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6-129-02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在。在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但现实中,农村学生的思维仍很不充分。如何在农村小学开展计算教学,如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如何引导学生“感悟”算理到“生成”算法的跨越?都是值得摸索、实践的。笔者试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让小游戏发挥大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兴趣。”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学生已体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重与学生已经了解、学习过的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活动理解教学知识,建构数学知识结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一些鲜活的情景,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感受到数学好玩、新鲜和充满着生活趣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尽可能把学生已掌握的已有数学知识与新课内容有机结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数学乐园。
例如,《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整合教材,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
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接力赛)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后面是什么……接力,什么方法计算?
本课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使他们感受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用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感受新知。这样的设计,增加了生动和趣味性,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能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营造出一个宽松、活泼的学习环境,把复习旧知与引入新课有机结合,为开展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感悟算理,注重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
1、“算理”,顾名思义是指计算的方法与原理。感悟算理,是学生走向“算法”的桥梁。计算教学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计算教学要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使计算教学既重算理,又重算法,把算理与算法有机融合,避免算理与算法的硬性对接。因此,“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这是计算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整十数、整百数乘两位数(拓展知识)”的口算一课的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于口算方法的掌握没有任何难度,而算理的理解有一定思维高度,怎样让学生在正确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算法呢?算理教学这一片断我尝试用了这样的方法,起到了不同的效果。400×20怎么计算呢?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合理迁移,把400看成4个百,4个百乘20等于80个百,或者把20看成2个十,2个十乘400等于800个十,所以口算结果是8000。
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在400×20的基础上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在400×20的这个环节顺利形成正迁移,把算理与算法融为一体,真正达到理解算理促进算法,最终形成口算技能,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从而提高了学生做题的准确性和速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新旧知识迁移,让课堂现场“生成”算法
任何新事物的认识,都是由旧引新的过程,数学的这个特点犹为突出,算理可以说是学生已有的“旧知”,在计算教学中某些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已探究领悟、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感悟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作全面的了解,也要对教材内容作细致的分析,把握教学的探究点,找准时机,巧设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走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感悟出数理,探究出计算的新方法。
如教学中,在计算26÷2=13时,由6÷2=3,20÷2=10,得出26÷2=13,在这个环节中突出了口算算理的地位。学生通过“茫然——沉思——尝试解释——豁然开朗”的自主探究过程,真正理解了算理。
3、重视算法,并优化算法。
算法多样化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得到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些方法都可以,请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这是教师最常用的评价和引导学生解决新的问题的策略,无疑是把侧重点放到了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上。可是在有些计算上,这样不分优劣地对各种方法给予肯定,可以推测,多数孩子最喜欢的方法可能是自己的方法,最终还是回归到了学生原来的知识。其实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看,都有一些比较科学、简便的算法,如果通过优化,学生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那么引导学生优化就是很必要的。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本质(数学家哈登伯格名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重视处理好“教师预设”与“课堂生成”这组相对的辩证关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重视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和寻找真理。
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创设情景:(1)12345679×9=111111111(2)12345679×18=?(3)12345679×27=?(4)12345679×81=?(5)12345679×()=444444444(6)12345679×()=666666666此计算内容,通过找规律,让学生学会自主动脑从而激发探究热情。可以从具体情景中引出后面的计算,鼓励学生自己说、同桌说、小组说各种形式大胆说出自己的找到规律。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思维碰撞的动态过程。在引导学生进行优化时,教师应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比较,让学生在用自己的算法和用别人的算法计算时,认识到差距,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教师在评价算法时,不要讲“优点”,而要讲“特点”,把优点让给学生自己去感悟,为学生多留一点思考的空间,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这才达到了优化算法的目的。
三、开放思维空间,建立解决问题的新模式
巩固练习,是计算课的重要环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传统计算课,教师总是安排大量的繁琐的计算题练习,训练目的是从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序、准确率的狭窄角度去考虑,基本以应试训练为主,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思维已不合时宜,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程倡导整合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计算的巩固练习环节,无论是教学的组织形式,还是练习的内容、题量,都要彻底地改进。
1、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算理”,适时掌握算法
优化算法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优化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应该致力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差距,产生优化算法的内在需求,自己选择好的方法。随着科学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广泛,对计算的要求也随着降低。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高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虽然,我们坚决反对大量的、繁复的计算练习,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业负担,但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是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要从繁复的训练转变为精心设计的、精简地、有重点地训练。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积末尾不能漏零等;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零的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异分母分数关键解决“通分母”的问题等。
2、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要求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答案准确、计算迅速、方式灵活和运用合理的基本要求。而计算能力作为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它既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
(1)如在教学9+5时(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学生想出了多种不同的算法:
生1:9+1=10,10+4=14;
生2:5+5=10,10+4=14;
生3:10+5=15,所以9+5=14;
生4:8+5=13,所以9+5=14;
生5:在9后面接着数出5个数,是14。
(2)如教学23+38=()请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学生1:23+40=63,63-2=61
学生2:20+38=58,58+3=61
学生3:20+30=50,3+8=11,50+11=61
学生4: 23
+ 38
61
(3)如在教学《一个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时以8捆小棒引出课题,问学生怎样知道小棒的总数,学生给出了这样一些方法:
①数:一根一根地数共80根,两根两根地数……
②加:10+10+10+10+10+10+10+10=80(根)
③乘:40×2=80(根)
10×8=80(根)
20×4=80(根)
华东师范大学的孔企平教授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到:在学生学习中除了要形成一种高效的运算方法外,也应该适当地关注算法多样化问题。算法多样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思考的能力有帮助的。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比较、归纳,对计算方法尽心优化,形成较高效的方法,并对一些基本的运算通过多前提。方式达到熟练。算法多样化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个崭新平台;同时也是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一
3、封闭式训练变开放式训练
“数学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技艺。”因此,“开放”是教学改革的象征。进行教学改革离不开开放式的教学。传统的计算巩固练习,基本以 “一题一练一评”的形式为主,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封闭,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学生练习缺乏自主性计算课教学,计算的巩固练习,应从封闭走向开放,这也应该成为计算教学的发展方向,是新时期教学研讨的“旧”题“新”做,只要我们更新理念,大胆改革尝试,计算课将“好教”,也会教得更“好”。
(1)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A、3+3+3+3+3=()×()
B、3+3+3+3+3+3+3+4+5=()×()
A答案是唯一的,是封闭式的,B是开放性的,在改写B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从模仿走向了创新。
(2)小组数学游戏:□-□=100-□=
游戏规则: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经过出题、计算、校对、订正、比一比等的学习过程。小组长(轮换做)抛骰子,小组成员根据骰子表面组成的两个两位数,用较大数减去较小数,看哪位同学算得又快又准。
数学教学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中探究和求知,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力。
参考文献
[1]获奖论文.《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袁晓.
[2]获奖论文题目.《浅析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皮征华.
[3]获奖论文题目.《初中美术教学模式创新策略》.姬玉峰.
论文作者:袁晓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学生论文; 算法论文; 数学论文; 方法论文; 口算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