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科学报面向企业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科论文,学报论文,理性论文,高校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237.5
自高校学报产生以来,它“是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的窗口”的定位,一直作为高校学报的办刊模式走到今天。应该说,高校学报“窗口说”及其办刊模式为高校在过去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成果及时报道与交流,以及学校对外宣传与扩大影响等方面起到了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正是通过这种作用,使得外界了解了高校,从而提升了学校的影响与地位。从历史角度看,由于过去大众媒体和通信手段落后,对外宣传与交流的渠道单一和不畅,传统的、快捷的与外界联系和交流的手段仅仅局限于学报这样一些刊物,所以学报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地位。现在,由于媒体和通信手段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之迅速,人们在很短的时间,甚至在瞬间即可获得想要获得的信息,高校及其科研人员可以通过任何信息发布渠道广泛地、充分地展示学校及其最新科研成果,学校和科研人员的选择范围已经跨越了学校围墙,走向全国和国际[1],其选择性大大增强;所以,高校学报的作用与地位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2]。不仅如此,其危机感来自高校学报自身的办刊效益。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过去办刊只局限于狭义上刊物作为一种“物”本身应具有的职能,而缺乏对刊物在更广义的范围所占地位中具有的实际作用的认识。市场经济终究将刊物推上了市场竞争的境地。
目前,高校学报办刊效益不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3-5]。如何提高高校学报的办刊效益,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大潮中激流勇进,变危机为机遇,促进学报健康发展,已成为高校学报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高校工科学报,应当在遵循学报宗旨不变的情况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正确把握理论为生产实践服务,努力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大胆探索和实践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第一线,为高校工科学报发挥其潜在效益开拓更加广阔的途径。
1 办刊方针应适应企业需要
过去高校工科学报都是以纯学术性研究为主要特征,甚至在衡量学报质量时,把反映纯学术性文章刊载的数量、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度作为评价学报质量的主要指标,对在学报上刊载应用技术研究的文章则不屑一顾。学报学术性越高,学报的质量就越高,这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似乎成为了人们评价学报质量的心理定势。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视学报为“纯”学术刊物的观念开始受到了很大冲击,但是,在学报编辑界,思想上持这种观念的仍不在少数。这就使得一些学报多少年来,甚至自创刊以来,办刊方针、编辑思想始终“一贯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办刊方针和编辑思想却没有适应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尽管学报办刊人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地工作,但回报率却不高;稿件的外流,导致学报只能在低水平来稿中“选优”,辛劳所换回的刊物发行量上不去,社会影响和地位不高;刊物缺乏鲜明的特色,刊物质量在低层次上徘徊。由于过去过于强调刊物的学术理论水平,读者面越来越窄,使当前在我国全面进行经济建设和推进经济发展的态势下,广大读者急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性和应用性信息却不多,学报只能在很有限的范围内影响少数读者。高校工科学报传统意义上的“纯学术理论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利于刊物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工科学报面向企业,应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好学术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纯学术”的办刊理念是不足取的;但是,不遵循办刊宗旨,随意改变办刊方针,将学术性刊物办成了技术性刊物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它有悖于我国期刊管理办法规定。现在,有些学术性刊物为了满足广告客商需要,甚至广告页超过了刊物内容,从封面到封底一味突出广告,刊物的“学术性”已经“变味”,广告内容覆盖了期刊特色。在科技学术期刊不易争取广告客户的现状下,能有如此“业绩”,应该说实属不易,难能可贵,但是刊物如此“广告化”,的确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应引起注意和探讨。
高校工科学报面向企业首先应遵循学报的办刊宗旨,坚持“学术”这个大原则不放松。它的学术性体现了高校基础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科研优势,也是衡量高校特色研究的鲜明标志。高校工科学报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学报,专业面较窄,其学术性适应了一部分长期坚持企业基层工作、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的读者的需要;因此,学术性仍是高校工科学报的鲜明特色,不仅要予以坚持,而且在目前受市场经济影响下更应理直气壮地强调其学术性。
2 应适应企业读者的阅读需求
在商务活动中流行“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是喻以说明商品经过顾客购买与消费后而达到促进商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思想,道出了顾客、市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刊物的出版活动也应具有把读者视为“上帝”的观念。当然,与一般商品生产不同,出版物是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出版活动不能不顾一切地满足读者需要,应坚持党的出版原则,在此前提下,尽量满足读者的消费需求。读者的需要是高校工科学报不竭的动力之源。
现代企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不仅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人才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中专乃至更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企业及其研发新产品的专业研究机构,他们已成为企业不断推出新品,使能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智力保证。有些大型企业甚至有了博士后流动站,实际上它们已相当于专门的科研机构,这些企业非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这些企业的读者,大多数是为了通过高校工科学报了解和掌握能解决他们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以及新品开发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高校工科学报在注重学术理论研究的同时,应兼顾应用技术研究内容的组稿。组稿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某一问题上既要有解决问题的深层次理论研究,又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或者具有潜在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使理论与实践得以很好结合。在栏目设计和内容编排上,就某一时期企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专栏,编发针对性较强的研究论文、专题讨论、调查研究报告等,为企业技术人员释疑解难。在版面安排上,兼顾企业作者文章所占的比重。
能对读者有用的刊物,就一定是读者需要的刊物,这样的刊物就一定会拥有更大的读者群和消费市场。
3 服务目标定位应增强企业观念
高校学报的“读者对象”多年来一直定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及科研人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密集型企业正在迅速崛起,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知识密集型企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它是集知识、科研、技术、生产于一体的集合体。作为知识型企业,更需要源源不断的知识补给。高校工科学报在读者定位中仍沿用传统企业的概念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此定位,客观上会使学报失去一批读者乃至作者群体,同时会削弱高校工科学报所肩负的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根本宗旨;因此,高校工科学报在读者定位时应增强面向企业的观念,树立为企业生产服务、为企业科技人员服务的思想,并采取切实措施把这种思想落在实处。
知识密集型企业拥有较强的“研发”型技术力量,是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知识密集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科技优势和研发能力将不断增强。知识密集型企业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是高校工科学报新的基本作者群体。这些作者不同于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人员,他们熟悉企业的生产情况,了解产品性能,清楚市场需求状况,能熟练解决生产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具有丰富的研发产品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在总结研发成果,撰写论文方面可能会逊色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者。这就需要编辑人员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只要成果有发表价值,尽管写作较差也要尽量帮助作者修改,直到符合发表要求。刊发企业作者的优秀稿件,使企业的研发成果尽快得以问世,这对于提升企业的研发水平,显示企业优势,发展企业经济,树立企业形象都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校工科学报更要深入到企业作者中,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了解、熟悉他们承担的研发课题及研究工作的进展,为他们撰写论文出谋划策。高校工科学报面向企业,既符合科技事业的发展规律,又符合高校工科学报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既符合企业读者的需要,又有利于高校工科学报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不断增加,企业对知识的要求和需要将明显提高,随着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品升级,企业读者对科技知识的需求也将呈现出更高的层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企业读者的知识需求将出现多元多层次并存的局面;因此,高校工科学报面向企业服务,就是要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新情况,结合企业发展实际,针对不同知识层次的读者,刊发企业读者急需的文章。在内容编排上,可以采用多种报道形式,以满足不同知识层次读者的需要。如既有研究报告,又有专题研究评述;既有方法研究,又有研究综述;既有产品研发,又有科技动态信息等。在这些报道形式中,还可以设立不同的专业栏目,对于读者认可的栏目,应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办成特色栏目,成为刊物的“亮点”。
4 应更好地为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高校工科学报作为承载专业科技信息的重要媒体,是企业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一定要突出“信息源”特色,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
4.1 科技信息的创新性 创新性是高校工科学报存在的灵魂,如果没有创新性,学报的生存也就失去了意义。近年来,为了突出稿件的创新性,不少学报在约稿、组稿工作中特别注重了省部级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的优秀稿件,为了能吸引优秀稿件,有些学报采用各种优惠条件,突破了以往学报只刊登内稿的界限,拿出一部分版面,重点用于刊发国内甚至海外专家的来稿。学报稿件质量的不断提高,很好地保证了刊物科技信息的创新性。只有创新性的科技信息,才能有助于企业的新品研发,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4.2 科技信息的快速传播 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又是时间经济,从某一角度而言,谁赢得了时间,谁就获得了必胜的主动权。知识经济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知识老化和更替的速度加快,如果缺乏竞争意识、学习意识,不及时“充电”,将会很快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抛弃。在期刊激烈的竞争中,缩短出版周期,加快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已成为期刊竞争的焦点之一。过去大多数高校工科学报出版周期长,稿件积压现象严重,能较快刊用的稿件也要1年多[5],慢者则要2年以上[6]。科技信息发表滞后的现象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中科院院士邹承鲁先生指出:“在当前国际科学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妨碍我国科学家把优秀论文投向国内刊物的主要原因,不外乎刊物在国际上影响因子不高和发表周期过长。”[1]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许多学报缩短出版周期,将季刊改为双月刊,或将双月刊改为月刊。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与过去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周期明显加快,科技信息快速传播,但与国外科技学术期刊比较还有很大差距。美国《科学》、英国《自然》均以周刊出版[7],《科学》的发表周期仅为2~3个月[8],大大提高了科技信息的时效性;因此,为了加快科技信息的传播速度,有人甚至提出,科技期刊应达到“即时出版”的目标[9],以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相适应。
4.3 增加科技信息含量 “信息量”是影响信息用户消费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信息量不足,就有消费者“被克扣”或产品“缺斤少两”之嫌。所谓刊物的信息量,主要包括:一是刊物每篇论文科技内容的“含金量”;二是对每篇稿件在编辑加工中是否做到了“挤水分”、压篇幅;三是每期刊物的整体信息量是否“足额”。信息量实际上反映出刊物的质和量问题:稿件缺乏创新性,“含金量”不够;稿件篇幅冗长,“水分”含量大,实实在在的东西不多,其他工作做得再好也是“无用功”。因此,高校工科学报加大科技信息量,首先是要牢牢抓住每篇稿件的质量不放松,从严把住审稿、组稿和编辑加工关,只有在保证刊物稿件质量的前提下,增加刊物信息总量,才是提高刊物整体质量的根本所在。
(2003-06-14收稿;2003-08-04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