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云兰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 215129
摘要:目的:对呼吸衰竭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3)与对照组(n=20)。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加以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3.862,P<0.05);观察组患者氧饱和度、pH、二氧化碳及动脉血氧分压较之于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故差异有显著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无创正压通气用于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于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呼吸衰竭;临床诊断;临床治疗
呼吸衰竭因肺通气不足、肺通气与血流比发生紊乱、弥散功能障碍等诸多因素使得静息状态下空气吸入时患者出现二氧化碳潴留或低氧血症,进而导致一些列代谢及生理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呼吸衰竭在临床上通常指的是外呼吸衰竭;由于血液运输、血液或组织液在与细胞间进行交换的气体产生异常则为内呼吸障碍。呼吸衰竭为临床常见临床综合征,其判断标准为[1]:海平面大气压下静息呼吸室内空气,将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及心内解剖分流等情况予以排除后,若动脉血压分压低于60mmHg,或者伴有二氧化碳分压超过50mmHg则可诊断为呼吸衰竭。该疾病已成为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呼吸衰竭过于严重而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时,则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造成死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男27例,女26例,年龄53至87岁,平均(69.3±3.6)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精神错乱及紫绀等;14例为Ⅰ型呼吸衰竭,12例为Ⅱ型呼吸衰竭;9例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5例为急性心源性肺水肿,6例为急性重症哮喘。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3)与对照组(n=20),2组患者在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故具可比性。
1.2 方法
①对照组:该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对其电解质紊乱予以结症,并给予适当吸氧支持。
②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通气前对其动脉血气进行检查、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无创呼吸机参数进行适当调节,PSV+PEEP为其通气模式,PSV由8至10cmH2O开始,并渐增至12至20cmH2O,PEEP2至6cmH2O,其呼吸频率为12至16次/min,FiO240%至50%,患者通气应坚持2次/d,每次4h,于上午及下午进行,于治疗2h后对其血气分析进行复查。
1.3 评价标准
对2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①显效:治疗后身体各指标均恢复正常,窒息、缺氧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生活质量显著提高;②有效:患者身体体征、窒息、缺氧等情况有显著改善,身体各项指标基本恢复至正常,其生活质量有所改善;③无效:身体各项体征、窒息、缺氧等无改善,身体各项指标未恢复正常。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则以(%)表示,x2检验,以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3.862,P<0.05);观察组患者氧饱和度、pH、二氧化碳及动脉血氧分压较之于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故差异有显著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n(%)
3 讨论
呼吸衰竭因发生概率较高,进而对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或学习带来严重影响,若病情危急,还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增加病死率[2-3]。医师在对该疾病进行诊断时须谨慎处理,在进行准确诊断的同时还应积极展开针对性治疗,方可于最短时间内缓解病情,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从而降低病死率。急性呼吸衰竭根据其动脉血气分析可分为Ⅰ型呼吸衰竭与Ⅱ型呼吸衰竭,前者未出现二氧化碳潴留,但存在缺氧,后者则因肺泡通气不足极易产生二氧化碳潴留与缺氧。若患者换气功能被损伤缺氧症状则会加重,故需增加其肺泡通气量,予以氧疗纠正,基础性治疗可对其生命指标加以控制,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则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总的来说,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时,可从以下方面着手:①使其气道保持通畅,将气道内异物及分泌物及时清除,必要时可建立人工气道[4]。针对重症患者可使用静点茶碱类药物及糖皮质激素以缓解其支气管痉挛,若患者排痰严重困难,则需及时进行深部痰培养并寻找病原菌;②及时进行氧疗,以对其缺氧症状进行缓解,以对低氧分压敏感性不被抑制为准;③合理适当使用兴奋剂,以促使其呼吸中枢产生兴奋或对颈动脉窦、主动脉体予以刺激;④维持患者水及电解质的平衡,以给予其基础代谢所需热量;⑤抗感染治疗,因呼吸道感染为呼吸衰竭加重极为常见的诱因,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注意无菌操作,有助于机体抵抗力的不断提高;⑥使用人工呼吸机,通过电子线将气体喷入患者气道,在肺扩张后实现气体交换,机械通气为开放式,无需人机同步,因而有助于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任成山,钱桂生.呼吸衰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1,4(1):63.
[2]孙立新.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15(35):70.
[3] Rusterholtz T,Kempf J,Berton C,et al.Noninvasive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NIPSV) with face mask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ardiogenic pulmonary edema (ACPE)[J].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09,25(1):45-46.
[4]樊满齐,赵生涛,张鸿玲,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1,41(7):77-78.
论文作者:杜云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9
标签:患者论文; 呼吸论文; 统计学论文; 正压论文; 对照组论文; 对其论文; 氧分压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