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进程与编辑学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进程论文,现状论文,编辑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文化科学信息以几何级数剧增的现代信息社会里,以处理文化科学信息为内容的编辑活动必须迅速实现本身的现代化——编辑理论、编辑对象、编辑手段和编辑主体等都必须纳入现代科学的体系。
然而,当今编辑学的研究却处在一个与现代社会很不适应的尴尬境地。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研究一下现代科学的特点,粗略考察一番科学发展进化的过程,并以此为坐标,分析一下编辑学的现状,就不难得出结论。
一、现代科学的特点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其任务就是揭示相应学科领域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现代科学是一个门类繁多、层次结构复杂的庞大知识系统,它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这三大领域之间由门类交叉、学科交叉、知识交叉、方法交叉所产生的交叉科学、边缘科学、横断科学和综合科学。
其中,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而自然科学的物化就是技术科学。技术是既不同于原来的自然,又不同于人类社会的一种全新的客观存在,是一种人造的自然。
社会是自然系统进化高级阶段的产物,其本质是自然的;而作为特殊的自然系统,它又有其独特的新质——社会性。这种社会性是任何自然属性所无法取代的。因此,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它与自然科学之间既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这就是当今社会科学愈来愈多地引入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手段的内在原因,社会科学也因此而生机勃勃。
可以看出,现代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一方面,各学科高度分化,各专业领域在深度上不断向微观(或宇观)层次推进,认识越来越精细深刻,前沿阵地屡屡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各学科间彼此渗透、扩散、交叉、融合,盘根错节,在广度上持续拓展,形成边界模糊的动态层次结构;而且,伴随着知识领域的延伸,知识颗粒的凝聚,知识板块的重组,新学科犹如雨后春笋从科学的万花园中不断破土而出。因此,美国科学家D·普赖斯把现代科学称为“大科学”。
现代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集约化、产业化。大科学层次结构的复杂性、探索领域的深入性,决定了现代科研课题的艰巨性和科研投入的规模性,这使绝大多数科研活动大大超过个人智慧和能力的限度。因此,为了发展科学事业,必须具备超越个人之上的巨大社会力量——社会的科学能力。社会科学能力与科学家群体的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社会产业结构。另外,现代科学的物化形式技术科学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这又加速了现代科学的集约化和产业化。所以,小科学时代那种凭科学家个人兴趣爱好,单枪匹马或三五成群地进行“自由”科研活动的做法,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代之而起的是具有自组织能力的产业化的群体科研活动。
当然,现代科学还有若干重要特点,因与本文关系不大,此不赘述。
二、科学的发展进化过程
如果说,科学从小科学时代的一个个简单孤立的“几何点”发展成当今层次结构复杂的大科学是科学总体发展的历史过程,那末,每一门具体学科也都有一个从孕育、诞生到发育成熟、乃至步入晚年的历史过程。任何具体学科的发育过程都分为两个阶段:潜科学和显科学。
所谓潜科学就是孕育过程中的科学,或者说是不太成熟的科学。潜科学由于尚处在孕育的初始阶段,因此常常没有确定的基本概念,没有稳定的理论框架,诸说蜂起,见仁见智之间无法形成统一的规范认识。在外力的冲击下,它可能“流产”;在社会乳汁的哺育下,又可能“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最终转化成显科学而受世人的瞩目。潜科学依其发育的成熟程度,可分为准科学和前科学两个阶段。前者比后者更幼稚,大约还处在表象观察阶段;而后者已开始形成一些比较稳定的科学概念,但概念的砖瓦尚未砌成理论的框架。
所谓显科学就是为世人所公认的成熟的科学,它是由一套定律、原则、学说等组成的严密的理论体系。科学的生命在于创造。显科学依其科学新发现的富集程度,可分为常规科学和后科学两个阶段。常规科学是一种形态稳定的知识体系,也是一个新发现、新进展倍出的科学青壮年期。由于科学发现颇似矿藏采掘,因此常规科学又被喻为当采科学。当常规科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充实、完善,就会形成一个逻辑更严密、形式更完美的数学化理论体系,则科学就进入其晚年期——后科学。这种后科学虽然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完美”的程度,但已无什么新发现了,或者说科学的“矿藏”已无“矿”可采了。而后科学体系中的“背叛”力量一旦冲破其坚实的理论壁垒,则一场科学革命的急风骤雨就将到来,一种更新的知识体系就会在后科学的母体中孕育、诞生,并按照不可遏制的历史规律发育、壮大!
三、编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层次
那么,编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处在什么地位和层次呢?
首先,从编辑学的研究对象来看,其主要内容是研究人文行为的,因此,它偏重于社会科学。
其次,从编辑学的功能、作用的角度看,它是为文化科学作品的前导性设计(即选题构思)和中介性生产加工提供思想理论指导和操作工艺规范,因此,它又属应用科学。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应用科学都包括应用理论和生产技术两个部分。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是技术科学。可以说,科学是观念形态的技术,技术是物质形态的科学,应用是技术在生产中的实施。这里所谓的应用,既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也包括精神产品的生产。当然,精神产品要实现社会传播,须借助于物质载体的支持。
第三,若从知识跨度的角度看,编辑学揭示的是图书、刊物、报纸、广播、电影、电视以及电子读物等多种信息载体前导阶段的选题构思和中介阶段对原始作品的加工处理规律和操作工艺规范,它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既广又杂。其中,既有人文科学,又有自然科学;既有基础科学,又有应用科学;既含基础理论,又有实用技术。因此,编辑学又是一门综合科学。
第四,如果从学科成熟的程度看,编辑作为初具规模的社会职业,还是近代才出现的社会现象。存在决定意识。编辑从无“学”到有“学”,走过了漫长的旅程。至今,编辑学的概念还不稳定,所涉及的内容还较零散、粗浅。考察分析一下近年问世的编辑学著作、文章就会发现,其中绝大部分还属经验总结、工艺革新性质,没有规范编辑学理论体系的力作。尽管不少人试图构筑编辑学的理论框架,但终因势单力薄而不成气候。这些情况说明,编辑学目前还处在不够成熟的发展孕育阶段。因此,当今的编辑学又是一门潜科学。
四、加速编辑学发展进化的途径和措施
编辑学要向显科学转化,须加强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即要对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结构、方法手段、历史变迁、现实状况、发展态势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研究,从中归纳总结出能指导编辑实践活动的本质规律,完成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对编辑手段的革新,对编辑行为(选题策划、组织稿件、审理加工、反馈调控等)的运筹,对信息加工业(出版、广播、影视等)“两效”的预测,对信息从业人员及其受众知识结构与社会平衡的影响,等等,都是小科学时代无法比拟的,它往往把编辑行为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而且,市场经济又要求编辑活动必须统盘考虑信息加工生产的全过程(前导过程、创作过程、中介过程、物化过程、传播过程、反馈过程、交换过程、消费过程、金融过程、还原过程)。也就是说,大科学时代编辑学研究的广度、深度、力度和难度,已超过研究者个人的承受力。因此,编辑学的系统研究必须具备必要而且可靠的社会科学能力。具体地讲,第一,编辑学研究必须纳入国家科研管理体制;第二,积极组建各种形式(长期的或短期的、常设的或临时的、综合的或专题的、官办的或民营的、严密的或松散的,等等)的研究组织;第三,筹集编辑学研究基金,以资助研究活动的必要开支或奖励优秀研究成果;第四,制定编辑学研究规划;第五,组织出版编辑学的系列论著;第六,增加编辑学课程和讲座的内容与受众。
制定编辑学研究规划时应该注意,编辑学虽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综合性学科,但它却有自身的层次结构。如前所叙,任何一门应用科学,都包括基本理论和技术工艺两部分;任何一门综合科学,都包括相应子学科知识和子学科因交叉融合而产生的新知识,这种新知识是有别于原先子学科的一种特殊的新质。就编辑学而言,应包括编辑学的基础理论和编辑工艺学,前者如编辑学概论、编辑学基础、普通编辑学等,后者如书刊编辑学、报纸编辑学、电视编辑学等。其中,理论部分又有总论与分论之别,而分论研究的进展与深化,会促进总论的成熟和完善。作为潜科学的编辑学理论宜首先加强诸如编辑系统论、编辑社会学、编辑组织学、编辑管理学、编辑逻辑学、编辑心理学、编辑伦理学、编辑经济学、编辑教育学、编辑运筹学、编辑美学等分论部分的研究力度,以便为建立总论准备充足的材料;其次,还要深入开展编辑学各分支领域(如图书、刊物、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等)操作工艺的研究。总之,欲攻克编辑学的理论堡垒,须先扫除外围据点。
最后必须指出,显科学向潜科学渗透,会加速潜科学的发展进化,尤其是像编辑学这样以社会人文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潜科学,如果注入硬度很高的自然科学〔1〕,势必加速其成熟的步伐。 笔者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有些学者将研究复杂系统(包括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犀利武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模糊数学、统计数学等硬科学引入编辑学研究,令人耳目一新,亦取得一定成果。但遗憾的是这种带有倾向性的苗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历史的车轮是向前转动的。笔者深信,只要我们方向对头,方法科学,编辑学的理论大厦将会首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注释:
〔1〕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 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因此,人们常根据应用数学成熟的程度,将科学分为软科学和硬科学。自然科学就是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