初级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源头上加以扭转。
第五,重点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和青少年这两头,积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关键。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如何,极大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我们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加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学风建设,切切实实把党风、政风搞好,才能建立起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青少年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未来,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对他们的共同理想教育,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进程空前加快,网络社会影响日渐增强,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加紧与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的斗争更为激烈的情况下,必须重点抓好对青少年的共同理想教育。通过“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两头重点宣传教育,才能从总体上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和践行效果。
第六,积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要根据不同人群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要及时运用不断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有效运用报纸、刊物、书籍、电视、网络、广播等传统和现代传媒,有针对性地采用影视、报刊、书籍、音乐、戏剧、美术、讲坛、故事会等形式。既要引领好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又要有力抵制腐朽的、错误的尤其是反动的思潮;既要坚持主导意识形态科学性的原则,又要掌握主导意识形态渗透性的技巧;既要在和谐发展中强调最大的包容性,又要坚决维持意识形态底线的不可触动性;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严肃性,反对“庸俗、低俗、媚俗、恶俗”的社会风气,又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通俗性和生动性。大力扶持与主流价值观和现代表现形式相符合的作品创作和传播,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个部分的认同感和践行自觉性。在这方面,重庆开展的“唱读讲传”等活动,都是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很有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并落实到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四观”和唯物论、无神论“两论”的宣传教育上,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或反动思潮的影响。
第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选择和确定先进典型的重要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是各类先进典型的灵魂。当今时代是英模辈出的时代,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分子,以其出色的工作业绩和可亲可敬的人格魅力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航标。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先进典型愈益多姿多彩、层出不穷,但是,不论他们来自哪个领域、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倡导者和模范实践者。虽然他们的优秀事迹各不相同,但都从不同侧面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选择先进典型的社会原则和价值尺度。因此,在实践中选择和确定先进典型,就是要看其是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不是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不是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正面的良好典型。
标签:时代精神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民族精神论文; 时政论文; 科学论文; 爱国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