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对我国工人阶级的认识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阶级论文,误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现代化进程以及市场经济进程的全面展开和逐渐深入,我国的经济增 长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特别是这些变化所带 来的对于我国工人阶级先进性、阶级地位以及历史使命的影响,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其中 还夹杂着一些错误认识。这些错误认识尽管不是主流,但其危害却十分严重。贯彻“三个代 表”要求,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澄清一些认 识误区。
误区之一:高新技术才是当今时代先进的生产力,掌握着高新技术的知识分子, 以及利用高新技术的企业家、私营企业主等,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我国工人阶级的多数 与传统产业相联系,他们已不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这里首先要明确,所谓当今时代先进的生产力,是指以现代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为龙头, 带动经济发展的生产力,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力并不是一个概念。生产力是一个由劳动者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构成的系统,从中单独抽出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现实的社 会生产力。高新技术的先进性是要通过劳动者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劳动资料的改进,以及 劳动对象范围、用途的不断扩大体现出来的,如果离开了劳动者,离开了生产资料,高新技 术就“英雄无用武之地”。
其次,在生产力系统中,劳动者是决定因素,而在我们国家,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劳动 者恰恰属于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社会群体,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阶级, 这是它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 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工人阶级先进性也在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换 代,新兴经济部门(如电子信息产业等)的出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技术含量的增加,使 得工人阶级知识化进程明显加快,我国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他们有知识、懂 技术、会管理,与高科技的研究开发,与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以及高科技企业的管理相联 系,掌握着科技、经济发展的走向,理所当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他职工群众的大部分 ,尽管与传统产业相联系,但是他们所处的生产力层次已经和正在受到现代科技的渗透、改 造和提升,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传统产业了。从生产力体系的角度看,这应视为反映了先进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再次,中国工人阶级是一个包括工人、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等在内的统一整体,知识分子 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工人阶级有机组成部分的知识分子如各种专业技 术人员、研究人员、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等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他们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起 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 科技文化素质,掌握高新技术的知识分子,更是新时期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我们决 不能把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隔裂开来,否则就不能认识中国工人阶级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我 们也决不能把依靠和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与依靠和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作用隔裂开来、对立 起来,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任何发明创造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都离不开广大工 人群众创造性的劳动,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始终是作为整体的中国工人阶级 。
至于利用高新技术的企业家和私营企业主,对他们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公有制 企业的企业家也是工人阶级的成员,他们所从事的管理工作与广大职工群众的劳动只有 社会分工的不同,他们的先进性本身就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重要表现。私营企业主中的广大 人员,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 做出 了贡献,他们与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一致的,他们也是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但是,掌握高新技术并不等于代表了先进社会生产力,更不能由 此否定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任何阶级、阶层所不能 取代的。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误区之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方式和劳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人阶级 的主人翁地位已发生总体改变,工人阶级已不再是领导阶级。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对各种生产要素配置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劳动力作为生产要 素的一个方面,也必须接受市场的选择。但这并不表明劳动者就由此成了雇佣者,并不表明 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丧失,不再是国家的领导阶级了。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地位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是通过自己的政党——中国 共产党发挥领导作用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最广大群众的根 本利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这就从基本路线和基本原则上不仅 确保了党自身的先进性,确保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的发挥,而且也决定了我国工人 阶级的主人翁地位不可能改变。第二,以公有制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人民 当 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没有改变。在这种情形下,非公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只 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会引发工人阶级主人翁及其领导地位的总体改变,因 为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的基础和根据并没有发生动摇。第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大批职工 下岗的现象,是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暴露,它与工人阶级先进性和领导地位并不矛盾。 下岗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工人阶级在改革中对其内部劳动结构所做的调整,是由改革开放特别 是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所带来的先进取代落后的过程,它着眼的是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 和长远利益,从长远看它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巩固 工人阶级领导地位。第四,在私营企业中,确实存在着雇佣关系,但这与资本统治下的剥削 与被剥削的雇佣关系存在本质区别。因为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私营企业并不占主导地位, 它们处在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公有制经济的大环境之中,必须接受国家法律的约束。私营企业 中的职工群众是以国家主人的身份在其中劳动和工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能侵犯。另外,劳 动力与劳动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营企业中,工人群众交换的是 自己的劳动力而不是自身,他们有选择所有制、选择劳动关系的自由权利。这种选择反映的 只不过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经济运行的一种形式;这种选择是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 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是符合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的,因而根本不存在工人阶级领 导地位总体改变的情形。
不仅如此,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工人阶级领导地位的强固在本质上还是统一的。市场是工人 阶级大显身手的战场,竞争是工人阶级进步的助推器,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有助于工 人阶级进一步清除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诸如平均主义、“大锅饭”等落后观念,锤炼 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昂扬进取的品质。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中国工人阶级必将变得更加成 熟,更加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更好地承担起领导阶级的历史重任。
误区之三:作为工人阶级对立面的资产阶级早已不复存在,工人阶级也不再是原 来意义上的“无产阶级”了,工人阶级的阶级色彩已经淡化。
工人阶级取得了政权以后,确实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无产阶级”了,经济上是“有产”的 ,政治上是“掌权”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就总体而言,我国工人 阶级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一举改变了以往常年经济收入几乎很少变化的局面,家庭 的财产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工人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不仅如此,一些工人还 开始拥有了企业的股份。但所有这一切都不能说明工人阶级的阶级色彩已经淡化,仅仅成为 一个宽泛的劳动群体了。首先,事物矛盾的依存关系是复杂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只是表明被 剥削、被压迫的工人阶级不存在了,并不表明作为新社会的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也不存在了 。相反,工人阶级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成为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主导方面,继续 发挥着它的历史作用,因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还远未完成。工人阶级是以消灭阶级为使命 的阶级,是要终结阶级历史的阶级。解放全人类,建立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完成工人阶级 的这一历史使命,是一个比我们原来的预料要长得多的历史过程。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生 产力的极大发展,需要社会的全面进步,而目前我国社会还只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 要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还没有完成,工人阶级就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壮大,并通过其政党带领 全体人民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在这一整个历史时期,工人阶级始终是党的阶级 基础。
其次,工人阶级财产状况的变化也并不能改变它的先进性和阶级性。江泽民总书记在“七 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随着 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财产也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不 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 他 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样支配和使用,看 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做出的贡献。”看待工人阶级的财产状 况,也必须确立这样的战略思维和发展眼光。况且,我国的工人阶级仍然是以工资收入为主 要生活来源,即使拥有一些股份,也十分有限,因而不可能改变其劳动者的身份和地位,更 不可能从总体上改变工人阶级的性质。
必须指出的是,一个时期以来,国际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沉渣泛起,国内也有一些 人企图借口我国阶级状况、阶级关系的变化,淡化工人阶级的阶级色彩。这种企图的实质是 要 否定党的阶级基础,从而否定党的性质,最终否定党的领导地位。对这股逆流,我们必须坚 决顶住。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毫不动摇地不断加 强和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毫不动摇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