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美学中两律的矛盾_康德论文

论康德美学中两律的矛盾_康德论文

论康德美学中的二律背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中论文,康德美论文,二律背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424(2002)01-0059-04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上卷的第二部分提出了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并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法。对于康德美学中的二律背反,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笔者在研究和讲授《判断力批判》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关于康德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的一些新的见解,现拿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一、鉴赏的两个套语不是鉴赏的二律背反

在论述鉴赏的二律背反时,康德先提出了鉴赏的两个套语。康德说:“鉴赏的第一种的常套语就是下面的一句话:每个人有他的自己的鉴赏(趣味),这个判断的规定的根据只是主观的(愉快或苦痛);因而没有权利要求别人的必然的赞同。第二种常套语是:关于鉴赏,是不能让人辩论的。这就是等于说:一个鉴赏判断的规定根据固然可能也是客观的,但它不能纳入一定的概念里面来:从而关于这判断自身不能通过论证来决定……”[1](P184-185)

以上两个套语说的都是鉴赏不能辩论。这是二律背反正命题的内容。康德认为,在这两种常套语之间缺一个命题,这就是“鉴赏能容人争吵(虽然不能辩论)”。康德所说的“这两种套语之间缺的一个命题”,即关于鉴赏可以容人争吵的命题,就是二律背反反命题的内容。所以两个套语不是二律背反,那种把两个套语中的一个套语当成一律,说两个套语就是二律背反是不正确的。康德由鉴赏不能辩论引申到鉴赏可以容人争吵,从而提出鉴赏的二律背反原理。

二、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的假相

从鉴赏判断的不能辩论和容人争吵这两层意思,康德提出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一)正命题。鉴赏不植基于诸概念;因否则即可容人对他辩论(通过论证来决定)。(二)反命题。鉴赏判断植基于诸概念;因否则,尽管它们中间有相违异点,也就不能有争吵(即要求别人对此判断必然同意)。”[1](P185)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正命题讲的是辩论,反命题讲的是争吵。

康德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的关键词是“概念”,正命题讲的是鉴赏不植基于诸概念,反命题讲的是鉴赏判断植基于诸概念。但是康德对于概念在正反命题中不是采取同一的意义,正是双重意义,造成了二律背反的假相。

康德说,一个概念或是能规定的,或是不能规定的,也有译作或是能确定的,或是不能确定的。按照康德的说法,悟性概念是能规定和能确定的,超感性界的先验的理性概念是不能规定和不能确定的。悟性概念以感性直观为宾词,理性概念构成直观的根柢[1](P186)。如果去掉康德论述的神秘性,我们可以把感性直观、审美直觉看成理性积淀的结果,也就是说理性概念是审美直觉、感性直观的根源。

康德进一步说明鉴赏判断是面向感官的对象,不是为悟性来规定这感官对象的一个概念,不是认识判断。这也就是说,鉴赏判断不依赖悟性概念,也就是不依赖明确的规定的概念。按康德的说法,鉴赏判断只是一私人的判断,是作为联系到愉快的情感的直观的、单个人的表象。它是个别的主体的判断。对象对于主体是愉快的,对于别人可能是多样的。每个人有他的鉴赏判断。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然而,在鉴赏判断里包蕴着一种客体的(同时也是主体的)表象的扩大了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鉴赏判断必然扩展到每一个人,也就是要求它有普遍有效性。为了这种普遍有效性,为了这种必然性,康德说:必须有一个概念做它的根基。加拿大约翰·华特生教授在讲解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时说,“必须预先假定有某种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不能让人通过直观来规定,不能让人认识,也不能让人来论证鉴赏判断。这是一个以直观为标准的、不确定的亦即不能规定的超感性的概念。按康德的说法,鉴赏判断是根据超感性的概念。

这样,鉴赏判断就根据于超感性的概念,它是自然界的主观的合目的性的一般根据的概念,它不能认识和证明客体,因这概念本身是不能规定的亦即不确定的,因而不能服务于认识。但是,这概念有对每个人的普遍有效性,这种能确定亦即能规定的根据,按照康德的说法,就是人类本性的超感性的基质(或译为人类本性的超感性的基体)。康德把他的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引向了他的先验哲学。这超感性的基质(或基体)是他杜撰出来的,是一种神秘主义的东西。

康德的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是依赖概念和不依赖概念的背反。鉴赏判断是否依赖概念?康德的答案也是背反的。在《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部分,康德指出,“美是不依赖概念而作为一个普遍愉快的对象被表现出来的”。但在这部分他又说:“鉴赏判断是必然联系到任何一个概念上去”,这样才能对每个人提出普遍有效的要求。显然,他的论述是自相矛盾的。这种矛盾和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一样,是和概念的双重意义有关。康德讲不依赖概念那是讲不依赖于悟性概念;康德讲依赖概念,那是讲超感性的理性概念。此概念非彼概念,因而康德讲的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不是真的二律背反,而是二律一顺、二律相合。表面上二律背反,实质上二律不背反。二律背反是假相,二律不背反是真相。从严格意义上讲,二律背反是一个假命题,是表面上依赖概念和不依赖概念的背反和矛盾中提出的假命题。他依赖的是一种概念,他不依赖的是另一种概念。两种“概念”貌似相同,实则相异。其内涵、外延根本不是一码事。

三、鉴赏判断二律背反的解决

康德的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是不用解决的。因为二律背反是假相,不背反是真相;不背反又何需解决?

那么,康德又是怎样解决的呢?关于鉴赏判断二律背反的解决,康德的方法是根据“概念”这词在正命题和反命题中的不同意义。论题的正命题是鉴赏判断不建基于规定的概念(悟性概念)上,反命题是鉴赏判断建基于不规定的概念(超感性的理性概念)上。这样一来,在这两个相对立的判断之间就没有矛盾了。

这样一来,看似矛盾、像是对立的两条原理就一致了,就协合起来了,两者可以并存,两者都是真实的。

从总体来说,康德的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的“解决”方法,靠的是超感性的理性概念。如康德所说,“只有这主观原理,即在我们内心里那超感性的不规定的观念(即概念——本文作者注),能够作为解释这对我们隐藏着它的源泉的机能的谜的钥匙。而我们无从再进一步去理解它了”[1](P188)。这里,超感性的观念(概念),就是“解决”二律背反之谜的钥匙。二律背反是不用解决的,但是二律背反之谜的钥匙的确是超感性的理性概念。二律背反之谜底就是超感性的理性概念。

四、对有关康德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的一种意见的反驳

原苏联金斯塔科夫在《美学史纲》中谈到康德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他说:“康德的美学是自相矛盾的。这一点,首先在康德的著名的鉴赏力的二律背反上面暴露出来。康德在分析判断力时发现了矛盾,他认为这种矛盾是任何审美评价和鉴赏判断所固有的。一方面,鉴赏判断如此特殊,如此有个性,以致任何论证和辩论都无法将它推翻。由此得出结论:鉴赏力是无可争辩的。但是另一方面,显而易见,鉴赏力不仅是主观的,它们中间还存在着某种可以用来判断各种鉴赏力的共同因素。由此得出相反的结论:鉴赏力是可以争辩的”[2](P234-235)。的确,康德美学是充满矛盾的。但康德美学的矛盾恰恰不在鉴赏力的二律背反中表现出来。如上所述,康德的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是没有矛盾的。康德一方面认为鉴赏判断不根据确定的概念(即悟性概念);一方面,认为鉴赏判断根据不确定的概念(即超感性的理性概念)。所以矛盾是假相,一致才是实质。

接着,金斯塔科夫又说:“康德深刻地提示了个别鉴赏力和一般鉴赏力之间存在的矛盾,这是他对美学的最大贡献之一”[2](P235)。既然不存在鉴赏判断二律背反的真实矛盾,也就不存在个别鉴赏力和一般鉴赏力之间的矛盾。康德的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的正命题讲的是“不植基于诸概念”,讲的是不植基于确定的概念(即悟性概念),这并不是个别鉴赏力。康德讲的反命题“鉴赏判断植基于诸概念(即超感性的理性概念)”,这也并不是一般鉴赏力。金斯塔科夫接着说:“但是在康德看来,这一矛盾如所有的二律背反一样,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的。他认为,关于鉴赏力的某些相互对立的判断是可以同时存在并且具有同样的正确性,这就是康德美学合乎规律的结论。确实,从康德的主体和客体、自在之物与外在之物相对立的二元论立场出发,个别与一般的矛盾、主观与客观的矛盾都是无法解决的”[2](P235)。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康德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本来就没有矛盾和对立,也就无需解决?更不用“从根本上解决”。康德认为,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他本人是解决了的。他并且用57节一节论述“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之解决”。所谓“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无法解决”,都不是康德的观点。的确,康德有二元论。但他的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不是二元论的。二律背反理论是一元论的,是引向超感性的理性概念的,是引向主体和主观的,是引向他的先验哲学的。

五、康德鉴赏判断二律背反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康德鉴赏判断二律背反理论依据的是超感性的理性概念,而超感性的理性概念是神秘主义的,子虚乌有的,那么二律背反理论有积极意义吗?有的,可以从两个方面谈它的积极意义。

第一,康德一方面反对了经验派美学否认概念、理论的主张;另一方面又反对了唯理派美学认为美在感性认识的概念的主张。他反对了当时美学界的两种片面性。康德指出,假使人们认为鉴赏的规定根据是快适性,像经验派美学那样,或者像有些人认为鉴赏判断的规定根据是完满性原理,像鲍姆加顿那样,于是就产生一种绝不能调和的二律背反。不管是先验派美学,还是唯理派美学,都对感性和理性各执一端。而康德则是致力于感性和理性的联系。

第二,康德认为,解决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要靠超感性的理性概念。这就把鉴赏判断中感性内容和理性概念联系了起来。鉴赏判断中的二律背反,类似《实践理性批判》一书里所处理的二律背反。在这两种二律背反的解决中,都不得不越过感性东西的区域而在超感性界里寻找一切先验机能的结合归一之点。超感性的理性概念,就把鉴赏判断中的感性和理性概念联系了起来。审美直观、审美直觉本来是感性的东西。康德提出了鉴赏判断要超感性,要靠超感性的理性概念。他指出,理性概念构成直观的根柢,把感性直观建立在理性概念的基础上。虽然它趋向神秘主义,虽然它的根基是先验哲学,但却可以启发我们去研究鉴赏判断中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我们今天的理性积淀说、审美积淀说,可以说是对康德鉴赏判断二律背反的继承和超越。

康德的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集中暴露了康德美学的问题。它存在明显的局限:

第一,康德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的解决靠的是超感性的理性概念,这充分暴露了康德美学的主观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他从先验哲学出发,割断了感性和外界的联系,割断了感性和理性的联系。他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了主观的、先验的、神秘的、子虚乌有的“超感性的理性的世界”中。

第二,康德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并不是真正的二律背反。二律背反并不是真原理。他曾说二律背反是“假相”、“幻觉”,“两个似乎相对立的原理”[1](P186-187)。二律背反不是真原理,不是真命题,那么二律背反的理论意义就要大打折扣了。

二律既然没有背反,那么二律背反的解决也就无从谈起了。没有背反,何谈解决?康德没有从辩证理论和现实实践上去解决二律背反。二律并不存在实质性的矛盾。实际上,二律背反得以成立靠的是对二律背反中二律的关键词“概念”进行了偷换。二律背反的解决也不是辩证的解决、实践的解决,而是通过对概念的辨析,对概念的偷换来解决。偷换概念是论证上的一大忌,从逻辑上也是不允许的。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美学对后来的影响也不可低估。但偷换概念在理论上是不可取的。

关于康德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我不揣冒昧,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有的对康德这位美学大师的论述也可能把握得不甚准确,但我是从学术和学理这个层面上提出问题的。我希望广大同仁,对我的上述看法提出批评意见。

收稿日期:2001-08-16

标签:;  ;  ;  ;  ;  ;  ;  

论康德美学中两律的矛盾_康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