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书馆n.0”的集团图书馆整合模式研究_数字图书馆论文

基于“图书馆n.0”的群体化图书馆整合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群体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于泛在环境的条件和要求,描述图书馆环境变迁、业务升级和群体发展的图书馆n.0,面临着三个层次的“群”整合问题:一是环境群、信息群和用户群的整合,二是机构群和业务群的整合,三是理论群的整合。这种对多重群体化的深刻反映,都使图书馆作为社会组织的色彩日益鲜明,这将对基于群体化发展的图书馆组织管理这个必然视域的研究具有引导性。而作为一种反映图书馆群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理念,图书馆n.0的构建还需要特定模式的支撑,在已经探讨的理论模式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揭示出其应用模式。这种应用模式体现着从体制到机制、从现实到未来的多种规定性,具体包括结构模式、外部整合模式、内部组织模式和发展模式等几个层面。这些群体化整合模式,不仅将进一步揭示图书馆n.0的应用价值,而且会彰显出图书馆发展的宏观路径和组织性渐强的内在动力,从而拉开我国图书馆“群组织模式”时代——群体化图书馆的序幕。

1 图书馆n.0的结构模式

1.1 图书馆群体性结构模式的发展历程

2005年,德国的Oliver Obst博士认为,未来的医学图书馆是隐形的,并将图书馆的发展分成四个步骤: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泛在图书馆。实际上,这个描述反映着图书馆在结构模式上的代级形态和群体性形态。纵观这一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到观察图书馆发展的几条重要线索:一是网络化对于代级形态具有深刻影响,图书馆由此进入区别于传统图书馆的网络环境时代。二是对应于我国图书馆发展现状,在宏观结构模式上我国图书馆具有显著的并行性特征,在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复合性之上还有更大的复合性,其结构模式呈现“金字塔形”。三是在上述网络化和并行性这两个宏观的“群体性”特征之外,对应于我国图书馆发展历程,群体性在图书馆不同发展阶段都有着特定的体现,而且本身就是图书馆结构模式的具体反映和基本写照。

我国图书馆在群体性结构模式上的特征变迁上既体现着国际图书馆发展的印迹,也有其独特性。建国后我国传统图书馆主要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形成条块式的结构模式,在条与块上有着鲜明的系统性特征。这个模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网络环境的出现揭开了数字图书馆的时代。近二十年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经历了两个代级,目前普遍接受的第一代描述是:“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是微观数字图书馆结构模式,跨地域多馆合作构成了宏观分布式数字图书馆结构模式。用户中心和知识网络被普遍认为是数字图书馆结构模式的第二代,也由此使复合图书馆作为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混合形式成为当前图书馆结构模式的主打模式。近几年,技术进步进一步改变了数字化社会生活环境,使人们看到移动和泛在是未来数字化社会生活的两个主要特征,也使数字图书馆实体形式的虚拟态进一步明朗。总分馆、网络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等新兴结构模式已经显示出泛在图书馆的初始形态,通过职能拓展形成了新一轮群体性追求。当前,图书馆2.0的方兴未艾和图书馆“云”计算应用的风起云涌,虽然并不能反映图书馆结构模式的根本变化,但作为一种群体性技术追求是对泛在图书馆形态的进一步印证,并且强烈地预示了图书馆结构模式重整的必要性。至此,我国图书馆结构模式的发展历程以网络化为分水岭,以群体性为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系统化、数字化、复合化、泛在化等几个阶段。

1.2 图书馆n.0的结构模式设想

不可否认的是,上述图书馆结构模式的飞速变迁,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传统图书馆的职能,这根本上是由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决定的。也许我们无法预见数字化生存与传统式生存的未来依存关系,但是图书馆结构模式基于对用户群体的依存关系而形成群体性追求无疑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其对于现实与未来的兼顾无疑也是一种必然选择。图书馆n.0的理论模式正是建立在这种必然性之上,而其结构模式既能充分显示国际化发展潮流,对我国图书馆而言,又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

图书馆n.0的结构模式具有典型的生态性特征。实际上,与社会发展环境相适应,图书馆现有发展理论对这种生态性特征的反映是显而易见的,但尚缺乏一种完善的表达。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再到复合图书馆无疑是一种生态性,尽管数字图书馆展现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但这一生态链条更多地倾向于个体馆的发展。作为其未来形态的泛在图书馆更多的是强调了信息与知识生态系统的前景,对于图书馆的结构定位过于虚拟。当前图书馆生态位的研究把信息生态系统提升到了图书馆的实体复合生态系统的高度,并且把需求与资源因子在时空、制度、技术等因子之上加以强调,但其生态位测度仍然限于个体馆之间。无论如何,这些研究轨迹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一旦把这些研究中体现的生态性加以放大和整合,图书馆种群的结构性特征就会分明起来。这种集生态位的层级性、复合图书馆的并行性、生态因子互动性于一体的图书馆结构性模式,我们可以归结为“群体化图书馆”。由此,图书馆n.0的理念模式落实到群体化图书馆的结构模式,是对图书馆群体化特征的进一步揭示。

把图书馆的理念模式转换为群体化图书馆的结构模式,在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图书馆的现实发展与未来走向两个方面,不仅更好地刻画了图书馆的生态,并且全方位揭示着图书馆的形态。群体化图书馆结构模式可以细化为技术支撑模式(图1)和实体关系模式(图2)来加以描述。在这两个三维立体模型中,三个向量分别代表着图书馆群体化用户及其需求(U)、群体化资源(R)、群体化服务(S),反映着图书馆复合生态系统的核心因子,形成的正方体大小则体现着图书馆时空、制度和技术等因子的发展变化。

在技术支撑模式中,n.0代表着以Web环境为主要技术支撑的技术升级,反映出群体化图书馆的层级关系和兼容关系,表明了群体化图书馆的群体性日益鲜明。

在实体关系模式中,A、B、C分别代表着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反映着现行图书馆模式的群体性、依托性、并行性。从三个向量的综合正向看,有以下明显特征:数字资源所占比重不断提升,用户范围不断增长,满足需求的服务水平也随着用户需求和用户参与度的递增而递增。D表示着图书馆不断向泛在图书馆演进的过程。

这两个模式中还可给我们这样一个深刻启示:图书馆在向泛在化演进过程中,群体化资源(R)和群体化服务(S)最直接地表征了这一演化进程,它们受Web环境带来的技术进步的影响最为直接。但用户需求和用户参与度才是这一演进的决定性能动因素,它决定着泛在信息空间的膨胀速率,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因此,面向未来的图书馆资源整合和服务整合,并不能孤立地看待,必须是一种融用户整合、机构整合的“四位一体”的系统性整合。这种系统性整合具有多元复合性,复合的落脚点在于实现机构的整体化建设。由此,图书馆n.0的理念,落实到可操作的层面,在理论上就是建设体现这种整体性的群体化信息生态系统,在实体上就是建设“群体化图书馆”。

2 群体化图书馆的整合模式

2.1 群体化图书馆的模式特征

群体化图书馆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现有图书馆整体化发展模式的一种集成,但它不同于图书馆联盟,也不同于网络图书馆。它面向泛在图书馆的定位决定了它面向未来而拥有更大的信息空间,同时它面向图书馆n.0的定位又决定了它具有对现实图书馆发展模式的包容性。群体化图书馆具有结构模式和生态模式两个层面的特征。

群体化图书馆的结构模式特征,主要表现为在资源、服务、用户、机构四要素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一是层级性。图书馆n.0具有代级关系,根据四要素的指标体系,可以对图书馆的层级进行评估和界定,使群体化图书馆具有明确的层级结构。二是并存性。群体化图书馆不排斥现有的图书馆系统类型,无论是综合性图书馆还是专业图书馆,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或者复合图书馆,都可在其中体现兼容性发展。三是互动性。各类型各层级的图书馆之间都可在群体化图书馆这个平台上实现资源与服务的交流互动,从而带动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突破馆际和区域界线。

群体化图书馆的生态模式特征,主要表现在群体化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原理上。群体化信息生态系统具有三个层次的性征(图3):一是图书馆机构之间的共建共享性和用户之间的共建共享性;二是群体化机构与群体化用户之间的共生性,在整个群体化信息生态系统中,机构与用户结合而成的图书馆信息种群实际上才是真正意义的信息主体,正如资源与服务是“两位一体”的关系一样,图书馆机构与用户也是“两位一体”的关系,这些关系都存在着不能割裂的共生性;三是这个信息主体在整个社会信息环境中具有共知性,即图书馆的信息生态系统能够得到普遍的社会认知。在走向泛在图书馆的进程中,这种共知性会显得更为突出。可以看出,共建共享作为图书馆多年来追求的理想,放在群体化信息生态系统中加以关照,实际上还只是停留在这个系统的一个局部,而与用户的共建共享多年来处于隔离状态,这种忽视了用户的需求导向作用或者共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图书馆共建共享的制约。与此同时,共知性的不足也是图书馆的共建共享未能得到社会关注与扶持的重要因素。

2.2 群体化图书馆整合的运行模式

按照图书馆群体化信息生态系统的性征,群体化图书馆的生态整合可以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内隐型核心主体——群体化用户的整合,即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需求整合。第二个环节是内环境的整合,即以群体化用户需求为起点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环境的整合,包括群体化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群体化信息服务的整合。两项整合既有着与社会化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相衔接的延伸性,又有着先后顺序的内在规定性,即以用户整合为起点,先进入服务整合层面再进入资源整合层面。第三个环节是外环境的整合,即面向社会信息环境进行图书馆群体化机构整合,实质是对前两个环节整合的再整合,实现信息生态系统的另一个标志性支撑主体——群体化机构的构建。这一整合的运行机制是在把群体化图书馆纳入社会化服务环境的同时,不断把机构整合的新面貌和信息需求保障的新形式吸纳到内环境和核心主体上来,通过与群体化用户的耦合,不断强化复合型信息主体适应泛在信息环境的能力和地位。

群体化图书馆三个环节整合的流程构成了一个回旋式整合的完整运行过程(图4),但这个过程并不是闭合的,而是呈现着螺旋式上升和伸展的立体结构。同时,每个环节上都包含了微观的群体化生态,形成了“一体多元复合”的信息生态系统体系,使整个群体化图书馆的信息生态系统体现出多元群体化、复合群体化的生动局面,进而使图书馆“信息种群”的一体化形象日益鲜明,使个体图书馆的形象日益消融,使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供给日益显得“无处不在”,这揭示了群体化图书馆走向泛在图书馆的必然路径和形态。

2.3 群体化图书馆整合的管理模式

2.3.1 群体化图书馆整合的管理理念

(1)以人为本、面向社会是核心理念。群体化图书馆整合的目标就在于适应泛在环境的发展需要,在社会信息环境中树立图书馆的新形象。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立足于资源整合、服务整合的手段,着力打造信息用户和信息机构的新型关系,以群体化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寻求图书馆的新变革方向。这种新型关系我们称之为“信息种群”,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平等信息权利的信息人群,以及服务于这一信息权利的图书馆从业人群;二是以图书馆机构为依托和支撑的资源整合与服务整合的结晶——图书馆信息群。

(2)充分展示包容式发展的价值理念。图书馆的社会包容性问题始于对图书馆用户多样性的认识,受到我国图书馆界的关注是近几年的事,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宣言》正式提出了对全社会普遍开放、公平服务的服务理念。在当前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之下,建设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标,使得这一命题的价值得以拓展。群体化图书馆整合可以使这一命题得以充分展示,无论是用户群体化还是服务群体化,也无论是传统服务还是现代服务,都是直接体现了宽容与公正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一体多元复合”的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体系则是全面体现了从资源属性到管理属性、从制度属性到发展属性对社会信息环境的充分包容。

(3)充分运用图书馆n.0的“群组织模式”的生态理念和组织理念。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开辟了研究复杂问题的新路径,被称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伟大的理论和方法论,它对系统的研究从静态走向了动态,启示我们要从整体、动态发展的系统思维来研究信息资源组织问题,特别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有序化问题,使人们对自组织理论的关注不断提高。图书馆n.0的“群组织模式”正是站在系统和生态的两个视角,力图面向用户组织、资源组织、服务组织、机构组织的各个方位,以“群组织”充分涵盖自组织、他组织、被组织的组织理念,使个性化方法和整体化方法得以集成运用,因此可以成为一种系统管理的有效方法。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个直接启示是:在信息序化的用户服务中,图书馆当前普遍试行学科馆员制度,而基于“群组织”理念的“组织馆员”新角色在用户群体的管理中似乎更为有效。

(4)充分体现高度集成的“一站式”协同理念。网络环境下,信息门户的作用就在于集成性和引导性,但现实情况是,图书馆门户相对于政府和商业门户的日显式微是毋庸置疑的,这表明图书馆的“一站式”服务无论在个体和群体上都缺乏协同的力度和便捷性,也就是说,“一站式”未能联通“多站”,也未能使用户真正“站下来”。因此,应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打造信息平台的协同性和共知性。微观上的“某一站”应主要突出“用户平台”,宏观上则要努力构建出“群体化线路”式样的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一站式平台”,使其成为一体化的用户交流平台、资源集聚平台、服务展示平台、机构链接平台。

总之,以人本化、包容式、群组织、一站式作为群体化图书馆整合的核心价值理念。

2.3.2 群体化图书馆整合的系统结构

群体化图书馆整合的系统结构与群体化图书馆整合的运行模式有着内在一致性,群体化图书馆具有主体层、环境层、支撑层的系统结构(图5)。这个系统结构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主体层凸显着图书馆“信息种群”所涵盖的“两位一体”,它反映着人与图书馆信息之间的内部生态性和外部标示性,与环境层构成了更大的复合生态系统,这是群体化图书馆整合的第一个层次。(2)从用户角度看环境层,它由内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组成,内环境的整合升级反映着图书馆用户环境向社会信息环境的不断延展,标志着泛在图书馆的信息足迹以及泛在信息环境的社会面貌。(3)支撑层有三个重要接口:一是图书馆n.0不断增生“新鲜钙质”的技术接口,二是群体化图书馆内部业务不断调和“新鲜味道”的信息接口,三是社会环境不断传送“新鲜胃口”的用户接口,这是群体化图书馆整合的第二个层次。(4)支撑层还具有双层支撑:一是五大门户提供的清晰路径,二是集成门户建立起来的“一站式”平台,这是群体化图书馆整合的第三个层次。

2.3.3 群体化图书馆整合的方法与步骤

依据上述群体化图书馆整合的系统结构与群体化图书馆整合的运行模式,群体化图书馆整合的方法应为“点”“线”“面”结合、层次递进。具体看,一是“点”上的“构建”,具体包括用户构建、资源构建、服务构建、机构构建。二是“点”之下的“整合”,形成“用户→服务→资源→机构”的微观纵向和宏观横向的两个链条。三是体现出从核心理念塑造(图书馆n.0)到核心业务整合(重点为资源整合与服务整合),再到对几个整合面进行集成(“一站式”平台)的三个方面的整体结构和层次递进关系。

在群体化图书馆整合的步骤上,原则上按系统结构的三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的核心是用户构建,第二个层次的核心是服务构建和资源构建,第三个层次的核心是机构构建。这三个层次的核心研究旨在解决图书馆群体化信息生态系统的内环境,外环境的整合则是依托于图书馆n.0这个核心理念的构建,并在“一站式”平台整合上加以具体化。因此,群体化图书馆整合的第一个步骤实际上并不是直接进行用户构建,而是先进行图书馆n.0理念的构建,然后三个层次上的构建以此为依托循序进行,并在每个层次上体现图书馆n.0的系统构建精神。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前普遍关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图书馆n.0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三个层次的构建内容指明了方向。而图书馆n.0也为图书馆自觉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不但使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体化成为用户研究和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新角度,也进一步拓展了信息构建理论的应用范围。因此,群体化图书馆整合的步骤本身体现着多方面的理论创新,实践中为图书馆应对泛在信息环境的要求提供了一个现实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体化图书馆在用户、资源、服务、机构等方面的支撑点整合是短期内图书馆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中长期上,为图书馆通过文化环境和信息环境的环境整合而顺利进入泛在环境提供了一种势在必行的准备。这进一步凸显了群体化图书馆整合要依托于群体化信息生态系统的重大意义,而面向泛在环境则是全部整合步骤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就是说,泛在环境是群体化图书馆整合的灵魂所在,泛在图书馆必然呈现的是群体化图书馆的样式。

3 群体化图书馆构建面临的问题与出路

群体化图书馆整合不是空中楼阁,当前基于图书馆2.0和图书馆3.0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显示了图书馆n.0在图书馆业务支撑上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社会包容问题以及图书馆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定位问题也有不少研究,这与数字图书馆、泛在图书馆等的发展型研究有着内在一致性,使图书馆面对社会环境变迁的发展趋势与定位正在得以澄清;还有更多的基于资源、服务和机构的研究在模式上力图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寻求图书馆的变革方向。实际上,这些都为群体化图书馆的整合提供了佐证,一定程度上已经揭示了群体化图书馆构建的雏形。

但是,面临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首先,现有的体制发展模式依然根深蒂固,像高校系统的CALIS三期机构知识库建设这样的项目仍然没有面向社会开放。其次,现有的机制模式大多处于实践中的“形象”保留阶段,或者处于理论的“云存储”状态,并且分头并进各表一方,没有形成合力,应有的宣传推动作用大打折扣。再次,现实发展的惯性还没有使从业者认识到真正的职业生涯危机,超越传统的勇气受到社会观念与业内观念的制约,因此当张晓林馆长提出“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时,感到痛苦和无奈的并不是他自己。因此,群体化图书馆从整合意识到建设实践还有相当的距离。

毋庸置疑,个体图书馆的“地心说”理念终究会被群体化用户的“日心说”理念所颠覆,而泛在环境不断膨胀的“星云说”已经向人们提出了图书馆发展的新思考。群体化图书馆作为走向泛在图书馆的中间形态,以其鲜明的用户包容性、知识化指向性和层级化生态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面向未来的窗口。这是各类型图书馆实现变革的必然尝试,这种尝试所形成的联动效应正是群体化图书馆整合与建设的根本出路。

标签:;  ;  ;  ;  ;  

基于“图书馆n.0”的集团图书馆整合模式研究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