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作用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劳动力转移论文,在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持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仅仅掌握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文化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无论是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都必须再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工作,更理所当然地成为教育部门特别是职业学校的一项中心工作。在各地政府统筹领导下,近年来,教育、农业、劳动等部门一起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做了大量工作。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通知》的要求,各地教育部门积极参与制定当地农民工培训规划,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工培训。北京、河北等11个省(区、市)已经制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江苏省教育、劳动、农业等部门联合实施了“5112教育富民工程”,2001-2003年全省教育系统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88万人次;浙江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省教育厅自2001年起实施了“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百万职工培训工程”,2003年培训119万人次;四川省政府实施的“5511工程”,计划从2003年到2007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000万人次。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对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开辟了智力扶贫的有效途径。从四川的调查看,没有经过技能培训转移的劳动力年平均工资性收入3300元,通过培训后转移的则达到4800元左右,提高近50%。广西自2000年以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累计转移168万人。浙江衢州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仅2003年外出打工农民就达3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9%。这些都证明,农民从转移培训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过去,群众用“读完初中,外出打工”赞扬“普九”,今天则用“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来称赞转移培训。

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也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职业教育开拓了发展的广阔天地。今后几年,我国农村还将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每年需要转移1000多万农村人口。按照国务院六部门制订的规划,2003-2005年要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2006-2010年,要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两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面对规模空前的培训任务,现有职业教育的培训规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前几年,从事职业教育的同志们常常感到办学难、招生难,一时间,似乎发展天地越来越小。但就在这个时期,四川联合经济学校、四川少岷职业学校等民办职业学校却越办越红火,湖南怀化中职在校学生数达到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61%以上。这些典型经验表明,面对巨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只要解放思想,端正服务方向,大力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天地实际上是空前广阔的。

二、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制度创新

马克思形容,从产品到商品是“惊险的一跃”。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劳动力要真正转移出来,也要有这样“惊险的一跃”。实现这一跃,就要依靠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必须在发展思路、发展机制上有一个大的改观。这种改观概括起来就是要“坚持一个导向,抓住两个需求,实现四个转变”。

1.坚持一个导向。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动摇。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要办好职业学校,必须坚持这个导向。如四川联合经济学校就是走了一条“以学生为中心,开拓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学生”的路子,使得学校实力迅速扩大。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上,形成“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认识就更加重要了。因为只有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有效的转移。

2.抓住两个需求。就是抓住企业和农民工这两头的需求。第一个需求是为包括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合资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服务。要满足它们的需求,就必须办与市场经济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职业教育、培训。安徽省蒙城县庄周高级职业中学是个农村职业学校,由于抓住了制造业发展的机遇,与张家港国泰国际集团等联合办学,学校因此获得很大的发展。第二个方面是为农民工的学习培训服务。最近有个调查,问农民工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答案是培训。我也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农民工都十分渴望学习,一是学习技能,补习文化。因为他们发现有文化和没文化,有技能和没技能,收入不一样,发展的前景更不一样。二是学习新知识和新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也要融入城市文明。

3.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实现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转变。首先,要解决职业学校的定位问题。把中职办成高职的预备校,热衷于中专升大专、高职升本科,甚至把中职办成了变相的普通高中,这些观点都是不对的。中职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如果用立交桥作比喻,国家所建立的教育体系就是路网,主干道、辅道、联络道都是清清楚楚的,中职以就业为导向走的就是立交桥主干道,当然我们也要允许一部分学生有多样化的选择,走辅道、联络道,但这部分学生应该是少数的。很多办得好的中职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我相信这些学校就不会提出让50%的职高生升到高职去。其次,要从单纯靠行政推动转向更多地靠市场需求驱动。四川联合经济学校从几百个学生发展到上万学生的规模,靠的是什么?四川少岷职业学校从濒临倒闭到搅动整个合江县,靠的是什么?都不是靠财政拨款。在以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条件下,下计划、下指标的办法对形成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在靠这种办法不仅难以推动职业教育的新发展,还有可能使职业教育偏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今后职业学校一定要靠服务求支持、靠贡献求发展,牢牢抓住市场需求这条生命线。政府就会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但要更多地引入竞争机制。第三,职业教育要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统筹。城乡分割导致城市里的职业学校没人上,农村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没地方去。当前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进行大胆创新,城市的职业教育要打开城门,农村职业教育也要走出农村,大家共同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青岛黄海职业学校就是坚持就业面向城市,招生面向农村和西部地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第四,要解决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问题。我们要把通过职业培训“转移一人、致富一家,转移一片、致富一方”的口号响亮地提出来,把它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本价值标准,从根本上改革职业教育的评价、评估体系,坚持就业导向,坚决不搞升学导向、文凭导向。

二是实现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变。办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职业学校就要适应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变革的要求,大胆探索新的办学模式。首先,要全力以赴地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一些在市场竞争中壮大起来的职业学校明确提出,要以学生就业为己任、创建学生就业服务新机制。把学生的就业服务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是新型职业学校的显著特点。农村劳动力培训面向广大农民子女,只有畅通出口,才能兴旺进口。如开封电子学校实施“四个网络、一个跟踪”的就业服务模式,“四个网络”即人才网络、信息网络、护送网络、办证网络,“一个跟踪”即跟踪服务。四川联合经济学校在沿海设立了六个办事处,专门找劳务订单、进行就业服务。湖南怀化万昌中等专业学校是万昌劳务公司兴办的一所民办职业学校,学校集教育培训与劳务中介于一体,毕业生就业率达98%。其次,要对准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学校专业设置必须灵活,必须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市场需要什么专业,学校就办什么专业,办什么专业就请什么师资。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确保办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基本要求。第三,要积极创立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品牌。如陕西就明确打出了五大品牌,即“米脂家政”、“蓝田厨师”、“杨凌农科”、“秦巴茶艺”和“渭北技工”;四川也打了几个品牌,如“川建工”、“川厨师”、“川妹子”等。这些品牌的形成都有力地提高了当地劳动力转移的竞争力。

三是实行订单培训,促进职业学校办学机制的转变。市场经济对人才和劳动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甚至千变万化的,职业学校的办学机制必须灵活、办学形式必须多样化,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第一,实行产学合作、订单培养。浙江省总结了四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一是“依托企业、产教结合”的模式,二是“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的模式,三是“依托区域优势、与企业群合作办学”的模式,四是组建大型的校企合作的职教集团。江苏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建设了50个农业类学校示范基地,变过去“教室里插秧、黑板上种田”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第二,要鼓励实行“1+2”、“2+1”、“1+1+1”等灵活学制。可以是学校+企业,可以是学校+实训基地,可以是农村+城市,也可以是西部+东部,最后一年主要搞实习、实训。要把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整合在一起,更好地为农民转移培训服务。如北京市有35所职业学校面向西部对口招生,“2+1”模式在校生3947人,“1+2”模式在校生699人,初中后全日制在校生1760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三,要坚持学历教育和中短期培训并重。培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和职业资格的要求。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而言,还要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坚持突出短期培训,突出技能型培训,提高投入产出的效益。对于农民工今后的转岗和学历提高的要求,可以通过转移后培训和学分银行的办法来解决。河南新县职业高中坚持“长班与短班结合、固定办与流动办结合”,农民受益,学校也得到很好的发展。浙江省绍兴县通过“政府买单,企业订单,学校出单”,大力开展短期培训服务,一年来培训农民11275人次,90%以上的培训学员学到了一技之长。第四,要坚持转移前培训和转移后培训并重。转移后培训的主要形式是夜校和周末学校。这种学校,职业学校可以办,普通学校可以办,社区和志愿者组织、行业和用工企业也可以办,不但要吸引农民工到学校来,而且要直接把学校办到工地、工厂里去。如成都建筑工程集团公司大胆探索,办有夜校20多所,5000多外来农民工参加学习。第五,要探索职业教育的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改革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实行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有利于转移前培训和转移后培训连成一体,也有利于把文化补习、技能培训和城市文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职业学校办学机制的转变。

四是实现职业学校办学体制的转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依然是穷国办大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也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一,要鼓励公办和民办职业学校共同参与。要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使民办职业教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力量之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主动解决民办职业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今后,对民办职业学校的表彰奖励、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都要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第二,要加大公办职业学校改革的步伐,大胆引入竞争机制。现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就业工作,势必会加大对就业培训的投入。但这些经费直接分配到公办学校来,恐怕不太可能,还要靠我们去争取。我们教育系统具有人才、规模、经验等方面的潜在优势,但要转变为现实的优势,还必须大力促进公办职业学校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切实做到以就业为导向。第三,充分利用城乡和东西部教育资源。农村、西部学校的优势是了解本土本乡,教育成本低;城市、东部学校的优势是靠近就业市场,教育资源雄厚。合作的方式,一是继续搞好对口支援。2003年教育部确定东部9省份向西部有关省份对口招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江苏与陕西、北京与内蒙古、福建和宁夏、天津和甘肃等省区的对口合作也有明显的进展。二是流出地和流入地结合。流入地同样要把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当成一件大事,这直接关系到当地的现代化建设。第四,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在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制中,可以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把国际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等,有机地融合到我们自己的改革与发展中。同时还要看到,农村劳动力向境外提供劳务输出的市场也是很大的,比如建筑工人、保姆、海员、护士等。我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1/5,而劳务输出仅占3%,而且还处于较低层次。实行合作办学(包括和国外的劳务公司、培训机构等进行合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军国际劳务市场。河南新县职业高中不仅通过县劳务公司培训出境劳务2100人,而且和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外公司建立了劳务培训关系。青岛教育部门提出“立足青岛、打开国门、面向世界”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近年来累计向国外、境外输送5000人,而且有61%以上的学校建立了对外输送学生的渠道。

这四个转变,不仅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新世纪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抓住机遇,勇挑重担,千方百计地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做贡献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由农业、劳动、教育、科技、建设、财政等六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教育部门要抓住机遇,勇挑重担,急政府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千方百计地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做贡献。教育部党组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批转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其中将全面启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计划》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

教育部门将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些计划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努力探索建立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稳定的投入渠道。“发展教育是最好的扶贫,办好职业教育是最直接的扶贫”。要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工作相结合,学习浙江宁波、杭州等地在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一部分用于农民培训的经验。教育部也将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的实施。要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明确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机制,打破地域、系统的分割,清除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抓好典型,搞好示范,大张旗鼓地宣传那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职业学校,为这些典型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农村人口又占多数,这是一个基本国情。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摆上了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清形势,明确使命和责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优势,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

标签:;  ;  ;  ;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