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特征及其相应的技术构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生态论文,农业论文,经济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根据中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分析,本文论述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特别是依据中国生态农业实践,探讨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体系的内函及其构成。关键词 生态经济系统 技术体系 良性循环 持续发展
1 前言
自80年代初,我国农村蓬勃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形式,其宗旨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由于人们面对的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不仅仅是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而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体,可称之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因此,只有依据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在吸收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精华的同时,摒弃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作法,在发扬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体系。
2 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特征
2.1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就是农业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统一
该系统中,经济系统起主导作用。农业生产直接与自然进行交换,它的主要生产对象首先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此,生态系统的作用是基础。人们为了发展自身,通过社会系统组织经济系统的运动,影响、强化生态系统的运行,经过反馈,最终保证了社会经济系统自身的发展。这一特点要求在设计和组织生态农业建设时,要对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作用并重,单纯依赖各种单项自然科学技术难以实现农业持续发展,只有制定正确的决策并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组合,才有可能。
2.2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
系统结构反映着系统内部生态经济因素诸关系,决定着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效益水平。而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物质、能量、信息与价值的流动和转化并通过这种流动与转化把生态系统及经济系统各组分、因子紧密连接成为一个生态经济的有机整体,使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和价值的输出输入,而其输出输入效果决定着系统的效率。这就决定了生态农业建设应重视结构的调整并运用系统能量、物质、价值流分析方法,作为主要的系统功能分析的手段。
2.3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具多目标效应性
由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等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影响,人们在以大农业为基础,立足于全部土地资源所进行的生态农业建设中,必须以协调各子系统的关系,使系统稳定性提高,实现有序和协调地发展,以获得大系统的最优化为目的。系统论观点告诉我们,子系统最优不一定会获得大系统的最优化,因此,生态农业建设不能只重视单一的目标,也不能只重视个别子系统的发展,应强调生态、经济与社会三大效益的同步协调增长。故而生态农业具有多目标效应。
2.4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以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
农业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它与工业生产的区别在于它首先通过动、植物及微生物等生命体与周围环境(光、热、水、土等)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过程,依靠其自身生长,发育机能来完成的。而上述的所有组分,就是所谓的自然资源“源”的内涵;此外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也要通过发挥生态系统内的光、热、水、气以及各种生物所具有的容纳与自净化功能加以吸收和降解,这就是自然环境资源的另一功能属性,即“汇”的内涵。自然资源中大多数是可再生资源,但是,如果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超过自然资源本身可再生的能力,或者开发利用不合理,都会导致资源退化及环境破坏的后果,从而造成农业发展难以持续的结局。因此,作为一个特定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必须以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为前提。
2.5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农业要持续发展,要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必须与外部的能量物质进行不断的交换。随着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经济自给自足的传统已被打破,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从“产、供、销”向“供、销、产”转化。为此,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生态农业的重要手段。在重视生态良性循环的同时,更要把经济的良性循环放在首位。实践证明,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农业系统,没有经济上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也难以实现。
3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技术上必须要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其中包括:
(1)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系统工程学方法组装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立体种植与开发,在增强农田系统生产力的同时,使农、林、牧等产业优化组合,构成资源增殖与开发同步的农林牧复合系统,改变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状况,增强生态适应性及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组能力,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增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2)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依据当地资源优势组建种养加贮运销的农副产品及资源开发增值链,促进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增强经济实力和经济的适应性,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适应市场的能力,增强经济发展持续性;
(3)运用生态学食物链原理开发宏观与微观生产的物质良性循环、能量多级利用的再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物质流动的良性循环,增强可再生资源利用与环境容纳量的持续性。
为了实现上述的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应从以下三个层次入手:
(1)战略层次
该层次通过区域生态经济综合规划来实现,它要求从区域内社会经济及自然资源现状出发,遵循生态系统“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及规划成果,对区域内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作出宏观的战略部署。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在对系统现状的详尽调查与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对系统进行全面诊断,对系统生态经济进行评价,从而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提供依据。
(2)途径层次
表1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构成简表
依据区域内资源条件和生态异质性特点,在横向上进行分区生态模式设计,在纵向上进行工程项目设计。分区模式设计需要配置好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关系和比例,以及每个子系统内部的各级层次结构,并考虑创造良好的外部必要条件,使系统能适应其外界的大环境,所以分区模式设计是一种微观结构调控技术,是总体规划的微观化和具体化。工程项目设计则是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根据当地优势条件所设计的生产模式,它以工程化、规模化、专业化为特征。通过分区模式设计和工程项目设计,使其技术体系成为一种网状工程系统。
(3)技术层次
由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仅靠单项技术无法满足农业持续发展的多目标要求,必须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将各种单项技术因地制宜地加以组装,才能发挥整体功能。从而使技术体系由技术突破型向系统综合型转化。总体上讲,其技术构成如下:
a.发扬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并通过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改变其低生产力状况;
b.依靠现代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地引进并优化组装,在注重其先进性的同时,更要重视其适用性、技术间的协调性和总效果(即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协同性。
c.开发资源再生、高效利用及无(少)废物生产的接口技术,用以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根据我国区域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以上三个层次的技术可见上页表1。
4 结论
农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农业面临着环境与发展的双重挑战,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继承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引进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在不同层次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通过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的关系,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使持续发展的观念、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落实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去,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就目前而言,要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具有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体系,以便使广大从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及广大的农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不可否认,现已推广应用的生态农业技术已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并发挥了区域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同步增长的效果,成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有的尚处于经验摸索阶段,这也就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即如何依据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更加系统化、现代化与工程化。
标签:农业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生态农业模式论文; 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