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评价研究
——以翠华山山崩景观地质公园为例*
董红梅
(西安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摘 要: 如何将地质科普与旅游开发有机融合是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面临的重要新问题。结合国土资源部的科普、解说的相关标准以及中国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发展的客观实际,初步尝试构建了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包括融合内容、融合形式、融合渠道以及融合特征等方面的11 个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对翠华山地质公园的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进行评价,发现翠华山地质科普贯穿于旅游的效果一般,属于融合性较弱的地质公园,翠华山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仍有巨大的空间与发展潜力,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地质公园;地质科普;休闲旅游;旅游形式
1 引言
科普旅游是以旅游活动为载体,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它将科学知识、教育融入到休闲旅游中,让人们在享受休闲乐趣的同时,能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成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渠道之一。
地质科普旅游作为科普旅游的专项,是通过开发具有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并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地质遗迹资源,让游客在游玩中了解相关地学知识[1]。
互联网本质是创造连接,旅游营销的核心在于抓住受众,重视个体力量,积极引导其自发进行传播。短视频正在构建一种新的媒介关系,这种新的媒介关系是从过去的单向传播转向了一种更深入的互动。这种互动让越来越多的用户都愿意去分享和转发短视频,看短视频的趣味互动,甚至在评论区寻找和建立新的社交关系等,短视频的社交时代正在来临,短视频营销也不是传统媒介时代的品牌的简单自我宣扬,而将会成为一种新的对话方式。
地质公园是重要的地质科普教育场所,其建设规模与旅游发展均已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9-01-21 中国已有世界地质公园39 处,国家地质公园213 处,2015—2017年共接待游客16.2 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 926 亿元。
科普教育既是地质公园创建的三大任务之一,也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主要目的。事实上,很多地质公园的科普活动与管理严重落后于旅游活动,除了受“重旅游、轻科普”的观念影响外[2],还与科学普及活动无法贯穿于旅游活动中密切相关。
因此,将地质科普与旅游活动相融合已成为当前地质公园开发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在锚杆支护应力场试验台上安装1根锚杆,对比分析金属托盘和金属托盘+木垫板2种情况下锚杆预紧力损失、转矩转化、支护预应力场分布。锚杆采用现场采取的长度2 400 mm、直径22 mm的左旋无纵肋螺纹钢锚杆。锚固方式为加长锚固,锚固长度1 200 mm。为了更好地模拟井下实际工作状态,使用井下常用的金属网作为护表构件,安装结果如图3所示。
为了研究膨胀土边坡降雨浸水情况下的变形破坏特征,本文将结合文献[9]膨胀土边坡离心模型试验进行建模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出膨胀土边坡在雨水入渗时变形的一般规律。同时,利用该模型,结合放大裂隙侧向水压力法模拟膨胀力作用,研究了不同的边坡裂隙分布、裂隙处膨胀力大小和降雨强度和历时在裂隙膨胀土边坡变形破坏失稳过程产生的影响。
因此,开展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科普旅游、地质科普旅游的概念、开发与评价研究成果,并结合国土资源部提出的科普、解说的标准与要求,提出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的主要内容,构建二者融合的评价指标及标准,并以西安翠华山山崩景观地质公园为例,通过评价其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现状,期望对破解其科普旅游发展困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不同学者虽然从不同角度对科普旅游、地质科普旅游做了界定,但都提出了科普知识或科学文化内涵[3-5]、地学知识[26],并指出旅游资源是基础或依托,由此可知科普旅游开发的基础是旅游资源及其所蕴含的科学知识。
目前它已形成了天池山崩科普娱乐区、翳芳湲 生态休闲观光区、甘湫池森林健身区等三大功能区,建立了翠华山山门—天池—崩塌石海—风洞—冰洞—甘湫池—终南之巅的山崩奇观科普旅游的精华线路,每年吸引30 多万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科考科普和教学实习,是中国较早开展地质旅游开发的园区与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第一,福建小学学校的数量和施教人数逐年增加。“二十九年改制之初,设中心学校875校、国民学校3700校、私立小学586校、共4161校① 原文计算有误,应为5161校。,施教人数小学部514490人。三十年中心学校增为1164校、国民学校增为3782校、私立小学516校、共5462校、施教人数小学部648551人。三十一年中心学校增为1349校、国民学校增为4041校、私立小学468校、共5732校②原文计算有误,应为5858校。、施教人数小学部634562人。”[27]13三年间,小学学校的数量增长了1571所,施教人数仅小学部就增长了120072人。
2.2 研究方法
由于没有现成的地质公园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评价的研究成果可供借鉴与应用发展,所以,在选取地质公园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的评价指标时,主要运用理论分析法、频度法,遵循易操作性和全面性原则,以保证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可行性。
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①科普旅游、地质科普旅游的概念,学界从不同角度对科普旅游、地质科普旅游的阐释,是全面认识它们的基础,可为提炼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评价指标提供科学依据。②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6〕83 号)《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其中,有关科普教育的形式、科普设施、解说系统的建设标准与技术规范,对于构建科普与旅游融合的形式、方式、手段与特征要求等的评价具有重要参与价值。 ③现有的地质科普旅游开发、科普旅游评价、地质科普旅游评价等研究成果。
地质公园科普教育旅游主要在现场,但是线上渠道同样不容忽视。因为当今人们搜集、获取信息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况且网上的科普教育资源与信息不受时空限制,感兴趣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查看与学习,所以地质公园科普教育与旅游融合的渠道分为线上与线下两部分,二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科普旅游发展。况且《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明确说明线上地质公园及其科普内容要跟进线下的发展变化,及时更新。
在对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发展的实际问题和国外关于科普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以补充与完善科普与旅游融合的评价指标。
3 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3.1 评价指标
3.1.1 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的内容指标
3.1.1.1 地质遗迹类型及其地质知识的旅游利用
再次,仲裁庭认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所实施的立法措施是对公众普遍适用的,而不只是针对Glamis Gold公司的投资。该立法措施并未违反美国应当保护投资者的义务,因为Glamis Gold公司的预期收益并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特别保证,Glamis Gold公司亦没有提出证据证明加州政府的这一措施是不公平地针对该公司的投资。
翠华山山崩景观地质公园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西 安城南30 km 处的秦岭北麓,面积32 km2,因山崩形成的特殊地貌类型全、保存完整、规模巨大、旅游价值高,国内独有、世界罕见[22],吴成基等[25]将其而被誉为“山崩天然博物馆”,2002年被评为4A 级旅游景区。2006年翠华山地质博物馆建成开馆,通过沙盘、展柜、展台、展板的形式向游客介绍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概况、地质遗迹类型和自然景观特色,通过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展示翠华山独特的山崩景观和以山崩景观为依托的动植物、天气、水文、历史等内容,也是一座微缩的山崩博物馆。2009年成为中国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
第三,话剧中一些容易被广大民众接受的部分被称为“文明戏”,其在近代社会的推广也构成了都市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上海和北京这些都市的学校存在众多话剧社,学生们纷纷加入并积极从事慈善义演活动,如小西门少年宣讲团就曾举办过救灾募款、筹募学校经费和修建校舍等诸多活动而表演新剧,“小西门少年宣讲团,因筹募本团及义务夜校经费,星期日起由化装演讲股每晚在该团演讲场表演爱国醒世警世新剧,第一晚系爱国剧(卖国救国),第二晚社会剧(善耶恶耶),座位分红黄绿三种。”[8]这些话剧社,往往也是慈善义演的组织者,以宣扬近代进步思想为目的且又平易近人的“文明戏”常常作为慈善义演的重要表演形式,亦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
3.1.1.2 旅游活动要素(设施)、旅游产品与地质科普的融合
许多学者不仅在科普旅游或地质科普旅游的概念中,提出了要在旅游过程中受教育[4],在旅游产品设计或旅游活动开展中体现科学文化内涵[8],以旅游活动为载体[7-8]等观点,而且在地质科普旅游发展、评价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地质公园产品设计要体现其科学内涵,突出其特色;公园内的住宿设施、餐饮设施、购物场所、娱乐场所、景区内交通工具等的设计,要能体现地质科普旅游特色,蕴涵地学文化,创造出浓郁的地质科普旅游氛围[8,26],如开发科普展教品、科普旅游纪念物、设置科普休闲中心,开展科普艺术表演等,设计登山探险旅游活动、科普家庭游等[6]。实质上,他们从理论上指出了科普教育与旅游的结合点,即旅游活动要素、旅游产品或项目。
实践中,中国有些地质公园已将地质科普有效地融入一些旅游活动要素,如香港世界地质公园创立的地质酒店,开发的地质美食;五大连池地质公园制作创制的火山主题旅游商品、娱乐项目等。
由于旅游要素是由吃、住、行、游、购、娱、厕等构成,其相应设施分别为酒店、交通设施、旅游景区、购物中心或商店、娱乐中心、厕所等,因此其与地质科普的有机整合,可形成地质主题餐厅与美食、地质主题酒店/客栈、地质主题旅游产品、地质文化创意购物场所、地质文化创意商品、地质主题娱乐活动、地质主题厕所和地质主题交通等具有地质特色的旅游活动与设施。同时,“游”作为旅游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由商、养、学、闲、情、奇等不同功能的旅游产品类型构成,与地质科普相组合可开发地质审美体验旅游、地质遗迹展览旅游、地质养生健体、地质研学旅行、地质科学考察、地质休闲、地质寻奇探险等多种旅游产品形式。以此形成具有浓郁“地质”氛围的旅游活动以及服务设施、旅游产品。
目前关于科普旅游、地质科普旅游的概念尚无达成统一,但是既有的认识,无论是主张科普活动与游客参与一体化[3],在游玩的同时了解相关地学知识[1],集科普教育和旅游为一体[4],还是强调寓教于游[5],以旅游活动为载体的观点[6-7],本质上都认为科普旅游(包括地质科普旅游)是科普活动与旅游相融合的产物。尽管国内关于地质科普旅游研究的文献较多[6],并集中于地质科普旅游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8-10]、地质科普旅游线路[11]、地质科普旅游评价[12]、地质科普旅游开发模式[13-14]、解说[15-16]和游客感知[17-18]等,国外学者对于地质公园旅游研究侧重于地质旅游资源开发[19-20],仅有少量学者对 科普旅游进行了评价,如 ŚWIERKOSZ 等[21]研究了波兰穆斯卡地质公园中地质教育与地质保护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行性,ZANGMO 等[22]基于地质旅游与教育目的对巴门达火山地质遗迹进行评价,RUBAN[23]对喀斯特旅游资源的科普重要性进行了阐述,MIKHAILENKO 和RUBAN[24]对世界地质遗产的地质教育与地质旅游的关系进行讨论,但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的研究缺乏,使得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发无的放矢,导致其科普教育成效甚微。
因此,要研究旅游中如何贯穿地质科普,重点考察地质科普融入旅游的六大要素或设施、六类旅游产品的情况。
摘 要:学习效果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既可检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方式。针对传统高职课程评价实施方案不科学、评价指标不健全、评价管理方式落后的问题,提出了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互联网+课程评价”模式。该模式科学、合理,易于实施,有效激发学习活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于地质科普与旅游的融合形式,需要分别从地质景观、地质知识以及地质科普设施等方面来考虑。
首先,由于地质知识是地质科普的核心,所以对于其与旅游的融合方式,不仅有《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提出的如解说(标牌解说、人员解说、电子解说(音频))、展览(地质博物馆)、影片/视频(如科普影视作品)、出版物(科学导游图与导览手册、系列科普读物、主要地质科普路线解说词、科普音像制品等),还有声光电演示、参与互动游戏等形式。
其次,关于地质景观,虽然不直接传达地质科学知识,但其本身的传播可以激发游客对地质科普的兴趣,因而应该注重其融入旅游活动或设施的方式。根据当前国内地质公园景区和国外国家公园的调查,可以发现其呈现方式有图片、微缩景观、景观造型的实物、当地岩石材料制作的实物等。 最后,在地质科普设施方面,目前《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规定在综合服务区进行地质广场、地质博物馆、科普影视厅、标牌解说设施等的建设,可事实上,它们绝大多数与游客服务中心、旅游购物中心相互独立,不利于游客的使用选择。
因此,可以借鉴美国国家公园对科普教育中心的建设经验,将其与游客服务中心或购物场所一体化,标牌解说系统的设置不只在景观游览点,而是在公园内游客聚集地如休息场所、入口等候处等均会看到。因此,为了评价地质科普设施与旅游的融合,重点是考察地质博物馆、标牌解说设施与园内旅游服务设施的关系是相互独立,还是空间一体化,还是空间布局一体,功能完全融合。
3.1.3 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的渠道
因此,在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的评价上,涉及地质遗迹资源的两个方面指标:地质遗迹类型的旅游利用情况,类型越多,科普旅游的主题越丰富,如根据国土资源部的地质遗迹资源分类方案的7 个大类56 个亚类,可以策划7 大主题、56 个亚主题的地质科普旅游;地质遗迹所蕴含的地学知识的旅游利用情况,但是因地质遗迹类型多,所含的具体地学知识非常复杂,为便于评价,这里将地学知识分为描述性知识(侧重于告诉人们是什么,是浅层的)、解释性知识(向人们说明为什么,属于深层的)和推演性知识(侧重于怎么样的知识,会影响人们的环境观、价值观)三类,关注地质遗迹的这三方面知识在旅游中的应用情况。
主要通过关联系数、关联度两项指标实现。以住院次均费用为参考数列,各项费用为比较数列构建矩阵(X0,X1,X2,X3,X4,X5,X6,X7,X8,X9,X10)。计算二者之间的绝对差,形成绝对差矩阵,然后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4]。
水上稳定坡角β取北掌水库库区现状两岸土质岸天然坡角,Q3pl低液限黏土取45°,Q2pl低液限黏土取55°。
3.1.4 地质科普与旅游的融合特征要求
3.1.2 地质科普与旅游的融合形式
地质科普与旅游的融合要避免科普教育的专业性、深奥性、枯燥性[6],而要突出旅游所具有的趣味性、愉悦性,使科普活动易接受、理解、参与(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
在地质知识与旅游的融合方面,《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要求通俗易懂、科学准确。
综上所述,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的评价指标包括融合内容、融合形式、融合渠道、融合特征等方面,具体的二级指标和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评价指标
3.2 指标赋分标准
关于各评价指标的赋分标准,以中国地质公园地质科普旅游发展现状为基础,结合不同指标的要求与表现,建立不同档次的评价标准并予以赋分,如表2所示,暂不考虑权重。
3.3 评价等级划分
根据上述各指标的评价标准与赋分,可知地质公园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的评价值在11~42 分,将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按照其0.80 及以上,0.60~0.79,0.40~0.59,0.39 以下分别为优秀、良、中、差,划分为4 个区段,再加上最低的11 分,即可将二者融合的评价等级划分为4 级:①得分值域36~42 分,很强;②得分值域30~35 分,较强;③得分值域23~29 分,一般;④得分值域11~22 分,较低。
1.2.2 血清CA153、CEA检测 清晨将两组人员的3~5 ml空腹静脉血采集下来,分离后将上层血清取出来,在-20 ℃的冰箱中放置保存。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罗氏ELECSYS 2010)检测血清中CA153、CEA浓度,严格依据试剂盒说明书操作,CA153的参考值为<25.00 U/ml,CEA的参考值为<3.4 ng/ml[5]。运用盲样检测、人员比对、实验室间比对等控制试验结果的质量。
4 结果与分析
4.1 融合现状
根据调查翠华山地质公园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现状,其主要融合情况统计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其学习教育类旅游产品比较全面地实现与地质科普相整合,形成了山崩奇观精华游、地学科普一日游以及地学实习游、教学实习等,博物馆、景观点及其解说设施是重要的学习点;养生类、休闲类、探险类旅游产品开辟有山崩探险线、登山健身线、休闲登山线,但与地质科普的整合则较弱,只将部分山崩景观贯穿于旅游中;而商务类、情感类旅游产品则没有,更谈不上与地质科普的组合。在旅游的六大活动要素方面,除了游,唯有购物方面开发了带有地质公园标志的U 盘、世界地质公园山珍特产,其他均无与科普融合。在设施融合方面,博物馆与游客服务中心实现空间一体化,有利于游客的选择使用,但解说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休憩设施、卫生设施(厕所)的融合性较差。
表2 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与赋分
4.2 融合评价
根据上述建立的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与赋分方法,对翠华山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情况进行评价,如表4所示,总得分为28 分,由评价等级可知翠华山地质科普贯穿于旅游的情况一般,属于融合性较弱的地质公园,基本符合园内地质氛围不突出、游客对其地质科学含义的感知地位低的现状。从评价表可知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地质遗迹的旅游化利用不充分;旅游六大要素及相应设施与科普的融合性较差;旅游产品与科普融合的产品类型看似较多,但探险、休闲、健身类产品中的地质科普活动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独特造型的地质景观的旅游应用不足;地质科普旅游产品的趣味性、愉悦性不佳等。可见,翠华山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仍有巨大的空间与发展潜力,是值得深入讨论的重要课题。
表3 翠华山地质公园的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情况统计
表4 翠华山地质公园的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评价表
5 结果讨论
利用学者们关于科普旅游、地质科普旅游研究的诸多重要研究成果,提出地质公园地质科普旅游发展的关键或本质是地质科普与旅游的融合,并据此初步构建了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评价的指标与标准,一方面,由于地质公园旅游开发非常复杂,其科普旅游无论在实践方面还是在理论研究层面均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从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的视角入手,初步尝试客观评判地质公园的地质科普旅游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能引起地质公园开发经营者、管理者以及学界关注科普教育与旅游的融合研究。但是,本探索性研究强调客观,但仍比较粗浅,未来研究不仅需要继续对初步构建的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细化、改进与完善,还需将地质遗迹资源、开发条件和融合效果等作为重要指标,以建立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评价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地质公园科普旅游水平与地质公园游客的体验价值感知关系研究奠定基础。
6 结论
地质科普有效融入旅游是提高地质公园的地质特征和地质科学含义的重要途径。根据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的内涵、内容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利用理论分析法,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的实际,构建了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的评价指标:融合内容,融合方式、融合渠道、融合特征要求等四个方面共11 个评价指标,并建立了各评价指标的赋分标准与评价等级。
通过初步建立地质元素与旅游融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希望能对中国地质公园景区地质科普融入旅游情况进行评价,以指导其深入开发。
具体而言,机械电气设备中的绝缘电阻是设备主要参数,如果绝缘电阻没有满足电气设备运行标准,就极有可能出现电气故障等问题[1];温度同样也是机械电气设备中的重要运行参数,当设备周围温度出现异常升高或降低的情况下,就极有可能造成设备构件因冻胀作用出现变形情况,对设备运行的稳定性造成极为不利影响。
以翠华山地质公园为例,对建立的地质科普与旅游融合评价指标与标准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为融合为一般,基本符合其地质科普旅游发展现状,但也表明翠华山科普旅游开发仍有较大的改进与完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阳.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综合评价研究——以陕南地区地质公园为例[D].西安:长安大学,2013.
[2]刘晓静.河南省科普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及开发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6.
[3]于洪贤,何卓,朱井丽.我国科普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94-96.
[4]邓伟,苏阳,李普,等.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规划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范新宇.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的高校学生科普旅游开发研究[D].桂林:桂林工学院,2008.
[6]刘晓静,梁留科.国内科普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9-55.
[7]李绍刚.浅析科普旅游开发[J].资源与市场,2006(15):195.
[8]刘晓静,梁留科.地质公园景区科普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以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经济地理,2016(36):182-189.
[9]陈锐凯,钟学斌,孙志国.咸宁岩溶资源科普旅游开发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204-206,211.
[10]DONG H M,SONG Y G,CHEN T,et al.Geoconservation and geotourism in Luochuan Loess National Geopark[J].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14(334-335):40-51.
[11]施广伟.基于模糊数学和Dijkstra 算法的地质公园地质科普旅游线路设计[D].西安:长安大学,2010.
[12]罗伟,黄凌,鄢志武.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4340-4343,4348.
[13]罗能辉,郭福生,黄宝华.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生命进化史”科普线路设计理念与教育意义[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280-283,290.
[14]HAN J,WU F,TIAN M,et al.From geopark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geotourism promotion in the huangshan UNESCO Global Geopark(China)[J].Geoheritage,2018(10):79-91.
[15]严国泰.国家地质公园解说规划的科学性[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33-1137.
[16]张玲,吴成基,彭永祥,等.游客对地质遗迹景观的解说需求研究——以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旅游科学,2010(24):39-46,54.
[17]白凯,吴成基,陶盈科.基于地质科学含义的国家地质公园游客认知行为研究——以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7(30):438-443.
[18]何小芊,李超男,许甲甲.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科普教育的游客感知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202-208.
[19]SOLARSKA A,HOSE T A,VASILJEVI Ć D A,et al.Geodiversity of the loess regions in Poland:inventory,geoconservation issues and geotourism potential[J].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13(296):68-81.
[20]ÓLAFSDóTTIR R,TVERIJONAITE E.Geotourism: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Geosciences,2018(8):234.
[21]ŚWIERKOSZ K,KOŹMA J,RECZYŃSKA K,et al.Muskau arch geopark in Poland(Central Europe)—Is it possible to integrate geoconservation and geoeducation into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J].Geoheritage,2017(9):59-69.
[22]ZANGMO G T,KAGOU A D,NKOUATHIO D G,et al.The volcanic geoheritage of the mount bamenda galderas(Cameroon Line):assessment for geotouristic and geoeducational purposes[J]. Geoheritage,2017(9):255-278.
[23]RUBAN D A.Karst as important resource for geopark- based tourism:current state and biases[J].Resources,2018(7):82.
[24]MIKHAILENKO A V,RUBAN D A.Geo-Heritage specific visibility a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Geo-Tourism resource evaluation[J].Geosciences,2019(9):146.
[25]吴成基,彭永祥.西安翠华山山崩地质遗迹及资源评价[J].山地学报,2001(21):359-362.
[26]王雨昕.中国地质科普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45-47.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9.21.006
文章编号: 2095-6835(2019)21-0015-06
*[基金项目] 国家旅游局项目(编号:16TAAG019);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8KRM056);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DD20190294)
作者简介: 董红梅(1973—),女,山西平陆人,博士,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与管理。
〔编辑:张思楠〕
标签:地质公园论文; 地质科普论文; 休闲旅游论文; 旅游形式论文; 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