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缺陷_科学论文

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缺陷_科学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缺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中国古代论文,技术发展论文,缺陷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中国古代人民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过很多辉煌的成就,但由于重实用而轻理论;哲学与科学严重脱节;闭关锁国,致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由兴盛走向衰落。以史为鉴,有助于找到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 古代科技 成就 缺陷

我国古代人民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千百年来最为人们传颂的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及造纸。实际上,对世界科技产生影响的不仅是这四大发明,我国古代对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等的研究,

也曾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就对中国古代的科技赞不绝口。他写道:“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他甚至列表叙述了不少科学技术从中国向四方传播的情况,并举例和西方科学技术作了比较:

龙骨车比西方早15世纪,石碾早13世纪,用水力驱动的石碾早9 世纪,水排早11期世纪,风扇车和簸场机早14期世纪,活塞风箱早14世纪,缫丝机早3至13世纪,提花机早4世纪,独轮车早9至10世纪, 加帆手推车早11世纪,磨车早12世纪, 拖重牲口用的两种高效马具:胸带早8世纪,套包子早8世纪,弓弩早13世纪,风筝早约12世纪, 竹蜻蜓(用线拉的)早14世纪,走马灯(由上升的热空气驱动)早约10世纪,深钻技术早约11世纪,铸铁早10至12世纪,游动常平悬吊器早约8至9世纪,弧形拱桥早7世纪,铁索吊桥早10至13世纪,河渠闸门早7至17世纪,造船和航运的诸多原理早至少10世纪,船尾的方向舵早约4世纪, 火药早5至6世纪,用于战争的火药早4世纪,罗盘(磁匙)早11世纪, 罗盘针早4世纪,航海用罗盘针早2世纪,纸早10世纪,雕版印刷早6世纪, 活字印刷早4世纪,金属活字印刷早1世纪,瓷器早11至13世纪。

但是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走过的是一条漫长而又崎岖的路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前3世纪间)我国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古希腊奴隶社会繁荣时期),这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即封建社会巩固发展时期,我国科学技术总的水平已跃居当时的世界前列。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 年)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明代中叶到清初(公元1488年~1736年)科学技术发展逐渐缓慢,由兴盛走向衰落。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而言不外乎是我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时间较长,最初的四、五百年间科技发展的步伐较大,逐渐创造了封建社会时期世界最灿烂的文化。但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统治者对发展科技渐趋冷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科技的发展随之走向低潮。例如当十六、十七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兴起时,我国正处在封建制度衰落的明末清初时期,科技已趋于衰落。近代科技在欧洲诞生了,而中国却处在僵而不死的封建制度下,科学技术发展失去了生机,落后不可避免。另外,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弱点,也就是缺陷,这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

一、重实用而轻理论

从历史记载看,中国古代科学的形态是实用科学,即技术。实用科学是人们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又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它往往只是实践经验或观察材料的积累,很少有理论上的分析研究,也不注重严格的量化考察。中国古代的科学,有的从诞生之日起历经数千年,仍然处在经验的水平上,而未能上升到理论。例如夏代(公元前约17世纪前)我国就有了历法;商代(公元前约11世纪前)有了阴阳合历,创立了干支记日法;春秋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3世纪间)已开始采用阴历19年闰7个月的方法;东汉末年(约公元220年前)

145

已经确定365━━ 日为一年,在历法中许多天文常数的测定都已达到较

589

高的水平。可惜,有关天文学的理论研究寥若晨星。《春秋》一书中有关公元前613年时哈雷彗星的记载,这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至1682 年哈雷(E.Halley,公元1656~1742年)发现哈雷彗星的周期时,我国早已积累了20多次该星的记录,但却无人从理论上计算彗星的周期。又如我国古代的《墨经》曾用实际的方法讨论了衡器一类的杠杆平衡,墨家比古希腊的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前212年)更早注意到距离和平衡的关系,可惜缺乏明确的定量研究,因此得不出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古代墨家的实验研究、概念研究和逻辑推理都没有体系化,均属实用型的。秦汉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公元前220年~公元589年),这一阶段是继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之后,我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实用科学技术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那么,促成中国古代实用科学技术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首先,实用科学技术形成和发展的一个主要条件是需要长期积累。如就当时农业耕种和耕作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一种农作物,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降雨量、土壤情况等)怎样种,采用什么方法处理土壤的表层(包括耕、耙、锄等)最适宜这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反复的“春种秋收”的比较,才能获得一定的经验。中国古代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即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氏族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当时社会的需要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差距不大,没有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要求和内在动力,所以可以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缓慢发展的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这种经济为物质基础,也就导致了它的缓慢积累。

另外,封建统治者基于奢侈生活或巩固自己统治的需要,或军事征战的目的而利用科学技术,也只是重实用而轻理论。我国历史上各对峙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都采取发展生产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历代涌现出了不少科学家,如贾思勰(北魏)、刘徽(生卒年代不详,公元236年作《九章算术注》)、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葛洪(公元284~364年)、陶弘景(公元452~536年)、马钧(三国魏人,生卒年代不详)、裴秀(公元223~271年)、郦道元(?~公元527年)等,他们分别对农学、天文学、数学、 医药学与化学、地学等作了比较详实的叙述与总结。在农业方面,从春秋战国时代就由粗放经营开始转入精耕细作,汉代以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西汉时期的《汜胜之书》,是中国的五大农书之一,总结了我国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的耕作制度,为后来农耕技术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一书,也是中国的五大农书之一。该书写于公元533年~544年,包括10卷92篇,分别叙述了农作物、蔬菜、果树、林木、家禽、家畜、养鱼、酿造、食品加工等的耕种栽培技艺和饲养加工方法。这些都是农业实用科学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农业实用科学体系的形成。但它们毕竟只是总结和叙述实践经验及方法,未能上升到理论,未形成有系统的结论。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占了统治地位,自然把科学和技术排挤到官方的学术论坛之外。汉朝教育一直以学经为主,致使后来的学者更加重视伦理道德,而轻视科学技术。由于统治者和多数学者(除少数自然科学学者外)本身对科学技术的不重视,当然也就不会有人给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已积累的经验或观察得到的资料又怎么能上升到理论上去呢?

同时,从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组成上看,大致包括了工匠、失意文人学者、僧侣学者和官方科学家。工匠是古代科学发展中的基础力量,是实用科学的直接创造者。但工匠限于文化素养低,不易引发出理论化的要求,也不具备实现知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条件;而失意文人学者、僧侣和官方科学家却又不是实用科学的直接创造者,缺乏实现知识的理论化的基础。因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就滞留在实用科学技术上。

实用科学特别注重生产实践和直接经验,注重于工艺过程、工艺方法和实际操作的效益,而归纳、分析不足,对事物的原因追究甚少,这是实用科学的缺陷。而只有在实现了经验和理论结合,即工匠和学者结合之后科学技术才能大发展。近代科学技术在欧洲之所以诞生,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实现了工匠和学者的结合。例如在蒸汽机出现之前,苏格兰的一位铁匠纽可门于1712年制造了一台大气蒸汽机。由于它消耗燃料多,且只能作直线运动,所以仅仅在煤矿或靠近煤矿的城市和农村使用。对纽可门大气蒸汽机进行根本性改革的,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仪器修理工瓦特。瓦特在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布莱克教授的帮助下,运用布莱克建立的“比热”和“潜能”的理论,首先研制成功了同汽缸分离的单独的冷凝器。进而他又采用精密加工、油润滑和设置绝热层等措施,使热效率提高到3%以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使实用的蒸汽机诞生了。以工作机为革命的起点,以蒸汽动力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历史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机器大工业时代。

二、哲学与科学严重脱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而中国古代的哲学与科学是严重脱节的,有关自然界的知识没能得到总结而形成哲学理论体系,故而阻碍了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哲学是儒家哲学。儒家哲学基本上属于政治伦理哲学。我国历史上文化思想领域的斗争一直是围绕着伦理哲学而展开的,斗争的结果并未反映人们对自然真理的认识与探求。由孔子开始,人们对仁爱善恶等问题的兴趣,远比对“万物由什么构成”、“行星如何运动”、“天为什么下雨”之类问题的兴趣大。这与古希腊的哲学发展迥然不同。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显著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现象作直观的考察,并提出了元素论、原子论、宇宙论等等。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些理论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古希腊哲学能在当时提出这些问题来进行思考,意义确实十分重大。科学发展的事实表明,古希腊自然哲学对后来的科学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古代中国科技自成一格,且比较封闭

古代中国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大国,其经济、文化与科技对外部世界的需要没有迫切感,接受外来的东西不多,科技上自成一格,比较封闭。清朝中、后期,统治阶级更是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外来的,比我们先进的东西一律采取排斥态度,从而加深了文化上的封闭性和保守性。16世纪明嘉靖年间为防止外寇对沿海的侵扰,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在这以后有所缓和,海上商路有所开放,耶稣会士可以来华。清初为了防备内外反清势力的联合,又推行海禁政策。17世纪80年代康熙皇帝宣布废止禁令,部分开放海禁。雍正帝即位后,由于他对外来基督教十分反感,对传教士插手政治活动非常不满,遂完全禁止民间对海外的自由通商和欧洲人来华传教或经商,从而断绝了中外经济贸易、科学技术的往来和交流。近代以来,有许多国家也曾实行过闭关锁国政策,如英法战争期间的法国,19世纪中叶前的日本,但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持续不断地坚持闭关锁国政策。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这种交流。直到19世纪末,在中国也没有出现过整个社会同世界各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气氛。

历史的车轮已驶入高科技时代。前车之鉴,足以为训。今天我们在发展适用科学技术的同时,务必把握住理论的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又进一步带动高适用技术的发展;把握住哲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注意在眼前的经济建设中那些不会直接立刻产生经济效益的纯理论科学研究,如纯数学、天体物理学、核物理、地球物理等。理论科学的研究,将会带动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也为发达国家所证实。我们坚信,面对历史上形成的差距,发奋图强,我国科学技术一定能逐步走向世界的前列。

标签:;  ;  

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缺陷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