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采用替罗非班药物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_文宪奎

心肌梗死采用替罗非班药物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_文宪奎

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558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采用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4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基础治疗:阿托伐他汀+抗血小板治疗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照组采取基础治疗+替罗非班静脉滴注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仅用低分子肝素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及预后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K-MB、cTnⅠ、D-D、CRP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K-MB、cTnⅠ、D-D、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症状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复发率、再住院率显著小于对照组,生存率显著大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梗死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肌损害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可作为心肌梗死的补充治疗方案。

【关键词】心肌梗死;盐酸替罗非班;临床效果

心肌梗死作为严重且病死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指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者是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脏疾病。心肌梗死为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1]。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易合并心力衰竭、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及心绞痛等症状,患者预后较差。对此,为进一步提高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在基础抗血小板聚集、溶栓、稳定斑块及PCI治疗心肌梗死的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药物治疗,探讨心肌梗死采用替罗非班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治疗的84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4例、女40例;年龄范围42.8~75岁、平均年龄(58.7±4.8);心血管病程1.3~12.8年、平均病程(5.9±3.5)年;包含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急诊PCI及择期PCI术后用替罗非班,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观察术前术后用替罗非班疗效。本研究项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替罗非班静脉滴注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替罗非班起始剂量0.4μg/kg/min,持续滴注30min,维持剂量为0.1μg/kg/min;观察用药12-36小时。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00iu/kg每12小时1次,连续用药3-5天。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水平,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心脏不良事件复发率、再次梗死率、再住院率、生存率。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疗效观察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CK-MB、cTnⅠ、D-D及CRP较治疗前,显著好转,好转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观察指标对比

组别CK-MB (IU/L)cTnⅠ(ng/ml)D-D (mg/L)CRP(mg/L)

对照组治疗前46.5±7.630.274±0.0610.42±0.0345.34±6.52

治疗后28.6±4.250.163±0.0260.34±0.0515.44±4.21

观察组治疗前47.8±8.44*0.294±0.072*0.42±0.07*46.43±7.52*

治疗后12.3±2.41#0.073±0.012#0.25±0.02#8.23±1.55#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2.2两组患者的预后观察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复发率、再次梗死率、再住院率显著小于对照组,生存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CI术后再梗死明显降低,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情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预后观察指标对比

组别心脏不良事件复发再次梗死再住院生存

对照组(n=57)8(19.04)6(10.53)6(14.28)39(92.85)

观察组(n=57)4(9.52)1(1.75)3(7.14)40(95.23)

χ214.47815.98512.74515.365

P值0.0320.0120.0430.021

3讨论

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为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心肌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增加心肌血氧供应量、防止并发症发生及改善患者的预后,使患者不但能渡过急性期,并且康复后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本研究中,观察组在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积、降血脂治疗等的基础上,以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静脉滴注治疗,替罗非班为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受体吉抗剂,激活的血小板通过GPIIb/IIIa受体与纤维蛋白结合,导致血小板血栓的形成,这是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唯一途径。替罗非班为人工合成的直接抑制GPIIb/IIIa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在血小板激活起重要作用的情况下,特别是进行介入治疗时,能有效地与血小板表面的GPIIb/III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效果,能显著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2],防止心肌再梗死、术后支架内再狭窄。CK-MB、cTnⅠ均作为心肌梗死的血清标志物,在心肌梗死发病期间,患者血清CK-MB水平显著升高,具有显著差异性变化;cTnⅠ的脂溶性极差,在心肌细胞膜完整的情况下,cTnⅠ极难穿透心肌细胞膜进行血液循环;在心肌梗死期间,心肌坏死导致肌源纤维崩解破坏,导致cTnⅠ释放进行血液循环;D-D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中的最小片段,存在于血液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患者的体内;CRP作为炎症反应的标记物,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的形成,作为冠心病恶化的危险因子[3]。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CK-MB、cTnⅠ、D-D及CRP较治疗前,显著好转,好转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复发率、再住院率、心肌梗塞再发率显著小于对照组,生存率显著大于对照组;提示心肌梗死采用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显著降低患者的心肌损害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可作为心肌梗死PCI术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黄海涛,郭飞,甄彤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疗效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学,2011,32(7):972-973.

[2]李涛.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疗效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4(10):48-49.

[3]黄定邦.扩血管药物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4,07(12):39-40.

论文作者:文宪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4/8

标签:;  ;  ;  ;  ;  ;  ;  ;  

心肌梗死采用替罗非班药物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_文宪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