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特色不足、活力欠缺、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进行分析,引入慢行系统的概念,通过对人和人的的行为活动的分析,探讨慢行系统优化设计对激活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作用,以新的解决策略优化提升现有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满足人们对慢生活及充满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
关键词:慢行系统;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特色形成重要因素,也是城市魅力塑造的重要方面。很多城市公共空间偏居一隅,与城市其他部分缺乏联系,人们参与度低,活力不足。慢行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概念,现代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拥挤的交通、污染的环境,都给慢行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以及人的活动是场所活力的本质,人性化的慢行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化融合是城市魅力塑造、活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1.相关概念及理论
1.1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指城市公共生活活动的空间,即包括了大量人的行为参与和社会交往活动的场所,比如城市自然景观、广场、街道、公园等城市公共地段。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提高城市空间环境、城市生活质量和活力的重要途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给在其内部活动的人群带来直观感受和真实体验,同时也能影响到人民交往的深度和可能性。
1.2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城市的“活力”一直以来都是评价城市设计的重要指标。其中注重人与城市互动关系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是构建城市活力的核心因素,是城市活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的根本在于人,以及人参与的活动。因此,研究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公共空间环境不仅要满足使用人群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还应促进空间中人群的聚集和活动的多样性,进而提高空间的场所性和使用效率,以提高公共空间的独特品质和赋予的社会意义。
2.慢行系统下的城市公共空间
2.1慢行交通与慢行系统
1)慢行交通。慢行交通主要指包括步行、非机动车等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的交通方式。慢行交通具有节能、环保、经济等特点,是居民实现日常出行的重要方式和城市活力的象征。
2)慢行系统。慢行系统是用来承载慢行交通的一种特殊的、体验型的空间形态,是指慢行交通串联起的公共空间与景观环境的总和,又根据其功能不同划分为交通性和非交通性。环境的质量对慢行系统的影响较大,如何通过对慢行系统空间环境的优化,吸引更多的人选择慢行交通模式,是慢行系统设计的重要方面。
2.2城市公共空间慢行系统构成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慢行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总和性空间,包含赋予交通功能的物质要素,也包含非交通功能的空间景观要素。交通功能的物质要素主要指以通达为主要目的路径体系,包括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过街天桥等慢行道路,主要连接各个公共空间,或公共空间中各个空间景观区域;非交通性的空间景观要素是指由交通性慢行道路结合城市公共空间功能衍生而来的以休闲为主慢行区域,如滨河步道、城市绿地和城市休闲广场等。以往的设计往往忽略了非交通性慢行空间的营造,使得慢行系统只有通行功能,缺少了人们对场所的体验。很多情况下,非交通性慢行空间往往与其他功能的城市空间相混合形成功能复合的城市公共空间,使得城市公共空间功能更加丰富。
2.3城市公共空间慢行系统的特点
1)慢行系统的连续性。慢行系统是交通体系和城市空间环境的交集,除了交通功能外,还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交往等多种功能的场所。城市的公共空间通常散布在城市各个区域,连续的慢行系统可以将各种类型的活跃的城市公共空间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网络,提升城市活力,改善城市部分区域衰落的状况。
2)慢行系统的可达性。慢行系统是人们出行、生活、休闲最基本的交通模式。良好的慢行系统分级设置,连接公共空间中各个区域地块,便于人们高效合理地利用城市公共空间。
3)慢行系统的多样性。根据慢行交通的形式的不同,慢行系统可以分成步行系统和骑行系统。慢行空间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形成多层次的共享空间,以满足不同的慢行方式出行需求。
4)慢行系统的生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慢行系统具有占用城市空间小,出行费用低,绿色环保,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的特点。
3.慢行系统的优化设计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
3.1 创造适合慢行系统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首先,完善公交通与慢行系统的优化接驳及机动车停车场地的设计。形成“公交出行尺度公共空间”+“自行车出行尺度公共空间”+“步行出行尺度公共空间”三结合的多元公共空间选择。其次,为慢行系统提供足够的空间。慢行系统分为步行与骑行两种,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两种慢行方式尺度上的需求,组织多层次的共享空间,提升不同慢行空间氛围的营造。
3.2 慢行系统的多样化丰富了公共空间的空间体验
城市公共空间的慢行系统主要包括慢行区、慢行核、慢行廊道三层级。多样化的慢行系统,使人们能够体验到城市公共空间中丰富、多样、生气盎然与活力的氛围
1)慢行区主要指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休闲活动区、商业活动区、自然风景区、历史风貌区等。设计时应结合城市性质、道路结构、城市形态及慢行出行的合理范围,尽可能实现慢行区规模的合理性、区间联系的方便性以及区内交通的畅通性,提高使用者的空间体验。
2.)慢行核。慢行核一般指城市公共空间的具有较强聚集性的节点,通常是各个慢行空间的交汇点,如广场、休息园地、公交换乘站、公共空间出入口等。慢行核在公共空间中具有较强的主导性和标志性,是人流聚集、展开活动的场所,也是形成公共空间特色、提升公共空间活力的重要空间。
3)慢行廊道。慢行廊道主要是联通慢核与慢区之间的慢行道路。根据慢行系统出行方式的不同分成步行与骑行两类。步行者偏好驻足、小坐,因此在步行道路设计上注意节点空间的需求。注意路途景观的多变、节点空间位置的选择和氛围的营造;骑行道路的设计上更多考虑骑行的安全性、路线的趣味性以及场地的多变性以期满足骑行者多方面的使用体验,提高使用者的兴趣激活慢行廊道的活力。
3.3 多层次慢行系统网络布局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
为了让人们能够便捷的利用慢行系统参与城市公共空间活动,规划设计阶段需要分层次布局慢行系统路线。根据城市公共空间功能布局和各区域联系需要,布局各地块的慢行系统,并使公共空间内的各景观得以串联,形成完整的慢行系统网络,避免出现慢行系统可达性差造成的公共空间活力不足的现象。
3.4 慢行系统人性化设计提高公共空间的参与性
慢行系统不仅为人们提供通行的交通需求,还是人们慢行活动的场所。吸引人们慢下来体验、游憩、交往、活动是提高公共空间活力的重要手段。人和人的活动是构成公共空间活力的最根本因素,个性化、趣味性的慢行空间可以激发人们的活动欲望和参与性。慢行系统也可根据人们行为类型的不同设计相使用的慢空间,以提高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和场所体验。
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对城市魅力塑造使得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慢行交通”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只是长久以来缺少合理、系统、人性化的设计。慢行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增强空间场所感,实现多样且具有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了一个解决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梦迪.城市公共空间慢化规划设计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2]杨倩倩,杨柳,谭紫微,江恺强. 城市设计视角下公共空间社会活力研究[C].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2016
[3]王函,赵健. 基于城市活力构建的“慢行”空间规划设计策略[C].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详细规划). 2012
[4]连亚平.基于慢行交通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重塑[D]. 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5
[5]杜明凯,许晓彬. 慢行交通为“药”重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C]. 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 城市交通规划).2014
注:基金项目:鞍山市社科联项目(as20173028)
论文作者:吴佳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8
标签:空间论文; 城市论文; 系统论文; 活力论文; 交通论文; 功能论文; 通性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