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临床治疗研究论文_刘丽梅

(安岳县中医医院 四川 资阳 642350)

【摘要】目的: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采取中医药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从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研究对象分为等分的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而观察组采用中医药辩证治疗,就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促进患者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2-0345-01

骨质疏松症的特征为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增加了骨质脆性,从而容易导致骨折,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该疾病容易造成老年人骨折,有些导致患者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加重了家庭的负担。在中医学中,骨质疏松症属于骨枯、骨痿等范畴,一般从气血和肝肾等方面论治。本文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法分析探讨中医辩证治疗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为(63.3±2.1)岁,腰背部疼痛15例,下肢疼痛13例,腰膝酸软6例,目眩4例,下肢痿弱2例;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1~86岁,平均年龄为(53.2±2.3)岁,腰背部疼痛16例,下肢疼痛12例,腰膝酸软5例,目眩6例,下肢痿弱1例。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基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口服维生素D1000IU加钙片1g,每天三次。而观察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主要内容如下:

1.2.1肾虚证 肾阳虚患者多表现为面色白,舌淡苔白、畏寒等;而肾阴虚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津等。因此,对于偏肾阳虚患者需温补肾阳,而对于偏阴虚患者应滋阴补肾。所以,主要药方为怀山药、茯苓、制附子、泽泻和桂枝等,一般中成药为仙灵骨葆胶囊:每次口服2粒,每天三次,或者骨疏康粒,每次一包,每天三次等[1]。

1.2.2瘀滞阻络证 该类患者多表现为活动不利,胸背部局部肿胀等。需要活血理气化瘀,主要方药为桃仁,羌活,当归,川穹等,一般中成药为强骨胶囊:每次口服一粒,每天三次,或者每次口服9g四妙丸,每天两次;或者每次口服三粒活血止痛胶囊,每天两次。

1.2.3肝肾不足证 该类患者多表现为酸软无力,目眩,肢体麻木,目干畏光,不能持重等,因此,需滋阴降火,强壮筋骨。主要方药为龟甲,陈皮,虎骨,知母,黄柏,牛膝和当归等,一般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次口服6g,每天两次,或者健步丸:每次口服9g,每天两次;或者二至丸:每次口服9g,每天两次。

1.3 观察指标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经检查骨密度增加;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且经检查骨密度没有明显变化;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两组的临床疗效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定性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

表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3.讨论

骨质疏松症主要病为在于骨,而髓生骨,骨髓生化有缘,人体的骨骼才能得到充分的滋养,如果肾精虚少,从而骨髓的化源不足,从而骨骼得不到滋养,容易脆弱乏力,导致出现骨质疏松。人体脾主运化,如果脾虚运化失常,导致气血生化源不足,骨骼就失去了滋养;人体肝主疏泄,如果肝气不舒,也会导致气血运化失常,从而筋骨得不到滋养,从而发生骨质疏松症[2]。

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两种,一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二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对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需要重点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治疗骨质疏松症。而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需要充分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情况,比如,对于肾虚证患者,应注重补肾壮骨,而对于偏阴虚患者,应注重滋补肾阴;对于血瘀证患者,应注重活血化瘀,等等。

在中医药治疗中,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充分根据其病因病机特点进行治疗。Ⅰ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多发于40~6-岁女性人群,主要特点为骨吸收的高转换率性骨代谢病,由于绝经后雌激素减少,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腰背疼痛,身长缩短,容易激动,心慌乏力等,这类症状相似于肾阴虚症候。而Ⅱ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好发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主要特征为骨形成不足的低转换率骨代谢病,主要变现为身长缩短、驼背、肢软乏力、形寒肢冷等,这类症状相似于肾阳虚症候。因此,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应注重补肾,多服用益气活血中药。比如,桃仁,羌活,当归等都有助于补血益气,从而有助于骨骼坚固,减轻骨骼疼痛,增加骨密度[3]。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经过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系意义。因此,相比西医常规治疗,中医药治疗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更有效果,能够有效减轻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痛苦,临床上可借鉴运用。

【参考文献】

[1]刘双双.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处方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6):109-111.

[2]陈大军,谢栋,马国亮,蒙喜永,杨俊,周国和.基于健康管理平台的中老年骨质疏松症中医定位定性分析与中医药治疗[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7,31(07):453-457.

[3]赵阳,鲁俊山,马勇.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临床治疗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96-98.

论文作者:刘丽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3

标签:;  ;  ;  ;  ;  ;  ;  ;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临床治疗研究论文_刘丽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